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震後十年,汶川災區恢復得怎麼樣?

轉眼,汶川地震已經過去十年了。地震曾對汶川災區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那麼,十年過去了,災區的生態環境恢復了嗎?城鎮災後重建的進展如何呢?


為了系統監測10年來災區的環境變化與災後重建進展,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CASEarth)”於2018年3月開始啟動“汶川地震十週年遙感動態監測”工作。在已有工作基礎上,進行航空和航天數據獲取,旨在評估震區生態環境恢復進程,科學認知災後恢復重建生態修復工作對災區促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落實的促進作用。

專項科研人員基於十年間多時相、海量衛星數據,以及高空遙感飛機及無人機獲取的航空觀測數據,對震區生態環境恢復、城鎮災後重建等進展成效進行了系統分析。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十年,汶川震區恢復的怎麼樣了吧!

震後十年,汶川災區恢復得怎麼樣?

汶川地震後房屋倒塌

一、生態恢復方面

通過對汶川震區及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等重點受災區植被恢復情況進行了動態監測和評估。結果顯示:

1

植被覆蓋增加,63%的地區水土流失強度減弱,但汶川-北川-青川一帶坡體仍很不穩定

2018年的整體植被覆蓋較2010年增加,增加區域的面積佔61%;隨著植被覆蓋度的增加,63%的地區水土流失強度在逐漸減弱(圖1)。

震後十年,汶川災區恢復得怎麼樣?

震後十年,汶川災區恢復得怎麼樣?震後十年,汶川災區恢復得怎麼樣?

圖1 震後至2018年植被覆變化

及土壤侵蝕變化

而利用地形數據和降水數據對2008年後近10年期間汶川-北川-青川一帶的坡體穩定性進行的評估(圖2),結果顯示,汶川縣、茂縣、北川縣的大部分地區及平武縣的北部山區坡體很不穩定,在降水較少的情況下也極易發生滑坡和巖崩,容易造成生態系統破壞,給人民生活和珍稀動植物生存環境帶來嚴重干擾。

震後十年,汶川災區恢復得怎麼樣?

圖2坡體穩定性空間分佈

2

大熊貓棲息地植被處於恢復狀態

地震對岷山山系東部和邛崍山系中部、北部的大熊貓棲息適宜分佈區影響較大(如圖3),毀損面積比例在35%以上,其中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受災嚴重,汶川地震後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內植被受損嚴重,自2013年開始植被經歷過渡期後逐步轉為持續恢復狀態。

震後十年,汶川災區恢復得怎麼樣?

圖3 汶川地震對大熊貓棲息地影響分佈圖

3

臥龍保護區基礎設施已比較完備,大熊貓生境和保護設施整體恢復較好

臥龍保護區作為我國首批建立的、全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在地震災害後損毀嚴重(圖4)。該區域內地質災害解譯並分析結果表明,區內共有4771個地質災害點,以滑坡為主,崩塌、碎屑流次之,主要分佈在耿達鄉,S303道路兩側。地震共造成保護區內超過500km2棲息地完全毀壞,損毀比例達25%以上。據模糊-向量機模型預測,臥龍保護區內地質災害極高、高、中等、低、非常低5個不同風險等級的面積佔比為5.8%,17.8%,26.7%,21.1%,28.6%。臥龍保護區內大熊貓保護設施因地震損毀嚴重,位於保護區東北部的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耿達基地經過多年修復重建,目前場館、道路等基礎設施已比較完備。大熊貓生境和保護設施整體恢復較好,但仍存在危害風險。

震後十年,汶川災區恢復得怎麼樣?

圖4 地震前後大熊貓分佈點

和目視解譯災害點分佈圖

二、災區城鎮重建方面

通過對房屋倒塌重災區什邡、綿竹和安縣(現為安州區)等進行了建築區現狀提取和變化分析。結果顯示:

1

災區建築重建顯著,且與災前對比建築區的空間分佈格局發生了明顯變化(圖5)。

震後十年,汶川災區恢復得怎麼樣?

震後十年,汶川災區恢復得怎麼樣?

圖5 什邡、綿竹、綿陽市安州區(原安縣)

2015年建築區的分佈

(圖中背景影像為2018年4月2日Landsat紅、近紅外、綠波段合成的彩色影像)

2015年什邡、綿竹、安州行政區內的建築區總面積(黃色和紅色區域)分別為71.85平方公里、70.18平方公里、59平方公里,且其中51%、54%和47%分別為地表發生變化的重建建築區(表1)。

震後十年,汶川災區恢復得怎麼樣?

表1 衛星遙感觀測獲取的綿陽市安州區

(原安縣)、綿竹、 什邡2015年建築區面積統計

災後重建的建築區空間分佈格局也發生了變化,特別是什邡市的山前地區,受災時居民點分佈基本呈斑塊狀的房屋聚集的分佈格局,而重建後居民點房屋明顯變為線狀集聚的空間分佈格局(圖6)。

震後十年,汶川災區恢復得怎麼樣?

圖6什邡市湔氏鎮災區重建後

居民建築區分佈空間格局

2

10年重建期間地表覆蓋呈現了從劇烈到平穩的變化。

從2004年到2018年植被指數(NDVI)的變化特徵發現,以2010年為節點突然減小,之後保持低值,從2015年開始回升。重建區的NDVI值顯示了兩類變化特徵,一是由耕地變化為建築區,2010年NDVI值突然減小之前其值呈有規律的耕地NDVI值變化特徵,之後基本呈建築區變化特徵;二是原地建築的變化,2010年NDVI值減小之前呈植被與建築區混合的變化特徵,之後逐步呈建築區變化特徵。另外這兩類的變化均在2016年之後開始升高,表明了建築區的植被綠化成效開始顯現(圖7)

震後十年,汶川災區恢復得怎麼樣?

圖7 災區植被指數NDVI值的多年

(2004年-2018年)變化特徵

圖7中,重建變化區-1(紅色)顯示了由耕地變為建築區的變化;重建變化區-2(粉紅)顯示了原地居民點上的重建變化。以2010年為節點,NDVI值的突然減小表明重建建設工程的全面張開,之後基本穩定呈建築區變化特徵,且2016年後植被指數的升高趨勢,表明重建區的綠化成效開始顯現。

由圖8的新北川、安州區、綿竹市、綿竹市漢旺鎮、什邡市的影像可以明顯看到,影像從2010年前紋理清晰的地表特徵變化為不規則粉紅色的裸地特徵(建設工地),表明在2008年受災後1年多時間裡,經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後,城鄉住宅、公共設施以及礎設施的建設用地規劃到位,在2010年恢復建設的地面工程全面展開,影像上大面積的粉紅色顯示了建設工地的裸地。隨著後期建設的進展,2010年後的影像逐漸顯現出紋理規整的城鎮地表特徵。

震後十年,汶川災區恢復得怎麼樣?

震後十年,汶川災區恢復得怎麼樣?

圖8災前到災後遙感衛星記錄城鎮

地表的變遷(2004年-2018年)

影像建築區顏色和紋理變化特徵揭示了恢復重建的建設過程,幾個明顯變化時間節點:

·2008年地震災害導致大量房屋倒塌(除新北川),粉紅色為倒塌建築

·2010年建設全面展開,大面積粉紅色為裸地(建設工地)

·2015年城區建設成形,紋理規整的藍色和綠色

(彩色影像均為Landsat紅、近紅外、綠波段合成,各顏色所表徵的地物參照圖5圖)

3

規範化的城鎮建設、現代化的公共設施建設成效顯著。

對比城鎮區域2008年和2018年影像(圖9),

震後十年,汶川災區恢復得怎麼樣?震後十年,汶川災區恢復得怎麼樣?

圖9城鎮建設遙感監測對比

以及2018年新北川實景三維模型數據(圖10),可以看到災後城鎮規範化建設成效。

震後十年,汶川災區恢復得怎麼樣?

圖10 2018年新北川實景三維模型數據

新北川地震發生後以及重建完成後,可以清晰的看到平整的地面、規劃完成的道路網絡、整齊規整的房屋建設等。另外,各城鎮的學校基本都建設了體育場(圖11),不但為學生提供了體育教育設施,也為當地的災難應急提供了避難場所。

震後十年,汶川災區恢復得怎麼樣?震後十年,汶川災區恢復得怎麼樣?

圖11重建學校遙感監測

震後重建需要一個過程,我們可喜地看到汶川震區的生態環境和城鎮重建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我們不會忘記他們曾承受的苦難,我們也不會停止對這片土地的祝福,祝福那裡的人們生活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