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9 《忠經》原文、《孝經》原文及譯文,建議收藏,感恩父母

《忠經》原文、《孝經》原文及譯文,建議收藏,感恩父母

簡介

《忠經》是系統總結忠德的專門經典,馬融因為有《孝經》而無《忠經》,故作此書來補闕,全篇共十八章。《天地神明章》把忠說成是天地間的至理至德,是評價人們行為的最高準則。"昔在至理,上下一德。……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的要點在於"一其心",忠的作用是"為國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鬼神,而況於人乎"。《忠經》對於不同等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忠的要求,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須各盡其忠,且盡忠有君子與小人之分:"君子盡忠,則盡其心;小人盡忠,則盡其力。盡力者止其身,盡心者則洪於遠"(《盡忠章》)。《忠經》提出了許多對後世忠德觀念有深遠影響的重要原則,例如"善莫大於忠,惡莫大於不忠"(《證應章》),"仁而不忠則私其恩,知而不忠則文其詐,勇而不忠則易其亂"(《辯忠章》)等等。由此可見,《忠經》不僅反映了兩漢時期忠德的主要內容,而且標誌著春秋時期所產生的忠德觀念已發展成為較系統的,完整的忠德學說。

序曰:《忠經》者,蓋出於《孝經》也。仲尼說《孝經》而敦事君之義,則知孝者俟忠而成。是所以答君親之恩,明臣子之行,忠不可廢於國,孝不可弛於家。孝既有經,忠則猶闕,故述仲尼之意,撰《忠經》焉。今皇上含庖軒之道,茂勳華之德,弼賢俾能,無遠不奉。忠之與孝,天下攸同。臣融巖野之臣,性則愚樸,沐浴德澤,其可默乎?作為此經,庶少裨補,誠則辭理薄陋,不足以稱。為忠之所存,存於勸善;勸善之大,何以加於忠孝者哉?夫定卑高以章目,引詩書以明義,皆師於古,曷敢徒然?其或異同,從忠孝之宜也。或對之以象其意,或遷之以就其類,或損之以簡其文,或益之以備其事。以忠應孝,亦分為十有八章。所以弘其至公,勉其誠信,本為政之大體,陳君事之要道,始於立德,終於成功,此《忠經》之義也。謹序。

《忠經》(原文)

天地神明章第一

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無私。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大亨貞。忠也者,一其心之謂矣。為國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神明,而況於人乎?夫忠興於身,著於家,成於國,其行一焉。是故一於其身,忠之始也;一於其家,忠之中也;一於其國,忠之終也。身一則百祿至,家一則親和,國一則萬人理。《書》雲:“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聖君章第二

惟君以聖德監於萬邦,自下至上,各有尊也。故王者上事於天,下事於地,中事於宗廟,以臨於人,則人化之,天下盡忠以奉上也。是以兢兢戒慎,日增其明。祿賢官能,式敷大化,惠澤長久,黎民鹹懷。故得皇猷丕丕,行於四方,揚於後代,以保社稷,以光祖考,蓋聖君之忠也。《詩》雲:“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塚臣章第三

為臣事君,忠之本也,本立而化成。塚臣於君,可謂一體,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夫忠者,豈惟奉君忘身、徇國忘家、正色直辭、臨難死節已矣,在乎沉譂撨,正國安人,任賢以為理,端委而自化。尊其君,有天地之大,日月之明,陰陽之和,四時之信。聖德洋溢,頌聲作焉。《書》雲:“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百工章第四

有國之建,百工惟才,守位謹常,非忠之道。故君子之事上也,人則獻其鄭鰟t行其政,居則思其道,動則有儀。秉職不回,言事無憚,苟利社稷,則不顧其身。上下用成,故昭君德,蓋百工之忠也。《詩》雲:“靖共爾位,好事正直。”

守宰章第五

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則無欲,平則不曲,明能正俗,三者備矣,然後可以理人。君子盡其忠能,以行其政令,而不理者,未之聞也。夫人莫不欲安,君子順而安之;莫不欲富,君子教以富之。篤之以仁義,以固其心;道之以禮樂,以和其氣;宣君德以弘大其化,明國法以至於無刑;視君之人,如觀乎子;則人愛之,如愛其親。蓋守宰之忠也。《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兆人章第六

天地泰寧,君之德也,君德昭明,則陰陽風雨以和,人賴之而生也。是故祗承君之法度,行孝悌於其家,服勤稼穡,以供王賦,此兆人之忠也。《書》雲:“一人元良,萬邦以貞。”

政理章第七

夫化之以德,理之上也,則人日遷善而不知。施之以政,理之中也,則人不得不為善。懲之以刑,理之下也,則人畏而不敢為非也。刑則在省而中,政則在簡而能,德則在博而久。德者為理之本也,任政非德則薄,任刑非德則殘。故君子務於德,修於政,謹於刑,固其忠以明其信,行之匪懈,何不理之人乎?《詩》雲:“敷政優優,百祿是遒。”

武備章第八

王者立武,以威四方,安萬人也。淳德布洽戎夷,稟命統軍之帥,仁以懷之,義以厲之,禮以訓之,信以行之,賞以勸之,刑以嚴之,行此六者,謂之有利。故得師,盡其心,竭其力,致其命,是以攻之則克,守之則固,武備之道也。《詩》雲:“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觀風章第九

惟臣以天子之命,出於四方以觀風。聽不可以不聰,視不可以不明。聰則審於事,明則辨於理,理辨則忠,事審則分。君子去其私,正其色,不害理以傷物,不憚勢以舉任,惟善是與,惟惡是除,以之而陟則有成,以之而出則無怨。夫如是,則天下敬職,萬邦以寧。《詩》雲:“載馳載驅,周爰諮諏。”

保孝行章第十

《詩》雲:“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廣為國章第十一

明主之為國也,任於政,去於邪,邪則不忠,忠則必正,有正然後用其能。是故師保道德,股肱賢良,內睦以文,外威以武,被服禮樂,堤防政刑,故得大化興行,蠻夷率服,人臣和悅,邦國平康。此君能任臣,下忠上信之所致也。《詩》雲:“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廣至理章第十二

古者聖人以天下之耳目為視聽,天下之心為心,端旒而自化,居成而不有,斯可謂致理也已矣。王者思於至理,其遠乎哉!無為而天下自清,不疑而天下自信,不私,而天下自公。賤珍則人去貪,徹侈則人從儉,用實則人不偽,崇讓則人不爭。故得人心和平,天下淳質,樂其生,保其壽,優遊聖德,以為自然之至也。《詩》雲:“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揚聖章第十三

君德聖明,忠臣以榮;君德不足,忠臣以辱。不足則補之,聖明則揚之,古之道也。是以虞有德,咎繇歌之文王之道,周公頌之;宣王中興,吉甫詠之。故君子臣於盛明之時必揚之,盛德流滿天下,傳於後代,忠矣夫。

辨忠章第十四

大哉忠之為道也,施之於邇,則可以保家邦;施之於遠,則可以極天地。故明王為國,必先辨忠。君子之言,忠而不佞;小人之言,佞而似忠而非,聞之者鮮不惑矣。夫忠而能仁,則國德彰;忠而能知,則國政舉;忠而能勇,則國難清,故雖有其能,必由忠而成也。仁而不忠,則私其恩;知而不忠,則文其詐;勇而不忠,則易其亂。是雖有其能,以不忠而敗也。此三者,不可不辨也。《書》雲:“旌別淑慝,其是謂乎。”

忠諫章第十五

忠臣之事君也,莫先於諫。下能言之,上能聽之,則王道光矣。諫於未形者上也,諫於已彰者次也,諫於既行者下也。違而不諫,則非忠臣。夫諫始於順辭,中於抗義,終於死節,以成君休,以寧社稷。《書》雲:“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

證應章第十六

惟天鑒人,善惡必應。善莫大於作忠,惡莫大於不忠。忠則福祿至焉,不忠則刑罰加焉。君子守道,所以長守其休;小人不常,所以自陷其咎,休咎之徵也,不亦明哉?《書》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忠經》原文、《孝經》原文及譯文,建議收藏,感恩父母

報國章第十七

為人臣者官於君,先後光慶皆君之德,不思報國,豈忠也哉?君子有無祿而益君,無有祿而已者也。報國之道有四:一曰貢賢,二曰獻猷,三曰立功,四曰興利。賢者國之幹,猷者國之規,功者國之將,利者國之用,是皆報國之道,惟其能而行之。《詩》雲:“無言不酬,無德不報,況忠臣之於國乎。”

盡忠章第十八

天下盡忠,淳化而行也。君子盡忠,則盡其心,小人盡忠,則盡其力,盡力者則止其身,盡心者則洪於遠。故明王之理也,務在任賢,賢臣盡忠,則君德廣矣,政教以之而美,禮樂以之而興,刑罰以之而清,仁惠以之而布,四海之內,有太平焉。嘉祥既成,告於上下,是故播於雅頌,傳於無窮。

馬融(79-166),字季長,右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名將馬援的從孫,東漢儒家學者,著名經學家,尤長於古文經學。他設帳授徒,門人常有千人之多,盧植、鄭玄都是其門徒。

後漢書 卷六十上

馬融字季長,扶風茂陵人也,將作大匠嚴之子。為人美辭貌,有俊才。初,京兆摯恂以儒術教授,隱於南山,不應徵聘,名重關西,融從其遊學,博通經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永初二年,大將軍鄧騭聞融名,召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應命,客於涼州武都,漢陽界中。會羌虜飆起,邊方擾亂,米穀踴貴,自關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飢因,乃悔而嘆息,謂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據天下之圖,右手刎其喉,愚夫不為。'所以然者,生貴於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滅無貲之軀,殆非老、莊所謂也。」故往應騭召。

四年,拜為校書郎中,詣東觀典校秘書。是時鄧太后監朝,騭兄弟輔政。而俗儒世士,以為文德可興,武功宜廢,遂寢蒐狩之禮,息戰陳之法,故猾賊從橫,乘此無備。融乃感激,以為文武之道,聖賢不墜,五才之用,無或可廢。元初二年,上《廣成頌》以諷諫。其辭曰:

臣聞孔子曰:「奢則不遜,儉則固。」奢儉之中,以禮為界。是以《蟋蟀》、《山樞》之人,並刺國君,諷以太康馳驅之節。夫樂而不荒,憂而不困,先王所以平和府藏,頤養精神,致之無疆。故戛擊鳴球,載於《虞謨》;吉日車攻,序於《周詩》。聖主賢君,以增盛美,豈徒為奢淫而已哉!伏見元年已來,遭值厄運,陛下戒懼災異,躬自菲薄,荒棄禁苑,廢B12D樂懸,勤憂潛思,十有餘年,以過禮數。重以皇太后體唐堯親九族篤睦之德,陛下履有虞烝烝之孝,外舍諸家,每有憂疾,聖恩普勞,遣使交錯,稀有曠絕。時時寧息,又無以自娛樂,殆非所以逢迎太和,裨助萬福也。臣愚以為雖尚頗有蝗蟲,今年五月以來,雨露時澍,祥應將至。方涉冬節,農事間隙,宜幸廣成,覽原隰,觀宿麥,勸收藏,因講武校獵,使寮庶百姓,復睹羽旄之美,聞鐘鼓之音,歡嬉喜樂,鼓舞疆畔,以迎和氣,招致休慶。小臣螻蟻,不勝區區。職在書籍,謹依舊文,重述蒐狩之義,作頌一篇,並封上。淺陋鄙薄,不足觀省。

……

頌奏,忤鄧氏,滯於東觀,十年不得調。因兄子喪自劾歸。太后聞之怒,謂融羞薄詔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錮之。

太后崩,安帝親政,召還郎署,覆在講部。出為河間王廄長史。時車駕東巡岱宗,融上《東巡頌》帝奇其文,召拜郎中。及北鄉侯即位,融移病去,為郡功曹。

陽嘉二年,詔舉敦樸,城門校尉岑起舉融,徵詣公車,對策,拜議郎。大將軍梁商表為從事中郎,轉武都太守。時西羌反叛,徵西將軍馬賢與護羌校尉胡疇徵之,而稽久不進。融知其將敗,上疏乞自效,曰:

今雜種諸羌轉相抄盜,宜及其未並,亟遣深入,破其支黨,而馬賢等處處留滯。羌胡百里望塵,千里聽聲,今逃匿避回,漏出其後,則必侵寇三輔,為民大害。臣願請賢所不可用關東兵五千,裁假部隊之號,盡力率厲,埋根行首,以先吏士,三旬之中,必克破之。臣少習學藝,不更武職,猥陳此言,必受誣罔之辜。昔毛遂廝養,為眾所蚩,終以一言,克定從要。臣懼賢等專守一城,言攻於西而羌出於東,且其將士必有高克潰叛之變。

朝廷不能用。又陳:「星孛參、畢,參西方之宿,畢為邊兵,至於分野,幷州是也。西戎北狄,殆將起乎!宜備二方。」尋而隴西羌反,烏桓寇上郡,皆卒如融言。

三遷,桓帝時為南郡太守。先是融有事忤大將軍梁冀旨,冀諷有司奏融在郡貪濁,免官,髡徙朔方。自刺不殊,得赦還,復拜議郎,重在東觀著述,以病去官。

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教養諸生,常有千數。涿郡盧植,北海鄭玄,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居字器服,多存侈飾。嘗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入其室者。嘗欲訓《左氏春秋》,及見賈逵、鄭眾注,乃曰:「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但著《三傳異同說》。注《孝經》、《論語》、《詩》、《易》、《三禮》、《尚書》、《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所著賦、頌、碑、誄、書、記、表、奏、七言、琴歌、對策、遺令,凡二十一篇。

初,融懲於鄧氏,不敢復違忤勢家,遂為梁冀草奏李固,又作大將軍《西第頌》,以此頗為正直所羞。年八十八,延熹九年卒於家。遺令薄葬。族孫日磾,獻帝時位至太傅。

論曰:馬融辭命鄧氏,逡巡隴、漢之間,將有意於居貞乎?既而羞曲士之節,惜不貲之軀,終以奢樂恣性,黨附成譏,固知識能匡欲者鮮矣。夫事苦,則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存之慮深。登高不懼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原其大略,歸於所安而已矣。物我異觀,亦更相笑也。

《忠經》原文、《孝經》原文及譯文,建議收藏,感恩父母

《孝經》及譯文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這一章書,是全部孝經的綱領。它的內容,就是開示全部孝經的宗旨,表明五種孝道的義理,本歷代的孝治法則,定萬世的政教規範,列為一經的首章。

【譯文】孔子在家裡閒坐,他的學生曾參侍坐在旁邊。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麼嗎?”曾參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裡會知道呢?”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詩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怎麼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這一章書,是說明一國的元首應當盡的孝道,要博愛廣敬,感化人群。人無分種族,地無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為五孝之冠,列為第二章。

【譯文】孔子說:“能夠親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以親愛恭敬的心情盡心盡力地侍奉雙親,而將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從效法,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書?甫刑》裡說:'天子一人有善行;萬方民眾都仰賴他。’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競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這一章書,是講明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內,所以在上不驕和制節謹度、為諸侯孝道的基本條件,列為第三章。

【譯文】身為諸侯,在眾人之上而不驕傲,其位置再高也不會有傾覆的危險;生活節儉、慎行法度,財富再充裕豐盈也不會損溢。居高位而沒有傾覆的危險,所以能夠長久保持自己的尊貴地位;財富充裕而不奢靡揮霍,所以能夠長久地守住自己的財富。能夠保持富有和尊貴,然後才能保住家國的安全,與其黎民百姓和睦相處。這大概就是諸侯的孝道吧。《詩經?小雅?小曼》篇中說:“戰戰兢兢,就像身臨深水潭邊恐怕墜落,腳踩薄冰之上擔心陷下去那樣,小心謹慎地處事。”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性,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世雲:'夙夜匪 懈,以事一人。’”

這一章書,是說明卿大夫為天子或為諸侯的輔佐官員,也就是政策決定的集團,全國行政的樞紐,地位也很高的。但不負守土治民之責,故次於諸侯。他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語上、行動上、服飾上,一切都要合於禮法,示範人群,起領導作用。列為第四章。

【譯文】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禮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說的合乎禮法的言語,不敢說;不是先代聖明君王實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禮法的話不說,不合乎禮法道德的行為不做;開口說話不需選擇就能合乎禮法,自己的行為不必著意考慮也不會越軌。於是所說的話即便天下皆知也不會有過失之處,所做的事傳遍天下也不會遇到怨恨厭惡。衣飾、語言、行為這3點都能做到遵從先代聖明君王的禮法準則,然後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續興盛。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詩經?大雅?烝民》裡說:“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專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這一章書,是說明初級公務員的孝道。第一,要盡忠職守。第二,要尊敬長上。列為第五章。

【譯文】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母親,愛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國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親是用愛心,奉事國君是用尊敬之心,兩者兼而有之的是對待父親。因此用孝道來奉事國君就忠誠,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級則順從。能做到忠誠順從地奉事國君和上級,然後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並能守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詩經.小雅.小宛》裡說:“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養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這一章書,是孔子專對一般平民而說的。平民,為國家社會組織的基本。書雲:'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因此列為五孝之末章。

【譯文】利用自然的季節,認清土地的高下優劣,行為謹慎,節省儉約,以此來孝養父母,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論尊卑高下,孝道是無始無終,永恆存在的,有人擔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沒有的事情。

《忠經》原文、《孝經》原文及譯文,建議收藏,感恩父母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嚇嚇師尹,民具爾瞻。’”

這一章書,是因曾子讚美孝道的廣大。所以孔子更進一步給他說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於天地,立為政教,以教化世人。故以名章,列於五孝之次。

【譯文】曾參說:“太偉大了!孝道是多麼博大高深呀!”孔子說:“孝道猶如天上曰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則,人類從其法則中領悟到實行孝道是為自身的法則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恆不變的規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優勢,順乎自然規律對天下民眾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須嚴肅施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須嚴厲推行就能得以治理。從前的賢明君主看到通過教育可以感化民眾,所以他首先表現為博愛,人民因此沒敢遺棄父母雙親的;向人民陳述道德、禮義,人民就起來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謙讓垂範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爭鬥:用禮儀和音樂引導他們,人民就和睦相處;告訴人民對值得喜好的美的東西和今人厭惡的醜的東西的區別,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詩經?小雅?節南山》篇中說:'威嚴而顯赫的太師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這一章書,是說天子、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國家,那便能得到人民的歡心,能得到人民的歡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惡於人,不敢慢於人的實在表現。列為第八章。

【譯文】孔子說:“從前聖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對極卑微的小國的臣屬也不遺棄,更何況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了。所以會得到各諸侯國臣民的歡心,使他們奉祀先王。治理一個封國的諸侯,即便是對失去妻子的男人和喪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況對他屬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會得到老百姓的歡心,使他們幫助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對於臣僕婢妾也不失禮,更何況對其妻子、兒女了,所以會得到眾人的歡心,便他們樂意奉事其父母親。只有這樣,才會讓父母雙親在世時安樂、祥和地生活,死後成為鬼神享受到後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夠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災害不發生,人為的禍亂不會出現。所以聖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會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詩經?大雅?仰之》篇中說:'天子有偉大的德行,四方的國家都會歸順他。’”

聖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兒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像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並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性之養,猶為不孝也。”

這一章書,是因曾子聽到孔子講說明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實現和平以後,再問聖人之德,有更大於孝的沒有?孔子因問而說明聖人以德治天下,沒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孝治主德。聖治主威,德威並重,方成聖治。列為第九章。

【譯文】曾子說:“我很冒昧地請問,聖人的德行,沒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嗎?”孔子說:“天地萬物之中,以人類最為尊貴。人類的行為,沒有比孝道更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沒有比敬重父親更重要的了。敬重父親,沒有比在祭天的時候,將祖先配祀天帝更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夠做到這一點。當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時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親文王配祀天帝。因為他這樣做,所以全國各地諸侯能夠克盡職守,前來協助他的祭祀活動。可見聖人的德行,又有甚麼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為子女對父母親的敬愛,在年幼相依父母親膝下時就產生了,待到逐漸長大成人,則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對父母親尊嚴的愛敬。聖人就是依據這種子女對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導人們對父母孝敬;又因為子女對父母天生的親情,教導他們愛的道理。聖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嚴厲的推行就可以成功,聖人對國家的管理不必施以嚴厲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為他們因循的是孝道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親與兒子的親恩之情,乃是出於人類天生的本性,也體現了君主與臣屬之間的義理關係。父母生下兒女以傳宗接代,沒有比此更為重要的了;父親對於子女又猶如尊嚴的君王,其施恩於子女,沒有痺燴樣的恩愛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種不敬愛自己的父母卻去愛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背禮法。不是順應人心天理地愛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無從效法了。不是在身行愛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憑藉違背道德禮法的惡道施為,雖然能一時得志,也是為君子所卑視的。君子的作為則不是這樣,其言談,必須考慮到要讓人們所稱道奉行;其作為,必須想到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其立德行義,能使人民為之尊敬;其行為舉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規矩,使人們無可挑剔;其一進一退,不越禮違法,成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這樣的作為來治理國家,統治黎民百姓,所以民眾敬畏而愛戴他,並學習仿效其作為。所以君子能夠成就其德治教化,順利地推行其法規、命令。《詩經.曹風.鳲鳩》篇中說:'善人君子,其容貌舉止絲毫不差。’”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這一章書,所講的是平日的孝行,分別紀出。有五項當行的,有三項不當行的,以勉學者。列為第十章。

【譯文】孔子說:“孝子對父母親的侍奉,在曰常家居的時候,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在飲食生活的奉養時,要保持和悅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帶著憂慮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盡悲哀之情料理後事:對先人的祭杞,要嚴肅對待:禮法不亂。這5方面做得完備周到了,方可稱為對父母盡到了子女的責任。侍奉父母 雙親,要身居高位而不驕傲蠻橫,身居下層而不為非作亂,在民眾中間和順相處、不與人爭鬥。身居高位而驕傲自大者勢必要遭致滅亡,在下層而為非作亂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眾中爭鬥則會引起相互殘殺。這驕、亂、爭3項惡事不戒除,即便對父母天天用牛羊豬3牲的肉食盡心奉養,也還是不孝之人啊。”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這一章書,是因前章所講的紀孝行,今兩條途徑,走到敬、樂、憂、哀、嚴、的道路,就是正道而行的孝行。走到驕、亂、爭的道路,就是背道而馳的逆行。所以就跟住上章所講的道理再告訴曾子,說明違反孝行,應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警惕,而不敢犯法。這裡所講的五刑之罪,莫大於不孝,就是講明刑罰的森嚴可怕,以輔導世人走上孝道的正途。列為十一章。

【譯文】孔子說:“五刑所屬的犯罪條例有3000之多,其中沒有比不孝的罪過更大的了。用武力脅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沒有君主的存在;誹謗聖人的人,是眼中沒有法紀;對行孝的人有非議、不恭敬,是眼中沒有父母雙親的存在。這3種人的行徑,乃是天下大亂的根源所在。”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這一章書,是孔子就首章所講的要道二字,加以具體說明。使天下後世的為首長者,確知要道的法則可貴,實行以後,有多大的效果。列為十二章。

【譯文】孔子說:“教育人民互相親近友愛,沒有比倡導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禮貌和順,沒有比服從自己兄長更好的了。轉移風氣、改變舊的習慣制度,沒有比用音樂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馴服,沒有比用禮教辦事更好的了。所謂的禮,也就是敬愛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親,其兒子就會喜悅;尊敬他人的兄長,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興。敬愛一個人,卻能使千萬人高興愉快。所尊敬的對象雖然只是少數,為之喜悅的人卻有千千萬萬,這就是禮敬作為要道的意義之所在啊。”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這一章書的意思,是把至德的義意,扼要的提出來,使執政的人,知道至德是怎樣的實行。上章是說致敬可以悅民,本章是說教民所以致敬。故列於廣要道章之後。為十三章。

【譯文】孔子說:“君子教人以行孝道,並不是挨家挨戶去推行,也不是天天當面去教導。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讓天下為父親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為弟之道,是讓天下為兄長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為臣之道,是讓天下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詩經?大雅?泂酌》篇裡說:'和樂平易的君子,是民眾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無上的德行,其怎麼能使天下民眾順從而如此偉大呢!”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孔子既把至德要道,分別講解得清清楚楚。又把移孝作忠,揚名顯親的辦法,具體的提出來,以告訴曾子。列為十四章。

【譯文】孔子說:“君子侍奉父母親能盡孝,所以能把對父母的孝心移作對國君的忠心;奉事兄長能盡敬,所以能把這種盡敬之心移作對前輩或上司的敬順;在家裡能處理好家務,所以會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國家。因此說能夠在家裡盡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聲也就會顯揚於後世了。”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這一章書,是講明為臣子的,不可不諫諍君親。君親有了過失,為臣子的,就應當立行諫諍,以免陷君親於不義。孔子因曾子之問,特別發揮諫諍之重要性。列為十五章。

【譯文】曾子說:“像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孝道,已經聽過了天子的教誨,我想再冒昧地問一下,做兒子的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就可稱得上是孝順了嗎?”孔子說:“這是甚麼話呢?這是甚麼話呢?從前,天子身邊有7個直言相諫的諍臣,因此,縱使天子是個無道昏君,他也不會失去其天下;諸侯有直言諫爭的諍臣5人,即便自己是個無道君主,也不會失去他的諸侯國地盤;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勸諫的臣屬,所以即使他是個無道之臣,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家園。普通的讀書人有直言勸爭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聲就不會喪失;為父親的有敢於直言力爭的兒子,就能使父親不會陷身於不義之中。因此在遇到不義之事時,如系父親所為,做兒子的不可以不勸爭力阻;如系君王所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諫爭。所以對於不義之事,一定要諫爭勸阻。如果只是遵從父親的命令,又怎麼稱得上是孝順呢?”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哀不服。’”

這一章書的意思,是說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動天地神明。中國古代哲學,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人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說有感即有應。以證明孝悌之道無所不通的意思。故列於十六章。

【譯文】孔子說:“從前,賢明的帝王奉事父親很孝順,所以在祭祀天帝時能夠明白上天覆庇萬物的道理;奉事母親很孝順,所以在社祭后土時能夠明察大地孕育萬物的道理;理順處理好長幼秩序,所以對上下各層也就能夠治理好。能夠明察天地覆育萬物的道理,神明感應其誠,就會彰明神靈、降臨福瑞來保佑。所以雖然尊貴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這就是指他有父親;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這就是指他有兄長。到宗廟裡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沒有忘記自己的親人;修身養心,謹慎行事,是因為恐怕因自己的過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廟祀表達敬意,神明就會出來享受。對父母兄長孝敬順從達到了極至,即可以通達於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應相通。《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篇中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人不想悅服的。’”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這一章書的意思,是說明中於事君的道理。為人子女的,始於事親,是孝的小部份,中於事君,就是在於能為國家辦事,為全民服務,這是孝的大部份。所以孔子特別把事君,列於十七章。

【譯文】孔子說:“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為官的時候,要想看如何竭盡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時候,要想看如何補救君王的過失。對於君王的優點,要順應發揚;對於君王的過失缺點,要匡正補救,所以君臣關係才能夠相互親敬。”《詩經?小雅?隰桑》篇中說:“心中充溢著愛敬的情懷,無論多麼遙遠,這片真誠的愛心永久藏在心中,從不會有忘記的那一天。”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慼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而哀慼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這一章書,是孔子對曾子專講慎終追遠之事。言父母在世之日,孝子盡其愛敬之心,父母可以親眼看見,直接享受。一旦去世,孝子不能再見雙親,無法再盡敬愛之情。為孝子的那種心情,當是何等的哀痛。孔子特為世人指出慎終追遠的大道,以傳授曾子,教化世人,使知有所取法了。

【譯文】孔子說:“孝子喪失了父母親,要哭得聲嘶力竭,發不出悠長的哭腔;舉止行為失去了平時的端正禮儀,言語沒有了條理文采,穿上華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聽到美妙的音樂也不快樂,吃美味的食物不覺得好吃,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親人而悲傷憂愁的表現。父母之喪,3天之後就要吃東西,這是教導人民不要因失去親人的悲哀而損傷生者的身體,不要因過度的哀毀而滅絕人生的天性,這是聖賢君子的為政之道。為親人守喪不超過3年,是告訴人們居喪是有其終止期限的。辦喪事的時候,要為去世的父母準備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飾和鋪蓋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進棺內,陳列擺設上簠、簋類祭奠器具,以寄託生者的哀痛和悲傷。出殯的時候,捶胸頓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興建起祭祀用的廟宇,使亡靈有所歸依並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兩季舉行祭祀,以表示生者無時不思念亡故的親人。在父母親在世時以愛和敬來奉事他們,在他們去世後,則懷看悲哀之情料理喪事,如此盡到了人生在世應盡的本分和義務。養生送死的大義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為孝子侍奉親人的義務。”

《忠經》原文、《孝經》原文及譯文,建議收藏,感恩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