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从“林黛玉抛父进京”看古代“母亲”在女孩子婚嫁问题上的重要性

说到婚姻问题,从古至今都讲究“门当户对”。一般来说,门当户对自然强调的是家族的社会地位。在古代,一个家族的社会地位如何,基本上是由家族里的男性决定的(皇室宗族外戚另当别论)。但是,女孩子婚配的时候,对方除了要看父亲的身份地位,母亲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从“林黛玉抛父进京”看古代“母亲”在女孩子婚嫁问题上的重要性

《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写道:林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这一段文字很清楚的交代了林如海只有黛玉这一个孩子,林如海对其爱如珍宝。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贾敏去世之后,贾母派人去接黛玉进京。文中写道: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雨村另有一只船,带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

从“林黛玉抛父进京”看古代“母亲”在女孩子婚嫁问题上的重要性

贾敏去世之后,林如海又不愿意续弦,原本应该和唯一的女儿林黛玉相依为命才对,为什么要让黛玉投奔千里之外的外祖母家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贾敏死后,林黛玉亲母教养,这才是林如海的顾盼之忧。若无母亲教导,林黛玉以后嫁人就成了大问题。所以,林如海才忍痛把年幼又多病的黛玉送到贾府,让外祖母代为教养。

在那个时代的大户人家,女孩子的婚姻是为家族利益服务的,是家族换取政治资本的筹码。在贾府,女孩子都是贾母亲自教养的。先有金尊玉贵的贾敏,再有选入宫中作了女史又封妃的元春,再后来迎春、探春、惜春也养在贾母身边。贾敏是贾母的女儿,不用说应该由贾母亲自教养。元春是有母亲王夫人的,为什么要由贾母教养呢?因为贾母是史侯家的千金,教育出来的贾敏又是那样的优秀,教育水平甩了王夫人好几条街。迎春、探春都是庶出,惜春母亲早逝,为了以后攀亲的时候能够攀上更好的人家,自然要给她们养在身份地位、教育水平都是一流的贾母身边。

从“林黛玉抛父进京”看古代“母亲”在女孩子婚嫁问题上的重要性

旧时代的庶子女只能认嫡母为母亲,《红楼梦》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探春说“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都检点”,这里的“舅舅”正是嫡母王夫人的兄弟。生母赵姨娘是妾室,是奴才,她的兄弟赵国基也只能是奴才。探春理家的时候,赵姨娘给探春没脸,探春哭诉“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还非要三天两头翻出来”。王熙凤也说探春“可惜没托生在太太的肚子里,不知道将来哪个挑正庶的误了,哪个不挑正庶的得了去”。不论探春的母亲是谁,父亲都是贾政,探春本身的人品才学也没变,就因为“不是太太生的”,攀亲的时候就矮了一截。探春努力亲近嫡母王夫人,为的就是一个养在嫡母身边,被嫡母亲自教养,将来攀亲的时候可以有一个“视同嫡出”的身份。所以,贾母把这些女孩子都养在自己身边,为的就是将来攀亲的时候有更好的选择。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女不教,娘的错。女孩子的教育问题,母亲要承担主要责任。父亲的身份地位,决定了女孩子的出身,母亲的身份地位,关系到女孩子的教养。有一个出身高贵的母亲,无疑让女孩子在婚姻问题上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