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百姓缺啥咱弄啥”——記寧夏鹽池縣曾記畔村黨支部書記朱玉國

新華社銀川6月3日電(記者楊穩璽)“過去檸條爛到地上沒人要,現在有了加工廠,檸條變廢為寶成飼料,我們以後再也不會‘捧著金飯碗要飯吃’了。”日前,寧夏吳忠市鹽池縣王樂井鄉曾記畔村黨支部書記朱玉國對記者說。

過去,朱玉國用10餘年時間,將村裡的互助資金從最初的20萬元發展到如今的850多萬元,並撬動銀行近5000萬元貸款,被群眾稱為“金融支書”。最近,朱玉國將全身心撲在發展實業上,搞起了檸條加工廠。

“從去年就開始謀劃了,今年3月廠子投入使用,現在已經生產了50多噸飼料,市場價1噸1000多元,不愁沒銷路。”朱玉國說,這個檸條加工廠是村裡“實業振興”規劃的第一步,預計1年可為村裡創收15萬元。

“從建廠到廠子建成運作,他每天都要去看看,我們‘金融支書’開始幹實業咧。”曾記畔村村小組組長王普存笑道。

朱玉國做實業並非一時心血來潮。他說:“金融就像澆地的水,實業就是地裡的莊稼,文化生活就是莊稼漢的精氣神,要想豐收,這三者缺一不可。我們金融互助搞成功了,現在就要朝實業振興、文化振興上發展。”

王普存表示,村民對此十分贊同。他說:“過去我們村土坯房、爛土路,衛生狀況很差。老朱帶領我們蓋起了新房、鋪了硬化路,大家生活好了,幹勁也上去了。跟著老朱幹,我們放心。”

朱玉國表示:“農村怎麼能發展好?百姓缺啥咱弄啥,百姓想啥咱幹啥,準沒錯。”

這是朱玉國一以貫之的信條。缺實業,朱玉國領著大夥兒建起了檸條加工廠,計劃還要繼續發展特色農業加工產業;缺文化娛樂場所,為各自然村修起了文化廣場;子女外出打工,村上一部分老人吃飯難,村裡就建了日間照料中心……78歲的村民耿生貴感嘆道:“過去我和老伴做一頓飯吃3天,飢一頓飽一頓;現在村部有了老人食堂,一天三餐吃得又飽又好,只要7元錢。”

作為來自基層的黨的十九大代表,朱玉國經常接受媒體採訪,在基層宣講十九大精神,成了鄉親們眼裡的“名人”。

對此,朱玉國笑著對記者說:“我算啥名人嘛,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村支書,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是我的職責,成績是和大家一起幹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