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1 為什麼年齡越大越覺得劉備厲害

讀三國,尤其是《三國演義》,很容易落入俗套,前半部曹操,中半部關羽,後半部諸葛亮,大抵如此。然而,年齡大了一些,再讀三國,感慨的反而不是曹操的“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也不是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或者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是劉備的“一生漂泊,矢志不渝”。

為什麼年齡越大越覺得劉備厲害

劉備

歷史人物難免會臉譜化,《三國演義》中尤其如此。劉備作為三國的主線,不得不像《西遊記》裡的唐僧一樣,顯得無能。如果劉備太厲害,那麼關羽、諸葛亮甚至是趙雲就沒有出彩的地方。在大多數人的心中,劉備也就變成了一個只會哭哭啼啼的主公了。

為什麼年齡越大越覺得劉備厲害

這並不是真實的劉備,真實的劉備是可以多次投靠別人依舊讓別人奉為上賓的人,曹操如此、袁紹如此、劉表亦如此。我們再來看看三國時期其他幾個霸主,袁術戰敗後想要投靠自己的哥哥袁紹,結果半路上被曹操擊敗。呂布,直接被曹操殺掉。被賈詡騙取歸順曹操的張繡也不過被封為揚武將軍而已。

還有一點可以作證劉備的雄才大略。魯肅輔佐孫權時,曾經說過類似“當今天下,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劉備是三國時期最晚組建完全部班底的人,但是這一班底的組建既沒有父兄的幫忙(如孫權),也沒有朝廷的傾向(如曹操),更沒有四世三公的背景(如袁紹),是自己一個人一個人找到,這些人中的大部分一旦決定跟隨劉備,就不離不棄。

為什麼年齡越大越覺得劉備厲害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三國時期,劉備最受人詬病的就是戰力,早期可以說是“惶惶如喪家之犬”。不過,這裡需要說明一點,那就是劉備在早期並沒有一個真正的班底。三國時期各家的陣容都可以說是最為豪華的。以曹操為例,有可以獨領方面的曹仁、夏侯惇,有可以坐鎮後方的荀彧,有可以先登突進的五子良將,還有善謀善斷的荀攸、郭嘉。其他幾方也是如此,你不僅要有張良,還要有蕭何、韓信、曹參、樊噲。因為三國真的是全面戰爭,比拼的不只是謀略和武力,是否能夠守住後方,是否能夠多路並進等等。這些都需要一個非常強大的軍隊。

劉備前期雖然屢戰屢敗,或者說屢敗屢戰,但是在擁有了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魏延等人之後可以說是攻必取戰必克,短短几年之間就可以與有承父兄之餘烈的孫權的實力。關羽的敗亡其實也說明了這一點,沒有像諸葛亮這種後方坐鎮的,沒有法正這種謀士,三國時期是很容易面臨失敗的。

劉備的厲害並不是年輕人容易理解的表面,而是深入到表面以下才能感知的厲害。就像是項羽的勇冠三軍很容易理解,憑僅僅幾萬人就沖垮劉邦五十六萬大軍很容易理解,但是劉邦的化敵為友,分兵推進,鞏固後方等一系列複雜的戰略級操作卻很難讓人佩服。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評價歷史人物到底厲不厲害,其實不在歷史人物本身,而在我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