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震后十年,汶川灾区恢复得怎么样?

转眼,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十年了。地震曾对汶川灾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那么,十年过去了,灾区的生态环境恢复了吗?城镇灾后重建的进展如何呢?


为了系统监测10年来灾区的环境变化与灾后重建进展,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CASEarth)”于2018年3月开始启动“汶川地震十周年遥感动态监测”工作。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行航空和航天数据获取,旨在评估震区生态环境恢复进程,科学认知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工作对灾区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落实的促进作用。

专项科研人员基于十年间多时相、海量卫星数据,以及高空遥感飞机及无人机获取的航空观测数据,对震区生态环境恢复、城镇灾后重建等进展成效进行了系统分析。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十年,汶川震区恢复的怎么样了吧!

震后十年,汶川灾区恢复得怎么样?

汶川地震后房屋倒塌

一、生态恢复方面

通过对汶川震区及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等重点受灾区植被恢复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和评估。结果显示:

1

植被覆盖增加,63%的地区水土流失强度减弱,但汶川-北川-青川一带坡体仍很不稳定

2018年的整体植被覆盖较2010年增加,增加区域的面积占61%;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63%的地区水土流失强度在逐渐减弱(图1)。

震后十年,汶川灾区恢复得怎么样?

震后十年,汶川灾区恢复得怎么样?震后十年,汶川灾区恢复得怎么样?

图1 震后至2018年植被覆变化

及土壤侵蚀变化

而利用地形数据和降水数据对2008年后近10年期间汶川-北川-青川一带的坡体稳定性进行的评估(图2),结果显示,汶川县、茂县、北川县的大部分地区及平武县的北部山区坡体很不稳定,在降水较少的情况下也极易发生滑坡和岩崩,容易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给人民生活和珍稀动植物生存环境带来严重干扰。

震后十年,汶川灾区恢复得怎么样?

图2坡体稳定性空间分布

2

大熊猫栖息地植被处于恢复状态

地震对岷山山系东部和邛崃山系中部、北部的大熊猫栖息适宜分布区影响较大(如图3),毁损面积比例在35%以上,其中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受灾严重,汶川地震后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内植被受损严重,自2013年开始植被经历过渡期后逐步转为持续恢复状态。

震后十年,汶川灾区恢复得怎么样?

图3 汶川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影响分布图

3

卧龙保护区基础设施已比较完备,大熊猫生境和保护设施整体恢复较好

卧龙保护区作为我国首批建立的、全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在地震灾害后损毁严重(图4)。该区域内地质灾害解译并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共有4771个地质灾害点,以滑坡为主,崩塌、碎屑流次之,主要分布在耿达乡,S303道路两侧。地震共造成保护区内超过500km2栖息地完全毁坏,损毁比例达25%以上。据模糊-向量机模型预测,卧龙保护区内地质灾害极高、高、中等、低、非常低5个不同风险等级的面积占比为5.8%,17.8%,26.7%,21.1%,28.6%。卧龙保护区内大熊猫保护设施因地震损毁严重,位于保护区东北部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耿达基地经过多年修复重建,目前场馆、道路等基础设施已比较完备。大熊猫生境和保护设施整体恢复较好,但仍存在危害风险。

震后十年,汶川灾区恢复得怎么样?

图4 地震前后大熊猫分布点

和目视解译灾害点分布图

二、灾区城镇重建方面

通过对房屋倒塌重灾区什邡、绵竹和安县(现为安州区)等进行了建筑区现状提取和变化分析。结果显示:

1

灾区建筑重建显著,且与灾前对比建筑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图5)。

震后十年,汶川灾区恢复得怎么样?

震后十年,汶川灾区恢复得怎么样?

图5 什邡、绵竹、绵阳市安州区(原安县)

2015年建筑区的分布

(图中背景影像为2018年4月2日Landsat红、近红外、绿波段合成的彩色影像)

2015年什邡、绵竹、安州行政区内的建筑区总面积(黄色和红色区域)分别为71.85平方公里、70.18平方公里、59平方公里,且其中51%、54%和47%分别为地表发生变化的重建建筑区(表1)。

震后十年,汶川灾区恢复得怎么样?

表1 卫星遥感观测获取的绵阳市安州区

(原安县)、绵竹、 什邡2015年建筑区面积统计

灾后重建的建筑区空间分布格局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什邡市的山前地区,受灾时居民点分布基本呈斑块状的房屋聚集的分布格局,而重建后居民点房屋明显变为线状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图6)。

震后十年,汶川灾区恢复得怎么样?

图6什邡市湔氏镇灾区重建后

居民建筑区分布空间格局

2

10年重建期间地表覆盖呈现了从剧烈到平稳的变化。

从2004年到2018年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特征发现,以2010年为节点突然减小,之后保持低值,从2015年开始回升。重建区的NDVI值显示了两类变化特征,一是由耕地变化为建筑区,2010年NDVI值突然减小之前其值呈有规律的耕地NDVI值变化特征,之后基本呈建筑区变化特征;二是原地建筑的变化,2010年NDVI值减小之前呈植被与建筑区混合的变化特征,之后逐步呈建筑区变化特征。另外这两类的变化均在2016年之后开始升高,表明了建筑区的植被绿化成效开始显现(图7)

震后十年,汶川灾区恢复得怎么样?

图7 灾区植被指数NDVI值的多年

(2004年-2018年)变化特征

图7中,重建变化区-1(红色)显示了由耕地变为建筑区的变化;重建变化区-2(粉红)显示了原地居民点上的重建变化。以2010年为节点,NDVI值的突然减小表明重建建设工程的全面张开,之后基本稳定呈建筑区变化特征,且2016年后植被指数的升高趋势,表明重建区的绿化成效开始显现。

由图8的新北川、安州区、绵竹市、绵竹市汉旺镇、什邡市的影像可以明显看到,影像从2010年前纹理清晰的地表特征变化为不规则粉红色的裸地特征(建设工地),表明在2008年受灾后1年多时间里,经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后,城乡住宅、公共设施以及础设施的建设用地规划到位,在2010年恢复建设的地面工程全面展开,影像上大面积的粉红色显示了建设工地的裸地。随着后期建设的进展,2010年后的影像逐渐显现出纹理规整的城镇地表特征。

震后十年,汶川灾区恢复得怎么样?

震后十年,汶川灾区恢复得怎么样?

图8灾前到灾后遥感卫星记录城镇

地表的变迁(2004年-2018年)

影像建筑区颜色和纹理变化特征揭示了恢复重建的建设过程,几个明显变化时间节点:

·2008年地震灾害导致大量房屋倒塌(除新北川),粉红色为倒塌建筑

·2010年建设全面展开,大面积粉红色为裸地(建设工地)

·2015年城区建设成形,纹理规整的蓝色和绿色

(彩色影像均为Landsat红、近红外、绿波段合成,各颜色所表征的地物参照图5图)

3

规范化的城镇建设、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对比城镇区域2008年和2018年影像(图9),

震后十年,汶川灾区恢复得怎么样?震后十年,汶川灾区恢复得怎么样?

图9城镇建设遥感监测对比

以及2018年新北川实景三维模型数据(图10),可以看到灾后城镇规范化建设成效。

震后十年,汶川灾区恢复得怎么样?

图10 2018年新北川实景三维模型数据

新北川地震发生后以及重建完成后,可以清晰的看到平整的地面、规划完成的道路网络、整齐规整的房屋建设等。另外,各城镇的学校基本都建设了体育场(图11),不但为学生提供了体育教育设施,也为当地的灾难应急提供了避难场所。

震后十年,汶川灾区恢复得怎么样?震后十年,汶川灾区恢复得怎么样?

图11重建学校遥感监测

震后重建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可喜地看到汶川震区的生态环境和城镇重建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我们不会忘记他们曾承受的苦难,我们也不会停止对这片土地的祝福,祝福那里的人们生活会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