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我會被兒子罵死……”大批父母積蓄被掏空,涉及數億元!河北也發生過針對中老年人案件……

杭州56歲的陳阿姨在一個叫愛福家的養老服務機構購買了50多萬元的養老產品,上個月中旬傳來消息,公司董事長涉嫌跑路,陳阿姨的錢泡湯了。

來自警方的消息,截至6月中旬,西湖公安分局共接愛福家報案人員2500多人,涉及金額數億元。

前不久,河北、湖南等11個省區市公安機關會同當地食藥監管部門,破獲一起利用互聯網製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摧毀了一個覆蓋全國的龐大犯罪網絡,涉案金額高達12億元。受害者多為中老年人。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中老年人?一起來看這些騙局……

免費住養老院還能拿利息

“我會被兒子罵死……”大批父母積蓄被掏空,涉及數億元!河北也發生過針對中老年人案件……

陳阿姨是在2014年通過廣告宣傳接觸到愛福家項目的。

根據店內的宣傳海報,愛福家是一個叫華晚集團的下屬品牌之一。華晚集團聲稱是領先的老齡產業整合運營平臺。全國近200家客服中心,會員總數近百萬。

  “給我們許諾的是,投入40萬,以後它集團下的基地就可以免費住。”70多歲的江大伯從去年開始,陸續投入近50萬元。

記者瞭解到,“免費住”的這筆錢在合同中被稱為保障金。錢投入之後,每個月還可以拿到一定比例的回報。回報率根據保障金的額度大小,最高的每年13.5%,最低的每年9%。

“還說這些保障金,以後老人去世了,能讓子女繼承。“江大伯說。

因為接觸比較早,陳阿姨算是愛福家的老會員,她說,出事之前,自己每個月都能拿到合同中許諾的回報,從未出過問題。

董事長的最後一次會議

小張是愛福家的員工,2014年左右入職,她自稱投入18萬元購買了公司的產品,出事後錢都打了水漂。

小張說,以往,總部每個月都會提前把款項打過來,用來支付給客戶,“5月份的時候,說因為收購了上市公司,錢下來沒那麼快,到七八號的時候,說會打來兩個億,到了10日又通知,董事長曹斌銘要開語音會議,解釋款子問題。”小張說,這個也很奇怪,以往都是開視頻會議的,“第二天的會議開到晚上11點多,聽完我整個人都癱了。”

“強制客戶和員工都簽署股權協議,就是要求把所有到期款都兌換成股權,我們問兩個億什麼時候來,說不會有了,以後也不要想了。“小張說,他們都不能接受這個說法,四處向集團求證無果後,到附近派出所備案,並通知各自的客戶。

小張當時還不知道,這是董事長曹斌銘最後一次給他們開會,自此之後,曹斌銘失聯。

小張覺得事發太突然,但記者對受害老年人的走訪中瞭解到,也並不是毫無跡象。很多老人大手筆購入愛福家項目是從今年開始的。

“原來它的合同期限都是一年,今年說可以三個月,短期就能拿出來,我想想很快就能把錢拿回來了,就放進去了30萬元。”陳阿姨說。

不少人就因為這個突然出現的短期項目,加上之前積攢下來的對愛福家的信任,就大筆買入,最終被套牢。

“我會被兒子罵死……”大批父母積蓄被掏空,涉及數億元!河北也發生過針對中老年人案件……

觀察了三四年出手還是被騙

“我觀望了三四年,做夢也沒想到還是掉進坑裡了。”68歲的陳大伯至今無法接受這個現實,49萬,他和老伴的全部家當,說沒就沒了。

出事後,陳大伯至今沒跟兒子說過,老兩口默默承擔著這個噩耗,記者採訪到的涉事老人,幾乎都選擇瞞著子女,理由也都差不多:“不敢說,會被罵死的。”

早在2013年左右,陳大伯就知道“愛福家”,當時身邊有熟人購買了這個機構的產品,向他推薦,但被陳大伯拒絕,“我不相信啊,我什麼理財產品都沒買過,弄不懂,也不信。”

三四年下來,陳大伯一直秉承著“不懂理財,也不亂買”的原則,始終沒出手,一直到去年。陳大伯因為生病做了兩次大手術,兩次手術期間,兒子總共也就在醫院待了幾個小時,都是來簽字。“他經常出差,忙得不行,根本抽不出時間來陪我們。”那次之後,陳大伯有很強烈的感覺,“以後養老,肯定指望不上孩子,要自己想辦法。”

而愛福家聲稱是一家養老平臺,成為會員,可以優先享受旗下的養老產品,免費住養老院。

陳大伯說:“我都觀察它三四年了,一直都很正常啊。所以去年先投了一萬進去,看看沒事,後來膽子就越來越大了。”

今年3月份,愛福家推出三個月短期的產品,陳大伯想想很快就能把錢拿回來,一下子就又投了30萬進去,“做夢也沒想到會出事。”

架不住工作人員的熱情投了錢

除了“養老“這個概念觸到了老年人的痛點外,愛福家門店的工作人員對老人們極其熱情。

“每次來,都很客氣,泡上一杯茶,阿姨長阿姨短的。“陳大伯的老伴形容,真是比自己的孩子都熱情,”我們老頭子生病出院後,他們還帶了水果到家裡來看望,說實話,是挺感動的。“

出事後,陳大伯沒敢告訴兒子兒媳,老兩口整宿整宿睡不著覺,默默消化這個噩耗,“不敢說啊,我兒子以為我在這裡就買了一兩萬,還提醒過我說,小心點,別把棺材本都賠進去了。讓他們知道,家裡要亂套了。”

“我也不敢給我女兒說,她知道了,非吃了我不可。“56歲的陳阿姨是投錢最早的,2014年開始到今年,陸續投入了50多萬,其中30多萬是女兒的錢,放在她這裡代為保管。

出事後,她一直瞞著女兒,直到上個星期,女兒要用錢,陳阿姨拿不出來了,才不得不說出來。

“她知道後就不理我了,我那天在她家等她到10點多,她也不願意回來見我。”陳阿姨開始掉眼淚,她掏出手機,打開微信,裡面是她一段段帶著哭腔的語音。

這不是中老年人第一次“受傷”

主打養老、服務熱情,愛福家騙取錢財的方式和經常見諸報端的、向老年人兜售保健品的套路似乎很相像。

近期,全國多地警方查獲大量無正規生產廠家、無準確生產日期、無質量檢測的“三無”保健食品案。這些“三無”保健食品不少以“效果明顯”的口碑,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備受追捧。受害者多為中老年人,他們輕則失財傷身,重則危及生命。

河北、湖南等11個省區市公安機關會同當地食藥監管部門,破獲一起利用互聯網製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摧毀了一個覆蓋全國的龐大犯罪網絡,打掉黑窩點、黑工廠22個,查獲降糖類有毒有害食品15萬盒,涉案金額高達12億元。

“療效明顯”的保健品多因添加違禁藥物

“不少‘三無’保健食品服用後‘療效’明顯,其實是違禁藥物在起作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食品藥品與環境犯罪研究中心主任李春雷介紹。從警方查獲的大量案件看,許多保健食品存在非法添加違禁藥物的情況,其危害輕則損失錢財,重則傷害身體,有的甚至可能致命。

“查獲的減肥產品中主要是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緩解疲勞的主要非法添加西地那非、他達那非;降糖類非法添加鹽酸二甲雙胍。”江蘇南通市公安局食品藥品和環境犯罪偵查支隊隊長陳剛說,南通警方查獲的偽劣保健食品案件主要涉及減肥類、降壓降糖類、治療風溼類、緩解疲勞和改善睡眠類等,這些非法產品無一例外均含有國家明令禁止非法添加的物質。

通過對2013年至2016年初媒體報道的270多例保健食品犯罪個案進行研究,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工作人員任韌發現,約2.59%的案件存在受害人服用有毒有害保健食品後死亡的情況。

警惕網銷、“會銷”、電話直銷

一捧藥粉,幾捧玉米粉,在臉盆裡混合攪拌後裝入膠囊,塞入精美包裝盒,就成了爆款壯陽藥,沒有衛生消毒,沒有劑量標準。這是公安機關近日在湖北、河南等地查獲的一起假冒保健食品案件。

這個“三無”保健食品生產窩點只要花兩三萬元買臺灌裝膠囊的機器即可生產,有的添加臺攪拌機,效率會更高,而原料藥、包裝盒、膠囊殼、商標等往往都是從網上購買。在整個犯罪鏈上,各個團伙之間並不一定互相認識,主要通過網絡社交軟件聯絡,通過快遞發貨。

“會銷”的主要對象是老年人,套路主要有四點:一是以健康養生為噱頭,編造包治百病的“神奇陷阱”;二是以專家義診為招牌,製造不可或缺的“恐慌陷阱”;三是以免費活動為誘餌,捏造千載難逢的“便宜陷阱”;四是以關愛老人為幌子,虛造噓寒問暖的“親情陷阱”。

電話直銷主要是成立專門的電話銷售窩點,通過非法購買公民個人信息,獲取潛在消費群體,多為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再組織招聘話務員,培訓推銷技巧,以“科學概念”“專家診斷”和“開業酬賓”等多種方式來兜售偽劣保健食品。

經過層層包裝,一些有毒有害的假冒保健食品甚至擠進微信群、朋友圈,變身“爆款保健品”。

防患於未然,

趕快提醒更多人,

別讓醒悟來得太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