03.05 能介绍一下夏禹之前,中国上古部落时期的历史吗?

河苦


要介绍在夏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其实很大程度离不开一些神话传说的,但是基于我们中国人是炎黄子孙,华夏文明也是起源于那个时期,那么我们就从黄帝炎帝时期开始讲起,再往前真的就只是神话记载和文物发掘了。

按照惯例我们说一个国家的历史,常常是指从出现文明开始一直到今天,或者是走向灭亡,中华文明从产生至今,从黄帝时期到今天,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最早的文明源头一个是黄河文明,一个是长江文明,原始社会起源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最早的文字出现在7000年前,是龟骨契刻符号。

其实一直到了今天炎帝,黄帝,尧,舜,禹,我们也把他算在传说时代,是指我们依靠口耳相传,描述下来的远古的历史时代,其实在中华文明中,远古时代开始是盘古时期,在神话故事中,盘古最后化为天地万物。之后伏羲氏,听八方之气,造八卦,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神农氏尝遍百草教百姓耕种,后来黄帝和炎帝联手对抗蚩尤,黄帝与逐鹿大败蚩尤,之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暴发冲突,黄帝打败炎帝,统一了中原各个部落,成为天下共主。

黄帝死后少昊成为天下共主,少昊之后是颛顼,颛顼死后帝喾继承共主之位,帝喾之后是 尧,舜,禹时期,这个时代社会虽然处于原始时期,但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也在这个时期形成了最原始的农业社会,但是古人迷信,其中也添加了很多的神话色彩,三皇五帝也是半人半神的形象。


玄坤文史


笔者对中国先秦史有一定的研究,对于这个问题有些自己的见解。因此我愿意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题主问题:能介绍一下夏禹之前中国上古部落时期的历史吗?

我的答案:在大禹之前,中国相当部分地区已经步入国家文明阶段,故这段历史已经不能算部落时期。

原因:第一,题主的这个问题主要受到传统文献的影响太深。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夏王朝的起点时间定在公元前2070年,笔者从三星堆入手,发现《史记》的夏史年代体系并不可靠,经笔者重建修订后的先秦史体系,大禹生存的年代在三星堆文明末期。无论是按夏商周断工程的观点还是笔者的个人观点,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已经步入国家文明阶段。最近,良渚申遗成功,已经证实这一点。

良渚文明起源的时间为约公元前3300年,是一个发达的国家社会。在比较早的时候,张忠培、严文明、科林·伦福儒等学者经研究后已经形成一种意见,良渚已经具有国家文明的特征。笔者在2017年也写过一篇文章《三星堆文明:重建中国古史的突破口》,指出中国进入文明的时间,从考古文化上可以上溯到良渚。

第二,笔者在研究三星堆的过程 ,发现《史记》的夏史体系存在严重问题,故提出了商与商周并行、夏分三段的观点。其中的大禹就在三星堆文明末期。在此之前,中国境内的二里头文化、齐家文化、盘龙城文化特别是三星堆文化,都是比较发达的古代文化,已经不属于部落时期。

传世文献的记载与考古材料构成的矛盾,我们当然应当以考古材料为准。因此,笔者认为,题主的问题应当考虑到考古发现的实际,如果纯从文献角度来讲,本身得不到真实的答案。以上意见,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提出批评。关注三星堆研究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我。


古史微


从黄帝开始到夏禹,主要经历以下几个时期。

1、黄帝时代。

在黄帝时代,中国历史第一次大内战,最终黄帝打败蚩尤,各部落首领推举他为首领,也就是“天子”,尊称为黄帝。

黄帝时代,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造字。据说创造汉字的人是黄帝时代的仓颉。另一个重要的发明,就是“干支”纪年体系。发明干支体系的人,据说名唤“大挠”。除此之外,还有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历、隶首作算数等等。

2、少昊时代

少昊时代比较平淡,晚期发生南方九黎部落的叛乱。

3、颛顼时代

颛顼平定九黎部落叛乱,并禁绝其与鬼神相通的宗教思想,史称“绝地天通”。

4、帝喾时代

帝喾时代欣欣向荣,没有发生很大的灾难,国家政治比较清明。司马迁用这样的文字来总结他的政绩:“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5、帝尧时代

帝尧时代天文学取得伟大成就,完善历法,第一次确认了一年的长度是一年三百六十六天。《尧典》保存下来的天文观测资料,为后来“岁差”天文理论的发现提供原始数据,同时也让后世天文学家可以反推帝尧时代,确定为公元前2200年左右。

帝尧时代洪水泛滥,禹的父亲鲧治水未成。帝尧提拔舜,以传统史观,后来把帝位禅让给舜。不过《竹书纪年》则认为,舜乃是囚尧,武装夺权。

6、帝舜时代

舜上台后诛四凶,即共工、欢兜、三苗、鲧,其中共工、欢兜、鲧都是人名,三苗则是九黎分离出来的一个部落。所谓四凶,是反对舜的四股势力。舜时代最重要的事,就是大禹治水。正史称舜把帝位禅让给禹,而韩非子则认为是“禹逼舜”。


君山话史


中国上古历史最远可以上溯到人猿分野的时期,约520万年前,一人猿族出世,居昆仑之丘,朝食夕宿,缘木为家,杂婚混居,原始的阶级等级分化开始,在同野兽,大自然抗争中不断壮大,其部号玄黄氏,首领为玄黄始祖,为华夏远祖之始!

约 400万年前,幽泉圣母出昆仑之丘,迁徙至巴山汉水之域,号幽泉氏,后逐渐繁衍出十二支部,其中一部繁衍为混沌氏。

30万年后,混沌氏发展为盘古氏,远徙至桐柏山淮水之源,盘古天尊出于此,开山筑路,以为开辟之始!

此为上古三皇时期。

10万8千年后,盘古氏的一支天皇氏远徙江淮,繁衍为十三部,开启了华夏文明的起源。

36万年后,地皇氏从天皇氏分出,重返河南,繁衍为十二部,居龙门山,熊耳山。

前327.6万年,人皇氏出于地皇氏,东徙山东,繁衍为九部,中国逐步迈入石器时代,人猿向人的方向全面迈进。

此为中古三皇时期。

从中古人皇氏开始,遂有十纪之历,曰:九头紀、五龙纪、摄提纪、合雒纪、连通纪、序命纪、循蜚纪、因提纪、禅通纪、疏讫纪。 直到战国时期仍在纪,我们今天仍处于第十纪的疏讫纪,一纪32.76万年。

直至约1万年前,中国地区逐渐进入到了现代人类部落发展世系阶段,前9684------前2070年为先秦三代之前的史前时期。

前9684------前4724年,为原始部落时期的下古三皇时期,有巢皇有巢氏,燧皇燧人氏,农皇神农氏。

前4724-前2168年为五帝时期,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

前2168-前256年,为先秦五代,唐虞夏商周时期。


梦旖江南月


按照传统观点,上古部族分野大致分为:西北的华夏、东方的夷、南方的苗蛮。这是一个公认的观点。从原始族群到上古的氏族组织形态的转化,人类社会渐渐进入部落联盟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交通及公共经济都逐渐发展起来。

华夏、东夷、苗蛮的三大集团划分比较笼统,再往细分:华夏集团可分为黄帝和炎帝两支,黄帝在北,炎帝在南。接近东方有混合华夏、东夷两个集团文化而自成一派的颛顼高阳氏、帝舜有虞氏和商族。接近南方有出自北方华夏而又和南方苗蛮发生很深关系的祝融氏。


上古的社会以氏族为单位,流传到现在氏族的名字和人名经常混淆而无法分辨。一个氏族中常有一个似人又似神的英雄人物作为代表。或者这个英雄人物死后他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成了整个氏族的名字。

比如唐代的“小司马”史学家司马贞解释《史记*五帝本纪》里关于黄帝是“少典之子”时认为,“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少典生黄帝、炎帝是说这两个氏族是从少典的氏族里分支出来的,而并不是说“黄帝”和“炎帝”都是“少典”的儿子。

黄帝建国在哪里?《史记*五帝本纪》说,“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至,长老皆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司马迁到过这个地方,西走到空峒、北到涿鹿、东到大海、南到长江和淮河。当地的老人告诉他这个范围是黄帝故国,或尧和舜的旧地,司马迁也觉得当地的风俗文教不同。


西晋史学家皇甫谧说炎帝的故国在华阳。古代秦岭通华山,秦岭之南叫作华阳。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水经济》认为“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 ”岐水在岐山南面,西出岐山,东过武功,折南流入渭水。宝鸡南有姜城堡,大约就是“姜氏城”,姜氏堡西有“清姜河”,也可能就是姜水的遗迹。古姜水大致就在古华山附近。

出于炎帝氏族的还有一个分支就是共工氏。共工氏曾与颛顼大战,相距不会太远。“颛顼之虚”在河南濮阳。共工氏建国地疑在河南辉县,这里距离赵地的漳水的发源地发鸠山即被认为是共工头触不周山的“不周山”也不远。


共工头触不周山

东夷集团早期的氏族有大皞(太昊)、少皞(少昊)、蚩尤。早期的传说里太皞和伏羲不是一个人,后来被整理成了一个人。大皞之遗墟在陈,即河南淮阳。《论语》里“季氏将伐颛臾”里提到的“颛臾”就是大皞的后人之一。少皞的大本营在鲁,就是曲阜,此地被称为“少皞之虚”。也就是西周时成王残奄的奄国,后来封给周公之子伯禽,成为鲁国。


蚩尤的谜团最多,有说他“庶人之贪者也”,也有说他“古天子”,还有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逸周书》说炎帝族最后一个帝王叫榆罔,他有两个卿士,其中一个就是蚩尤。东汉说蚩尤是九黎君长,九黎又曾被考证是山东、河北、河南交界处的氏族部落。

苗蛮集团的代表是伏羲、女娲,还有不是苗蛮却和苗蛮关系很深的祝融八姓建国。《国语*郑语》里说的祝融八姓包括:己、董、彭、秃、妘、曹、斟、芈。


沅汰


那要看你要知道的是文献中的历史还是考古中的历史了,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文献中的历史,实际上比较杂乱,毕竟三皇五帝都有n种说法,《史记》没有记载三皇,因为太史公自己都觉得不可信,而《五帝本纪》的五帝说法也仅是其中一种,是从儒家典籍《尧典》《孟子》《五帝德》《帝系》等书抄录的。但是其他文献差别也不小,比如《山海经》就完全看不到这种五帝一家大一统的局面,比如《竹书纪年》记载尧舜禅让原来是充满血腥的政变。

考古中的历史,相对比较客观,但资料还是太少,最致命的就是没有文字,所以难以与文献中的历史相对应。目前文字可靠最早的朝代是商代,商文化直接继承于偃师二里头文化,不少学者认为这就是文献的夏朝,二里头古国可以视为第一个广域王权国家,是由各个地方的文化凝聚而成的。其直接前身是河南龙山文化,有学者认为就是五帝时代。另外周边地区的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河北龙山文化等,对应的是文献中的哪些氏族部落,目前还难以判断。


林屋公子


这是一个庞大的问题,在夏禹之前的历史实质上几乎全部来源于神话传说之中,包括夏禹以及夏启的时代。因为目前为止,虽然我们的历史上一直强调夏商与西周,但夏朝以及夏朝之前的历史,基本上是完全模糊的。为何会这样呢?因为夏朝与商朝之间出现了文化断层,这个长度相当于我们现在到唐朝的时长。这个漫长的断层带中到底存在着什么的历史故事,无从考证,唯一可以获取来源的渠道是来自于商朝后期的记载和神话传说。

其实大狮是一个史前文明和外星文明的忠实粉丝,虽然只是业余的,但我依旧对此表有莫大的兴趣。好吧,这次不再讲我经常写的史前超人类文明,就按照神话传说中的描述来写吧。

根据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散居着许多氏族和部落。这些氏族和部落在长期的战争、交往、迁徙和联盟中,逐渐形成一个以共同文化为主体的氏族,那就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华夏族。华夏族的祖先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又称有熊氏)两大部落,因此我们又有“炎黄子孙”的称谓。

(其实,如果按照大狮以往的写作惯例,我这里一定又要写远古外星人和史前超文明,并且会将炎帝和黄帝是外星人首领的事情写出了,但这次我忍住了。)

华与夏的由来

传说炎帝部落支裔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以花作为图腾。古“华”音同“花”,即光芒、阳光、光明之意,正符合远古部落崇拜太阳神的普遍心理,因此“华”成为该部落的族称。

在距离“华”族不太远的汾河流域,这里是一片肥沃平坦的原野,黄帝部落的分支迁移至此,不禁感叹这片水土之美。因此以喜悦的喜,“喜”古音同“夏”,来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喜悦之情,又称这里为“大夏”,因此“夏”便成了这个部落的族称。

最终两个部落走到了一起,在文化上得到共识,并且相互结亲,孕育后代,融合成一个共同的“华夏族”。

(画外音:要不说看大狮的玩意儿长学问呢,我要不说,估计一万个人有九千九百人不知道华夏族是咋回事。怎么样,哏儿吧。)

“社稷”二字的出现。

在此之外,还有一些十分强大的部落和氏族,例如炎帝部落以下还有几个分支,例如共工氏,烈山氏,其中以共工氏最为强大,并且那场可怕的史前大洪水发生后,共工氏的任务就是负责治理水患。因为共工氏最终治理水患,因此被奉为“社神”。

(话外音:说起史前大洪水这个有时间必须好好说说,10000年前的大洪水和5000年前的大洪水分别摧毁了几个史前文明,这其中就包括亚特兰斯蒂文明和姆大陆文明。)

而烈山氏以农耕为主,烈山氏的始祖善于用火,而且经过长期研究,种植出百谷和百蔬,民以食为天,烈山氏给人带来食物,因此被奉为“稷神”。

两个神合在一起,就是“社稷”。你看那些历史剧中常说,为了“江山社稷”,其中“社稷”二字的出处便是在此。

(再说几句画外音,其实共工氏和烈山氏在大狮的眼里,就是具有高智能文明的外太空人。以当时原始地球人的水平是很难治理水患和懂得四季种植的。所谓的神话人物和神话传说,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外星人与地球人交际之后发生的故事。所谓的“神”其实就是拥有地球人无法想象的力量的外太空人。)

史前两场大战:涿鹿之战与阪泉之战

好吧,接着说。炎帝部落活动区域主要为古代被称作“九州”的区域。但炎帝最终炎帝部落还是出现了往外扩张的局面,因此与东方夷族首领蚩尤展开了神话传说中的“逐鹿之战”。黄帝部落也参与其中,这场战役不但出现了无人驾驶的指南车和可以发出光芒斩断一切轩辕剑,而且还请来了天神帮忙,其中包括九天玄女、应龙、旱魃等等。全部都是超一流的高手,连会喷火的钢铁野兽都参与进来,据说还有动物战队,其中就包括可爱的大熊猫。(在大狮眼中,这是一场外星人在地球上的的星际大战)

涿鹿之战,炎黄部落双赢,钢铁怪兽蚩尤被肢解,他的那些冥神、魍魉、风伯雨师被击败,刑天被砍头。但随后,炎黄部落因为“异德之故”发生了冲突,这也就是继涿鹿之战后的另一场大战——“阪泉之战”。这次皇帝依旧请来了救兵,并且再次使用他的动物战队(熊罴狼豹貙虎为前躯,雕鹖鹰鸢为旗帜)。

最终,黄帝一方胜利,成为华北地区的首领,之后又向东、南发展,进入江汉流域,在于当地氏族和部落连年大战之后,部落融入一体,为华夏民族的奠定重要基础。自此,与夷、狄、戎、蛮这些未开化的民族形成不同文化圈,形成了以“炎黄子孙”为主的统一部落。

颛顼(zhuān xū)与帝喾(di kù)

相传黄帝500之时,留下二十五个儿子,乘龙升天而去。正妻嫘祖生有儿子,分别为玄嚣和昌意,二子昌意与蜀山氏生下颛顼,颛顼生帝喾。帝喾是个厉害人物,有多厉害呢?说起来你都不相信。他不但与郃氏女生下“后稷”,与娀氏女生下“尧”,还与羲和、常羲生下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天爷,帝喾太猛了。

说到这里,马上就要跟夏禹沾边了,因为“尧舜禹”三个头领的名字往往是连在一起的。

尧,又称帝尧,这位黄帝的玄孙、帝喾的儿子是华夏民族的佼佼者,不但率领神射手后羿射杀了大风、修蛇、封豨、猰貐、凿齿、九婴等怪兽,还参与了治水的工作。尧在位70年后,将位子禅让给颛顼的后代舜。舜后来又禅让位子给禹。

夏禹之后,禅让制被废除,世袭制诞生。

到这里,我想我这个问题就回答完了,这种问题回答起来确实很累,没有一点洪荒文明时期的基础,估计很难作答。多亏大狮趁着上厕所的工夫多看了基本小人书,要不哪能回到出这么高级的问题。


大狮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山海经》与妖魔鬼怪偶尔搬砖的四川姑娘。

你说的这个时代被称作上古神话时代,这个时期的历史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全靠编。

唯一有点可信度的,就是山海经里面关于这这段时期零零散散断断续续的记载。

我之前说过,我们不能把《山海经》当做一个脑洞大开的志怪典籍,它的成书很可能是周或者之前无数代人根据历代的传说和记录资料,整理加工而成。

《山海经》几乎囊括了上古所有的山川地貌,以及动植物信息,保存了上古时代绝大部分神话故事。

所以它虽有着神话本质和志怪的表象,但是我们却不能把它当做神话书籍或者志怪书籍来看。 严格来说,它很可能是万年前人类,对历史的一个模糊记忆。

那时候他们没有文字和记录工具,部落间以图腾作为标识,信息传递主要靠口口相传,所以他们所记录的信息都是断断续续难以理解。

所以我认为《山海经》其实是有它的历史属性的,但我们却不能完全把它当作历史书籍来的。因为在口口相传的,信息很可能变的错位和混乱,这个道理其实和众口铄金一样,所以后来我们看到的山海经其实是无数代人传承下来,然后在大约商朝或者周朝时期开始整理。

但是这段时期记录下来的资料已经完全脱离了,他原来的本质,变成了一个个充满奇幻意味的神话故事,原本普通的战争也因为无数代人的流传便成了一场场惊天动地的上古神战。

根据时间线,这段充满奇幻想象力的时代,可以分为这几个阶段。



第一创世阶段

盘古开天辟地,因为是三国时期才被编造出来的,所以说我们不把它当作创世神话来的,而把楚帛书记录的女娲和伏羲当作最初的创世神。这个阶段主要的神话故事就是女娲补天和女娲造人建立婚姻制度以及伏羲发明八卦、钻木取火。



第二个时期,我们称为炎黄时期

这个阶段所解决的问题就是,制定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炎帝和黄帝教会了人们播种百谷以及辨识医药,这个阶段人们对天文和自然有了最原始的认知,并且因为部落间的争斗发生了几场规模浩大的上古神战,主要发生在炎帝,黄帝和蚩尤之间。



第三个时期是尧舜禹时代

这段时期,天灾人祸不断,不仅发生了称百年难见的上古旱灾,还遭遇了,规模浩大的灭世的洪水。这个阶段斗争主要是部落与部落之间,主要是关于领地所属权的问题,以及不断的与自然斗争。我们所熟知的,后羿射日西王母的传说以及嫦娥奔月鲧窃息壤,共工大撞不周山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偶尔搬砖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有不同意见也欢迎指正。


山海经解密小七


夏、禹作为传说里的人物,不一定是真实的存在,但可以肯定,那个时候,这块中华大地上,生存着许多氏族村落部落。夏、禹本身就是传说中的村落首领,而不可能是部落首领。理由是,一个部落意味着无数个氏族村落的联合,那就涉及到信息传递的问题,也就是必须依靠文字传输信息,而迄今未发现4000年前已经开始使用书写形式,连距今3500年前商、周的文字也并不成熟,所以,把夏、禹看(说)成部落的认识并不一定真实,很可能属于一种无依据的猜想。

在夏、禹的同时和之前,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也就只有可能存在氏族村落的形式,这种形式,大约从距今10000年前左右开始,也就是定居,种植,养殖出现之后。

出现种植,养殖之前,人们以采集和狩猎生存,所谓靠天吃饭,人口增加速度比较缓慢,就只是家庭形式的群体生存,这种生存方式,延续数百万年。


通用汉语研推


介绍禹夏之前的部落,必须改变以前从古纸堆里循环考据的思维,把所有你认为可能存在的部落族群放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去考察才行,离开时空去谈历史都是自欺欺人。

中国禹夏之前的部落分四个时代:追风时代、定居时代、农业革命时代和五帝时代,五帝之后进入禹夏后的古典时代或称文明时代。

追风时代1.8到1.25万年前(原始部落蛮荒时代):

末次冰期冰盛期(2.3—1.8万年前)后,气温从比现在低13度迅速回暖到与现在差不多的水平,在岭南和东部沿海躲避严寒的人群,随植被和生态链的延伸而北移和西移,这时人类靠采集和狩猎为生,本质上就是自然食物链里的最高一环。这次迁徙是愉快的,气候变好,活动区域扩大,食物增加,族群繁衍,中国人的祖先最远迁徙的新疆阿尔泰山以北和蒙古草原北部。这时期的祖先有从岭南出发的燧人氏母系部落、从巫山大巴山出发的连山氏母系部落、和从渤海出发的弇兹氏(九天玄女)母系部落和盘古氏母系部落。这些都是属于旧石器时代,中华大地的最早族群来源。而此时还有一个没有名字留下来的祖先部落,来自东南沿海的族群,是大巢氏、太昊族群的先祖,从海边向中原迁徙。还有几个被忽略的人群,在川东向西部山区迁徙的氐族先祖、不太迁徙的西南百濮民族祖先、岭南的百越民族祖先等。

定居时代1.25到0.8万年前(母系氏族蒙昧时代):

新仙女木事件(1.25—1.1万年前)的气候剧变,气温剧降了7度左右,大降温达不到冰期的标准,也仅持续了一千年,但迫使所有族群基于自己适应的生态链的东南移而移动,远抵阿尔泰、漠北和通古斯的人群,压缩回到长城河套以南躲避严寒。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促进了建筑、制陶和原始农业的发展,进入新石器时代。到0.8万年之间为定居时代,族群第一次圈地定居,开始认识地理风物,族群开始用山水区分部落。此时代中国人的传说祖先部落有巢湖一带的大巢氏、雷夏泽一带的雷泽氏、黄河下游冀鲁豫的仇夷氏、华一带的华胥(羲)氏、宓山(新密)附近的宓羲(伏羲)氏、共山共水(新乡)的共工氏、汝水涡水之间的女娲氏等,可能还有朱襄氏、葛天氏、无怀氏等。以地旺命名氏族的习惯是农业社会的特点,一直延续到战国时代,后期还有很多地望氏族,如轩辕氏、有熊氏、有娇氏、西陵氏等等。很多民族的先祖部落在这个时期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和遗迹,值得一提的是赤峰地区的兴隆洼遗址、湘粤地区的彭头山遗址、太湖流域的东山村等遗址等,都有延续繁衍的族群接续区域文化。

农业革命时代8到6千年前(母系向父系氏族转化):

8.2kabp(千年前)开始的一次降温事件,刺激了经过原始农业积累的定居部落,中国进入农业革命时代。农业革命的特点是土地承载力的爆炸性增长,在土地不增加的情况下,土地可养活的人口数十倍地增加,出现大量村落。考古中出现大量剩余农产品、大量同样器物尤其是陶器、密布的聚落、出现祭祀等都是考古上的证明,而现代基因考古的证据是现在活着的人类DNA中,大量人口的直系父系母系基因树在这个时期聚拢在少数个体基因上,就是所说的超级祖先。完成农业革命的有三个族群,一个是以河北南庄头和磁山为代表的华北共工氏部落,在7kabp前后完成了水利技术的突破,实现旱作农业革命,对应中华人种中C3-M217-F485基因的爆发,超级先祖的直系子孙现在有两千万左右,红山文化应属于这个族团;第二位是淮河流域女娲母系族系中的伏羲父系部落,在6.7kabp前后在水利技术上的突破,完成了稻作农业革命,对应贾湖和裴李岗遗存,对应中华人种中O3-M324-002611下游基因,此先祖的直系子孙有一亿两千万以上;第三位是西北的神农氏始祖,6.5kabp在渭水完成了农业革命,在农具开荒等方面取得突破,对应仰韶半坡遗存,对应中华人种中O3-M134基因。三位先祖也被称为三皇,三位的嫡系子孙现在有近两亿人,农业革命带来的是可耕种土地的大量增加和人口爆炸。其中伏羲也称太昊,少昊是其后裔;神农也称大典氏,少典是其后裔,黄帝和炎帝都称是父系为少典,而母系为华胥女娲后裔。农业革命促进了母系向父系社会的转变。这个时代,长江下游的河姆渡与跨湖桥遗址、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遗址、鲁南的北辛后李、两淮的双礅文化等,都有生产力相类似的族群存续,历史上没有留下记载。

五帝时代6到4千年前(部落联盟时代时代)

6.2kabp开始的一个降温事件,使季风快速南移,北方持续变旱,北方部落不得不南迁,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冲突,形成战争,促成部落军事联盟,中国进入五帝时代。5.9kabp发生的涿鹿阪泉之战和夸父追日故事,都是这个时代背景之下的历史事件,而在5kabp时的干旱过程中也发生了帝喾对各个区域的战争。五帝时代开始进入父系社会,私有制和军队开始出现,逐渐形成国家的形态,直到大禹完成了国家形态的全部准备。黄帝是这个时代的开创者,轩辕部落的庙底沟文化,在5.9kabp后对半坡文化形成了全面的升级,而不是征服。从这个时期开始,赤峰地区的人种发生了持续的变化,人种从C向N向O系的逐渐过渡。而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稳定与仰韶文化并存,直到5kabp因干旱原因一起消亡。龙山文化在4.7kabp后自东向西发育,先后形成了山东龙山、河南龙山和山西龙山文化。这个时代的部落包括:渭河流域神农后裔炎帝部落、河洛地位神农后裔黄帝轩辕部落、华北蚩尤部落、华北共工部落、华北夸父部落、大汶口金天少昊、黄河下游黄帝后裔高阳颛顼部落、政治炎帝后裔祝融氏部落、巢湖太昊后裔有巢氏部落(薛家岗类型)、黄河下游黄帝后裔高辛帝喾部落、汉水太昊后裔句芒部落、徐淮地区太昊后裔戎吴部落、冀北犬戎部落、河套一定荤粥部落,河南商丘一带黄帝后裔青阳帝挚部落、山西陶寺黄帝后裔帝尧陶唐部落、山西帝舜的有虞部落。还有没有记载的浙江良渚遗址人群。这个时期,北方游牧部落、西方羌氐部落、长江中游三苗和巴族、东部沿海徐淮部落开始与中原部落接触,开始文化和族群识别与融合。

从地域上看,西北族群炎帝系、华北共工系、两淮太昊系、海岱少昊系与中原黄帝系,互相融合促进形成统一的华夏民族,在五帝后期吴越民族和三苗民族开始了与华夏族的融合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