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咸豐撒手,慈禧奪權期間,滿清和西方國家都打過什麼交道?

咸豐朝以前,清政府沒有辦理對外交涉事務的專門機構,只由禮部或理藩院兼管。由於世界資本主義大潮的衝擊,外交事務增多,封建政治體制已難以適應新的變化。咸豐帝在世時,對外國侵略勢力盡管妥協屈服,卻始終對其懷有戒心,未接受其“合作政策”。同治帝年幼,兩位皇太后與議政王奕訴是最高決策者。他們對西方國家的“合作政策”竟欣然聽命,並確定了“撫夷”的對外總方針。這是近代對外關係的新變化。西方列強所採取的對華“合作政策”,是美國首任駐華公使蒲安臣精心策劃的,可保證其既得利益,又能分享新的特權。這一政策也得到英、俄、法等國的完全支持。

外國公使駐京是同治朝“中外合作”的顯著標志,也是西方列強從政治上干涉清政府的重要步驟。《北京條約》簽訂後,法、英、俄、美等10餘個國家的公使陸續進駐。西方列強在對華“合作政策“的旗幟下,展開了形式上比較溫和的侵略方式。

咸豐末年,具有綜合性對外權力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這是清末中央新型官制出現的重要標誌。隨著外交事務的增多,總理衙門的機構和職權也不斷擴大,外交談判、簽約、商貿、遣使、定界、傳教,以至鐵路、郵電、海防等等,凡涉及“洋務”者,幾乎都已包括在內。

咸豐撒手,慈禧奪權期間,滿清和西方國家都打過什麼交道?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英使額爾金致書奕訴,要求清廷建立一個主辦外交的機構,以便與英法等國設立的公使館辦理一切事務。咸豐帝批准了這一要求 ,在北京東堂子衚衕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儘管它的建立帶有被動色彩,但卻是中國近代外交的開始。

咸豐撒手,慈禧奪權期間,滿清和西方國家都打過什麼交道?

同治四年(1865年),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呈送給總理衙門這份意見書,“勸告”清廷興辦有利於列強的“新政”,對清政府的決策施加影響。

咸豐撒手,慈禧奪權期間,滿清和西方國家都打過什麼交道?

這篇說帖,是同治五年(1866年)英國駐華使館參贊威妥瑪向清政府提交的。文中教訓清政府要順從列強的意志,應該“內改政治,外篤友誼”,同意修築鐵路、敷設電線、開採礦產、訓練海陸軍、開辦學堂,向各國借款;服從列強的旨意 ,切實保護各國在華的一切特權和利益。

咸豐撒手,慈禧奪權期間,滿清和西方國家都打過什麼交道?

咸豐三年(1853年),清政府在上海東門外設立的江海關在小刀會起義中遭破壞,海關曾租借船隻辦公,但外商借口拒交稅款,清廷被迫同意由英、美、法 3 國領事各派一人組成“上海關稅委員會”,監督海關事務。咸豐十年,設立江海北關。

咸豐撒手,慈禧奪權期間,滿清和西方國家都打過什麼交道?

赫德(1835-1911年),英國人。同治二年(1863年)被總理衙門正式任命為總稅務司。赫德任職後,制定並推行一套由外國人管理中國海關的制度,直接控制中國的財政收人,對北京近代郵政、教育等方面的建設起到一定作用。赫德直至1908年才離開中國,控制中國海關長達48年。

咸豐撒手,慈禧奪權期間,滿清和西方國家都打過什麼交道?

咸豐撒手,慈禧奪權期間,滿清和西方國家都打過什麼交道?

蒲安臣(1820 - 1870年),美國外交官。1846年於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咸豐十一年(1861年)任美國駐華公使,積極推行列強聯合侵華的“合作政策”,支持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企圖通過華爾控制中國軍隊,又勾結洋務派首領,干涉中國內政。同治六年 (1867年)卸任後,遊說清政府授權自己擔任“辦理各國中外交涉事務大臣”,率團西遊歐美各國,於次年在華盛頓擠自與美國國務卿西華德簽訂 《中美續增條約》(即《蒲安臣條約》),擴大美國在中國的侵略權益。

咸豐撒手,慈禧奪權期間,滿清和西方國家都打過什麼交道?

《北京條約》簽訂後,西方几個主要國家的公使陸續來到北京。咸豐十一年(1861年)二月十五日,法國公使布爾布隆最先到達北京,並在東交民巷設公使館。

咸豐撒手,慈禧奪權期間,滿清和西方國家都打過什麼交道?

在法國公使到達北京的第二天,英國公使普魯斯也在北京建立了公使館。咸豐十一年(1861年)六月初一日,俄國公使巴留捷克到北京。二十四日,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第四個到達北京。這樣,法、英、俄、美四國公使,成為第一批駐京的外國使臣。

咸豐撒手,慈禧奪權期間,滿清和西方國家都打過什麼交道?

德國的外交官艾林波伯爵,是第五個到達北京的公使。

咸豐撒手,慈禧奪權期間,滿清和西方國家都打過什麼交道?

咸豐撒手,慈禧奪權期間,滿清和西方國家都打過什麼交道?

繼英法在東交民巷設立公使館之後,俄、美、荷、比等國也先後獲准在此設立公使館。其後,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丹麥、奧地利、日本和荷蘭等國陸續設使館。設有外國駐軍及練兵場,使館界四周建起了約6米高的圍牆,圍牆上設有8座碉堡,並設鐵門,完全變成了“國中之國”。

咸豐撒手,慈禧奪權期間,滿清和西方國家都打過什麼交道?

張德彝(1847—1918年),字在初,漢軍魂黃旗人。同治元年 (1862年)選入同文館英文班。同治四年,經總署大考,被保奏為八品官。次年隨赫德及斌樁父子等遊歷歐洲,將見聞撰成《航海述奇》。同治七年隨蒲安臣、志剛使團赴歐美訪問,充任譯員。

咸豐撒手,慈禧奪權期間,滿清和西方國家都打過什麼交道?

同治五年(1866年),總稅務司赫德回國休假,向奕沂等提議願隨帶人員前往外國遊歷,於是,同文館學生張德彝、鳳儀、彥慧,及斌樁、廣英等五人作為清政府的首次派員,先後遊歷法、英、荷、丹麥、瑞典、芬蘭、俄國、普魯士及比利時等國,歷時近10個月。張德彝的《航海述奇》述及遊訪期間種種新奇見聞和真實感受,與斌樁的《乘槎筆記》付梓刊行後,被京城的官員士大夫視為奇書,爭相傳看,併為之讚歎。它使人們開闊了眼界,對西方社會有了一些感性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