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历史上,明英宗为什么要杀死于谦?

老冒574


明英宗朱祁镇在夺门之变后杀于谦,是一件不太容易让人理解的事情。他杀于谦的理由究竟是什么呢?历史上并没有说。《明史》也就是这么一句记载:“下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锦衣卫狱。”这句记载只是表述结果,并没有说理由。

(朱祁镇剧照)

究竟是什么理由,其实我们也很费猜疑。

最大的理由,可能是当初瓦剌想拿朱祁镇做筹码,对明朝漫天要价的时候,于谦干脆拥立朱祁钰,对瓦剌不理不睬。明英宗可能觉得自己堂堂的皇帝,生命没有得到尊重,心里很不高兴。

但是,这也不能怪于谦啊。一者,这事是太后点头同意了的。二者,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答应了瓦剌的要求,瓦剌就会没完没了,结果可能就是夺了明朝的江山。三者,这也是古代对待人质的惯例。刘邦的爹被项羽抓去了,项羽用他爹来威胁刘邦,刘邦尚且不管不顾。三国时期,曹操也做过规定,就是绝对不能救人质,绝对不能为了人质,打乱既定的军事部署。也就是说,于谦不过是按照当时人惯常的做法来做而已,有什么可责备的呢?四者,于谦就算不答应瓦剌的要求,瓦剌也不大可能杀明英宗。毕竟当时明朝是瓦剌的宗主国,藩属国对宗主国还是很尊重的,绝对不可能杀宗主国的皇帝。

第二个理由,可能是朱祁镇被瓦剌放回来后,于谦并没有让朱祁钰把皇位让出来给朱祁镇。但这个显然怪不得于谦,是朱祁钰自己不愿意让出来。再说了,这是他们老朱家自己的家事,于谦怎么好说三道四的。当时他拥立朱祁钰是为了救国家,现在不存在救国的问题,于谦当然不能干涉了。

(于谦剧照)

第三个理由,可能是朱祁钰废黜朱祁镇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的时候,于谦并没有提醒朱祁钰这样做不对。不过,这也怪不得于谦。前面也说了,这是老朱家的家事。再说了,当时没有劝说朱祁钰的,也不只是于谦一个人,包括石亨、徐有贞等人都没有劝说,为何单单怪在于谦一个人身上呢?

而且,于谦在那时候本来就不能劝。实际上,朱祁钰一直是忌惮于谦的。当夺门之变发生后,朱祁钰听到上朝的钟声敲响时,他还以为夺位的是于谦篡位,这让他十分紧张。后来听说是朱祁镇时,他当时连说了三个“好”字,放心地躺下来了。由此可见,朱祁钰是宁愿朱祁镇夺位,也不愿意于谦夺位的。

还有一点,于谦虽然并没有劝阻朱祁钰换太子,但是在朱祁钰病重的时候,于谦和王文等人还积极地讨论复立朱见深太子之位的事情。他们都已经把方案做好了,就等第二天上奏给朱祁钰。然而奇怪的是,朱祁镇不但杀了于谦,还杀了王文。两人都讨论让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继承皇位了,还被杀,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朱祁钰剧照 )

既然这些理由似乎都不成立,朱祁镇为什么还要杀于谦呢?

我认为,朱祁镇之所以要是于谦,不仅仅是感情的好恶,更重要的,还是权力斗争。

朱祁镇重新当了皇帝以后,就要对权力进行重新分配。以前是于谦等人掌控朝廷,不管从哪个角度,都不能再让于谦掌控朝廷了。但是于谦似乎又没有错,如果朱祁镇一上台就进行人员的洗牌,显然不合适。不如干脆说于谦有大罪,把他给杀了,这样就再也不存在这些麻烦了。

其实,想对权力进行重新分配,欲望最强烈的,还不是朱祁镇。而是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因为是他们在朱祁钰病重,又没有后代的情况下,投机取巧,复立朱祁镇为皇帝。他们无非是想攫取朝廷中的权力,分得一块大蛋糕。既然他们想上位,想获得大蛋糕,怎么可能还容忍于谦等人在台上呢?

也就是说,可能朱祁镇并没有一定要杀于谦等人的愿望,但是石亨、徐有贞等人反复说,朱祁镇架不住,只好同意了。毕竟他能够再当皇帝,都是这些人帮的忙,所以不敢违逆他们。

总之一句话,朱祁镇杀于谦,根本原因就是两个字:权力。


张生全精彩历史


明英宗朱祁镇杀死救时名臣于谦,原因其实就一个字:蠢。

↑明英宗朱祁镇是个很蠢的皇帝↑


当年明月在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曾经用了很重的笔墨篇幅写了朱祁镇,尤其是夸赞朱祁镇有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能够让周围人为之倾倒,佩服。

很多读者听完朱祁镇的故事之后,都觉得此人真是一个好人,只不过很倒霉罢了。然而,纵观整个明朝历史,明英宗可完全谈不上“英”这个词,他不配。

就看诛杀于谦这件事吧。当时于谦的个人威望是没得说的,北京保卫战一战成名,挽救大明江山于水火,可于谦这人,非常廉洁,性格清高,绝不愿意与官场同流合污,他不贪财,不图利,也不求虚名,就是想给国家和老百姓干点事实。

↑于谦完全可以跻身中华文明历史上最顶尖最优秀的人物行列↑

也正因此,在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大明王朝没人掌舵的危难之际,于谦果断支持并且说服郕王朱祁钰登基,安定天下之心。同时,于谦朝堂上强烈主战,声称:“主张南迁的人,应该斩首!京师乃天下之根本,一旦迁都,就会变成第二个南宋了”

他义正言辞,说服了当时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但也因此得罪了一大批投降派官僚。

比如著名的投降派徐有贞,在朝堂上声称夜观星象,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能避祸,弄得群臣人心惶惶,于谦上面那句话,直接打脸徐有贞,从此徐有贞成为被大家嘲笑的对象,是胆小鬼,是投降派的代表。

尤其是北京保卫战成功之后,徐有贞更是断了前途。

↑徐有贞是害死于谦的直接凶手↑

但小人的最大特点就是能折腾,脸皮厚,徐有贞通过讨好大学士陈循(此人也是主战派,但明显不是于谦那种清廉之人),得以升迁。徐有贞还特意拉拢于谦门人,于谦不知内情,但他还是替徐有贞说话了,奏请景帝朱祁钰让徐有贞担任国子监祭酒。

于谦之所以这么做,绝不是因为他接受了徐有贞的贿赂,而是他打心眼里就不认为徐有贞有多坏,尽管徐有贞提议迁都逃命,但当时情况危急,有这种想法也是人之常情。

可朱祁钰不干了,他对徐有贞印象深刻,反问于谦:“这家伙就是提议南迁的那个徐有贞吧,不是什么好人!” 朱祁钰的判断是对的,徐有贞真的不是什么好人。

↑朱祁钰一直信任于谦,和于谦的君臣关系相处融洽↑

景泰八年,景帝朱祁钰病重,当时太子已死,而朱祁钰无后,身后事成为最敏感的话题,徐有贞和石亨等人搞了一次政治投机,策划了夺门之变。

那么,于谦呢?夺门之变这一晚,于谦在干什么? 实际上,于谦几乎是第一批得知此事的大臣,当时于谦的儿子于冕跑来告诉于谦明英宗复辟时,于冕吓得语无伦次,于谦并没有做出任何实际行动,而是严厉警告儿子:“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

明英宗朱祁镇不知道的是,于谦在朱祁钰病重期间,不断游说让朱祁钰复立沂王朱见深,也就是朱祁镇的儿子,曾经的太子。

毫无疑问,于谦绝不是什么景帝死党,他心里装的只有国家社稷,只有苍生祸福。 所以夺门之变后,于谦就当什么事没发生,他其实已经预料到,因为他当初在支持朱祁钰称帝时出了大力,如果朱祁镇心眼小,怪罪于他,他迟早会获罪甚至死亡。


↑明英宗朱祁镇比较重感情,但绝不是好皇帝↑

果然,就在第五天,明英宗朱祁镇就要杀了于谦。然而明英宗朱祁镇对于谦印象并不差,大明江山毕竟是于谦保下来的啊,可徐有贞却一定要于谦死,于是在朱祁镇犹豫表示:“于谦毕竟对国家有功啊”,可徐有贞回复了一句:“不杀于谦,此举无名”。

徐有贞的逻辑陷阱是:于谦意欲谋反,谋谁的反呢?当然是阻止朱祁镇继位,谋朱祁镇的反。可是这个逻辑的致命点在于,于谦谋反是为谁呢?为他自己吗?当然不是!因为当时朱祁钰还活着而且宠信于谦,那么于谦想在朱祁钰死后自立为帝?这在明朝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徐有贞通过这个逻辑陷阱是想暗示:朱祁钰继位不合法统,而明英宗朱祁镇夺门有理。 朱祁镇夺门有理,徐有贞们当然就有天大的拥立之功了。 如此矛盾漏洞百出的逻辑,竟然把明英宗朱祁镇绕晕了,直到很久以后,李贤找机会向朱祁镇指出:“您被徐有贞骗了!”

↑明英宗发现自己成为徐有贞们眼里的傻子后,再也不提夺门之事了↑

明英宗还听不明白。 李贤不得不把话说得更清楚些;“景帝朱祁钰病重不治,又没有儿子,帝位空悬,那么唯一具备太子资格的,当然就是太上皇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朱见深当时才十岁,他如果继位,不就相当于让朱祁镇继位吗?何况还有孙太后可以主持大局啊!!皇位还能旁落吗?”

李贤继续打脸明英宗朱祁镇:“相反,夺门之变不但不必要,反而是最具风险的路,那晚要是出任何意外,太上皇您轻则被废黜皇室身份,重则当场暴毙,还会连累子孙!”

李贤没有进一步说出的是,当时于谦掌管兵部,兼总督军务,牢牢控制京城兵权,于冕跑来告诉于谦夺门之变的时候,以于谦的能力和权力,完全能够扑灭叛乱,还能把朱祁镇徐有贞等人肉体消灭,因为朱祁钰当时可是活着的,是正宗的事实上的皇帝,朱祁镇凭什么去反?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却是民族脊梁↑


可是于谦什么都没做,当做没事似的,显示出高超的政治智慧,以及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品格。于谦默认了既定事实,因为他扶立朱见深的目的就是让朱祁镇复位啊,他不是为了朱祁镇,不是为了朱祁钰,他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

可惜,明英宗朱祁镇太蠢,真的太蠢,被徐有贞忽悠的很惨,最终害死了一代名臣良相于谦。

徐有贞坏,朱祁镇蠢,最终公正不阿,清廉克己的于谦却被残酷杀害,但历史最终是公正的,于谦永垂青史!杏卷不朽!


我见青史多妩媚


明英宗杀于谦,是明知杀错了,却不得不杀——瞧瞧,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棘手。

为什么说杀错了呢?

因为于谦是一个对大明江山社稷立下过巨大功劳的人。力挽狂澜于既倒,可谓大明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于谦立下了什么功劳呢?这要从大明正统十四年开始说起。

其时,明英宗朱祁镇在位。从年号可以看出,他已经在位十四年。但由于继位年龄较小(9岁),所以此时的朱祁镇只有20多岁,算是个毛头小伙儿。

这一年,大明北部的瓦剌部落突然发难,向大明边疆发起了攻击。这其实是常态,瓦剌是游牧民族,并没有地盘要求,无非是抢点东西。按照常态的处理,派一员得力干将领兵教训一下就是了。

可明英宗朱祁镇是毛头小伙儿啊,毛头小伙儿最容易冲动。冲动的结果就是御驾亲征。大家都知道冲动是魔鬼啊,于是,御驾亲征的结果就是,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虏了。史称“土木堡之变”。

抓获了大明皇帝,瓦剌很兴奋,乘胜兵临北京城下。

这时候,于谦出场了。当时,于谦的官其实并不大,只是个兵部侍郎。但紧急时刻靠的是本事,与官大官小的关系不是很大。

明英宗被俘后,大明朝廷乱作一团,主流的观点是,北京城难保了,立即迁都南京。

但于谦说,不必迁。我能守住北京城。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当务之急,先要立一个新皇帝。

太后一听,靠谱。便把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立为皇帝——史称明代宗,把明英宗朱祁镇尊为太上皇。把于谦升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保护北京城。

于谦确实有才能。一战成名,打跑了瓦剌,保住了北京城。

瓦剌败退后,明英宗朱祁镇成了他们手里的烫手山芋。本来打算挟天子以令大明,讨点便宜,可人家大明立了新皇帝,朱祁镇的话根本没人听。

杀了呢?瓦剌又不敢。因为大明的整体实力远远胜过瓦剌。真要杀了大明天子,大明怒了,也够瓦剌喝一壶儿的。

思量再三,瓦剌做了一个英明决定:把明英宗朱祁镇放回去吧。

朱祁镇回到北京后,地位十分尴尬。因为他的弟弟朱祁钰做皇帝上瘾了,根本不愿意归还帝位。而且朱祁钰已经控制了大明朝廷,没人替朱祁镇说话。于是,朱祁镇就被朱祁钰软禁了起来。

注意,此时,于谦也没有替朱祁镇说话。毕竟,作为迎立新君的功臣,于谦没必要给自己找麻烦。再说得露骨一点,于谦是朱祁钰的人,而不是朱祁镇的人。

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何况,朱祁镇还没死。毕竟当了那么多年皇帝,也还是留下了一些心腹的。更何况,迎立新君这种天大之功,对于野心勃勃的人来说,诱惑力是相当大的。

于是乎,在失去皇位足足八年后,大臣石亨等人趁着朱祁钰病重,突然发难,救出了被囚禁的朱祁镇,重新把他推上了皇位。

石亨告诉朱祁镇:皇位要想坐稳,必须清算朱祁钰的势力,首当其冲,就是于谦。

就这样,朱祁镇下令杀了于谦。同时被杀的,还有曾经效忠于明代宗朱祁钰的诸多大臣。


趣谈国史


我来回答。

首先,于谦死的一点也不冤枉,因为“土木堡之变”,就是于谦下的套路。

忽悠皇帝亲自上前线,又把朝中文武重量级大臣全都带上,结果一战全军覆没,这正是于谦想要的结果。

当时,于谦管后勤,从长城到土木堡,一点点距离,他就是不去救援。皇帝被抓了,他几天时间,就把所有的粮草都搬回了北京城。并且成功在北京城阻击了蒙古人。

各位大神想想,他于谦有本事在北京城打败蒙古人,就没本事把补给送给土木堡包围圈里的皇帝。这个道理,恐怕不成立吧。实际上他就是故意见死不救,隔岸观火,幸灾乐祸啊。

事后,由于重量级大臣都死光了,他于谦成了一言九鼎的大佬。这个结果,正是他于谦梦寐以求的。这套路,太深了。明英宗在战俘营呆了几年,终于明想白过味来了。“这一切,都他妈的是于谦下的套路,故意坑老子啊!”

所以,明英宗回来后,先是低调再低调。等时机成熟,立刻复辟。上台后头一件事,就是立刻杀了这个阴险的于谦。

临死前,于谦还写了一首《石灰吟》。没用的,再多的石灰,也不能把他漂白了。

历史上类似情况,不可胜数。人们都认为他们是忠臣。我看他们个个都是罪有应得。比如岳飞,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我可以穿越时空,看到历史真相。司马迁《史记》,七成都是假的。只能当小说演义看看热闹。

我如果说出来人类起源真相,恐怕地球人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上帝都得自杀。


老冒574


于谦(1398—1457),字廷宜,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历经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代宗四位皇帝。

于谦的一生可高度概括为:对朱高力煦一骂成名;平反冤案,惩治恶史,百姓爱戴,为其立生祀;任河南山西巡抚,政绩突出,被称为“于青天”;夫人董氏病逝,一生无娶;领导北京保卫战。

1449年土木堡之战后于谦坚拒南迁,力拥景帝上位,全力抗战,保卫了北京城,保卫了大明朝,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明英宗对如此功臣痛下杀手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中国王朝自古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谦是景泰帝的权臣,英宗对他其弟恨之入骨, 再登皇位后必须打击景泰旧臣。

2、土木堡之变导致22岁的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也先企图用英宗要挟明朝,于谦朝堂上当众高呼“社稷为重、君为轻”,拒绝和谈并领头拥立异母弟弟朱祁钰上位。

3、明英宗被放回后被代宗软禁7年,于谦支持并拥护朱祁钰为皇帝。

4、于谦支持朱祁钰废太子朱见深,立代宗独生子朱见济为太子。

5、不杀于谦,夺门复位名不正,言不顺。

于谦被杀罪名是“迎立外藩”。但迎立外藩是要用金牌召唤藩王入京的,而于谦没动过金牌。于是英宗给安了个“意有之”的罪名杀掉了于谦。

于谦死后,明朝少一社稷臣,帝国国势就此中衰,对士风臣心摧残不可估量。文官集团逐渐结党谋私、不顾国政的堕落之途,亦由此而发端。

我是美丽青春您真痘,欢迎赐教、转发、点赞,祝您万事顺遂。

美丽青春您真痘


确实,明英宗不是一个智商和能力很高的皇帝。

表面看,英宗杀于谦只是因为徐有贞说了一句:不杀谦,则此举为无名。但根源上,英宗是把自己在南宫这七年多的悲惨遭遇一股脑清算到了于谦头上。

徐有贞的话,引导英宗认为若不是于谦拥立代宗,自己根本用不着复辟,因为于谦等一帮人大逆不道,所以复辟是正当的。

英宗确实知道,若不是于谦拥立代宗凝聚人心,拼死抗战在北京城下击退瓦剌,自己可能永远回不了北京紫禁城,也根本没有复辟的机会。所以良心未泯的英宗一开始说了一句:谦实有功。

可是,英宗的思维认为,自己“被立为”太上皇,总得有个人来承担责任,这个人不能是郕王朱祁钰,也不能是孙太后,因为那样他自己就会被后人指摘为“不孝”“不友”。

感谢大奸臣徐有贞给了个提示,那么这个背锅的只能是于谦了,当然还有大学士王文,陈循,商辂这群在代宗手下混得风生水起的大臣,他们都该死。

回想起自己在南宫七年多形同囚徒,过着乞丐不如的日子,想起钱皇后为了自己哭瞎了一只眼睛,残废了一条腿,这一切都应该有人承担责任。

英宗所不知道的是,因为冤杀于谦,他将永远被后人所指摘和耻笑,所以他儿子宪宗朱见深继位后忙不迭地给于谦平反,尽管宪宗也是明代宗上台的受害者,失去了太子之位。

朱见深比他老子高明的一点是,他知道天下人都知道于谦是冤枉的,平反于谦有利于自己收拾人心,赢得好名声,平反了于谦,宪宗顺带专门让人在史书里加了英宗和徐有贞这两句对话。他无疑是想向后人昭示:

我老子不糊涂,都是被徐有贞这个混蛋坑的,他抓住我老子心中的弱点,挑拨离间借刀杀人杀了于谦。因为,徐有贞和于谦有私仇!

其实,秦桧杀不了岳飞,徐有贞也杀不了于谦,杀于谦的就是英宗,是他的愚蠢和私心。


每日一段历史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忠臣被害死,当君不是好君臣却是好臣的时候,这里面就有了矛盾,因为真正的民族英雄不是单纯的忠君,而是忠于社稷,他们的理念是“社稷为重,君为轻”,这些人往往是道德完美的人,就会跟官场显得格格不入,不同流合污自然就成了大家攻击的目标,很多人在自相惭愧的同时,不是去靠近,而是想着去毁灭,因为只有这些道德完美的人不存在,也就不会对比出他们是有多龌龊有多脏,而明英宗杀于谦,是为了让自己复辟名正言顺,听从小人之言而枉杀于谦。


明英宗朱祁镇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在临死前废除了嫔妃殉葬制度,然而一生中还干了两件蠢事,第一件就是听从大太监王振的话,亲率大军北征瓦刺,结果是把明朝当时最精锐的军队葬送掉,自己也被瓦刺也先给抓了。第二件就是杀了于谦。朱祁镇被抓时留给大明帝国的是不到十万的弱旅,这下子明朝无主,军队又弱,也先趁机率大军来攻打北京,明朝陷入建国以来最大的危机,当时朝臣们都不知道怎么办,举国上下惶惶不可终日。

当时的侍讲徐珵站出来说星象有变,应当迁都南京,这种软骨头第一个想的是怎么跑路保命,而不是怎么保家卫国,于谦怒斥道:“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一动就大事去矣,想想宋朝南渡的结果是什么。”徐珵被于谦这样打脸,自然就恨上了,后来北京保卫战成功,徐珵成了胆小鬼的代表,为了能继续在官场上混,徐珵就把名字改为徐有贞了。


于谦一心为国,正如他拥立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时说的那样:“我们完全是为了国家考虑,不是为了个人作打算。”这话一半是为了劝说郕王朱祁钰,一半也是于谦自己真实的想法,当时朱祁镇在也先手里,也先想利用朱祁镇这张牌来要挟明朝廷,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还只是几岁的小孩子,根本没法出来主持大局,为了粉碎也先的阴谋,于谦等人就想拥立朱祁钰为帝,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在这个明朝生死存亡的关头,只有这样才有希望为大明续命。

朱祁钰在于谦等人的拥立下即位,是为明代宗,这下子朱祁镇这张牌等于没啥用了,然后于谦又主持北京保卫战,积极整饬兵备,在各个要害部署,亲自督战,成功抵御了瓦刺大军,为大明王朝续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誉为“救时宰相”。


朱祁钰是于谦等人拥立的,对于谦也是信任有加,对于谦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而于谦并没有居功自傲,虽然他权重一时,依然是秉持忠义恪尽职守,自己不贪财不图利也不图虚名,对那些贪污渎职的绝不姑息,根本没想过培养自己政治小团体,对于觉得可以推荐的人也是不计前嫌,徐珵想做国子监祭酒,曾托于谦奏请,于谦认为徐珵虽然提议迁都,也不代表他是有多坏,毕竟那时候抱着这种想法的人大有人在,只不过于谦不计较,明代宗可记得,所以没让徐珵当国子监祭酒,于谦也没去找徐珵解释,徐珵还以为于谦没帮忙美言,更是对于谦怀恨在心。


朱祁镇能够回来,于谦是大功,也先看到朱祁镇留在手里没用处了,就主动提出送朱祁镇回去,这时候朱祁钰可不乐意了,毕竟“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这朱祁镇回来自然会威胁到自己的帝位,于谦却还是以大局着想,想的是不能让明英宗老死塞外,极力说服明代宗将朱祁镇迎接回来,朱祁钰才派人将朱祁镇接回来,也为于谦埋下了杀身之祸,朱祁镇回来后被软禁了起来。

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钰得了重病,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发动了“夺门之变”,将太上皇朱祁镇迎回朝堂复位,于谦得到情报时,不是利用手中的兵权去扑灭叛乱,而是为了忠义选择坐以待毙,当徐有贞等人诬陷于谦谋反,要杀死于谦时,朱祁镇还犹豫了一下,说了一句:“谦实有功。”徐有贞补了一句:“不杀于谦,你复位无名。”


朱祁镇听到这句就同意了冤杀于谦,为什么朱祁镇听了这话就要杀于谦?因为明代宗朱祁钰是于谦等人拥立的,现在朱祁镇搞复辟,就是要夺皇位,只有不承认明代宗皇位的合法性,朱祁镇发动政变才是合法的,这样的话于谦当然也就有罪,所以非杀于谦不可。

于谦被杀后,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府上是一无所获,根本就没抄到什么黄金白银,看到于谦府上有个小屋子上了锁,兴奋的打开后却又大失所望,那屋子里都是景帝赐给于谦的物品,换成别人都是将这些东西拿出来显摆,于谦却是把它们锁起来,从未向别人显摆。


历史红尘


于谦这个人,真正做到了忠于国家社稷,而不是忠于某个人。


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落所擒,瓦剌携明英宗进逼北京城,大明王朝危在旦夕,不少人主张南迁避难。这个人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力排众议,坚决保卫北京城,与瓦剌决一死战。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稳定人心,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君,这个做法和春秋时期宋国公子目夷对抗楚国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宋襄公不自量力,在没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支持下,妄图以仁义和周礼笼络人心,当上霸主,反而弄巧成拙,被楚成王俘虏,目夷眼见营救襄公无望,逃回宋国都城。楚人兵临睢阳城下,以襄公性命威胁宋人开城投降,宋人说宋国已另立新君,

楚人要杀襄公便杀,并拼死抵御楚人攻势。可以说,这两个人真正做到了为国尽忠,而不是狭义的效忠于某个君王,某个人。


于谦为的是大明社稷,绝没有私心,打退瓦剌之后也是兢兢业业,恪守臣子本分,为大明尽忠。可英宗为什么要杀这样一个社稷之臣?


一·英宗虽然复辟,代宗此时仍在,代宗虽然是在危难之时登位,但毕竟是正统皇帝,自己抢夺帝位,难免代宗朱祁钰他日复辟,于谦足智多谋,而且在朝中很有威望,众多大臣都支持他,不杀他,自己如坐针毡。


二·朱祁钰登位时,答应离英宗之子为太子,后来英宗之子被废,英宗一脉与皇权彻底断绝,英宗自然怀恨在心。


三·小人陷害和权力的诱惑。徐有贞在土木堡之变之后曾主张南迁,被于谦怒斥,徐有贞也并非一无是处,于谦还曾向代宗举荐过他,但是代宗因为徐有贞主张南迁一事,对徐有贞向来鄙夷,没有升迁徐有贞,徐有贞认为是于谦从中作梗,从此怀恨在心。复辟之后,大权在握,一山不容二虎,所以徐有贞更要借此机会除掉于谦。英宗也犹豫过,说“谦实有功”,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意思就是说,不杀掉于谦,我们名不正言不顺,反而可能被人斥为乱臣贼子。英宗知道于谦有经天纬地之才,能匡扶社稷,但是于谦不死,自己师出无名,就算做了皇位,朝中难免有大臣不服,皇位无法稳固,于谦和皇位,自然是皇位更重要。


于谦一生忠于国家,他的死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他是明代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嵩山派左盟主


明朝自朱棣有天子守国门传统。明英宗朱祁镇率军50万讨伐蒙古瓦喇,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改行军路线,在土木堡,被瓦喇军被围困。五十万大军覆没,文武大臣战死。皇帝被俘。石亨逃回。历史称为土木堡之变。瓦喇利用被俘虏的英宗,打明朝。明朝人心惶惶。朝臣中徐珵主张南迁,徐珵后改名为徐有贞。于谦主张另立成王朱祁钰为皇帝,孙太后支持。朱祁钰是代宗。他们进行京师保卫战,打退瓦喇的进攻,挽救了明朝,避免了灭亡。后来,于谦迎回明英宗,被代宗景泰皇帝软禁,国不可有二君,国家会乱分裂。1457年,英宗复辟,夺回皇位。曹吉祥,害死太子,代宗要处死,曹吉祥要让英宗复辟,徐有贞失落,想得道皇帝的重用,帮助英宗复辟,石亨掌握一定的军权,出错,被代宗斥责,失落,英宗因立太子一事与代宗有矛盾,也想夺会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所以,文有徐有贞,武有石亨,内有曹吉祥,还有皇位人选。于谦是代宗的左膀右臂。徐有贞石亨说除了于谦代宗才不能翻盘,皇位才是名正言顺。只有除掉于谦才能坐稳皇位,才能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喇叭与利剑


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大明王朝的走向。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成为瓦剌攫取利益的最大筹码。答应条件于国无利,更会让瓦剌得寸进尺;不答应,人质在人家手里,更何况人质是皇帝,谁也不敢承担这个责任。

于谦等人拥立朱祁钰,把朱祁镇奉为太上皇,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皆大欢喜!

还在做俘虏的朱祁镇可不会这么想。他被抛弃了,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帝,被人当成了弃子,生死未卜。他心中能不恨吗?恨弟弟朱祁钰,更恨于谦。

于谦在是忠于大明,还是忠于皇帝之间做出了选择。他更忠于大明,在做出选择的那一刻起,命运就已经注定了。而皇帝更希望的是臣子忠于自己,无论臣子做的选择如何正确,对于皇帝来说都是不忠。不忠的人下场只有一个。杀鸡儆猴!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长子,根正苗红的皇位第一继承人。朱祁钰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继位,从朱祁镇的角度都属于篡位,拥立者于谦自然是叛臣。朱祁镇复辟后,为了树立法理上的合法性,自然会把朱祁钰继位宣传成非法,而于谦作为其中最大推手,罪无可赦。

于公于私,于谦非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