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建筑文化中,什么叫做“叉手”?

脑洞人物史


古建知识科普:宋式建筑中的“叉手”是什么?

叉手,是早期古建筑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词汇,梁思成的惊世发现佛光寺唐代东大殿与“叉手”密不可分。

严格来说,它是平梁上支撑脊檩的一个木构件,由两根枋木组成,下端位于平梁两端,上面则呈“三角形”交在一起,是古建筑中较少的“斜向”承重构件,有时候也叫做“斜柱”。

据文献记载,汉代已有叉手出现;南北朝到唐宋的古代壁画中,也描绘了不少当时的建筑图样,上面梁架“叉手”清晰可见。应该说,宋以前的叉手断面很大,到元代开始逐渐变小,而明清官式建筑则干脆取消了叉手,它的结构性是一个越来越弱的趋势。

当然,由于历史的特殊性,山西大量元明清古建中还在使用“叉手”,尤其是和侏儒柱一起使用的情况特多,这也算是一个地域特色吧。

希望能帮到你,有古建筑问题可问我,喜欢就说说你的看法,一起聊

亦文亦物,行程数万,撰文百万,一分钟简单干脆,解读古建的精彩


亦文亦物


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斜杆,用以固定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北魏宁懋石室以见。唐、宋、辽、金、元建筑中仍用。明代偶有应用,但断面尺寸很小。清代几乎不用。山东人称房梁两端组成“人”字、托起檩条的两块木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