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拿什么拯救你,“猪周期”怪圈

首先,SFA金策师研究院给大家普及一下什么是猪周期?

猪周期指的是猪价因为供需不均衡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动。不同于鸡鸭的饲养周期3-6个月,猪的供给增加需要21个月。

拿什么拯救你,“猪周期”怪圈

“供给不足→猪价上涨→养殖规模扩大→供给过剩→猪价下跌→养殖规模缩减→供给不足”的循环,造成猪价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猪肉价格无法达到供需均衡点的根本原因是分散的养殖户信息不充分,只能根据当前价格来决定当期补栏规模以期实现养殖利益最大化,但由于分散养殖户无法预知市场整体供需结构,因此最终会出现“合成谬误”——扩大养殖规模对单个养殖户是正确选择,但所有养殖户都扩大养殖规模的结果就是整个市场的错误选择!由于生猪养殖周期较长,个体养殖户当期补栏产生的供给量要在一段时期之后才能体现,因此猪价便会由于猪本身生长周期的影响而呈现周期性波动。

从今年1月份第3周起,全国活猪价格持续下跌,至4月第3周,已由15.37元/公斤跌至10.87元/公斤,3个月累计跌幅29.3%。

2018年春节之后,我们明显感觉到的是,猪肉价格的快速下降。从历史经验来看,尽管猪肉价格在春节之后会出现季节性的下降,但这一次2018年春节猪肉价格的下降却更是明显,明显“超季节性”。 SFA金策师研究院选取春节前后各一个月的数据,然后以春节时点为T、春节价格指数为1,其他价格指数分别比上当年的春节价格,从而得出下图发现,2018年的猪肉价格下行确实呈现了明显的“超季节性”。

拿什么拯救你,“猪周期”怪圈

与此同时,我们观察到另一个重要指标:猪粮比。通俗说就是生猪价格和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当生猪价格和玉米价格比值在6.0比1,生猪养殖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猪粮比越高,说明养殖利润越好,反之,说明养殖利润越差。

目前,猪粮比价跌破了5.5︰1,已经跌破成本线,生猪养殖开始出现全面亏损。从后期的走势看,猪价下跌短期内仍将持续,预计今年的猪价总体处于周期性下降通道,呈低位振荡走势。

SFA金策师研究院从更深层次来分析,养猪行业刚刚经历了近两年半的盈利期,特别是2016年曾经创下了每斤10元以上的高价,极大地刺激了养殖户的扩张心理。相比中小养殖户的扩张,真正打破生猪市场供求平衡的,还是集团化养猪企业的“强势杀入”,直接导致2016到2017年仔猪一直处于抢购脱销状态,而这批猪目前正处于高产期。

通过对其经销商的摸底估算,经过几年的市场选择,目前生猪养殖市场上的散户比例下降至约20%,规模养猪场占比40%,其中集团化企业比例上升比较快,已达到20%,另外专业养殖户约占40%。

拿什么拯救你,“猪周期”怪圈

养了10年猪后,江西省高安市良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范钰明决定将剩下的3000头肥猪全部卖掉。“年前,猪价还在七八块钱一斤,现在已经跌到四块钱左右了。养猪10年,不停地补栏、减栏、压栏,与‘猪周期’纠缠了10年,现在不单干了。”范钰明叹息道,从春节到现在,他每个月都要亏10多万元。

范钰明硬是挺过了从2009年到2011年,再从2012年到2015年上半年的两次“猪周期”,“过去‘猪周期’一般是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但在经历了这么多轮‘过山车式’波动后,散户大量退出,养殖的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抗亏损能力也越来越强。”他这样解释猪周期持续时间延长的原因。

谁知道,2016年下半年猪价再次下行,2017年下半年,生猪价格虽然止跌回升,但涨幅不大,范钰明依然没赚到什么钱。

回想范钰明与“猪周期”的10年博弈经历,SFA金策师研究院认为破解“猪周期”怪圈,一要继续推进规模化进程,促进养殖行业“自我”升级;二要完善市场预警机制,解决养殖户信息“不对称”问题;三要延长产业链,促进肉品深加工。政府在补贴鼓励养殖业转型升级、规模经营的同时,应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进行市场预警,建设高度透明的市场信息披露机制,加快生猪市场期货平台建设。只有建立起养殖、屠宰、销售等一体化的供给方,延伸产业链,及时掌握上下游信息,养殖户才能迅速调整生产计划,让生猪存栏量保持在合理区间,破解“猪周期”困局。

拿什么拯救你,“猪周期”怪圈

为什么要关注“猪周期”?

前些年,中国大妈买黄金在世界上出了名,但大妈们除了关注黄金,也要每天询问猪肉价格,这是她们在菜市场里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不只是大妈们,政府也时时关注着猪肉价格的波动。

这主要是因为,猪肉价格是构成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中国的CPI统计构成中,仅猪肉一项,就占比2.88%,与粮食(2.97%)、鲜菜(3.09%)、水产品(2.85%)和鲜果(2.44%)的占比不分伯仲。但其他几项下属都有很多品类,只有猪肉是一枝独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