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能介紹一下夏禹之前,中國上古部落時期的歷史嗎?

河苦


要介紹在夏朝以前的中國歷史,其實很大程度離不開一些神話傳說的,但是基於我們中國人是炎黃子孫,華夏文明也是起源於那個時期,那麼我們就從黃帝炎帝時期開始講起,再往前真的就只是神話記載和文物發掘了。

按照慣例我們說一個國家的歷史,常常是指從出現文明開始一直到今天,或者是走向滅亡,中華文明從產生至今,從黃帝時期到今天,已經有5000多年曆史了,我們的最早的文明源頭一個是黃河文明,一個是長江文明,原始社會起源於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最早的文字出現在7000年前,是龜骨契刻符號。

其實一直到了今天炎帝,黃帝,堯,舜,禹,我們也把他算在傳說時代,是指我們依靠口耳相傳,描述下來的遠古的歷史時代,其實在中華文明中,遠古時代開始是盤古時期,在神話故事中,盤古最後化為天地萬物。之後伏羲氏,聽八方之氣,造八卦,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神農氏嚐遍百草教百姓耕種,後來黃帝和炎帝聯手對抗蚩尤,黃帝與逐鹿大敗蚩尤,之後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暴發衝突,黃帝打敗炎帝,統一了中原各個部落,成為天下共主。

黃帝死後少昊成為天下共主,少昊之後是顓頊,顓頊死後帝嚳繼承共主之位,帝嚳之後是 堯,舜,禹時期,這個時代社會雖然處於原始時期,但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也在這個時期形成了最原始的農業社會,但是古人迷信,其中也添加了很多的神話色彩,三皇五帝也是半人半神的形象。


玄坤文史


筆者對中國先秦史有一定的研究,對於這個問題有些自己的見解。因此我願意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供大家參考:

題主問題:能介紹一下夏禹之前中國上古部落時期的歷史嗎?

我的答案:在大禹之前,中國相當部分地區已經步入國家文明階段,故這段歷史已經不能算部落時期。

原因:第一,題主的這個問題主要受到傳統文獻的影響太深。夏商周斷代工程把夏王朝的起點時間定在公元前2070年,筆者從三星堆入手,發現《史記》的夏史年代體系並不可靠,經筆者重建修訂後的先秦史體系,大禹生存的年代在三星堆文明末期。無論是按夏商周斷工程的觀點還是筆者的個人觀點,這個時期從考古文化的角度來看,中國已經步入國家文明階段。最近,良渚申遺成功,已經證實這一點。

良渚文明起源的時間為約公元前3300年,是一個發達的國家社會。在比較早的時候,張忠培、嚴文明、科林·倫福儒等學者經研究後已經形成一種意見,良渚已經具有國家文明的特徵。筆者在2017年也寫過一篇文章《三星堆文明:重建中國古史的突破口》,指出中國進入文明的時間,從考古文化上可以上溯到良渚。

第二,筆者在研究三星堆的過程 ,發現《史記》的夏史體系存在嚴重問題,故提出了商與商周並行、夏分三段的觀點。其中的大禹就在三星堆文明末期。在此之前,中國境內的二里頭文化、齊家文化、盤龍城文化特別是三星堆文化,都是比較發達的古代文化,已經不屬於部落時期。

傳世文獻的記載與考古材料構成的矛盾,我們當然應當以考古材料為準。因此,筆者認為,題主的問題應當考慮到考古發現的實際,如果純從文獻角度來講,本身得不到真實的答案。以上意見,供大家參考,歡迎大家提出批評。關注三星堆研究的朋友們,可以關注我。


古史微


從黃帝開始到夏禹,主要經歷以下幾個時期。

1、黃帝時代。

在黃帝時代,中國歷史第一次大內戰,最終黃帝打敗蚩尤,各部落首領推舉他為首領,也就是“天子”,尊稱為黃帝。

黃帝時代,有許多重要的發明創造,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造字。據說創造漢字的人是黃帝時代的倉頡。另一個重要的發明,就是“干支”紀年體系。發明干支體系的人,據說名喚“大撓”。除此之外,還有羲和佔日、常儀佔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歷、隸首作算數等等。

2、少昊時代

少昊時代比較平淡,晚期發生南方九黎部落的叛亂。

3、顓頊時代

顓頊平定九黎部落叛亂,並禁絕其與鬼神相通的宗教思想,史稱“絕地天通”。

4、帝嚳時代

帝嚳時代欣欣向榮,沒有發生很大的災難,國家政治比較清明。司馬遷用這樣的文字來總結他的政績:“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5、帝堯時代

帝堯時代天文學取得偉大成就,完善曆法,第一次確認了一年的長度是一年三百六十六天。《堯典》保存下來的天文觀測資料,為後來“歲差”天文理論的發現提供原始數據,同時也讓後世天文學家可以反推帝堯時代,確定為公元前2200年左右。

帝堯時代洪水氾濫,禹的父親鯀治水未成。帝堯提拔舜,以傳統史觀,後來把帝位禪讓給舜。不過《竹書紀年》則認為,舜乃是囚堯,武裝奪權。

6、帝舜時代

舜上臺後誅四凶,即共工、歡兜、三苗、鯀,其中共工、歡兜、鯀都是人名,三苗則是九黎分離出來的一個部落。所謂四凶,是反對舜的四股勢力。舜時代最重要的事,就是大禹治水。正史稱舜把帝位禪讓給禹,而韓非子則認為是“禹逼舜”。


君山話史


中國上古歷史最遠可以上溯到人猿分野的時期,約520萬年前,一人猿族出世,居崑崙之丘,朝食夕宿,緣木為家,雜婚混居,原始的階級等級分化開始,在同野獸,大自然抗爭中不斷壯大,其部號玄黃氏,首領為玄黃始祖,為華夏遠祖之始!

約 400萬年前,幽泉聖母出崑崙之丘,遷徙至巴山漢水之域,號幽泉氏,後逐漸繁衍出十二支部,其中一部繁衍為混沌氏。

30萬年後,混沌氏發展為盤古氏,遠徙至桐柏山淮水之源,盤古天尊出於此,開山築路,以為開闢之始!

此為上古三皇時期。

10萬8千年後,盤古氏的一支天皇氏遠徙江淮,繁衍為十三部,開啟了華夏文明的起源。

36萬年後,地皇氏從天皇氏分出,重返河南,繁衍為十二部,居龍門山,熊耳山。

前327.6萬年,人皇氏出於地皇氏,東徙山東,繁衍為九部,中國逐步邁入石器時代,人猿向人的方向全面邁進。

此為中古三皇時期。

從中古人皇氏開始,遂有十紀之歷,曰:九頭紀、五龍紀、攝提紀、合雒紀、連通紀、序命紀、循蜚紀、因提紀、禪通紀、疏訖紀。 直到戰國時期仍在紀,我們今天仍處於第十紀的疏訖紀,一紀32.76萬年。

直至約1萬年前,中國地區逐漸進入到了現代人類部落發展世系階段,前9684------前2070年為先秦三代之前的史前時期。

前9684------前4724年,為原始部落時期的下古三皇時期,有巢皇有巢氏,燧皇燧人氏,農皇神農氏。

前4724-前2168年為五帝時期,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帝摯。

前2168-前256年,為先秦五代,唐虞夏商周時期。


夢旖江南月


按照傳統觀點,上古部族分野大致分為:西北的華夏、東方的夷、南方的苗蠻。這是一個公認的觀點。從原始族群到上古的氏族組織形態的轉化,人類社會漸漸進入部落聯盟時期。在這個過程中,交通及公共經濟都逐漸發展起來。

華夏、東夷、苗蠻的三大集團劃分比較籠統,再往細分:華夏集團可分為黃帝和炎帝兩支,黃帝在北,炎帝在南。接近東方有混合華夏、東夷兩個集團文化而自成一派的顓頊高陽氏、帝舜有虞氏和商族。接近南方有出自北方華夏而又和南方苗蠻發生很深關係的祝融氏。


上古的社會以氏族為單位,流傳到現在氏族的名字和人名經常混淆而無法分辨。一個氏族中常有一個似人又似神的英雄人物作為代表。或者這個英雄人物死後他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成了整個氏族的名字。

比如唐代的“小司馬”史學家司馬貞解釋《史記*五帝本紀》裡關於黃帝是“少典之子”時認為,“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也。”少典生黃帝、炎帝是說這兩個氏族是從少典的氏族裡分支出來的,而並不是說“黃帝”和“炎帝”都是“少典”的兒子。

黃帝建國在哪裡?《史記*五帝本紀》說,“餘嘗西至空峒,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至,長老皆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司馬遷到過這個地方,西走到空峒、北到涿鹿、東到大海、南到長江和淮河。當地的老人告訴他這個範圍是黃帝故國,或堯和舜的舊地,司馬遷也覺得當地的風俗文教不同。


西晉史學家皇甫謐說炎帝的故國在華陽。古代秦嶺通華山,秦嶺之南叫作華陽。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說,“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女登遊華陽,感神而生炎帝於姜水。”《水經濟》認為“岐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 ”岐水在岐山南面,西出岐山,東過武功,折南流入渭水。寶雞南有姜城堡,大約就是“姜氏城”,姜氏堡西有“清姜河”,也可能就是姜水的遺蹟。古姜水大致就在古華山附近。

出於炎帝氏族的還有一個分支就是共工氏。共工氏曾與顓頊大戰,相距不會太遠。“顓頊之虛”在河南濮陽。共工氏建國地疑在河南輝縣,這裡距離趙地的漳水的發源地發鳩山即被認為是共工頭觸不周山的“不周山”也不遠。


共工頭觸不周山

東夷集團早期的氏族有大皞(太昊)、少皞(少昊)、蚩尤。早期的傳說裡太皞和伏羲不是一個人,後來被整理成了一個人。大皞之遺墟在陳,即河南淮陽。《論語》裡“季氏將伐顓臾”裡提到的“顓臾”就是大皞的後人之一。少皞的大本營在魯,就是曲阜,此地被稱為“少皞之虛”。也就是西周時成王殘奄的奄國,後來封給周公之子伯禽,成為魯國。


蚩尤的謎團最多,有說他“庶人之貪者也”,也有說他“古天子”,還有說“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逸周書》說炎帝族最後一個帝王叫榆罔,他有兩個卿士,其中一個就是蚩尤。東漢說蚩尤是九黎君長,九黎又曾被考證是山東、河北、河南交界處的氏族部落。

苗蠻集團的代表是伏羲、女媧,還有不是苗蠻卻和苗蠻關係很深的祝融八姓建國。《國語*鄭語》裡說的祝融八姓包括:己、董、彭、禿、妘、曹、斟、羋。


沅汰


那要看你要知道的是文獻中的歷史還是考古中的歷史了,兩者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文獻中的歷史,實際上比較雜亂,畢竟三皇五帝都有n種說法,《史記》沒有記載三皇,因為太史公自己都覺得不可信,而《五帝本紀》的五帝說法也僅是其中一種,是從儒家典籍《堯典》《孟子》《五帝德》《帝系》等書抄錄的。但是其他文獻差別也不小,比如《山海經》就完全看不到這種五帝一家大一統的局面,比如《竹書紀年》記載堯舜禪讓原來是充滿血腥的政變。

考古中的歷史,相對比較客觀,但資料還是太少,最致命的就是沒有文字,所以難以與文獻中的歷史相對應。目前文字可靠最早的朝代是商代,商文化直接繼承於偃師二里頭文化,不少學者認為這就是文獻的夏朝,二里頭古國可以視為第一個廣域王權國家,是由各個地方的文化凝聚而成的。其直接前身是河南龍山文化,有學者認為就是五帝時代。另外周邊地區的良渚文化、紅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河北龍山文化等,對應的是文獻中的哪些氏族部落,目前還難以判斷。


林屋公子


這是一個龐大的問題,在夏禹之前的歷史實質上幾乎全部來源於神話傳說之中,包括夏禹以及夏啟的時代。因為目前為止,雖然我們的歷史上一直強調夏商與西周,但夏朝以及夏朝之前的歷史,基本上是完全模糊的。為何會這樣呢?因為夏朝與商朝之間出現了文化斷層,這個長度相當於我們現在到唐朝的時長。這個漫長的斷層帶中到底存在著什麼的歷史故事,無從考證,唯一可以獲取來源的渠道是來自於商朝後期的記載和神話傳說。

其實大獅是一個史前文明和外星文明的忠實粉絲,雖然只是業餘的,但我依舊對此表有莫大的興趣。好吧,這次不再講我經常寫的史前超人類文明,就按照神話傳說中的描述來寫吧。

根據記載,早在4000多年前的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散居著許多氏族和部落。這些氏族和部落在長期的戰爭、交往、遷徙和聯盟中,逐漸形成一個以共同文化為主體的氏族,那就是我們引以為豪的——華夏族。華夏族的祖先是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又稱有熊氏)兩大部落,因此我們又有“炎黃子孫”的稱謂。

(其實,如果按照大獅以往的寫作慣例,我這裡一定又要寫遠古外星人和史前超文明,並且會將炎帝和黃帝是外星人首領的事情寫出了,但這次我忍住了。)

華與夏的由來

傳說炎帝部落支裔生活在今陝西渭河流域,以花作為圖騰。古“華”音同“花”,即光芒、陽光、光明之意,正符合遠古部落崇拜太陽神的普遍心理,因此“華”成為該部落的族稱。

在距離“華”族不太遠的汾河流域,這裡是一片肥沃平坦的原野,黃帝部落的分支遷移至此,不禁感嘆這片水土之美。因此以喜悅的喜,“喜”古音同“夏”,來表達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喜悅之情,又稱這裡為“大夏”,因此“夏”便成了這個部落的族稱。

最終兩個部落走到了一起,在文化上得到共識,並且相互結親,孕育後代,融合成一個共同的“華夏族”。

(畫外音:要不說看大獅的玩意兒長學問呢,我要不說,估計一萬個人有九千九百人不知道華夏族是咋回事。怎麼樣,哏兒吧。)

“社稷”二字的出現。

在此之外,還有一些十分強大的部落和氏族,例如炎帝部落以下還有幾個分支,例如共工氏,烈山氏,其中以共工氏最為強大,並且那場可怕的史前大洪水發生後,共工氏的任務就是負責治理水患。因為共工氏最終治理水患,因此被奉為“社神”。

(話外音:說起史前大洪水這個有時間必須好好說說,10000年前的大洪水和5000年前的大洪水分別摧毀了幾個史前文明,這其中就包括亞特蘭斯蒂文明和姆大陸文明。)

而烈山氏以農耕為主,烈山氏的始祖善於用火,而且經過長期研究,種植出百穀和百蔬,民以食為天,烈山氏給人帶來食物,因此被奉為“稷神”。

兩個神合在一起,就是“社稷”。你看那些歷史劇中常說,為了“江山社稷”,其中“社稷”二字的出處便是在此。

(再說幾句畫外音,其實共工氏和烈山氏在大獅的眼裡,就是具有高智能文明的外太空人。以當時原始地球人的水平是很難治理水患和懂得四季種植的。所謂的神話人物和神話傳說,很大程度上講就是外星人與地球人交際之後發生的故事。所謂的“神”其實就是擁有地球人無法想象的力量的外太空人。)

史前兩場大戰:涿鹿之戰與阪泉之戰

好吧,接著說。炎帝部落活動區域主要為古代被稱作“九州”的區域。但炎帝最終炎帝部落還是出現了往外擴張的局面,因此與東方夷族首領蚩尤展開了神話傳說中的“逐鹿之戰”。黃帝部落也參與其中,這場戰役不但出現了無人駕駛的指南車和可以發出光芒斬斷一切軒轅劍,而且還請來了天神幫忙,其中包括九天玄女、應龍、旱魃等等。全部都是超一流的高手,連會噴火的鋼鐵野獸都參與進來,據說還有動物戰隊,其中就包括可愛的大熊貓。(在大獅眼中,這是一場外星人在地球上的的星際大戰)

涿鹿之戰,炎黃部落雙贏,鋼鐵怪獸蚩尤被肢解,他的那些冥神、魍魎、風伯雨師被擊敗,刑天被砍頭。但隨後,炎黃部落因為“異德之故”發生了衝突,這也就是繼涿鹿之戰後的另一場大戰——“阪泉之戰”。這次皇帝依舊請來了救兵,並且再次使用他的動物戰隊(熊羆狼豹貙虎為前軀,雕鶡鷹鳶為旗幟)。

最終,黃帝一方勝利,成為華北地區的首領,之後又向東、南發展,進入江漢流域,在於當地氏族和部落連年大戰之後,部落融入一體,為華夏民族的奠定重要基礎。自此,與夷、狄、戎、蠻這些未開化的民族形成不同文化圈,形成了以“炎黃子孫”為主的統一部落。

顓頊(zhuān xū)與帝嚳(di kù)

相傳黃帝500之時,留下二十五個兒子,乘龍昇天而去。正妻嫘祖生有兒子,分別為玄囂和昌意,二子昌意與蜀山氏生下顓頊,顓頊生帝嚳。帝嚳是個厲害人物,有多厲害呢?說起來你都不相信。他不但與郃氏女生下“后稷”,與娀氏女生下“堯”,還與羲和、常羲生下十個太陽和十二個月亮。天爺,帝嚳太猛了。

說到這裡,馬上就要跟夏禹沾邊了,因為“堯舜禹”三個頭領的名字往往是連在一起的。

堯,又稱帝堯,這位黃帝的玄孫、帝嚳的兒子是華夏民族的佼佼者,不但率領神射手后羿射殺了大風、修蛇、封豨、猰貐、鑿齒、九嬰等怪獸,還參與了治水的工作。堯在位70年後,將位子禪讓給顓頊的後代舜。舜後來又禪讓位子給禹。

夏禹之後,禪讓制被廢除,世襲制誕生。

到這裡,我想我這個問題就回答完了,這種問題回答起來確實很累,沒有一點洪荒文明時期的基礎,估計很難作答。多虧大獅趁著上廁所的工夫多看了基本小人書,要不哪能回到出這麼高級的問題。


大獅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山海經》與妖魔鬼怪偶爾搬磚的四川姑娘。

你說的這個時代被稱作上古神話時代,這個時期的歷史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全靠編。

唯一有點可信度的,就是山海經裡面關於這這段時期零零散散斷斷續續的記載。

我之前說過,我們不能把《山海經》當做一個腦洞大開的志怪典籍,它的成書很可能是周或者之前無數代人根據歷代的傳說和記錄資料,整理加工而成。

《山海經》幾乎囊括了上古所有的山川地貌,以及動植物信息,保存了上古時代絕大部分神話故事。

所以它雖有著神話本質和志怪的表象,但是我們卻不能把它當做神話書籍或者志怪書籍來看。 嚴格來說,它很可能是萬年前人類,對歷史的一個模糊記憶。

那時候他們沒有文字和記錄工具,部落間以圖騰作為標識,信息傳遞主要靠口口相傳,所以他們所記錄的信息都是斷斷續續難以理解。

所以我認為《山海經》其實是有它的歷史屬性的,但我們卻不能完全把它當作歷史書籍來的。因為在口口相傳的,信息很可能變的錯位和混亂,這個道理其實和眾口鑠金一樣,所以後來我們看到的山海經其實是無數代人傳承下來,然後在大約商朝或者周朝時期開始整理。

但是這段時期記錄下來的資料已經完全脫離了,他原來的本質,變成了一個個充滿奇幻意味的神話故事,原本普通的戰爭也因為無數代人的流傳便成了一場場驚天動地的上古神戰。

根據時間線,這段充滿奇幻想象力的時代,可以分為這幾個階段。



第一創世階段

盤古開天闢地,因為是三國時期才被編造出來的,所以說我們不把它當作創世神話來的,而把楚帛書記錄的女媧和伏羲當作最初的創世神。這個階段主要的神話故事就是女媧補天和女媧造人建立婚姻制度以及伏羲發明八卦、鑽木取火。



第二個時期,我們稱為炎黃時期

這個階段所解決的問題就是,制定了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炎帝和黃帝教會了人們播種百穀以及辨識醫藥,這個階段人們對天文和自然有了最原始的認知,並且因為部落間的爭鬥發生了幾場規模浩大的上古神戰,主要發生在炎帝,黃帝和蚩尤之間。



第三個時期是堯舜禹時代

這段時期,天災人禍不斷,不僅發生了稱百年難見的上古旱災,還遭遇了,規模浩大的滅世的洪水。這個階段鬥爭主要是部落與部落之間,主要是關於領地所屬權的問題,以及不斷的與自然鬥爭。我們所熟知的,后羿射日西王母的傳說以及嫦娥奔月鯀竊息壤,共工大撞不周山都是在這個時期發生的。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於研究山海經與妖魔鬼怪偶爾搬磚的四川姑娘,喜歡可以關注我,有不同意見也歡迎指正。


山海經解密小七


夏、禹作為傳說裡的人物,不一定是真實的存在,但可以肯定,那個時候,這塊中華大地上,生存著許多氏族村落部落。夏、禹本身就是傳說中的村落首領,而不可能是部落首領。理由是,一個部落意味著無數個氏族村落的聯合,那就涉及到信息傳遞的問題,也就是必須依靠文字傳輸信息,而迄今未發現4000年前已經開始使用書寫形式,連距今3500年前商、周的文字也並不成熟,所以,把夏、禹看(說)成部落的認識並不一定真實,很可能屬於一種無依據的猜想。

在夏、禹的同時和之前,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也就只有可能存在氏族村落的形式,這種形式,大約從距今10000年前左右開始,也就是定居,種植,養殖出現之後。

出現種植,養殖之前,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生存,所謂靠天吃飯,人口增加速度比較緩慢,就只是家庭形式的群體生存,這種生存方式,延續數百萬年。


通用漢語研推


介紹禹夏之前的部落,必須改變以前從古紙堆裡循環考據的思維,把所有你認為可能存在的部落族群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去考察才行,離開時空去談歷史都是自欺欺人。

中國禹夏之前的部落分四個時代:追風時代、定居時代、農業革命時代和五帝時代,五帝之後進入禹夏後的古典時代或稱文明時代。

追風時代1.8到1.25萬年前(原始部落蠻荒時代):

末次冰期冰盛期(2.3—1.8萬年前)後,氣溫從比現在低13度迅速回暖到與現在差不多的水平,在嶺南和東部沿海躲避嚴寒的人群,隨植被和生態鏈的延伸而北移和西移,這時人類靠採集和狩獵為生,本質上就是自然食物鏈裡的最高一環。這次遷徙是愉快的,氣候變好,活動區域擴大,食物增加,族群繁衍,中國人的祖先最遠遷徙的新疆阿爾泰山以北和蒙古草原北部。這時期的祖先有從嶺南出發的燧人氏母系部落、從巫山大巴山出發的連山氏母系部落、和從渤海出發的弇茲氏(九天玄女)母系部落和盤古氏母系部落。這些都是屬於舊石器時代,中華大地的最早族群來源。而此時還有一個沒有名字留下來的祖先部落,來自東南沿海的族群,是大巢氏、太昊族群的先祖,從海邊向中原遷徙。還有幾個被忽略的人群,在川東向西部山區遷徙的氐族先祖、不太遷徙的西南百濮民族祖先、嶺南的百越民族祖先等。

定居時代1.25到0.8萬年前(母系氏族矇昧時代):

新仙女木事件(1.25—1.1萬年前)的氣候劇變,氣溫劇降了7度左右,大降溫達不到冰期的標準,也僅持續了一千年,但迫使所有族群基於自己適應的生態鏈的東南移而移動,遠抵阿爾泰、漠北和通古斯的人群,壓縮回到長城河套以南躲避嚴寒。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多,促進了建築、製陶和原始農業的發展,進入新石器時代。到0.8萬年之間為定居時代,族群第一次圈地定居,開始認識地理風物,族群開始用山水區分部落。此時代中國人的傳說祖先部落有巢湖一帶的大巢氏、雷夏澤一帶的雷澤氏、黃河下游冀魯豫的仇夷氏、華一帶的華胥(羲)氏、宓山(新密)附近的宓羲(伏羲)氏、共山共水(新鄉)的共工氏、汝水渦水之間的女媧氏等,可能還有朱襄氏、葛天氏、無懷氏等。以地旺命名氏族的習慣是農業社會的特點,一直延續到戰國時代,後期還有很多地望氏族,如軒轅氏、有熊氏、有嬌氏、西陵氏等等。很多民族的先祖部落在這個時期沒有留下他們的名字和遺蹟,值得一提的是赤峰地區的興隆窪遺址、湘粵地區的彭頭山遺址、太湖流域的東山村等遺址等,都有延續繁衍的族群接續區域文化。

農業革命時代8到6千年前(母系向父系氏族轉化):

8.2kabp(千年前)開始的一次降溫事件,刺激了經過原始農業積累的定居部落,中國進入農業革命時代。農業革命的特點是土地承載力的爆炸性增長,在土地不增加的情況下,土地可養活的人口數十倍地增加,出現大量村落。考古中出現大量剩餘農產品、大量同樣器物尤其是陶器、密佈的聚落、出現祭祀等都是考古上的證明,而現代基因考古的證據是現在活著的人類DNA中,大量人口的直系父系母系基因樹在這個時期聚攏在少數個體基因上,就是所說的超級祖先。完成農業革命的有三個族群,一個是以河北南莊頭和磁山為代表的華北共工氏部落,在7kabp前後完成了水利技術的突破,實現旱作農業革命,對應中華人種中C3-M217-F485基因的爆發,超級先祖的直系子孫現在有兩千萬左右,紅山文化應屬於這個族團;第二位是淮河流域女媧母系族系中的伏羲父系部落,在6.7kabp前後在水利技術上的突破,完成了稻作農業革命,對應賈湖和裴李崗遺存,對應中華人種中O3-M324-002611下游基因,此先祖的直系子孫有一億兩千萬以上;第三位是西北的神農氏始祖,6.5kabp在渭水完成了農業革命,在農具開荒等方面取得突破,對應仰韶半坡遺存,對應中華人種中O3-M134基因。三位先祖也被稱為三皇,三位的嫡系子孫現在有近兩億人,農業革命帶來的是可耕種土地的大量增加和人口爆炸。其中伏羲也稱太昊,少昊是其後裔;神農也稱大典氏,少典是其後裔,黃帝和炎帝都稱是父系為少典,而母系為華胥女媧後裔。農業革命促進了母系向父系社會的轉變。這個時代,長江下游的河姆渡與跨湖橋遺址、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遺址、魯南的北辛後李、兩淮的雙礅文化等,都有生產力相類似的族群存續,歷史上沒有留下記載。

五帝時代6到4千年前(部落聯盟時代時代)

6.2kabp開始的一個降溫事件,使季風快速南移,北方持續變旱,北方部落不得不南遷,在這個過程中,發生衝突,形成戰爭,促成部落軍事聯盟,中國進入五帝時代。5.9kabp發生的涿鹿阪泉之戰和夸父追日故事,都是這個時代背景之下的歷史事件,而在5kabp時的乾旱過程中也發生了帝嚳對各個區域的戰爭。五帝時代開始進入父系社會,私有制和軍隊開始出現,逐漸形成國家的形態,直到大禹完成了國家形態的全部準備。黃帝是這個時代的開創者,軒轅部落的廟底溝文化,在5.9kabp後對半坡文化形成了全面的升級,而不是征服。從這個時期開始,赤峰地區的人種發生了持續的變化,人種從C向N向O系的逐漸過渡。而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穩定與仰韶文化並存,直到5kabp因乾旱原因一起消亡。龍山文化在4.7kabp後自東向西發育,先後形成了山東龍山、河南龍山和山西龍山文化。這個時代的部落包括:渭河流域神農後裔炎帝部落、河洛地位神農後裔黃帝軒轅部落、華北蚩尤部落、華北共工部落、華北夸父部落、大汶口金天少昊、黃河下游黃帝后裔高陽顓頊部落、政治炎帝后裔祝融氏部落、巢湖太昊後裔有巢氏部落(薛家崗類型)、黃河下游黃帝后裔高辛帝嚳部落、漢水太昊後裔句芒部落、徐淮地區太昊後裔戎吳部落、冀北犬戎部落、河套一定葷粥部落,河南商丘一帶黃帝后裔青陽帝摯部落、山西陶寺黃帝后裔帝堯陶唐部落、山西帝舜的有虞部落。還有沒有記載的浙江良渚遺址人群。這個時期,北方遊牧部落、西方羌氐部落、長江中游三苗和巴族、東部沿海徐淮部落開始與中原部落接觸,開始文化和族群識別與融合。

從地域上看,西北族群炎帝系、華北共工系、兩淮太昊系、海岱少昊系與中原黃帝系,互相融合促進形成統一的華夏民族,在五帝后期吳越民族和三苗民族開始了與華夏族的融合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