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众生的暖食与文化寄寓

(一)

记忆中每年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一定是要吃饺子的。奶奶说,冬至吃了饺子,一个冬天不会冻坏耳朵。家乡至今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的谚语在流传。

如果冬至没吃饺子,就等于这一年的冬至没过,心头会留下长久的怅然与惴惴不安。冬至到来前,即便是村中最为落魄的人家,女主人口努肚攒也要备下些白面留着擀皮,没钱割肉,哪怕寻些萝卜缨子、白菜帮子,也要洗净、淋水、剁碎,再浇上数倍于平日的大油用来调馅。窝囊的男主人边吃着烫嘴的饺子,边说着调侃的话语来化解对女人的亏欠和心中的愧疚:“吃的饺子烫烫的,娶个媳妇胖胖的,将来生活肯定会旺旺的”

小时家里包饺子,奶奶常常感慨:“是谁发明了饺子这个好东西呀,真是不得起!”祖辈们大都没什么文化,但对能给人间带来好处的创造者心怀永久的感恩。

众生的暖食与文化寄寓

说起饺子的来历,可谓源远流长,有古籍可查的就有十多种,至于民间传说更是五花八门,有说是由南北朝的“偃月形混沌”、北宋时期的“细料馉饳儿”、南宋时期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也有说是东汉医圣张仲景发明的,等等。

目前,最具说服力且能最大程度达成共识的是,山东滕州为饺子发源地,亦即“饺子故里”。1978年山东滕州市薛国君王墓里出土的一件铜簠内排放着三角形食物,后经专家考证,认定这种食物即为饺子,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饺子实物,为中国人吃饺子的习俗找到了考古依据。表明饺子在春秋中晚期就已出现,距今2500多年。而也正是在2500多年前,我们祖先用土圭观测法,最先测定了冬至的具体时间,并把它确定为第一个节气。

冬至与饺子如孪生兄弟,携手从历史深处走来,深刻影响芸芸众生的衣食住行,深度融入中华民族的大众实践,共同参与塑造和见证着华夏文明的辉煌。

众生的暖食与文化寄寓

(二)

饺子在走进民众生活的同时,千百年来,也逐渐延展成为一道文化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寓意。

过去饺子是稀罕物,很少有人能经常吃。当年李自成进北京,有一句动员口号就是“让士兵天天都能吃上饺子”。 “谁家过年不吃饺子呀”,这句略带自嘲民谚说明过去只有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或遇重大喜事时,才会吃饺子以示重视和庆贺。物以稀为贵。

在我的老家,一些关于饺子的故事,就留有深深的时代印痕,反映着一方风土人情。西院有个邻居叫小光,五岁那年,有媒婆给他哥哥介绍对象,说其家境优渥,家中吃饺子就像别人家吃面条一样稀松平常。女方便上门相亲一探虚实,见到家里果然是包的饺子,而且是满满三大盖帘,一顿都没下完。女方满心欢喜,饭桌上便逗起小光,问他几岁了,小光很坚定地回答:“俺家一年吃一顿饺子,上午五岁,现在六岁,晚上把剩下的饺子吃了就七岁啦!”不只是小光,在我少年的意识中,吃饺子和过年添新衣一样难得,因为它金贵呀,正如老辈人说的:“面条省、馍馍费,要吃饺子得卖块地。”

人们喜爱吃饺子,不仅是它味道美,而且也是图吉祥。就拿馅料来说吧,韭菜馅的饺子就有久财的美名,象征着来年财源滚滚,长长久久;白菜馅的,有百财之意,也称百财饺子,是对百样之财的祈福;芹菜馅的,谐勤财之音,故谓勤财饺子,表达对拥有源源不断的财富的祝愿。

众生的暖食与文化寄寓

饺子更是幸福团圆的象征,记忆中每逢家里包饺子,大人们挽起袖子、扎上围裙齐上阵,剁馅的剁馅,和面的和面。待准备就绪,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拉家常,一边包饺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小孩派不上用场,也转来转去凑热闹。这时奶奶便会边包着饺子边给我们“破闷子”(猜谜语),说“前面来了一群鹅,扑通扑通跳下河,等到潮水涨三次,一古脑儿赶上坡。”奶奶话音未落,我们便抢着回答:“饺子。”奶奶又接着说:

“白纸包松香,抛在海中央,潮水涨三涨,赶紧把网张。”我们又争先恐后大喊:“饺子!饺子!”那种一家人几代人和谐相处的喜庆氛围,至今深深印在脑海里。

(三)

作为中华传统美食的代表,在春节除夕等重大节日里,包饺子、吃饺子俨然成了一场庄严的仪式,每个步骤都有着固定的规矩和讲究,表达着人们对天地与祖先的感恩之情,凸显祈福和尊长的道德理念。

除夕的饺子是要提前包好的,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着“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饺子从包到煮再到盛,每个环节都有着说道。比如,包饺子用拇指和食指细细拿捏,谓之“捏福”,捏成麦穗形花纹象征五谷丰登,捏成动物形状象征六畜兴旺。饺子包好后摆放也有讲究,

“千忙万忙,饺子不能乱放”,摆成圆形寓意着圆圆满满,直的横排或竖放寓意着顺达通畅,有的地方每块板上只能摆99个饺子,谓之“九九福不尽”

煮饺子时,熟了飘起来代表勃勃升起,煮破了,叫喜开花了,绝不允许说“破”、“烂”之类的晦气话。盛饺子也是不可不说的,每回饺子煮好了母亲边盛边数,说是每个碗里不可以是单数,好事得成双。

众生的暖食与文化寄寓

吃饺子也有俗规。第一碗要供奉先祖,表示对逝去长辈的敬意和怀念。第二碗饺子要敬给灶王爷之类的民间神灵,家里老人还要虔诚地念上一段祷告式的顺口溜:“一个饺子两头尖,下到锅里成万千。金勺舀,银碗端,端到桌上敬老天。天神见了心喜欢,一年四季保平安。”第三碗家人才开始食用。吃的时候还要记清,以吃偶数为佳,不能吃单数。有的老人一边吃一边念念有词地说:“菜(财)多,菜多”等吉语。饭后盛饺子的盘、碗,乃至煮饺子的锅,摆放生饺子的盖帘上,都必须故意留下几个(偶数),表示“年年有余”。

(四)

在过去的乡村,饺子还是人们沟通情感的“亲善大使”,我们村就曾有过“饺子村”的美誉。

村里多年相沿成习的风俗就是谁家包了饺子,都要给村中鳏寡孤独者和年长者送去改善伙食。小时候家里的饺子出锅后,母亲总会先拣出几个没豁口的碗盛上,差我送出去,余下的才轮到自家人吃。

吃饺子时,母亲总把自己碗里的饺子给这个孩子夹给那个孩子分,忙乎了大半天,她吃的常常是包馅剩下的饺子皮。

众生的暖食与文化寄寓

那时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两个憨傻之人,我们村里也有一个,外号叫“憨子”,是胎里带的傻。更为不幸的是八岁那年,他爹娘在一场火灾中双双亡故。对他,全村人都抱以同情与怜悯,包饺子时总不忘给他送一碗,因此他也成了村中吃饺子频次最高的人。他人虽憨,但懂感情,他能感受来自周遭的爱与温暖,并以一种可笑的方式向外传递。他脸上挂着傻傻的笑,整日在村口游走,当有外村人路过,他便拦住人家打招呼:“俺村天天包饺子,走,到村里吃饺子去。

”久而久之,我们村成了四邻八乡出了名的“饺子村”,外村见到我们村的人,大老远便学着憨子的语调打招呼“到俺村吃饺子去”,戏谑中透着善意。

众生的暖食与文化寄寓

去年冬至,我带儿子回老家,老人们都聚在村口“晒暖”,憨子也在其中,见到我儿子,他眼晴忽地一亮,忙拉住我儿子的手说:“走,到村里吃饺子去。”一旁的顺德叔说:“你这个憨子也该换脑筋了,人家孩子从大城市来的,平时都吃肯德基,哪还稀罕饺子哩。”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顺德叔虽然说的是玩笑话,却让我心头一凛,联想起前不久看到一则消息,说韩国欲将筷子申遗,后来又说是谣传。虽说泥菩萨贴金也成不了佛,但今天拿筷子说事,明天说不定是饺子也未可知。保护祖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它、感受它、弘扬它,每个人责无旁贷。可喜的是滕州市近年来以打造“饺子故里”为牵引,多措并举大力开掘饺子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积极探索保护和传承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的新途径,对于推动饺子文化并来动其它领域的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和可持续性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 王冰
  • 职业:军人,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党建研究》《儿童文学》《前卫文学》等报刊发表理论和文学作品。
  • 成人组
众生的暖食与文化寄寓

主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协办:山东省作协 澳洲山东同乡总会 澳中文联

法国山东商会 德国山东同乡会 加拿大齐鲁同乡会

执行团队:山东海岱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