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华北地区不能种水稻,寒冷的东北反而可以种水稻?

新大风歌


水稻故名思义,必定和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水稻做为主要的粮食之一,全国基本大部分区域都有栽培,和小麦是我国人民饮食生活的主粮。我国主要水稻产区是南方和东北。因为水稻离不了水,这个主要营养来源,故需要水域条件比较便利的地区种植。事无绝对,只要水利条件达到,其它地区也能种植。只是地理区域气候等因素影响,产量和品质上或许有些出路。



我们这里种植的不多,因为水利条件不具备,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种植玉米小麦浇灌就很困难,200多米的深井,25千瓦时深井泵,浇一亩地需2小时以上,不适宜种水稻。我们这虽然不种水稻,但是,我对水稻还是有浅显的了解,我当年在部队时,部队在河北省尉县有数百亩的稻田,曾从事过水稻的种植,插秧、收割都干过。一般认为水稻是经常在水里生长的,其实不是,定期的排放水即可,只要土壤持水量保持在75%以上,不用经常泡水。尤其是到收割时,现在多是机械作业,无水更方便收获。天降雨那是又一码事。


邢台市任县有一户农民多年来一直每年种植一亩多水稻,比种植玉米小麦多浇二水。基本成了水、旱两用稻子了,亩产不高就是500多斤的样子,这就足够他们食用了,不用去超市购买大米了。而且,自己种植的稻谷,碾出的大米新鲜,比买的大米好吃。所以说,水稻不限于某些地区可以种植,只要有水利条件的,不论江南塞北,都可以种植。可能因为地域气候等,稻谷的产量、品质有所不同罢了。比如,江南可以种植春、晚两季稻谷,而东北仅能种植一季。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我是东北人,在石家庄上的大学,有感受。

高中的时候最怕下雨,因为一下雨,就有3天左右时间不能上操场踢球,教务处专门有人在楼上看操场,一有人上去就在大喇叭里狂吼“操场上的那个同学,赶快出去!”等到了石家庄以后,上午下雨,傍晚就可以踢球,头天无论多大的雨,第二天中午就可以踢球,操场干燥的极快!

这说明华北平原土质和东北不一样,我是学工程的,大学里得知:华北平原地区土质是风成落尘土质,含沙较多,兜不住水,东北是河流冲积平原,含泥量较大,渗水性较差,能兜住水,水稻在插秧季节必须用水淹地,保证插秧顺利(我不懂农业,不敢多说),如果没有较长时间的水淹,那就不叫水稻了,应该是另外一个品种。另外,来自华北和西北的同学普遍不爱吃大米,他们热衷于馒头。农民应该有最起码的共识:先保证自己吃的,再种别人买的。所以即使能够种水稻,他们也不会优先种植的,除非利益驱使。


叮叮东334


1、华北地区不能种水稻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主观原因

水稻适合连片种植,最少需要5到10亩以上,华北地区是长期干旱地带,有十年九旱的说法,没有可供水稻自然灌水的水资源。想种水稻必须要打深水井。

打深水井虽然耗资比较多,但它是一次投资多年受益的投资项目。打一口深水井最少能供30至50亩水稻田用水,这在华北平原地区,一家一户没有这么大的地块种水稻。给投资造成了浪费。

客观愿因

华北地区城市集中人口密集,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飞越式的高速发展,可供农民朋友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大家都意识到走出去会有很多改变贫穷的机会。没必要死守着三亩两亩农田维持一尘不变的农村生活。

就算有农民朋友想租用闲置的土地改种水稻,有些农民朋友受传统的封闭思想限制,怕自己与他人土地之间的界限被打乱,宁可土地在那闲着也不想租给他人。这也是形不成连片种植的主要原因。

2、为什么寒冷的东北地区反而可以种植水稻?

寒冷的东北地区受气候和地理位置限制,有地广人稀的说法。前30年硕大的三江平原还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草甸子。

受老一辈垦荒人的传帮带,在以前只能种小麦才能成熟的黑土地上,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成功的种植了水稻,从水田直播种植,逐步改变成水稻旱育稀植的栽种方法。

如果你现在九月份到寒冷的北方三江平原观看,一眼望不到边的金黄色稻浪会让你产生留恋忘返的感觉。如果你十月份去寒冷的北方三江平原观看,全部机械化现代化的收割方式,会让你比去任何旅游景点都饱眼福。



总之不用有任何纠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国家的好政策和党的好领导给农民带路,华北平原地区不种水稻依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大米吃,寒冷的北方也从原来的进京要经过长达几十个小时,变成了现在的早晨走,经过不到十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北京的便利条件。


三姐118农家三姐


华北地区为什么不种水稻?是因为土质不行,华北地区普遍都是沙土地,不保水,而且华北地区干旱少雨,不利于水稻种植。

华北地区还有个现象,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就是南方地区坟墓都有坟头,到了华北地区就没有坟头。因为南方是粘土,做成坟头不会松散,北方是沙土,连坟头都不长,更别说种水稻了!


鼻观天下


这又是一个肤浅的伪命题!

华北不仅产水稻,而且盛产优质水稻,天津小站稻米质优异,脍炙人口。北宋时期小站屯垦成功,始有小站稻的称谓,其后成为津沽名特产品。上世纪50~60年代,曾以特二级优质米销往日本、东欧、东南亚、古巴等国家和地区。1956~1957年,全国20多个省市引调小站稻良种,各地远来学技,老农频出指导,年调籽种数万公斤,支援各地,振发了山东、宁夏等省区水稻的发展。

北京地区有盛名天下的京西稻,京西稻,即“京西贡米”,是指北京西郊万寿山、玉泉山周边地带生产的优质粳型稻米。当年是以五斤一袋的小包装进贡到皇宫,北京老百姓用它熬粥时,一家做饭整个胡同都弥漫着沁人的香味!

京西玉泉山附近,土质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以泉水灌溉,水温平稳,水温与气温差异小,适宜于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出产的大米颗粒圆润,晶莹明亮,蒸成米饭香甜细嫩,松软可口,尤宜煮粥,汤汁澄滑,香气四溢,但米粒不散碎。京西稻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京西稻早在东汉时期已有开始种植,三国时曹魏在此建渠种稻,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仅仅是近年来城市无序扩张,使得稻田面积减少,反而使“小站稻”、“京西稻”成为精品、惜品,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农业专家的重视,小站稻、京西稻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大,,很快就会令国人刮目相看!

照片中有宝塔的山就是京西神秘的玉泉山,现在人就是中央首长的避暑地,暂时没有对游人开放。






猫咪有九条命450217


清末淮军屯守天津小站地区,把盐碱滩改造成肥沃的稻田,培植出优良品种小站稻。唐山丰南柏各庄地区盐碱地也被部队军垦改造成稻田,种植优质大米。北外1967,1968两届各系毕业生就在4610部队柏各庄农场种了2年水稻。华北的气候不是不适合种水稻,关键是种植水稻必须有水。


卡萨归客


种植水稻的基本知识:

第一是在全国范围内都适合种植水稻!

第二是从北到南,从一年种一季到一年种三季!

第三是从干旱到湿润,种植面积从少到多!

第四是从寒冷到炎热,所产大米口味越来越差(同一品种)!

第五是从山区到平原,种植面积逐步增加!

结论:华北种水稻少,根源在干旱,成本价高!东北种水稻多,根源在湿润,成本价低!


综改1


不是不能种,而是没有水源。全中国最缺水的地区就是华北。

据老人讲,在我的家乡,以前也种水稻,现在却不种了,最主要的原因是缺水。四十年前,家乡水井五六米就有水了,现在二十米以上才有水,村里的坑塘全部是干涸的。没有水资源,就无法种水稻。邻镇就是安徽省,也曾大力推行水稻,无奈现在全部放弃,灌溉成本太高,水源有时也不充足,不得不改种小麦。

而东北就没一样,东北的水稻主产区是三江平原,水源充足。而且早年的北大荒本就是沼泽地,水位浅,种水稻不是问题。

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东北的水稻是一年一季,只能种一季。而华北平原是种一年两季,小麦的生长期长,无法兼顾。以华北的气候来看,如果种水稻只能种一季,这远没有种两季的小麦与玉米更有效益。所以华北一般不会种水稻。

华北也有大面积的水稻,比如河南原阳,大米品质也很好。因为原阳地处黄河沿岸与黄故道,水源相对充足。而且,靠近河滩有大量的河滩地,在耕地稀少的中国,那一带的河滩地可以说是他们的意外收获。所以他们有条件种水稻。


三农范


能否种水稻不是气候问题,也不在于南北问题,而是土壤的结构问题。华北平原土壤结构是纵向经纬结构,俗称“竖土”。这种结构的土壤地面不容易保水。天上一下雨,再多的水都会浸到地下。不会在地面上形成大量的径流。因此,整个华北平原地区河流不多,但地下水丰富(当然人为地大量开采,水位严重下切)。因为这种土壤地面不容易保水,所以就不能用来开辟水田种植需要大量水的稻子。这样的土壤结构也包括西北地区大部分。而南方平原及东北平原,土壤结构是横向经纬,俗称“横土”。这种结构的土地 天上一下雨,水不往地下浸,就在地面淌,所以径流量大,瞬间水流成河。因此南方和东北以及关中地区河流比较多。这种土壤能稳住水,适合开辟水田种植稻子。


徽客传奇


水稻种植是耗水农业,对气候要求较高,在生长期需要一定的积温和日照。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选择优良品种,推广室内薄膜育秧,水稻在全国各地都能裁种,就连盐碱地也可种海水稻。南方可种两到三季,北方就只能种一季,主要是受水利条件的制约。华北地区相对于东北地区来说,河流较少,气候干躁,土地也没有东北黑土地肥沃,不具备裁种水稻的水利条件。但华北平原有些水利条件较好的山区和沿海地区仍种植水稻。如河南的信阳、天津地区等。东北地区虽然天气寒冷,但也有几个月适宜水稻生长的气候,可种一季稻。土质好,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肥力足,病虫害少,水源丰富,白长夜短,光照足,适合植物生长。且产量高,质量优,环保、无污染,是绿色食品,成为了人们争抢的食物。东北也因此成为了我国的粮仓,为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