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摩拜和ofo到底是靠什麼盈利的?長期低價包月不會破產嗎?

千潮科技


互聯網模式的奇特之處在於,不需要盈利也會過得資本的青睞,但是一旦資金鍊斷裂,那互聯網公司就危險了,比如現在的ofo,即將資金鍊斷裂。也正如摩拜CEO 胡瑋煒所說,資本給你的最後都會拿回去。



Ofo一直沒有盈利,即使是通過單次騎行來盈利,但是也不過一塊錢。而由於和摩拜的競爭,其實大多數時候騎行免費的,所以摩拜和ofo真正的資金沉澱只有用戶的200元押金。

但是如果資金跟不上,那就只能去挪用用戶押金了,所以在2017年底爆出摩拜和ofo小黃車挪用總金額高達60億元,而現在在摩拜被美團收購後,ofo資金鍊又緊張了,最後只能增加騎行費用,同時開啟車身廣告,然後又取消押金。

摩拜和ofo兩家公司在國內投放的車輛分別為700萬和1000萬輛,平均每天的騎行數達到3000萬到3500萬次。但自行車的運營成本又很高,所以摩拜和ofo成本居高不下。僅單車成本一項,摩拜花費就超百億,這還不含任何運營及人力成本。

當風口過去,一大波沒有盈利能力的公司只能資金鍊斷裂死掉或者把自己賣給別人,摩拜賣了,ofo也不會遠了。


毛琳Michael


現在的共享單車的競爭是為了擠死其他對手,爭奪行業霸主地位,未來盈利應該靠這些方面:

1. 靠流量

摩拜和ofo是比較常用的共享單車,市場的佔有量比較大,使用的人比較多,能帶來非常大一筆流量,這也是受益的來源。

2. 靠騎行付費

騎行大部分開始有固定來源的,當成本一定時,使用的人越多,利潤就越高,雖然騎行每次的費用不高,但是累計額也是一比大數據。

3. 靠廣告

廣告逐漸成為單車的獲利來源,聽聞ofo近日已經有了5秒的開屏廣告,未來會不會更多,還是未知數。

4. 靠數據

共享單車帶來的騎行數據,能為企業所利用,當下數據、資料就是一筆巨大的寶庫,可以轉化為經濟價值。

5. 靠企業合作

當然單車的未來很有可能和企業合作發展,一項消費可以聯動帶起多個消費,甚至還包括活動的收益,比如舉辦騎行賽事等。

總結:當下的優惠活動都是為了搶佔市場,以後的盈利才是企業的長久之計。


我是農民工“懂事長”李合偉(抖音號:hws666888),20多年創業經驗,非著名天使投資人、創業導師。更多有關創業的內容,敬請關注頭條號:合偉說,與我一起聊聊創業那些事!


合偉說


恰恰包月是一種暴力模式,而不會導致破產。

包月可以死死的套住你的押金,你不可能在包月期間去退掉押金。每人5元,1000萬人交押金是多少錢,肯定不止1000這麼個數字吧,而同時1000萬人每人不止100的押金即是放到支付寶來說萬元每天1塊零幾的收益,就拿膜拜來說每人299乘以1000萬那天收益是多少?自己算。


自行車維護費用有多低,想必大家也都騎過,就拿初中三年來說維護費用絕對用不了100塊,最常見問題,車胎沒氣,車鏈出現問題等等吧,找不到10天頻道問題。自行車由來已久所以各種問題,在發展期間不斷磨合抵消,故障率很低了。再則以共享為名,產品問題百出的話,大家也不會選擇去騎行。所以說共享首相質量需過關,否則更沒法玩了。


再則包月是源源不斷的,同一時期集中爆發也是開始新模式時期,後期雖然少但也是不可避免的,會有人去選擇的,如果我是學生,共享對我來說最好不過了。


管錐


1、大宗採購和單獨購買的成本是不一樣的!

所以這決定了共享單車的製造成本是和我們平時買的自行車成本是不一樣的,遠低於我們的購買成本。

2、共享單車從根本上解決了自行車的閒置現象,使自行車被充分的使用起來,所以1輛自行車1天被多次騎行變成了現實。

這樣提高了共享單車的使用次數,增加了收入。

3、共享單車初期的時候,是要求繳納押金的。這使得共享單車的平臺,變成了一個融資的平臺。在初期收到了一部分融資的回報(現在拼的狠,押金絕大多數平臺不要了)。

4、共享單車的流量效應,使得廣告業很快會滲透到共享單車上的。而廣告可以是物理性的(車身廣告),也可以是APP或微信小程序的。

以上就是我能找到的共享單車目前已知的盈利模式。

只要能實現盈利,資本就會繼續投入的,直到市場上只剩下2個品牌互相都燒不動錢的時候,再整合。(參考滴滴)


不是解放託


1、沒有盈利

摩拜和ofo都沒有實現盈利,所以我們看到,摩拜賣身美團,ofo如今也問題重重。在摩拜賣身美團之前,二者的投資者意圖讓兩者合併,實現資源互換和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在事情推動的過程中由於ofo方對自主運營權的堅持,讓合併案破產,最後摩拜賣身美團,也從側面印證了,共享單車並不能作為有持續供血能力的完善商業模式存在。

雖然,共享單車並沒有盈利,但是它龐大的用戶量和市場曝光量,仍然是它巨大的商業價值所在。


2、造血能力不足的ofo開始走廣告變現之路

不同於無奈賣身的摩拜,堅持獨立運營權的ofo在拒絕資本推動的合併案之後,就已經做好了靠自身盈利的準備。

在app上,ofo接受了許多廣告的投放,靠廣告投放來獲取現金流,而在ofo單車本身,也準備了十分充足的廣告位面向廣告主開放,據有關報道顯示,ofo車身,車籃,車架,車後座,所有廣告位一律明碼標價對外開放,企圖通過如此高效的商業化來彌補造血功能不足的缺陷。


3、取消免押金服務,靠押金賺錢

取消大部分城市免押金服務,只保留北、上、杭、深、廈門幾地免押金的功能,這意味著,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城市,用戶需要支付押金才能騎行。重回ofo資金池的押金,也能成為ofo現金流的一部分。


4、用戶量和曝光量是最大的商業價值

其實有很多大互聯網公司,都沒有盈利,然而它們擁有巨大的用戶量和可持續的流量入口,這才是它們最大的商業價值。如同被美團收購的摩拜,就算ofo撐不下去了,也會有資本來收購,收購ofo的用戶,收購ofo的市場曝光機會,收購ofo持續發展的未來。

現在還遠沒有走到最後一步,ofo還有發展的機會,希望ofo能堅持下去。


我是吳懟懟,虎嗅、36氪、鈦媒體、產品經理等專欄作者、前澎湃新聞記者,專注互聯網科技文娛解讀,更多深度解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吳懟懟


主要就是盈利模式沒想好,盲目擴張,粗放式經營,才導致現在的局面,摩拜被收購,ofo被曝資金鍊斷裂,押金難退。

當時,大家都是為了搶用戶,所以設計各種優惠,等著資本的青睞,或者跟著資本的想法走;在運營上比較粗放,擴張的太厲害,你看ofo甚至進軍海外。

共享單車粗放體現在哪裡呢?

1、亂停亂放:雖然APP上也告訴用戶要停哪裡,但是沒有明確獎懲措施;

2、車輛損壞:零件壞的,比如剎車,這個很危險;整個車壞的,掃碼開鎖後不能騎;

3、掃碼失效:也與亂停亂放有關,部分是灰塵雨水侵蝕;部分也有可能是惡性競爭搞破壞,非常影響騎行體驗;

4、調度無方:

短途出行很多是單行線,比如我可能騎到地鐵站,但沒人從地鐵站騎回去,所以這個時候要靠運營調度;但現實是很多都是某個地方非常多,某個地方一輛都找不到。

共享單車沒有做起來,不能一味責怪用戶素質低,商業不能過多依靠用戶道德,而要制定商業規則和執行方法。

共享單車如何才能做起來?

1、停放規劃管理:還是要一個城市一個城市運營,與交管部門、城管部門合作,規劃和設立停放點,否則勢必會佔領和浪費城市資源;

2、大數據精準調度:這個其實很難,但必須做,根據短途出行人口數據和歷史出行數據,確定起始位置各要多少量車,有多少輛在流動中等等;

3、事故車及時維護:排除事故車,及時維修或更換,這個可以通過用戶舉報得知,可給予一定獎勵。

共享單車的本質是短途高效出行和資源優化配置,關鍵在於每個用戶都能夠隨手可騎,

要方便和高效但又不能佔據過多的城市空間,不能出現找不到車、掃碼失效這種現象。


上木木說,專注互聯網商業模式、品牌策劃和自媒體運營,讓懂品牌的人先富起來!


上木木說


分兩個思路回答。一個用盈利模型推算,另一個用打比方解釋。

第一個思路是用盈利模型推算。共享單車現金來源主要是兩個途徑,一是押金,二是使用費。可以做個數據假設,計算出怎樣盈利。

假設摩拜買了100輛單車,押金300元一輛,100輛可以收到3萬元押金,平均每輛單車每天使用0.6次,單車成本價300元。一年365天,每輛單車收到219元,100輛單車一年回收2.19萬元。網傳單車1000元一輛,100%是誇大。

押金總共3萬元,用來做投資,算每年投資的收益率8%,一年投資得到2400元,加上單車使用費用2.19萬,那麼一年可以回收24300元,如此循環,而且,收到的單車使用費是滾動的,也可以用來做投資,實際上,一年收到的回報大於24300元。姑且忽略使用費帶來的滾動收益。第二年的資金,是第一年的24300元收益加上原本的3萬押金,總共是了54300元,這54300元繼續做8%年收益率的投資,第二年回收本金與投資收益可以達到58644元,加上第二年單車使用費2.19萬。第二年總共資金可以滾動到58644+21900=80544元。這是沒有扣除任何運作費用的總收益。相對於第一年年初投入的3萬元,第二年年底回收80544元,兩年淨增加現金50544元,顯然是高回報。

當然這個模型是簡化的,數字也需要按照實際調整。比如單車有損耗率,損耗率不會太高,因為大部分人不會閒的蛋痛破壞單車。極少部分人會搞破壞。100個人中,不會超過1個人砸車。可能是幾百分之一的損壞率。再扣除運營費用,共享單車顯然是賺錢的。用押金的投資收益填補運營費用綽綽有餘。虧錢的單車是因為管理混亂。風控不行,比如,將押金拿去投資,結果大虧本,單車也管理不到位,使用率低。

從以上的模型可以看出,共享單車是怎樣盈利的。

第二條思路,打比方,共享單車本質和公交車一樣,只不過自行車是單人使用的公交車,但收費一樣,可是比公交車多了一個押金,而且,自行車成本也很低,幾百塊,網上講一千一輛,絕對是誇大的。幾百塊的自行車,每天回收一塊錢,一年差不多回本,兩年必定賺錢,收回固定成本後,都是利潤。一輛車用幾年?這可是鐵疙瘩。沒看過公交車公司破產吧?公交車的業務,是不能開放的哦,私人想進入,沒機會,因為很賺錢。所以,共享單車模仿公交車運作,是可以賺錢的。


西格瑪的化學


永久低價包月甚至是免費包月,肯定是會破產的,現在ofo和摩拜發免費月卡是有目的的。摩拜和ofo在一輪優惠福利補貼給用戶後,出現了以往行業競爭經常出現的情況“第一名和第二名打架,結果老三、老四死了”,在共享單車行業,ofo和摩拜可以說是行業的第一、第二,酷奇單車和小藍單車則是行業內的第三、第四。在這輪低價包月和免費福利下,酷奇單車和小藍單車雙雙進入危機。

比標準答案更經得起考驗的是馬太效應,充分競爭的市場沒有第三名。

而6-8月份也是共享單車行業投放和價格大戰打得最火熱的時候。摩拜在6月16日完成6億美元的E輪融資,而ofo也在7月6日完成了7億美元的E輪融資。兩巨頭已經遠遠將其他的共享單車企業甩在後頭,延續投放圈地的戰爭的同時大肆鋪開優惠活動。

酷騎單車表示,酷騎單車的資金實力不如兩巨頭,本身的現金流無法滿足運營需求。當時整個行業被動陷入“優惠大戰”,ofo和摩拜等巨頭推出“1元騎1個月”的活動,即使酷騎高峰時期的日訂單將近300萬,但是流水甚低。

而且越是在後面的共享單車玩家,越是希望通過加快速度推廣佔領市場,從而在共享單車行業中佔有更高的市場地位,所以很多共享單車企業常常抽取用戶押金來用在造車上,甚至是透支企業資金鍊來投放市場。在資本不投資輸血、用戶大量流失後,就連押金也沒有足夠的數量給用戶們退了。


媒體訓練營


雖然我不知道兩家共享自行車公司是否可以合併,但很明顯這兩家公司目前都沒有盈利。

但他們如何生存?讓我們來看看獲得投資的情況:

我們可以看到,ofo的融資高達數百億,因此能夠維持公司的運營並不奇怪。

我們來看看Mobai的:也有超過80億元。我這麼長時間沒見過這麼多錢.........

他們燒錢後會賺錢嗎?今年6月底,戴偉還表示,2018年國內外可以實現全部利潤;朱小虎說,這兩次合併將是有利可圖的。雖然盈利能力似乎無處可見,但這些知名人士對我們的擔憂更加自信。

每個人還記得以前的外賣戰爭,餓了麼,美團外賣,百度外賣戰爭中,奮鬥直到炎熱。然而,戰爭的煙霧已經消退,百度外賣被出售,美團和餓了麼佔據主流市場。也許共享單車將在不久的將來有這一天。


智慧城市研究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更多有趣資訊等著您哦。

盈利了嗎?摩拜和ofo都沒有盈利啊。

看看大佬是怎麼說的。在上個月的復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同時也是ofo的投資人)在第三屆談到“共享單車大戰”時表示,目前共享單場行業的格局已經確定,基本上前兩家佔據了95%的市場份額。

雖然佔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但是摩拜和ofo並沒有盈利啊。朱嘯虎表示這兩家每個月仍然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運營,唯有兩家合併才有可能盈利。

雖然不知道這兩家共享單車企業能不能合併,但是很明顯這兩家是目前來說還沒有盈利的。

但是它們是如何生存下去的呢?我們來看看ofo獲得投資的情況:

(數據來源IT桔子)

我們可以看到ofo的融資情況多大上百億,所以能夠維持企業的運營並不出奇。

來看看摩拜的:

摩拜沒有那麼多,但是也有80多億元。小編我長這麼大都沒有見過這麼多錢.........

那麼它們把錢燒完之後會盈利嗎?今年6月底,戴威還說ofo在2018年能實現海內外全面盈利;朱嘯虎說兩家合併會盈利。雖然盈利像是遙遙無期,不過這些大佬都這麼有信心,我們就更加不擔心啦。

大家還記得之前外賣大戰,餓了麼、美團外賣、百度外賣在上一段時間的外賣大戰上,鬥爭直至白熱化。不過戰爭的硝煙褪去了,百度外賣被賣身、美團和餓了麼佔據主流市場。或許共享單車在不久的將來也會有這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