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西游记》人物解读之菩提祖师:半佛半圣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贤

本文主要解读两个问题:

一、菩提祖师为何人?

二、菩提祖师为何只在悟空求道时出场,后面在书中完全消失?

注:很多人喜欢拿《封神演义》论证《西游记》,但《封神演义》成书在《西游记》后,而且很多地方都是抄袭《西游记》,文笔粗糙,文学艺术形象都是不能和《西游记》比的。

讨论这两者的时候,只能以“西游”论证“封神”,不能以“封神”论证“西游”。

《西游记》人物解读之菩提祖师:半佛半圣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贤

一、菩提祖师为何人?

我文章标题已经回答这个问题了:“半佛半圣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贤”,菩提祖师是一个精通百家的人,寄托着作者“儒释道”三教合一理想,也诠释了作者对时局不满,对封建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这样一种理想追求。

在悟空寻道时,曾听过一位樵夫吟诵一首《满庭芳》,悟空听到一句“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相逢的地方,不是正在修仙的就是已经成仙的平静的坐下来讲道,所以孙悟空认为他是神仙,但后来樵夫说道这是山上一位老神仙传授给他的,由这里,菩提祖师开始登场。

《满庭芳》——《西游记》.吴承恩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迳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

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

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西游记》人物解读之菩提祖师:半佛半圣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贤

悟空学艺时,菩提让悟空随便挑一样学,他让孙悟空选学的低级课程,就有道字门的三百六十旁门,包括术字门的请仙扶鸾、趋吉避凶,流字门三教九流的看经念佛、朝真降圣,静字门的参禅打坐、戒语持斋,动字门的采阴补阳、攀弓踏弩等等,十分驳杂;菩提开讲大道能够“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从这些能够看出:菩提不拘泥于一门一派,兼容并包、百家皆通。

《西游记》人物解读之菩提祖师:半佛半圣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贤

菩提祖师隐居在西牛贺洲,对身为弱者的普通民众,他传道授徒,布施百姓,正是兼济天下的表现;对身为强者的诸天仙佛,他不同流合污,而是默默无闻,这是独善其身的具体体现。高如菩提,也对当时的统治力量无能为力,只能隐居授徒传道,在现实中,吴承恩也因为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而愤然辞官。

《西游记》人物解读之菩提祖师:半佛半圣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贤

菩提祖师不让孙悟空说出自己,不是因为他软弱,而是因为他睿智,人存于世,弱者而生,强大而亡,即凡事皆有度,如果他允许孙悟空拿自己撑腰,以孙悟空的性格,必然会更加天不怕地不怕。不让孙悟空说出自己来,既成全了孙悟空,又成全了自己。成全孙悟空在于不让孙悟空连累自己以至于背上毁师灭祖的不仁不义之名;成全自己在于让自己继续远离俗世,长隐于这灵台方寸山中。

二、菩提祖师为何只在悟空求道时出场,后面在书中完全消失?

菩提祖师知道孙悟空代表什么,也知道孙悟空追求什么,甚至知道孙悟空将来会闯下怎样的弥天大祸,但他还是传授给孙悟空通天的本领,这说明菩提祖师对绝对的自由也是向往的,但这也正是他的痛苦之处。

《西游记》人物解读之菩提祖师:半佛半圣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贤

虽然向往,却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在一个巨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一个本领再高的人只能是一个悲剧,只能表示服从。所以,菩提祖师只能是昙花一现,他在教授孙悟空本领之后,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他知道孙悟空的道路行不通,迟早要被扼杀,因此在《西游记》第二回中,他赶走孙悟空的时候,有这么一段场景:

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

祖师道:“那里什么恩义?你只是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

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

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此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西游记》人物解读之菩提祖师:半佛半圣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