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清朝的大小金川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华夏语言


大小金川是大金川和小金川的合称。大小金川之战分为两次,第一次清军作战对象只有大金川,第二次作战对象包括大金川和小金川。小小的大小金川之地,两次金川之战满清共花费军费超过一亿两白银

大金川在今天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金川县,小金川在今天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小金县。08年汶川大地震所在的汶川,就紧挨着小金县。

(大小金川区位图)

两次大小金川之战的具体战争进程,本人以前写过一个回答,说的比较详细,具体请看下面链接里本人(仁勇校尉)的回答。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01240394649452814/

大小金川之地在今天依旧是人口稀少的地区,在乾隆时代两地总共加起来顶多也就万余男丁,大金川的兵力按乾隆的说法是三千余人,极限动员下是个人都拉过去会多点。而清军在金川前线,最多时兵力有8万多人。

大小金川难以平定,主要因素有清军战斗力低下、恶劣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金川军得当的碉楼防御体系。

清军战斗力的问题在两次金川之战中显现出很多,第一次金川之战,竟然出现了三千多清军被几十个金川兵大败的战争奇迹。几十个金川兵居高临下冲来,三千多清军大败溃散。第二次金川之战,清军2万多人在木果木惨败,主帅温福阵亡,如果不是金川兵力有限,2万多清军会全军覆没。金川兵太少,清军溃兵才有机会逃跑,只阵亡四千多。

汶川地震的时候,广泛的报道让全国人民了解了川西地区恶劣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大小金川就是位于这一地区,气候和地理条件对清军战斗力有一定影响。

金川地区的碉楼防御体系,在对付清军方面很成功,清军办法有限,极大的发挥了金川兵的战斗力。金川地区的碉楼现在依旧存世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去金川县或小金县的时候,可以去参观下这个战争遗迹。

(金川碉楼)


仁勇校尉


这里是熊二读史,一起来读清朝那些事儿。(本文约700字,阅读需时2分)

大金川就是现在的四川金川县,小金川就是相距不远同样属于四川管辖的小金县。

这两个地方,都位于川西北的高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大渡河的上游。

  • 大金川,也就是现在的金川县,在隋朝是就设了金川县,唐朝设置羁縻州,之后一直是地方官管地方事,朝廷基本管不了,清乾隆年间,改土归流,才真正把此地纳入中央政权的管辖。如今的金川县,行政上隶属于四川阿坝州。

  • 小金川因为境内的小金川河流而得名,自唐代开始逐渐纳入中央府州系统,元明之时属于专门管理藏区民族事物的宣政院和宣慰司管辖。同样是在清代改土归流,乾隆时期设懋功屯务厅管理此地。

这两个地方现在都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成都市的西部,距离成都并不是很遥远,但是因为山地阻隔,相对于成都,大小金川很晚才纳入朝廷的地方管理体系。

两地山势险峻,水流湍急,地势落差大,人口以藏族为主,在乾隆朝时候,总人口也不过四万。

就这样一个弹丸小地,凭借着易守难攻的地形,以及因地制宜而造的石堡,让乾隆皇帝先后投入白银七千万两,官兵十万余人,历尽艰辛才平叛当地的土司叛乱。

更多历史类资讯,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历史宝藏


金川在蜀西地区,分为大金川和小金川,这两地都是因河而得名。

大金川,本地土语称作是“促浸”,意思是“大川”;小金川,则被当地人称为“赞拉”,意思是“小川”。在传说中,此临河一带可以开采金矿,故而“促浸”习称大金川,“赞拉”习称小金川。

根据清乾隆年间的四川总督刘秉恬的奏报,大小金川的河流地势分布大概是这样子的:

促浸水源来自松潘口外,经过从噶克、党坝而入其境,水势颇觉深阔。攒拉之水,发源于孟笔山、巴朗拉等处,水源不远,水势亦比促浸较小。两水均系自东北而趋西南,至明正司所辖之章谷地方,汇而为一。

大、小金川其实是大渡河上游的两条支流,汇合于岷江再注入长江,金川番民夹岸而居。

在乾隆年间,金川土司特别是大金川,屡次侵袭他处,渐成隐患;由于两金川西连康藏,南接云贵,北界青海,东通成都,可谓地理要冲之地,故而朝廷务必要控制住这一地区,以免汉藏交通被打断。

在此背景下,乾隆皇帝才要不遗余力地两次用兵金川,他的战略初衷其实是非常深远的。

当然,用兵大、小金川的过程是比较复杂的,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HuiNanHistory


如图所示,成都西北方向,今天的四川金川县,基本上就是当时的大小金川。

大小金川之役是清朝乾隆年间发生的重大战役,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十大武功之二 。与乾隆其他八大武功相比,偏居川西一隅、仅有弹丸之地、数万人口的大小金川,却致清王朝先后共投入了近60万人力、7000万帑币,其代价远远超过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武功。

为什么很难平定?主要有下面几个因素

1,天时,当时清朝灭亡明朝还没有多久,各方反清复明力量仍然多。

2,地利,地理位置,众所周知,四川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种地理环境下,大小金川土司占尽地利,清军的人马给养很难跟得上,而大小金川土司的人马是守城方,人数少且给养补给便捷。

3,人和,将领不合。清朝当时的川陕总督张广泗与四川提督岳钟琪在如何用兵上有很大的争议。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岳钟琪驰赴军营。岳钟琪与张广泗商议军机,他提出由他带兵攻取莎罗奔据守的勒乌围,而张广泗却力主由昔岭、卡撒进兵。岳钟琪说,昔岭、卡撒中间隔着刮耳崖,距离勒乌围尚有百余里地,不如改由党坝进兵,党坝距离勒乌围只有五六十里,攻破这个关隘即可直捣敌巢。张广泗又不以为然。张广泗对于岳钟琪有妒忌之心,凡岳钟琪的计策,他都不采用。两人讨论了很久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大学士讷亲做为主帅,却心高气盛,好大喜功,“自恃其才,藐视广泗”,他不顾张广泗久攻无效的现实,下令限三之日内取藏兵老巢刮耳崖,岳钟琪不同意。讷亲会同张广泗察看腊岭等处的地形之后,制定出作战计划,“限二日内克刮耳崖,将士有谏者,以军法从事,三军震惧”,致使军心瓦解,几次出战都是大败而归。总兵任举、参将买国良阵亡。事后,张广泗和讷亲双双被乾隆杀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都不占优的情况下,如何能打赢?

后期打赢了主要还是因为人和。张广泗和讷亲被斩后,乾隆任命傅恒为经略,代为督师,又调各省劲旅前往川西,傅恒是乾隆帝孝贤皇后富察氏的弟弟。富察氏家族是满洲世家,屡立战功,他的祖父米思翰深得康熙帝信赖,几个叔伯都受康熙帝的重用。如此人物,岳钟琪等无不唯其马首是瞻,最终以大小金川乞降告终。


被风吹过的tiger


大金川在如今的四川阿坝州金川县境内,小金川在小金县。

清初,为尽快平定明朝疆域,对西南土司进行招抚,归顺的土司可以承袭原职。为了分散削弱原有土司的力量,将几百个有功的头目也封为小土司。给各个土司划定管理区域,不许擅自离境。

削弱土司最主要还是靠改土归流,从顺治帝开始,历经康熙、雍正,到乾隆初年,云南、贵州、广西三省的改土归流进展比较顺利,但是川西一带却困难重重。大金川的战事虽然起因于大小金川土司之间的矛盾,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改土归流引起的。

金川土司原为泽旺,莎罗奔只是金川的一个地方头目,比土司级别要低。莎罗奔因协助清军平定西藏立了功,被封雍正封为安抚司,自称大金川,泽旺则被称为小金川。1746年,乾隆十一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夺取小金川土司泽旺的印信,欲吞并小金川。1747年又进犯附近的明正等两个土司,莎罗奔的野心已暴露无遗。

乾隆皇帝自然不能任其壮大势力,派出大学士纳亲和云贵总督张广泗出征大金川,先后调集四川、陕西、贵州等地精兵约4万人讨伐莎罗奔。但是莎罗奔数千个建于险要隘口处的密集碉楼群让清军无比头疼,战事进展不顺且清军死伤惨重,有数名总兵和副将战死。张广泗和纳亲互相推诿,乾隆一怒之下,这两位重臣被撤职处死。而后乾隆重新起用赋闲在家的名将岳钟琪,并派小舅子大学士傅恒前往金川和岳战神一起并肩作战。

莎罗奔对岳钟琪并不陌生,当年平定西藏的时候他率军助阵,就是在岳钟琪麾下,深知岳的厉害。岳钟琪和傅恒一上来就改变战术,不再去争夺碉堡而是兵分两路直捣黄龙,岳钟琪率北路从党坝(今四川马尔康党坝)进攻,傅恒率南路从卡撒(噶尔崖东南)进攻,清军一改颓势,连战连克,莎罗奔知道不是对手,遂请降。大金川之战历时两年,就此结束。

大金川,就是如今的四川阿坝州金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大渡河上游,因境内有大金川河而得名,大金川河的得名是因为沿河一带盛产金矿。大金川河发源于四川、青海交界处的果洛山,和发源于邛崃山的小金川河汇合后的河段称为大渡河。大金川河是大渡河的主要源头。

听到大渡河这个名字,我们应该会想起“大渡天险”这个词,大渡河流域崇山险谷、地势险峻无比。金川县位于大渡河上游大雪山脉,负山带河,其地势尤为险峻。金川县面积不小,约5550平方公里,比地级市德阳市(5911平方公里)略小,但是人口只有7万左右和德阳(392万人)就差得远了去了,可以想象一下其环境恶劣程度。

实在想象不出的话,你一定在电视上看过汶川地震时极其艰难的救援画面,对那里恶劣的地理环境一定会有深刻的印象。金川县就在汶川的西北方向,中间隔着小金县(也叫小金川)。金川县是四川通往西藏、青海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清朝时期,入藏的几条通道中,有一大半是要经过大小金川的,这也是乾隆不惜代价要平定金川的原因,因为金川的稳定与否关系到朝廷能否有效地控制西藏地区。

当然,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我国世界一流的基建水平,现如今大山大川已经无法阻挡我们修路。但是即使修路也还是要考虑到成本等因素,所选的路线尽量是相对容易的。从地图上还是可以看出来,金川县的交通条件和平原地区是无法比的,从成都平原到金川县的路线,从北往南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路线,走317国道(川藏北线)经汶川县-理县-马尔康市,然后再南下至金川县

第二条路线,走都江堰-汶川县映秀镇,翻越巴朗山垭口(如今已修通隧道),经日隆、达维等至小金县、丹巴县,然后再北上至金川县。

第三条路线,走318国道,经雅安市-天全县-泸定县-丹巴县,然后北上至金川县。

这三条线路中只有北边的317国道有一部分从金川县的北部辖区范围内穿过,从马尔康市或者从丹巴县到金川县只有省道可通行。

当年清军平定大小金川的时候,进军路线基本上和上面的这些路线大体一致,当然那时候没有国道、省道,有的只是非常难行的山间小路,对行军打仗和后勤补给来说都是个大困难。

难平定的主要原因有:

1、交通条件实在太困难,给后勤补给造成不利。

2、清军面临数量众多的碉楼群,但是大炮尤其是重炮太少。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我们现在金川县沐集乡修双江口水电站,来了两年了,休工之余常去金川县城,金川县史称东女故国,其范围包括丹巴,丹巴出美女哦,每年仲春整个金川有近月余的梨花带雨的胜景,外来的赏花女子会穿着精美的藏服在梨花枝头下拍照,八月九月树头结满金川雪梨,个头不大却汁多津甜,十一月则是漫山的红叶在秋风中肆无忌惮地摇曳。而这里的人却是奇怪地有不少回族人聚居,马姓回民家族是沙耳乡的望族,据说他们都是当年跟随清军入金川平叛的清兵的后代,祖上多来自陕西潼关(川),战后都留在金川大渡河边屯田了,所以占据了较好的河坝河谷,而战败的藏族土司望族被掳去了北京,所以在大栅栏至今有藏族后裔居住,在金川的大山上住的都是真正的原住藏民了。


随心扬CURRY


大小金川是在四川西部,那里是少数民族居住区,封建朝代的时候都是采取土司制管理,中央对这些地方没有太大权力。

大小金川难打应该有这些方面原因:

第一:气候,清朝的王牌兵力都是以北方人为主,北方人跑到四川打仗应该是不适应的,非战斗减员恐怕不少。

第二:后勤,四川可是著名的行路难,从江南鱼米之乡大老远的运送后勤也是很难受的事情,这个也是制约军队战力的一个原因。

第三:乾隆时期虽然已经统治一百来年了,但是清朝入关初期在四川屠杀过多(史书上把这个全推给了张献忠),当地民心并不十分支持朝廷,恐怕更多的还倾向那些土司。

第四:到乾隆时期军队承平日久,清朝的主要战法还是大开大合式的队列冲锋,应对四川土司的山地游击战刚开始肯定是不适应的,需要慢慢打出经验。

综上,清朝平定大小金川之乱打好多年也就不奇怪了。也许还有其它一些原因,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种花家孤寡老人


大小金川大概在如今四川的金川县。

大小金川发生过两次叛乱,分别在乾隆十多年和乾隆三十多年。

第一次,是大金川莎罗奔搞事情,要抢小金川的地盘,并且绑架了小金川的老大,清政府出面干预,岳钟琪接替平叛失败的张广泗,活捉了莎罗奔,后乾隆特赦以示恩典。

第二次,是大小金川联合叛乱,此时岳钟琪已经死了很多年,由阿桂负责带兵平叛,共耗时五年,战争后期,清军攻破小金川后,大金川曾想投降,但是清军并未接受投降,第二年攻破大金川。

之后,清政府废除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屯兵,之后未再出现叛乱。大小金川之乱主要指第二次,这次平叛稿资巨大,拖累的清政府可以说得不偿失。

为何大小金川比起清军可以说弹丸之地,人马也少,平叛却这么费事,主要原因有几点:

1.地形原因,易守难攻,清军还不熟悉地形,都是密林,还有蛇虫鼠蚁。

2.少数民族作战英勇、全民皆兵,虽然人数少,单兵战斗力却强。

3.清军后勤补给时有不足,难以一鼓作气。


远海观云


在现在的青海东南部,以及四川的阿坝、凉山等地。这些地区属于横断山区,交通不便,地势险要。当时清承袭明朝土司制度,当地土司头人无情压榨劳动人民,控制财富。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风彪悍,矛盾激化后随时发生民变。地方土司无力镇压,清政府正规军进剿,劳师以远,给养困难,陡峻的地形不利于大部队展开,叛乱的土司和义军又不会跟清军打大规模会战,多利用有利地形以固守和袭扰为主,大量的清军哪里耗得起,打又打不下来,撤又不能撤,长期对峙又消耗不起。你说难不难打?


xxd131927699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