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滴滴半年亏损40亿,不赚钱简直是网约车“魔咒”

滴滴半年亏损40亿,不赚钱简直是网约车“魔咒”

计划今年下半年上市的滴滴一度估值700亿美元,成为首屈一指的新晋独角兽企业,商业价值毋庸置疑。繁华表象背后,是顺风车的接连出事,还有从未盈利过的财务状况。

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的一封内部信露,2018年上半年亏损超过40亿人民币,对乘客和司机的补贴奖励投入达117.8亿元,已达到2017年的65%。

滴滴半年亏损40亿,不赚钱简直是网约车“魔咒”

滴滴唯一盈利的顺风车业务去年给滴滴赚了8个亿,社会影响太差还给下线了。

这程维离3月定下的“微盈利”目标更远了。

6年前,滴滴打败一众对手还收购Uber中国一家独大,本以为开始躺赚人生,哪想到烧钱补贴从未停歇。

一家独大不是免死金牌

“业务运营不是为了盈利,是为了融资,为了拖死对方,这不是真正的商业模式。”

早在滴滴、快的、Uber大战时,是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资本补贴从此流行开来,风气吹遍祖国大陆。企业不再考虑如何精细化运营与对手竞争,甚至不用考虑盈利,反正总会有投资机构兜底。

其实滴滴不是没有尝试过改变。占据90%份额的时候,滴滴曾把战略转向“修炼内功”,减少用户补贴,可想而知,用户不买账。

只不过,2017年开始,网约车市场又涌入大批资本,首汽、曹操、美团、蔚来......它们以极大的补贴力度重复当年大战的那一幕。其中美团打车凭借乘客每单补贴30元、司机抽成低等远优于现在滴滴的福利,上线三天就占领上海30%的市场。

哪家补贴多就用哪家app的用户像墙头草一般,对这类应用极其没有高忠诚度,简而言之“谁便宜用谁打车,用谁不是用!”

滴滴也很难做,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消费习惯,被无脑的后来者又一把掀翻重建,搞垮整个市场,典型的“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于是滴滴不得不继续大力度补贴稳住市场。

还有日渐收紧的管理政策,网约车一直是相关部门重点把关的行业。以北京为例,想要从事网约车行业,需要拥有本市户籍、本市牌照、司机需要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车辆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否则就会面临巨额罚款。

首辆被查的“违规网约车”需要缴纳 2 万元罚款,还有扣押车辆 2 个月,严厉的管制让不少滴滴司机选择退出。滴滴为了不让司机流失过多,还曾推出过“首次罚款可报销”等补偿政策。

滴滴要想盈利就得以更少补贴获取更多订单,前提是运力足够。而不可控的运力恰恰是滴滴最大的bug,“更多补贴才能吸引更多司机”和“滴滴只有补贴少了才能挣钱”是天然的矛盾。司机多了,平均订单就少,补贴就少,司机自然选择推出;但是一旦司机减少,滴滴又该烧钱补贴。

就算在人力成本超贵的美国网约车市场,要想实现盈利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不赚钱!网约车的魔咒

远在美国的网约车巨头Uber,面临滴滴一样的问题,二季度亏损8.91亿美元,过去9年已经亏损110亿美元。

有人表示惊叹,历史上很少有公司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拥有如此快速的增长速度、同时还拥有如此巨大的亏损数额。

业内人士指出Uber虽然是想以更低的价格颠覆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但不过是相当于重回无监管扩张时代,这种商业模式已经被历史证明不可行。

出租车兴起的时候也是一片混乱,大量出租车公司打价格战,破坏市场规则,结果公司和司机都无利可图,出行服务水平急剧下降,城市交通受到巨大打击。

Uber 、滴滴的成长进程是不是和这个极为相似?网约车和最初的出租车一样,都是在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以价格优势快速占领市场。这一商业模式决定其几乎不可能盈利。

另一个缺陷是,就是上文所说公司盈利和司机抽成之间天然的不可逾越的矛盾鸿沟。规模越来越大,司机的收入大量流失,而司机是 Uber 最重要的资源。

滴滴半年亏损40亿,不赚钱简直是网约车“魔咒”

网约车要提高司机的收入,只能提高服务价格或者司机的分成的比例,但这又会让公司盈利变得更遥遥无期。于是滴滴能做的,也只有在两者间小心翼翼的平衡着。

等老百姓腰包真的有钱了,国内人力成本达到比较合理的水平,也就是真正消费升级的时候,可能才不会出现“乘客嫌贵想要补贴”、“司机嫌钱少想要抽成”、“滴滴嫌补贴太多该挣点钱了”的三方势力拉锯战。

说来说去,还不是因为穷,穷,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