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 江南古國——宜國,由虞國分裂而來,出土青銅器揭開神祕面紗

1954年在江蘇鎮江大港鎮煙墩山出土了一種被命名為“

宜侯夨簋(cè guǐ )”的青銅器,其銘文揭開了西周分封在江南的古國——宜國的神秘面紗。

江南古國——宜國,由虞國分裂而來,出土青銅器揭開神秘面紗

關於這個宜國,傳世文獻中絕無蹤跡,據銘文得知,宜國為周康王時對虞侯夨(cè)的改封,注意,是改封,不是首封。那麼需要弄清楚銘文中“虞侯夨”指得是誰?因為遠古時代“吳”通“虞”,那麼他是當時的吳國國君還是北虞國的國君?我們都知道,周北有個從吳國分裂出去的虞國(北虞),雖然北虞的“虞”字是由“吳”字衍化而來,但吳國從未有文獻寫成“虞國”,也就是說,這兩個兄弟之國的國名從未相混淆。《史記·吳太伯世家》也明確記載:“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是為虞仲。”南“吳”和北“虞”分得很清楚,絕無混淆,所以銘文中的虞侯絕不會是吳國周章之後,除此這外,應該就是北虞的虞仲之後。

江南古國——宜國,由虞國分裂而來,出土青銅器揭開神秘面紗

那為什麼周王室要將虞國(北虞)國君改封呢?

終上所述,情況應該是這樣的:當年周武王去江南找到周章,因周章已在吳地為君,故正式冊封周章為吳國國君,然後將周章之弟虞仲分封到周之北建立虞國(北虞)。再根據銘文,到了周成王時,周成王在察看了“東征地圖”和“東夷地圖”後,發現這些區域還比較混亂,為了安撫南方邊境,遂將當時的虞侯改封到江南的宜地,而北虞則由虞侯夨的兄弟或子孫來繼任,繼續虞國國祚。

周公東征降服東夷後,周朝的領土擴張到東方淮夷的廣大地區,東夷地區分封了齊國和魯國,但是淮夷地區除了吳國還有許多尚待分封的土地,宜地位於吳國的西北部,周成王將北虞侯改封到東南的宜地與吳國“兄弟重圓”共同守衛邊疆是極有可能的。

江南古國——宜國,由虞國分裂而來,出土青銅器揭開神秘面紗

《尚書大傳》說:“諸侯賜弓矢者得專征,賜瑽鉞者得專殺。”意思是諸侯被賜予弓和箭便得征伐大權,諸侯被賜予斧鉞便可以出征了。“斧鉞”是國君賜給將軍的領兵權,跟虎符一樣,象徵國君的命令,而“弓矢”是作戰武器,戰場上必不可少。“賜弓矢”就是“宜侯夨簋”銘文中提到的“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意思是王賞賜諸侯“紅漆弓一張”、“紅漆箭百支”、“黑漆弓十張”、“黑漆箭千支”,其實就是一種象徵意義,周王改封虞侯去南方宜地,其意義就是讓他替周王室鎮守南境,也就是《左傳》中常常提到的“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的意思,此所謂的“專征”。

江南古國——宜國,由虞國分裂而來,出土青銅器揭開神秘面紗

宜國建國後,此後的蹤跡難尋,各種史書上點無記載。但我們可以根據其附近國家的興衰史從一個側面來窺探宜國的最終結局。上篇說到的奄國,東征被滅後南遷到今江蘇常州一帶。周朝至周夷王開始,王室衰微,諸侯都紛紛開始不聽話了,這就是諸侯之間“相伐”的開始。當時吳國在江南一帶逐漸強大,滅掉奄國後,很有可能北上一併滅了宜國。

相關方國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