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在電商的強烈衝擊下,實體零售的悲傷逆流成河!

最近幾年,零售業一直存在一些悲觀消極情緒。各地頻頻出現關店新聞、業內與電商的併購與合作、跟風各種互聯網新事物,都讓零售業處於被動的狀態,就彷彿楚霸王項羽,剛開始一切都是順風順水,一帆風順,轉瞬間,卻四面楚歌。傳統零售被曾經名不見經轉的電商給逆襲了,在後來居上的電商衝擊下,傳統零售該何去何從?十年百年後的零售店會不會消失?會不會成為純粹的體驗店?

就目前的形勢而言,零售實體店並沒有達到會消失或者成為體驗店的殘酷局面,部分零售企業還是一帆風順的,其中的佔比可能是20%,或許也可能是80%。不過,對於那些部分連日子都過不下去的零售,此刻的境況就是100%的悲慘世界。雖說事情都會遵循一個盛久必衰的規律,但由盛轉衰終究心不甘情不願,但為了生存下去,還是得想盡辦法找一條出路。

在電商的強烈衝擊下,實體零售的悲傷逆流成河!

據瞭解,實體零售走過不少突圍的道路,但好像都不是很成功。筆者認為,道路艱難的原因,在於方向判斷的偏差,缺乏創新意識。例如,對於國內零售業進入關店潮,較普遍的觀點認為:一是電商衝擊,實體店成體驗店;二是經濟形勢低迷,消費能力下降;三是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意意識和轉型創新意識,千店一面、千城一面;再有就是盲目擴張、管理失調、規劃不當等等看起來十分正確但指導意義有限的原因。

總體而言,實體零售的轉型創新,就其節奏來說,遠遠落後於互聯網企業,實體店採用的更多的是一種穩健的跟隨策略,由此形成了“自然分工”:互聯網企業負責“發明”、驗證新模式,實體零售負責學習、跟進。

在電商的強烈衝擊下,實體零售的悲傷逆流成河!

例如,步步高的鮮食演義、天虹的sp@ce、新華都海物會、大潤發的優鮮、世紀聯華的鯨選等,都是模仿和借鑑阿里的盒馬鮮生;實體零售的無人店如居然之家怡食盒子、天虹Well GO以及良品鋪子的智慧化改造,也都是受繽果盒子、阿里淘咖啡的影響。

只不過,實體零售的態度更謹慎、節奏更穩健,也因此,儘管電商的新零售佔盡了輿論優勢,但要比創新的質量和效益,可能還是實體零售佔優。事實上,從2017年的整體發展來看,實體零售企業的淨利增長普遍快於銷售增速。

在電商的強烈衝擊下,實體零售的悲傷逆流成河!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實體店業態的創新,更注重內容而非形式;渠道的拓展中注意模式的驗證,更多地圍繞實體店做服務、搞拓展;供應鏈的重構量力而行,不貪大求洋,渠道下沉,也注重親民接地氣,總之,實體零售很少做超出自身能力的創新,縱然有,也都在可控範圍內。即使是實體零售中的“激進分子”如銀泰商業、天虹等,有些“腦洞大開”的動作,但真正的“異想天開”之舉並不多。

在電商的強烈衝擊下,實體零售的悲傷逆流成河!

此前有不少人鼓吹所謂的“零售革命”,認為所有的商業都值得“重做一遍”,“重做”當然是一種理想狀態,但即使真的重做,也不太可能徹底顛覆以往,更不可能與過去徹底決裂,商業的發展是繼承式創新,傳統零售儘管不太招人待見,但決非一無是處,比如沃爾瑪的“天天平價”、大潤發的精細化運營、永輝的加強型生鮮、Costco和ALDI的低價策略,依然有巨大的價值,也值得電商企業學習;而有些東西,像自有品牌、會員管理等,也並不是電商新零售的發明,而是傳統零售早已有的東西,只不過是在互聯網企業的“再發現”之下價值進一步凸顯,實體零售需要藉助後者的數據與技術手段進一步優化。

最近有報道稱,盒馬正在“惡補商品力”,它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從永輝等實體零售挖人,這表明,不少傳統的東西依然有巨大的價值,是不能拋棄的,實體零售實在沒必要有“矮人一等”的感覺。

在電商的強烈衝擊下,實體零售的悲傷逆流成河!

如今信息時代的零售業同樣是繼承式發展,更多的機會還是屬於萬達、銀泰、永輝、沃爾瑪等領先的企業。事實上,實體零售企業最近的幾年轉型調整、創新變革,最主要的就是兩個方面:一是“補短板”,為過去的不足“補課”,比如自主經營能力的提升、經營的專業性、精細化、特色化能力的提高;二是增加新時代的內容,如線上、數據、技術等。

實際上,商業零售是個非常現實的過程,你領先一步,可能風光無限;而搶跑三四拍,有可能就淪為探路的“先烈”。這些年,實體零售關店不少,而電商企業陣亡的無疑更多。關店的實體店,往往是因為過去的“欠賬”太多,而陣亡的電商,則多因“顛覆”得過了頭,不接地氣成了“偽需求”。

在電商的強烈衝擊下,實體零售的悲傷逆流成河!

重構行業格局必然帶來實體零售發展的新機遇:

機遇一:實體零售進入的是一個無寡頭或是偽寡頭時代。沒有誰敢說自己可以永保第一。假以時日,誰都有機會成為王者,成為行業的領頭羊。2018年,這一形勢應該更加清晰;所以,中小企業更要堅定信心,想要獲得成功並非沒有機會,但是,餡餅也絕不會從天而降。

在電商的強烈衝擊下,實體零售的悲傷逆流成河!

機遇二:技術的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這個行業的創新。人工智能技術已經通過各種方式體現在了商業領域,儘管有些運用還很淺顯,也很初級,但絲毫不影響它終有一天會爆發出顛覆性的力量。同樣,對技術的充分應用,或者說在這方面走在前面的企業,雖然可能會遇到挫折,但未來成長和爆發的機會也將更大;

機遇三:企業家需要再一次從頭創業。守業成為目前中國一些大零售企業的主流意識,但業尚未大成,守有何用?所以,中國的零售企業都需要有二次創業的決心,敢於用最開始那種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冒險精神,為行業與企業再度闖出一片新天地。勇於創新,難道不是時下實體零售業所欠缺的嗎?

在電商的強烈衝擊下,實體零售的悲傷逆流成河!

對實體零售而言,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但這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當然,對電商亦如此。

中國商業和經濟的未來,不一定會再屬於目前的這些企業家,而應該會屬於那些未來的“創”業家——具備創新意識、創新動力、創新能力、創新魄力且具有前瞻和技術視野的敢於從頭再來的創業家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