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踐行普惠金融使命:包公有財潛心服務三農金融

近年來,三農金融問題一直是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方向。儘管各界均發力支持三農金融,但市場缺口依然巨大。為了填補這一市場缺口,為農村地區有資金需求的人帶去更好的金融服務,包括包公有財在內的一些p2p平臺,長期服務於實體經濟,著力解決三農金融問題,踐行著普惠金融使命。

此前,國務院提出對銀行普惠金融服務實施監管考核,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等薄弱環節的普惠金融服務。這是政府對推動深化三農金融服務的又一新動作。作為傳統金融業務的補充者,網貸平臺服務借貸兩端長尾用戶,天然就具備普惠金融屬性。

踐行普惠金融使命:包公有財潛心服務三農金融

根據網貸之家數據統計顯示,截止2017年底,我國p2p網貸平臺服務於三農金融的平臺有130餘家,且業務成交量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包公有財作為眾多服務於三農金融平臺之一,自上線以來,就深耕農村金融市場,為農村地區有需要的人提供消費分期服務,借款人覆蓋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針對三農領域的資金撮合量累計達到9億元。

農業金融歷來是我國金融體系最薄弱的一個環節,而我國三農金融缺口達3.05萬億元,這也為網貸行業在此領域的探索和發展留下了巨大空間。雖然前景看起來極為誘人,但實際操作起來也並不容易。主要癥結在於及農村地區人群信用數據的缺失。此外,這類業務對於平臺風險控制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踐行普惠金融使命:包公有財潛心服務三農金融

對此包公有財農戶的實體經營借貸領域切入。技術層面,包公有財依靠大數據風控系統,建立完善貸前、貸中、貸後監管機制,系統涵蓋黑名單篩選、反欺詐、信用評估、授信、貸後監控等功能。對於基層風控人員,包公有財以人為本,為其制定了豐厚的薪資制度,以發揮其屏障作用。

對於融資金額,包公有財始終堅持小額分散原則。平臺平均每筆借款1000-3000元;對出借人的資金,根據出借金額拆分到幾個或十幾個項目中,真正做到小額分散,規避風險。從根源上降低了風險的出現。因其完善的風控機制,截止目前,包公有財並未有回款逾期的情況出現。

雖然相比銀行、信用社等傳統金融機構,網貸目前涉及的農村金融力量還是相對較小。但隨著監管層面對行業的不斷引導,越來越多像包公有財一樣的平臺加入服務三農金融的行列中。相信隨著相關數據的不斷累積以及理論技術不斷完善,我國三農金融未來一定是一片藍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