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04:為什麼你喜歡嚮明天賒賬?因為你缺乏意志力

《自控力》-04:為什麼你喜歡嚮明天賒賬?因為你缺乏意志力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這首明日歌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為什麼我們喜歡嚮明天賒賬呢?今天不想完成的事情為什麼我們總覺得明天一定能完成呢?還有,為什麼我們辛辛苦苦鍛鍊了一小時,消耗了400卡路里,可是一頓晚餐,吃了500卡路里?這些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該怎麼克服?

這是《自控力》第四章需要解答的問題,本章的核心觀點:

1.理解“道德許可效應”的5類場景

2.由於“道德許可效應”屬於心理層面,因此本章介紹的2種提升自控力的方法,看上去很簡單,就是要轉變觀念:改變看待事物的角度,關注目標和價值;減少行為的變化性

前一章我們解釋過為什麼人成功自控後容易失控,當時是從生理、能量、自控力有極限的角度去解釋的,但很多時候,失控人員的血糖含量並不低、意志力還遠遠沒有耗盡,為什麼還是會失控呢?本章從心理角度分析,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理論基礎就是“道德許可效應”。

1 “道德許可效應”的5類場景

1.1 理論說明

道德許可(moral licensing):當自己對某事有一個明確的道德標準之後,在做出與這項道德標準相關的行為和判斷時,反而更傾向於違背這項道德標準的行為。

也就是說人們經常想一套,做一套。概念聽上去邏輯非常詭異。這跟人性相關。我們喜歡用好和壞的道德標準去評判一件事,而且我們心底更相信“性惡論”,認為人的本質是貪婪的、懶惰的、缺乏愛心的,因此,當我們做了一件“好”事(場景1)、控制住自己沒做一件“壞”事(場景2)、甚至是有要做一件“好”事的想法(場景3)、或者在自控時意識到自己取得了一些進步時(場景4),我們都會覺得戰勝了內心那個“惡”的自己,理所當然應當受到獎勵,而獎勵是什麼?獎勵就是自控的對立面——放縱自己,甚至做壞事。這也意味著你好不容易前進了一小步卻導致你後退了兩大步。

除了上面四種場景,還有

場景5:當使你放縱的東西和使你覺得品德高尚的東西同時出現時,就會產生光環效應,我們都希望說服自己,想要的東西沒有那麼壞,我們迫切想給誘惑我們的對象加以道德標準,好讓我們在放縱自己的時候毫無負罪感。研究人員發現,當把漢堡和綠色沙拉一起端上來時,客人會覺得漢堡比單獨端上來少了很多卡路里,是沙拉蒙蔽了食客的眼睛,因為光環效應,它讓食客覺得自己吃的食物符合道德標準。

心理學家調查這些縱容自己的人,他們都認為自己做決定時能夠自控,沒有失控。他們也沒有罪惡感,相反,他們認為自己得到了獎勵,並以此為傲。他們這樣為自己辯解:“我已經這麼好了,應該得到一點兒獎勵。”這種對補償的渴望常常使我們墮落。因為我們很容易認為,縱容自己就是對美德最好的獎勵。我們忘記了自己的真正目標,向誘惑屈服了,做出背離自己原則的事情。

1.2 細說場景3:我們對未來謎之自信

在上面有提到過,即使“好”事還沒做,計劃未來要做,也會讓我們飄飄欲仙。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總是喜歡嚮明天賒賬。很多事情我們今天沒做,但計劃明天會做,大腦會對明天能完成目標的可能性感到興奮,它錯把可能性當成真正完成了目標,我們對未來充滿了樂觀主義精神,這真是讓人難以理解。我們錯誤地認為自己明天會比今天有更多的空閒時間,明天一定可以做到。

這種觀點允許我們今天犯錯,明天補救。我們不斷期望明天能做出和今天不同的選擇,但這種期望是錯誤的。比如,我今天先不健身了,但我保證明天一定會去。這種樂觀主義精神讓我們能在今天放縱自己——尤其是當你確信自己下次不會做出同樣選擇的時候。

一個經典案例是麥當勞在菜單上增加健康食品時,反而引起了巨無霸銷量暴漲。原因是:當人們看到菜單上有健康食品,有點的想法時,身上的壓力小了很多,因此,人們把這種想法當成了完成了目標,於是就開始放縱自己,點最不健康的食品。這種心態,已經被不少餐飲行業利用。

還有一個經典實驗,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讓學生們從脫脂酸奶和曲奇餅中選一個,當學生們知道下週還會有同樣的選擇時,83.3%的學生選擇了曲奇餅,而那些以為是一次性選擇的同學,只有57%選擇了曲奇餅。實際上,知道自己下週還有一次選擇機會的同學,67%的人心裡想的是自己下次會做更好的選擇,但當實驗人員真的給他們二次機會時,只有36%的人做了和第一次不同的選擇。同樣的情況,適合於“我可以下週再去學知識”。

我們把未來的自己理想化了,希望未來的自己可以做到現在的自己做不了的事。我們有時會虐待他們,讓他們承擔現在的自己犯下的錯誤。我們像對待陌生人一樣對待未來的自己。即便我們現在已經失去了自控力,我們仍然愚蠢地認為未來的自己意志堅定。

我個人也常常有這種想法,躺在床上不想動,但是腦海中卻躊躇滿志,規劃著下週一定可以看多少書,鍛鍊多少次,可真正到了第二週,所有的豪情壯志都消失了,我還是躺在床上不想動,可是再暢想下一週時,又是謎之自信,覺得下一週我一定能夠做得更多,甚至可以把這兩週欠下的債給補上。大腦的確很會自欺欺人。我們把預估看得很重,所以安排未來的自己多做點,彌補之前的糟糕表現,我們不覺得過去兩週是真實情況,不覺得最初的預估是不切實際的理想,相反,我們會覺得過去兩週是特殊情況。

2 案例

根據上面的理論,我們可以解釋以下現象:

1、控制了購買慾的消費者很可能回家多吃點美食——場景1

2、當僱員花更多的時間處理公司業務時,他就會覺得,用公司的信用卡支付自己的賬單是合情合理的——場景1

3、僅僅是考慮向慈善機構捐款,而不是真付現金,就足以讓人們產生去商場購物的衝動——場景3

4、只是“想”去鍛鍊的人很可能晚餐吃得更多——場景3

5、如果學生們覺得自己已經為複習考試花了很多時間,自我感覺相當良好,她們就更可能花整晚時間和朋友比賽喝酒——場景4

3 如何提升自控力?

3.1 “道德許可效應”存在問題

之所以會出現“道德許可效應”,有兩個核心問題:

1、因為“性惡論”,每次自控都覺得是一種懲罰,自控成功是戰勝了自我,所以需要獎勵,方式是放縱自己

2、我們誤把支持目標實現的行為當成了目標本身,不是說你做了一件和目標一致的事情,你就不會面臨危險了。進步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進步給我們帶來的感覺。比如鍛鍊的目標是為了減肥保持體重,鍛鍊只是手段,健康的飲食也是手段,鍛鍊本身不是目標,我們不能因為每週鍛鍊了3次,就認為目標達成了,可以狂吃海喝了。

3.2 提升自控力的2種方法

根據上面的問題,有2種提升自控力的方法,核心就是要轉變觀念:

關注目標

自控的目的是想變成更好的自己,那個衝動、懶散、容易誘惑的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自控成功不是戰勝了身體中的那個“惡”的我,而是朝著更好的自己的目標前進了一步。通過放縱自己的方式來獎勵自己,毫無疑問,與目標背道而馳。

我們不能只聽從自己的感覺,要盯緊自己的目標,把焦點放在目標上,而不是取得的進步上。有一個實驗對比:當要求學生回憶一次拒絕誘惑的經歷,這給了他們道德許可,因此,70%的學生在實驗中選擇了放縱自己。但當他們讓學生回憶為什麼當時拒絕了誘惑時,道德許可消失了,69%的學生抵制了下一次誘惑。這是一個神奇的實驗。說明有時候自控就這麼簡單,改變一下對問題的看法和焦點,就能做到自控。記住我們為什麼會拒絕誘惑,這是個很有效的辦法。

減少行為的變化性

針對場景3,可以通過減少行為的變化性,克服“明日復明日”的想法。意思是把今天做的每個決定都看成是對今後每天的承諾。因此,不要問自己“我現在想不想吃這塊糖”,而要問自己“我想不想在一年裡每天都吃一塊糖”;你明知道應該做一件事情卻拖延不做時,不要問自己“我是想今天做還是明天做”,而要問自己“我是不是想承擔永遠拖延下去的惡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