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中的宋太祖偉大在哪裡?

追風趕月別留情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沒有完成宋境統一

“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陳洪進、錢俶相繼納土。未幾,取太原……”~《宋史.卷五.本紀第五.太宗二》

清源軍、吳越、北漢,在太宗朝被納入北宋版圖。麻煩各位不要幫著哥哥來搶弟弟的功勞



一般認為,秦版圖範圍為中華民族的核心區域
在領土問題上,趙匡胤的進取心還不如趙光義


趙光義軍事才能有限,軍隊掌控力比較薄弱,兩次伐遼都失敗了,但這並不代表契丹就很強大,至少李存勖、柴榮會這樣認為

趙匡胤制定“先南後北”戰略,設“封樁庫”意欲贖買幽雲十六州,只能證明他信心不足




~《世界經濟千年史》

最初用GDP衡量古代經濟的是英國人安格斯.麥迪遜

用現代經濟學概念衡量古代經濟本來就不靠譜,更何況宋吹們將這一數字從22.7/100一路狂吹到99/100,引發了一波又一波集體高潮

隨著全球經濟不景氣,宋朝GDP在今年略有回落,基本上穩定60/100~80/100之間,蓄勢待發

中國地區在公元1000年時,還包括契丹一部分、女真、西夏、黃頭回鶻、大理、吐蕃諸部等北宋周邊政權以及羈縻性質的西南夷



作為不殺士大夫的趙匡胤,處死了88個從士大夫隊伍中被自動開除的官員

“杯酒釋兵權”的千古佳話後,張瓊死了,韓重贇差點死了,殿前司都虞侯楊信裝了十多年啞巴



太祖誓碑最初版本
~《宋史.卷三百七十九.曹勳》

曹勳逃歸,不但帶來了徽宗“可便即真,來救父母”親筆,確認了趙構即位的合法性,還向趙構轉告了“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這一驚天秘密



~《北狩見聞錄》

曹勳搞寫作時,把這個秘密豐富為“不殺大臣,不用宦官”兩條內容


隨著後人紛紛大開腦洞,太祖碑誓也發展出了很多五花八門的版本(具體見問題“宋太祖趙匡胤立下三條什麼碑誓”下,為國釣魚的答案)


眾多版本中,唯一不變的是“不殺大臣”,然而,不但趙匡胤殺,趙光義同樣殺得不亦樂乎,就連真宗也殺過

不殺士大夫這事實始於仁宗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四十五.歐陽修奏對》

仁宗慶曆年間盜賊烽起,幾十人就敢公然攻州掠府,各州郡大多“具酒食與之宴飲,饋錢帛使之去”,為了振肅朝綱,歐陽修奏請拿晁仲約開刀


富弼支持將晁仲約
“行軍法”,范仲淹表示反對

這場朝堂論戰的裁判是仁宗,也就是說殺不殺士大夫這事仍然是可以由皇帝和大臣們商量著辦的

范仲淹以文學大師的雄辯使“棄城無罪,賄盜有功”的論點成立,但是,如果沒有高瞻遠矚的範老爺子,估計晁仲約的腦袋很難保住

關於為什麼范仲淹會力保晁仲約的人頭


,兩個版本的意思差不多

文學家雲集,大家互相開開嘴炮搞搞黨爭在所難免,玩成流血事件可就大不妙了,誰也保不準自己在什麼時候會被別人揪住小辮子,萬一皇帝殺得手滑……

範老爺子的意思被士大夫們上升為黨爭潛規則和祖宗成法,不容皇權隨意破壞。也就是說

“不殺士大夫”其實是士大夫們自己爭取來的





偉人把趙匡胤與其他三位並列,估計更多是出於韻律考量,(把“宋主”換作“元世”、“明祖”、“清聖”讀著試試)

趙匡胤為結束混亂的五代、大致統一中原,有著一定的功績,但要強行給他戴上“偉大”、“寬仁”、“開創盛世”的帽子,恐怕他會戴不大穩



為國釣魚


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的時候,都是要流血的,要說最倒黴的人,當然就數老百姓了。

趙匡胤改超換代和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不一樣,因為他從謀劃到當上皇帝,僅僅用了三天的時間,就把後周王朝,改為了大宋王朝。

大家都知道,趙匡胤是在陳橋驛這個地方,黃袍加身的。

當時的趙匡胤是奉命去抵抗契丹族的入侵,但是,也不知是什麼原因,他們沒有去成,反倒是趙匡胤在陳橋驛,被部下逼著穿上了黃袍。

只有皇帝才能穿黃袍,否則就是大逆不道。

趙匡胤答應部下當這個皇帝,然後和部下約法三章,說自己當這個皇帝可以,但是,全體將士,一定要務必保證,等去到都城開封之後,一定要保持隊形和平,不能隨便燒殺搶掠,不能打擾老百姓的生活。至於皇宮裡的那些人,就更不能傷害了,因為那都是我趙匡胤的恩人。

全體將士答應了趙匡胤,趙匡胤就帶著部隊回到開封登基去了。

從趙匡胤開始到達都城開封,到他登基當上皇帝,也僅僅是一天的時間而已,整個政變過程趙匡胤只殺了一個叫韓令坤的人,韓令坤是個武將,周世宗柴榮活著的時候,很倚重他,而且他還有調兵權。

當他發現趙匡胤要謀反當皇帝的時候,他就想回家去調兵,但是,很遺憾的是,他並沒有趕回去,就被趙匡胤的人給殺了。

趙匡胤當皇帝的時候,先是給宰相交談了一番,兩個宰相一看趙匡胤已經到了當皇帝的火候,也就臣服了他。

要知道宰相可是百官之首,他們都向趙匡胤示好了,其它官員肯定也就就坡下驢,投靠了趙匡胤。

原來的小皇帝柴宗訓,趙匡胤讓他去地方做了一個王,並且還對他以及子孫做了過度的保護。趙匡胤能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易。

之後,天下太平了,就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

趙匡胤的改朝換代之所以這麼成功,就是因為他對朝政沒有做出任何改變,原來的宰相還是當宰相,原來的地方官,還是繼續做地方官。

既然這種朝制對任何人都沒有損壞,那這些人還是很樂意為趙匡胤服務的。

不得不說,這就是趙匡胤的偉大之處呀。

反觀歷史上其他的皇帝,若是要建立一個新的王朝,至少要有數百萬的士兵會變為孤魂野鬼。而趙匡胤僅僅是殺了一個人,就換取了天下的太平,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蹟呀。史無前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先例。


史學達人


宋太祖趙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洛陽瀍河區東關)。趙匡胤的高祖趙朓在唐朝官至幽都(今北京)縣令;曾祖趙珽在唐朝任御史中丞;祖父趙敬歷任營、薊、涿三州刺史。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少年時就極其驍勇善戰,最初效力於鎮州趙王王帳下並在此地與杜氏結婚。趙弘殷和杜氏生下了長子趙匡濟、次子趙匡胤、三子趙匡義、四子趙廷美、五子趙光贊五個兒子和秦國大長公主、陳國長公主兩個女兒,由於長子趙匡濟早年夭折,所以趙匡胤成為了事實上的長子。

相傳趙匡胤出生時赤紅的光照滿屋子,奇異的香味過了一晚上都未散去,待到降生之後家人赫然發現:他渾身上下呈金色,直到三天後才褪去,因此得名香孩兒。生長於軍營之中的趙匡胤從小就喜歡練習武藝,至今中華武術中仍有相傳為其所創的太祖長拳。有一次他試著騎一匹烈馬,他不給馬套籠頭,結果烈馬跑到城樓的斜道上,使他的額頭撞在門楣上,人也從馬上掉下來。人們以為他的腦袋一定會被撞碎,不料趙匡胤卻從地上慢慢起身,繼續追趕馬並躍上馬背,一點也沒有受傷。

當時正值五代十國更迭頻繁之際:從公元907年朱溫篡唐以來的短短五十年間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過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後漢初年趙匡胤外出雲遊,途經襄陽時在一座寺廟借宿,廟裡有一個善於相面的老和尚看到他之後說:“我把我所有家當全部資助給你,你往北去會有奇遇。”趙匡胤依言北上,途經華山時從一群強盜手裡救下被挾持的女子趙京娘,因二人是同姓本家乃結為兄妹,隨後趙匡胤獨行千里護送趙京娘回家。一路上趙匡胤對京娘關懷備至。途徑武安門道川時趙京娘晨起臨淵梳妝,向他訴說愛慕之情。趙匡胤一則礙於同姓不婚的禮教,二則正躊躇滿志欲成大事,因而婉言謝絕。後京娘因為人非議其失陷於強盜之手而投湖自盡,趙匡胤悔恨之餘於乾祐元年(948年)投身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並在征討河中節度使李守貞的戰鬥中立下戰功。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王朝,趙匡胤補任東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揮使。廣順三年(953年)趙匡胤轉為開封府馬直軍使。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養子柴榮繼位。郭威稱帝建立後周時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河東節度使、太原尹劉崇也據河東十二州稱帝,歷史上將其建立的政權稱之為北漢。北漢地瘠民貧、國力微弱,於是執行結盟遼國以為外援的外交路線。柴榮甫一繼位北漢就聯合遼國出動十萬聯軍進犯,此時的後周政權內部其實和之前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一樣是由大大小小的各路割據勢力拼湊而成,後周皇室在各路割據勢力眼中不過就是一個勢力較為強大的盟主而已。柴榮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身先士卒御駕親征,時任禁衛大將的趙匡胤振臂高呼:“主危如此,吾屬何得不致死!國家安危,在此一舉!”又讓禁軍大將張永德率弓箭手搶佔左邊高地。趙、張二人各率精兵兩千,左右夾擊,以死拼殺,頓挫敵鋒,加上柴榮親臨督戰,士氣大振。君臣一心的周軍陣斬北漢軍主將,一舉破敵。北漢皇帝劉崇潰退,次年憂憤而死。

顯德三年(956年)春趙匡胤跟隨柴榮征伐淮南,首戰便在渦口(今安徽懷遠東北)打敗南唐軍萬餘人,斬殺南唐兵馬都監何延錫等人。南唐奉化軍節度使皇甫暉、常州團練使姚鳳率領號稱十五萬的軍隊,駐紮在清流關(今安徽滁州西郊關山中段),趙匡胤率軍將其擊敗。趙匡胤追到城下,皇甫暉請佈陣決勝,趙匡胤笑著同意。皇甫暉擺好陣式出戰,趙匡胤抱著馬脖子直衝南唐陣內,砍中皇甫暉的腦袋,將其與姚鳳一同擒獲。其父趙弘殷時任馬軍副都指揮使,率軍半夜時來到城下傳呼開門,趙匡胤說:“父子誠然是至親,但是城門開關卻是國家的事情。”等到天亮趙弘殷才得以進城。定武軍節度使韓令坤攻下揚州,南唐軍又來爭奪,韓令坤主張退兵,柴榮命令趙匡胤率兵二千趕往六合。趙匡胤下令說:“揚州兵敢有過六合的,砍斷他們的腳。”韓令坤才固守揚州。趙匡胤不久在六合東面打敗南唐齊王李景達,斬殺一萬多人。回師後趙匡胤被任命為殿前都指揮使,不久又被加授為定國軍節度使。

趙匡胤升任殿前都指揮使後在禁軍系統中結拜了不少兄弟,不僅在他自己任職的殿前司裡有他的結拜兄弟,在後周另一個軍事指揮系統侍衛司裡也有,其中不乏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勳、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贇、王政忠等禁軍高官,他們連同趙匡胤合稱義社十兄弟。除此之外趙匡胤還有一大優勢——他弟弟趙光義跟皇上柴榮娶了兩姐妹,是連襟。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柴榮駕崩,7歲的嗣子柴宗訓柩前即位。就在柴宗訓繼位轉過年來的春節北漢和遼國再度聯軍入侵,此時實際執掌後周軍政大權的皇太后正是趙匡胤弟媳的姐姐。趙匡胤和他的兄弟們迅速對太后和以宰相為代表的朝中高官們展開了遊說,最終太后在和宰相商議後決定派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領軍出征,可當趙匡胤率軍行至於今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東南部的陳橋驛時眾軍將士將早已準備好的黃袍穿在了趙匡胤身上,以此宣佈擁戴趙匡胤稱帝。這時後周的軍權握於趙匡胤之手,他隨即率兵返回東京汴梁,這時只有侍衛司的韓通一度試圖抵抗,但很快兵敗被殺。趙匡胤進入汴京城後安撫城中百姓,同時打出優待後周皇室的旗號,汴京的秩序很快得到控制,儘管地方上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抗,但被掌握了中央禁軍指揮權的趙匡胤輕而易舉鎮壓下去。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已黃袍加身兩年的趙匡胤在一次退朝後留下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當年的老兄弟一同飲酒,酒至半酣之際趙匡胤藉著酒勁對這幫武將們說:“若沒諸位相助,朕也當不了這個皇帝。如今朕雖貴為天子,但卻感覺反不如昔日為將時快樂。自登基以來朕就沒睡過一個好覺。”諸將不解道:“今天命所歸、大位已定,陛下復有何憂?”趙匡胤回答道:“朕對諸位兄弟是絕對放心的。只是如果有朝一日你們帳下的將士貪圖榮華富貴擁立之功而將黃袍加於諸位之身,縱使你們不想造反還能由得你們自己嗎?”話說到這份上誰都聽出來趙匡胤已對自己起了猜疑之心,一時間諸將嚇得紛紛叩頭痛哭道:“臣等愚昧,未曾念及此事,還請陛下指示生路。“趙匡胤扶起諸將從容不迫道:”人生之苦短猶如白駒過隙,不如多累積一些金錢、買一些房產,傳給後代子孫,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君臣之間沒有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諸將一聽這話都瞭解了趙匡胤的意圖:趙匡胤並不打算對這幫起家的老兄弟們趕盡殺絕,而是希望通過優厚的待遇換取他們主動交出權力。次日早朝時諸將紛紛請辭,趙匡胤一一敕準並兌現在物質待遇上對諸將許下的承諾。

通過杯酒釋兵權的方式穩定內部後趙匡胤又將目光鎖定在五代十國亂局中的各大割據政權身上。據說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微服私訪來到宰相趙普家中,正是在這次會面中確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一統天下的策略。趙匡胤的目光首先投向了位於今天湖北省和重慶市交界地區的南平國,這裡位於南方各割據政權的中間地帶,一旦控制了這裡就猶如一把利刃將南方各割據政權分割開,使其難以相顧。問題在於:南方各割據政權同樣看得到這點,所以一旦宋軍對南平下手勢必招致南方各割據政權的群起而攻。趙匡胤希望能最大限度分化瓦解自己的敵人,因此一直在尋找一個能在不過分刺激南方割據政權的前提下吞併南平的方法。公元962年機會送上門來了:這年位於南平國南方的湖南武平節度使周行逢病逝,其子周保權繼位,衡州刺史張文表趁機起兵作亂。周保權向宋朝請求援兵,這就給趙匡胤提供了一個堂而皇之對南方用兵的理由。963年趙匡胤命慕容延釗南征,在途經江陵時南平王高繼衝迫於宋軍的壓力前來犒軍,慕容延釗趁機扣押了高繼衝,吞併了南平。隨即宋軍繼續南下佔據湖南,至此宋軍獲得了南平、湖南兩大糧倉,同時在地緣戰略上可以東取南唐、南進南漢、西擊後蜀。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軍分兵兩路:忠武軍節度使王全斌為西川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崔彥進為副都部署,率步騎三萬出鳳州(治今陝西鳳縣東北風州鎮)沿嘉陵江南下;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劉廷讓為副都部署,率步騎兩萬出歸州(治今湖北秭歸)溯長江西進。兩路宋軍分進合擊,約期會攻成都。後蜀君主孟昶命王昭遠為北面行營都統、趙崇韜為都監率軍扼守利州、劍門等要地;以韓保正為招討使至興元;由昭武節度使高壽儔堅守夔州。宋將王全斌在後蜀降將帶領下繞過後蜀重兵把守的天險劍門關,成功迂迴到王昭遠的背後,嚇得王昭遠倉皇逃竄也沒能擺脫被宋軍俘虜的命運。東路宋軍在劉廷讓率領下突破巴東咽喉要地夔州(治今重慶奉節東白帝城),連克萬州(治今重慶萬州)、開州(治今重慶開州)、忠州(治今重慶忠縣)、遂州(治今四川遂寧)等地。兩路宋軍順利會師於成都城下,孟昶舉城投降,至此後蜀滅亡。後蜀滅亡後宋軍將逐一掃滅南方割據政權的形式已然明朗,一時間各割據政權紛紛自動上表稱臣以換取苟安一時。在這一過程中割據如今嶺南地區的南漢成為一個異類——不僅不上表稱臣,竟主動攻擊了此時已被宋朝納為屬地的道州。公元970年九月初一趙匡胤命潭州防禦使潘美為賀州道行營兵馬都部署,率十州兵長驅南下,中間突破,直趨賀州(治今廣西賀縣東南賀街)。潘美聲言沿賀水東取南漢國都興王府(今廣東廣州),以誘殲南漢軍主力。南漢君主派大將伍彥柔率舟師溯鬱江、賀水西上增援,宋軍伏擊獲勝,殺伍彥柔,佔領賀州。 十二月宋軍進至韶州(治今廣東韶關),南漢都統李承渥率兵十萬於蓮花峰(今廣東韶關東南)下列象陣迎擊宋軍,宋軍以強弓勁弩破陣,佔領韶州。971年二月宋軍已進至馬徑(今廣東廣州北),以火攻破南漢招討使郭崇嶽六萬軍,繼而攻陷興王府,劉鋹投降,南漢滅亡。

南漢滅亡後十國割據政權中除了北方有契丹保護的北漢之外,只剩下南方的南唐、吳越兩國。這時以南唐、吳越兩國的實力即使加起來也不足以對抗宋朝,因此兩國主動上表稱臣,不過南唐和吳越在對宋朝的態度上還是有所不同:南唐後主李煜一方面在外交上極力對宋朝表現恭順,另一方面暗中積極備戰以防宋軍進攻。開寶七年(974年)九月趙匡胤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為異州西南面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潘美為都監統領十萬大軍出荊南向東攻打南唐。南唐落第士人樊若水向曹彬獻上了南唐都城金陵附近的長江採石磯江面的寬度和水文資料,宋軍根據樊若水獻上的情報在採石磯搭建浮橋一路勢如破竹攻到金陵城下。此時吳越王錢弘俶拒絕了李煜的求援並出兵助宋軍圍攻金陵。萬般無奈的李煜遣使東京汴梁向趙匡胤求和,身為南唐使節的徐鉉一見到趙匡胤就質問道:“李煜侍奉陛下猶如兒子侍奉父親,他有何罪過以致於陛下興兵討伐?”趙匡胤回答道:“李煜何罪之有?只是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事實上如今宋軍已佔據絕對優勢,對已無任何資本的南唐而言:城下之盟又有何可談呢?97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李煜投降,南唐滅亡。

此時五代十國各路割據政權中只剩下北方的北漢和南方的吳越還沒徹底平定,其實吳越儘管還自成一國,事實上已與宋土無異,可以說徹底掃平群雄之日已指日可待。然而在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間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事後二人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享年五十歲,就此與天下一統失之交臂。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作為大宋王朝的奠基人,宋太祖趙匡胤無疑是趙宋帝王中影響最大的一位。他的許多決策,直接決定了宋朝未來三百年的發展。在各項制度中最為重要的,自然是以“杯酒釋兵權”為代表的打壓武將勢力、推行文官政治的一系列舉措。

  宋太祖即位不久,後周舊臣李筠、李重進先後叛亂。宋太祖雖然以雷霆手段,快速平定了二李叛亂,但是叛亂所暴露的問題卻讓宋太祖非常苦惱。有一天,宋太祖召見最為倚重的大臣、擔任樞密直學士的趙普,詢問:“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天下自從唐代滅亡以來,短短五十三年,中原地區前後有八姓帝王——朱溫建立的後梁、李存勖建立的後唐、石敬瑭建立的後晉、劉知遠建立的後漢、郭威建立柴榮繼承的後周、趙匡胤建立的宋朝。歷史上把唐宋之間的這五個中原王朝稱之為五代。五十餘年來,中原大地上彼此攻殺,血流漂櫓,百姓過著朝不保夕,形同豬狗甚至生不如死的生活。宋太祖表示,自己想要總結那個殘酷血腥的亂世,可是卻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趙普聽後,大讚宋太祖:“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五代帝王中不乏有識之士,比如周世宗柴榮,就是堪比唐太宗的第一流的政治家,只可惜天不假年,即位不過六年,39歲英年早逝。可是,即便是周世宗,也無法沒有看穿迷局,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趙普不愧是大宋王朝的總設計師,一句話就指出了癥結所在:“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己!”只因為皇權闇弱,藩鎮(節度使)權力太強,於是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五代開國君主多是前朝藩鎮,這些人各個手握重兵,割據一方。一旦形勢允許,就廢帝自立,搶奪最高權力。

  趙普既然發現了問題所在,那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趙普說:“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趙普閒閒一句話,其實包含了幾層意思。第一個,藩鎮問題由來已久,要想解決,切不可操之過急。第二,可以分成幾個步驟來實施,先削奪職權,再控制財政,再削弱軍隊戰鬥力。

  聽到趙普如此說,宋太祖恍然大悟,說:“卿無復言,吾已喻矣。”

  趙匡胤絕非託大,他確實在趙普短短几句話中,明白瞭解決藩鎮問題的精要,並且乾淨地徹底地解決了藩鎮割據的問題。


葉之秋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雄才大略的四位帝王,但與前三位相比,宋太祖地位相對尷尬,因為宋朝的國土面積相比唐朝大大縮水,與秦、漢、唐的大一統相比,宋朝只能算是小一統。那麼宋太祖的偉大在哪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基本實現中國統一

在宋代之前,是中國著名的一個亂世五代十國。與南北朝分裂三百年相比,五代十國只分裂了半個世紀,便完成重新統一。應該說,沒有宋太祖,也許分裂的局面要持續更久。宋朝開國後,宋太祖連續平定南唐、後蜀、湖南、南漢、荊南等割據政權,基本實現中國一統。儘管面積不及盛唐,仍不失為一偉大之事業。

2、奠定大宋三百年的基業

宋朝雖然給人的印象比較弱,但自秦以後,宋朝的國祚僅次於兩漢,比唐、元、明、清都長。宋朝能如此長命,與宋太祖強幹弱枝、內重外輕的策略是分不開的。強幹弱枝削弱了國家的武力,但同時獲得了內部相對穩定。在中國歷史上,宋朝的內政一直是比較清明,也比較穩定的。這一切的源頭,便是宋太祖。

3、開創人道主義的政治傳統

大宋開國後,宋太祖在太廟寢殿的夾室中秘密立一塊石碑,稱為“誓碑”,其中有三條誓文:其一是對後周柴氏家族不得加刑;其二便是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其三是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這三條誓詞,開創了人道主義的政治傳統。

太祖皇帝並立下規矩,以後皇帝即位時,必須到太廟恭讀誓詞,這份誓詞的重要性,遠在其他法律之上。宋代的皇帝基本上都認真履行這一誓約,便形成一種政治傳統。北宋程頤在羅列宋朝超越前代的五件事中,就有一件是“百年未嘗誅殺大臣”。在北宋與南宋,都出現過黨爭,但宋代黨爭與漢代相比,相當溫和,基本上沒有殺戮的情況。可以說,在中國曆朝,宋朝是最有人道主義色彩的。

正是宋太祖的“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宋朝是古代思想最自由的一個朝代,就這一點來說,彌足珍貴,就可以認為宋太祖是個偉大的皇帝。


君山話史


毛主席在他的詞《沁園春·雪》中曾寫到:惜秦皇漢武,略輸風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在這裡面提到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可宋太祖並沒有建立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為何他能與其他三位君王齊名,他的偉大之處在哪?

宋太祖之所以能夠齊名,在於他結束了五代十國長達幾十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基本上完成了對中原的統一,但有些地方被遼國與西夏所侵佔,宋太祖沒有完全收復失地,不過他大致上結束了割據,避免百姓再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而且宋太祖武將出身,卻選擇了以仁義治國,奠定了宋朝文治的格局,使得宋朝成為一個物質與文化繁榮的朝代。宋朝的文治也影響到了科舉,宋朝是一個注重科舉的時代,科舉在宋代對於每個讀書人來說都是人生大事,宋代的科舉更注重平民百姓,而科舉也促進了宋代文化的繁榮,一大批文人墨客引領著宋詞潮流。


宋太祖也是歷史上少有對功臣寬容大度的皇帝,宋太祖建國以後,沒有對開國功臣趕盡殺絕,而是選擇了“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功臣們的兵權,並賜給了他們大量的土地。宋太祖的行為可比朱元璋要好多了,像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就對功臣們趕盡殺絕,宋太祖算是個仁義之君。

不過宋太祖與其他三位君王相比,還是有點遜色,因為他的王朝疆域不算大,王朝也不夠強,沒有其他三位君王時的霸氣。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歷史百家爭鳴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句話中國人耳熟能詳。宋太祖之前的三位並列在一起,幾乎沒有太大爭議,但宋太祖與其他三位並列,則惹出不少口水。

之所以有人認為宋太祖不足以和秦皇漢武,以及唐太宗相提並論,主要是因為宋太祖本人開創的朝代—宋朝。宋朝,在現代很多人的印象中,可以用兩個詞概括,有錢,軟蛋,且前一個詞帶來的榮譽完全被後一個詞帶來的恥辱所遮蔽,一些網友親切地稱呼宋朝為“挫宋”。然而,宋朝後續的發展,可以說是完全背離宋太祖預先設置好的軌道的,此話怎講?

宋朝從宋太宗之後,給人的印象就是軟蛋一個,以及遼國西夏的提款機。然而,在宋太祖時期,並不是這樣的。

宋太祖本人是軍人出生,名副其實的百戰之將,這和東晉時期掛名將軍,連自己主要 管什麼都不知道的草包王徽之不一樣。宋太祖本人從周世宗柴榮的親兵做起,在周世宗即位之初,北漢聯合契丹攻打後周時,趙匡胤就顯露了頭角,協助周世宗一舉擊敗北漢與契丹聯軍,並隨周世宗反擊,率兵攻入太原城,負傷而歸;後來在後周與南唐作戰時,趙匡胤率領區區一百人,陣前斬殺南唐大將皇甫暉。所以,宋太祖本人在即位後,自然對於軍隊這一塊,抓的比較緊。

宋太祖時期,宋朝的主力是禁軍。這些禁軍的數量大約二十萬,由宋太祖從各地方軍隊中抽調的精銳組成,此舉一來防止了地方的軍事實力過大,繼續形成分裂;二來是組建一支戰鬥力強,聽命於皇帝本人的部隊。這支禁軍在後來的戰爭中,幾乎取得了全勝的戰績。最後,在宋太宗兩次失敗的北伐中,這支百戰雄師由於智障的指揮,全軍覆沒。

宋太祖時期,其作戰戰略遵循先南後北,即先將南方的割據勢力消滅掉,保障後方的穩定;由於契丹在漠北已成氣候,一時之間是無法徹底消滅的,所以在統一全國後,整合全國的力量,再一舉消滅契丹。所以,宋太祖時期,和契丹保持著相對友好的關係,在宋太祖出兵討伐北漢時,契丹派兵救援,但被宋太祖擊敗,可見,此時的北宋,在軍事上,並不比契丹差,只是考慮到整體戰略問題,沒有北伐。

宋太祖在位期間,中國基本上完成了統一,除了南方臣服的吳越國,以及北方苟延殘喘的北漢,其他勢力全部被消滅。等到宋太祖準備北伐時,他自己已經到了生命的盡頭。

所以,在宋太祖時期,北宋在軍事方面的成就,並不比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低,從個人的軍事素養而言,宋太祖反而要高於之前三位。但可惜的是,宋太祖的突然死亡,使得其在位時期的思路沒有徹底貫徹,宋太宗時期的北伐,由於宋太宗本人的指揮失誤,導致北宋精銳喪盡,從此只能勉強防守而無進攻之力。

綜上所述,宋太祖本人,無論從功績而言,還是個人能力 而言,都足以與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相提並論。


庭州行者


宋太祖即是趙匡胤,公元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取代後周建立宋朝,基本結束了唐末以來軍閥割據局面,恢復了華夏主要地區的統一,建立有爭議的大一統王朝,趙匡胤雖是武夫出身,卻奉行“文以靖國”“右文抑武”的治國理念,開啟後世歷朝文明政治之風。


在一本廣受關注的奇書《推背圖》中,對於趙匡胤和宋朝有頌曰,“納土姓錢並姓李,其餘相次朝天子。天將一統付真人,不殺人民更全嗣”。范仲淹說過“太祖皇帝應天順人……罷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無禍亂之憂”。程頤對趙匡胤的不殺士大夫及言事人大加推崇,“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亂,不戮一人,自古無之”。今日頭條南方鵬認為趙匡胤的功績主要有二點。

一,統一天下並杯酒釋兵權

唐末藩鎮割據,軍閥並立政出多門,混戰不休導致天下疲弱,五代梁唐晉漢周的相繼出現,也是由於“槍桿子裡出政權”,軍閥亂國誤國已是眾所皆知、為禍甚烈的事。在平定李筠李重進叛亂後,趙匡胤宴請眾將。酒過三巡,趙匡胤便說,不知你們其中誰會是以後的皇帝,大將們面面相覷,連稱不敢。


趙匡胤接著說,形勢比人強,如果你們的部下讓你黃袍加身,不做也由不得了。眾將不敢回應。宋太祖便勸他們信任中央,放棄軍權,保證給他們優厚待遇,福延子孫永保富貴。大家表示願意聽從交出部隊,從此消除唐末五代亂世的土壤。(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二,優待士子讀書人

趙匡胤既抑武便崇文,設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設殿試,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曾立有太祖誓碑勒銘三條,其中就有“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范仲淹讚歎說“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范仲淹年譜》。有宋一朝,讀書人士子是最舒服也是最意氣風發的時候,常以天下興亡國家盛衰為己任。


趙匡胤奪人孤兒寡母之國,心常惕惕,登基後,採取減輕徭役,賦稅專收,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澄清吏治,勸獎農桑等方式,很快治癒國家從安史之亂以來近二百年的戰爭傷痕,出現盛世局面。

讀史鑑今,修心明性,歡迎關注南方鵬共同探討。


南方鵬


宋太祖趙匡胤最偉大的地方,莫過於基本結束安史之亂後,中國數百年割據、分裂、戰亂的局面。宋太祖出生時,中原地區戰火紛飛,各政權互相攻伐,老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趁著中原地區發生內戰,契丹鐵騎也南下,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和平、穩定是人民群眾最嚮往的。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平定李筠、李重進的叛亂,開始著手消滅各地的土皇帝。他用假道伐虢之計,滅亡楚、荊南,又用四十多天滅掉後蜀。緊接著,南漢、南唐也被宋軍消滅。在宋太祖駕崩前,只剩下吳越、北漢還沒有拿下,但他們的滅亡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國家基本統一,戰亂基本結束。

第二個偉大的地方是提高文人的地位,鼓勵文化事業的發展。他在誓碑殿中告誡子孫後代,不準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在宋朝,出現了許多偉大的文學家、詞作家,比如蘇軾、歐陽修、司馬光等等,可謂群星璀璨,光照千秋。趙匡胤是有功勞的。


時拾史事


宋太祖的偉大之處,以下幾條可以略見一斑。

其一,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儘管北宋由於北面還有遼國,西邊還有西夏的存在,還算不上大一統王朝,但它結束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五代十國四分五裂的局面。社會不再動盪。

其二,實行寬鬆的政治經濟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宋太祖為人寬厚,他曾以立碑的形式告誡後人,不得殺上書言事者及讀書人。對比此後的明清,你會發現,宋朝是對知識分子最好的時代。

其三,通過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決了開國功臣們手握重兵的問題,避免了許多朝代都免不了的對功臣的迫害。

其四,藏富於民。宋朝是我國古代市民生活最發達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