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識字丨說“心”,用“心”想一想

識字丨說“心”,用“心”想一想

斐濟Tavarua心形島

心是一個古老的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心”

識字丨說“心”,用“心”想一想

簡單幾筆就勾勒出了心臟的模樣。正如古文字學家李學勤所言,秦統一文字是中國文字演變史上的一次大轉折,經過這一轉折,漢代的文字和先秦的文字已有相當大的差異。漢代名碑《曹全碑》上的心字,就和甲骨文、金文、篆書中的心字不一樣了,但和我們今天寫的心卻是一樣的。

《黃帝內經》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古人認為在五臟六腑中,心居於統率地位,是思考的器官。思是一個後起的形聲字。《說文解字》說:“思,容也,從心囟聲。”其實,《尚書》就說過:“思曰容,言心之所慮,無不包也。”

與心相關的漢字還有很多。金文中的“德”右邊有一顆心,心的上面有一隻眼睛,眼睛上面有一條小豎線,就好像是眼睛直直地往上看,左邊的“彳”旁表示行走的意思,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德字包含著目直心正、行為端方的意思。

識字丨說“心”,用“心”想一想

西班牙坎塔布里亞的心形森林

金文中的惠字下面是一顆心,上面是專的本字,因此惠字有“心專”的意思。金文中的恆字,右邊有兩條小橫線,橫線中間是月字,有的學者說這表示月球永遠在一定範圍內運行,有永恆的意思,而左邊的那一顆心,表示心也要持之以恆。

古人有很多關於心的精闢論述,這些論述塑造了中華文化重視正心修德的特質。去故宮遊覽中和殿的遊客,都能看到“允執厥中”這塊匾額。這四個字出自《尚書》,原文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朱熹說人只有一個心,感知到天理的是道心,感知到聲色臭味的是人心,人心是容易變惡的,道心卻是微妙幽隱的。所謂“精”是能辨別出道心與人心,所謂“一”是能堅守道心、剋制人心,如此行事才合乎中道,不偏不倚。

《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如何才能“明明德於天下”,《大學》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目”。八目以修身為中心,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之法,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道德外化的成就。意念真誠而不自欺,內心純正而無邪思,這是通向道德自我完善的必經之途。後世學者極重視正心誠意的作用,程顥就說進修之術“莫先於正心誠意”。

識字丨說“心”,用“心”想一想

克羅地亞心形島

《孟子》說人與生俱來就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這四端就像是四肢一樣,是人人必有的。不過,君子的心還是與眾人的心不一樣,他說:“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還說過:“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所謂赤子之心,就是單純而沒有任何矯飾的心。

北宋理學家張載說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它被後人稱為“橫渠四句”。四句之首“為天地立心”該當何解?有學者認為張載所說的心即人的道德觀念,為天地立心就是要為天下建立一套合乎儒家價值的道德秩序。張載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情懷,一直為後世中國人所推崇與踐行。

到了明代大儒王陽明這裡,他從心學的角度出發,對格物致知都有了別開生面的解釋。王陽明曾經格竹七日勞思成疾,他領悟到心外無物,格物就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王陽明還說“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因此致知也不是前人所說的“充廣其知識”,而是“致吾心之良知”。王陽明的心學強調道德內省,倡導人人可為聖賢,他的學說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並在日本、韓國落地生根。

識字丨說“心”,用“心”想一想

南美巴塔哥尼亞Gutierrez湖的心形島嶼

不僅儒家談心,道家、釋家也從不同的角度談心。《莊子》說人慾達到虛靜的狀態必須“心齋坐忘”。禪宗的傳承更要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以心傳心。正是在儒道釋三種思想資源的碰撞與融合中,才滋養出深邃厚重、蔚為大觀的中華心法。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易舜),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