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滴滴半年虧損40億,不賺錢簡直是網約車“魔咒”

滴滴半年虧損40億,不賺錢簡直是網約車“魔咒”

計劃今年下半年上市的滴滴一度估值700億美元,成為首屈一指的新晉獨角獸企業,商業價值毋庸置疑。繁華表象背後,是順風車的接連出事,還有從未盈利過的財務狀況。

滴滴創始人兼CEO程維的一封內部信露,2018年上半年虧損超過40億人民幣,對乘客和司機的補貼獎勵投入達117.8億元,已達到2017年的65%。

滴滴半年虧損40億,不賺錢簡直是網約車“魔咒”

滴滴唯一盈利的順風車業務去年給滴滴賺了8個億,社會影響太差還給下線了。

這程維離3月定下的“微盈利”目標更遠了。

6年前,滴滴打敗一眾對手還收購Uber中國一家獨大,本以為開始躺賺人生,哪想到燒錢補貼從未停歇。

一家獨大不是免死金牌

“業務運營不是為了盈利,是為了融資,為了拖死對方,這不是真正的商業模式。”

早在滴滴、快的、Uber大戰時,是打著共享經濟的旗號,資本補貼從此流行開來,風氣吹遍祖國大陸。企業不再考慮如何精細化運營與對手競爭,甚至不用考慮盈利,反正總會有投資機構兜底。

其實滴滴不是沒有嘗試過改變。佔據90%份額的時候,滴滴曾把戰略轉向“修煉內功”,減少用戶補貼,可想而知,用戶不買賬。

只不過,2017年開始,網約車市場又湧入大批資本,首汽、曹操、美團、蔚來......它們以極大的補貼力度重複當年大戰的那一幕。其中美團打車憑藉乘客每單補貼30元、司機抽成低等遠優於現在滴滴的福利,上線三天就佔領上海30%的市場。

哪家補貼多就用哪家app的用戶像牆頭草一般,對這類應用極其沒有高忠誠度,簡而言之“誰便宜用誰打車,用誰不是用!”

滴滴也很難做,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消費習慣,被無腦的後來者又一把掀翻重建,搞垮整個市場,典型的“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於是滴滴不得不繼續大力度補貼穩住市場。

還有日漸收緊的管理政策,網約車一直是相關部門重點把關的行業。以北京為例,想要從事網約車行業,需要擁有本市戶籍、本市牌照、司機需要取得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駕駛員證、車輛取得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輸證,否則就會面臨鉅額罰款。

首輛被查的“違規網約車”需要繳納 2 萬元罰款,還有扣押車輛 2 個月,嚴厲的管制讓不少滴滴司機選擇退出。滴滴為了不讓司機流失過多,還曾推出過“首次罰款可報銷”等補償政策。

滴滴要想盈利就得以更少補貼獲取更多訂單,前提是運力足夠。而不可控的運力恰恰是滴滴最大的bug,“更多補貼才能吸引更多司機”和“滴滴只有補貼少了才能掙錢”是天然的矛盾。司機多了,平均訂單就少,補貼就少,司機自然選擇推出;但是一旦司機減少,滴滴又該燒錢補貼。

就算在人力成本超貴的美國網約車市場,要想實現盈利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不賺錢!網約車的魔咒

遠在美國的網約車巨頭Uber,面臨滴滴一樣的問題,二季度虧損8.91億美元,過去9年已經虧損110億美元。

有人表示驚歎,歷史上很少有公司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裡擁有如此快速的增長速度、同時還擁有如此巨大的虧損數額。

業內人士指出Uber雖然是想以更低的價格顛覆傳統的出租車行業,但不過是相當於重回無監管擴張時代,這種商業模式已經被歷史證明不可行。

出租車興起的時候也是一片混亂,大量出租車公司打價格戰,破壞市場規則,結果公司和司機都無利可圖,出行服務水平急劇下降,城市交通受到巨大打擊。

Uber 、滴滴的成長進程是不是和這個極為相似?網約車和最初的出租車一樣,都是在監管不完善的情況下,以價格優勢快速佔領市場。這一商業模式決定其幾乎不可能盈利。

另一個缺陷是,就是上文所說公司盈利和司機抽成之間天然的不可逾越的矛盾鴻溝。規模越來越大,司機的收入大量流失,而司機是 Uber 最重要的資源。

滴滴半年虧損40億,不賺錢簡直是網約車“魔咒”

網約車要提高司機的收入,只能提高服務價格或者司機的分成的比例,但這又會讓公司盈利變得更遙遙無期。於是滴滴能做的,也只有在兩者間小心翼翼的平衡著。

等老百姓腰包真的有錢了,國內人力成本達到比較合理的水平,也就是真正消費升級的時候,可能才不會出現“乘客嫌貴想要補貼”、“司機嫌錢少想要抽成”、“滴滴嫌補貼太多該掙點錢了”的三方勢力拉鋸戰。

說來說去,還不是因為窮,窮,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