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散文】贵州农村年俗——做甜酒

作者|蒙鹏

农村人过年,大抵家家都要做点米酒(村里人叫甜酒)。


到了冬腊月,就会有小商贩走村串寨,兜售酒曲(村里人叫酒药)。听到“买酒药!买酒药!”的吆喝声,妇女们立刻从窗户里探出头来,询问是哪家的酒药。

酒药小贩年年都来卖酒药。时间一长,哪家的酒药好,做的甜酒香甜;哪家的酒药不好,做的酒容易烂缸,妇女们都很清楚。大家还交流经验,相互品尝自己酿制的米酒。一来二去,都公认许家做的酒药不错,就专买这家的。村里人嘛,山上的农活多,怕错过了买酒药,便相互叮嘱。

【散文】贵州农村年俗——做甜酒

现在,妇女们得知是许家来卖酒药了,都跑着出来,一下子把卖酒药的小贩围在中间,七嘴八舌的问这问那,宁静的村子立刻热闹起来。一番讨价还价,挑三拣四后,妇女们每人捡了两三个,付了钱,风风火火的各自回家。小贩背起了行囊,继续吆喝,很快就消失在村口,下一个村子又响起了他的吆喝声。村子里立刻又恢复了平静。

母亲把买来的酒药,用白纸小心的包好,放在一个干燥通风的地方,等待着年关做甜酒。

做米酒的时候,也是我们高兴的时候。母亲把糯米和粘米按一定比较混合,用温水泡上半天,淘洗干净,放在甑子里蒸。我们围在火炉旁,希望甑子早点冒气。不一会儿,甑子里就冒出香喷喷的热气。这样的热气是很少的闻到的,只有在生病或是过年的时候,才有可能闻到。这个时候,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大米蒸熟了,母亲给我们每人舀上一碗,打发我们走开了。每次做酒,母亲都要多放一点米,为了她的孩子们。

吃完米饭后,我们就跑出去玩。母亲将蒸熟的米饭,摊开在篾盆里让其慢慢冷却。此时,母亲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酒药,碾成粉,撒在米饭里,混合均匀,再撒上点冷开水,把米饭移到锅里,压紧,用白纸、塑料等盖上密封好,与外界隔开。把锅拴吊在梁棒上,下面用炉子文火保温,米饭就会慢慢的发酵。

每天,母亲都要揭开塑料,看看米饭的变化。几天后,锅里发出浓浓的酒香。母亲给家里人舀上一碗,让大家尝尝这刚出缸的甜酒。一股浓浓的醇香,温暖着心脾,没有白酒的辣味,散发着农家的质朴。舀上一碗甜酒,兑上适量的水,放在火上烧开,倒进大米面做的汤圆,我们叫做“酒疙瘩”。吃上一碗,那真是难得的美味。大多数时候,甜酒都是做成酒疙瘩吃。

【散文】贵州农村年俗——做甜酒

甜酒做好后,装在一个陶瓷做的缸子里,想吃的时候,就舀上一碗。正月里,农活要少一点,有时间做酒疙瘩吃。等到农忙时节,连吃饭也顾不上了,更不要提酒疙瘩了。天气闷热的时候,大人们烧上一壶甜酒,提到山坡上。干活累了、渴了,坐到大树下乘凉,一边拉家常,摆农门阵,一边喝着甜酒,既解渴,又解乏,还提神。

我们这里有这样的风俗。女孩子出嫁后,娘家要做一坛甜酒。等新娘坐月子后,姑爷到娘家报喜。娘家准备鸡蛋、面粉等给姑爷背去,当然还有这一坛甜酒了。媳妇坐月子,娘家也没少操心。

三四个月的陈甜酒,还可以治病。拉肚子的时候,找一碗陈甜酒来,蒸热了喝下,用不了多久就好了。跌打骨伤,将接骨丹(一种中药)捣碎,和着陈甜酒一起包扎,效果更好。

母亲去世后,家里也酿制甜酒。可甜酒疙瘩,却很少做吃。做好的一坛甜酒,没吃几碗。一年三伏天,父亲看到装酒的坛子,突然想起甜酒来。揭开盖子一看,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父亲心里一怔。定睛一看,一坛子的甜酒,都化成了金黄透明的液体清酒了,只有一些酒糟漂在酒面上。

【散文】贵州农村年俗——做甜酒

一天,太阳很大,正值午后,天气闷热。几位赶集的亲戚路过家门口,到家里来歇脚。父亲说:“喝点酒解乏吧!”几位亲戚说:“不喝了,还要赶路!”父亲说:“不是烧酒,是甜酒,不醉人的!”当父亲端出金黄透明的甜酒时,几位亲戚都啧啧称奇:“怎么酿出这样的好酒!”喝了一口,更是称赞不已,父亲说:“兑点水,温了再喝吧!”大家都说不用。几位亲戚本来就好酒,再加上天气闷热,甜酒冰凉香甜,每位亲戚接连喝了几大碗。几位亲戚都说很解暑,坐在一起拉家常。等到日落西山,暑气已退,几位亲戚要走了。父亲挽留说:“今晚在这里歇了,明天早上吃了早饭再去!”亲戚们说:“没事的!明天早上走就耽搁了一天!”农村人农活多,父亲也不再挽留。

过了几天,亲戚们又来赶场。提到上次的喝甜酒,亲戚们笑着对父亲说:“上了你的当了!这甜酒的后劲很大。我们刚走上松林坡,就走不动了。在松林里睡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才回去!”原来这就虽是甜酒,后劲却很大。那天天气大,口渴,亲戚们不觉喝多了点!等到太阳落山,起身离去时,正干上酒劲上来,再加上走路出汗,就只好在山里过夜了。

父亲的酒量小,沾酒就脸红,几钱就醉。有一天喝了点甜酒,昏睡了一天。甜酒虽甜,但也能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