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梨园老故事:豫剧的幕后大师,河南的“阿炳”——鲁本修

梨园老故事:豫剧的幕后大师,河南的“阿炳”——鲁本修

核心提示:

一部电影的出笼,观众能记住红得发紫的演员,可谁能记得照明、场记、舞美、龙套等为这部电影的作出努力的幕后工作者呢?甚至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也常常被观众抛到了九宵云外。

在戏剧界,任何一个剧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们能记得一部戏的领衔主演,可有谁能记得主演之外的这些各个行当中的“四梁八柱”呢?

在河南,人们能记起豫剧中的陈、常、崔、马、阎、桑六大名旦,人们能记起“曲剧皇后”张新芳、“活着的林黛玉”王秀玲。人们能记得越调中的“活诸葛”申凤梅。然而谁又能记得她们的编剧、她们的音乐唱腔设计、她们的琴师、她们的舞美等这些幕后的功臣呢?

他出身贫寒,自幼沉浸在河南地方戏曲的他16岁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从抗日救国会举办的“歌咏训练班”到抗战剧团,从“众艺剧社”再到平原省濮阳专区文工团,1946

夏到1949年初她参与排演了《高堂州》、《反徐州》、《红色娘子军》等近60部传统戏和现代戏。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豫剧的老前辈之一和著名的戏剧音乐设计家。1953年被分到了河南省歌剧团乐队伴奏的他沉浸在音乐设计之中。此后不管是在河南豫剧院的三团还是在河南省豫剧二团,《白蛇传》、《反徐州》、《猎虎记》、《人往高处走》、《志愿军的未婚妻》、《打金枝》、《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朝阳沟》、《李双双》、《七品芝麻官》、《三哭殿》……他象头牛一样使出满身的劲儿和同伴奔走在音乐伴奏和音乐设计这条路上,直到结束他62岁柔弱的生命。

他一生参与了二百余部戏剧的音乐唱腔的设计。他是一位盲人,堪称河南省戏曲界“阿炳”。

人间又到清明时,纸钱哀歌漫天飞。今年的4月15

日是这位杰出的戏剧音乐家去世24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一个家家户户缅怀先人的日子。记者走访了他生前的亲人、同事。

记忆:“阿炳”用音乐抗争命运

鲁本修不像一般的盲人那样,手里握住一根手杖,一步一步地试探着行走。他一生中没有用拐杖探路,因为他嫌那东西走起路来碍事,他常常戴着墨镜,掩盖着缺陷,努力与正常人并齐。他时常怀抱着半导体收音机,倾听着国内外大事,一问哪个国家的总统是谁,他都能对答如流,比其他人知道的都多。他时常怀抱着板胡积极主动地为戏剧演员调弦,王善朴、陈泓、高洁、马琳、魏云、柳兰芳等著名豫剧演员都曾经受过他的指点。随着时光的流逝,如今从那个时代走来的知情人,大都是病魔缠身的白发苍苍的高龄老人。

无锡民间盲艺人阿炳原名华彦钧,精通鼓、笛、笙、萧、二胡、琵琶等多种乐器。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曹安带着一台进口的钢丝录音机仅从瞎子阿炳那里抢救出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和《昭君出塞》、《龙船》、《大浪淘沙》三首琵琶曲。这六首曲子都成了阿炳的绝响。

鲁本修这个革命艺人,在艺术上的成就又何尝不是阿炳呢?

鲁本修的女儿鲁静对记者说,父亲在鲁家排行老三,祖父鲁砚50岁时才得到这个儿子,尽管鲁本修长着一双虎生生的大眼睛,但是一生下来就被祖父认为是指望不上的“张嘴货”。一岁时因受凉导致的一场长达4个月的高烧,烧坏了他那双大眼睛,双手也成了残疾。鲁本修真正成了这个贫困家庭的累赘。

但上天给他赋予了不同常人的灵性。他四五岁的时候,便和正常的农村孩子一样下地割草、挖麦茬。幼年闲不住的他会干许多的农活,甚至可以独自一个人到离家十米开外的土井里熟练地担水。

后来,家乡清丰县充满乡土气息的河南地方戏让他感觉到人生中的光明,给了他生的希望。他痴迷上了这些打开他心灵之窗的各种各样的戏剧,听戏让他记熟了各种戏剧唱段。舞台成了他心灵中的圣地,他真羡慕舞台上那些唱戏的演员。然而自身的缺陷却让他与舞台失之交臂。7岁的时候家人为他买来的一支笛子,让他开始一步步地走近传统戏剧。3年的勤学苦练,这支破笛子被他的唾液和着汗水浸润得油光锃亮,他靠着这门手艺沿街讨饭谋生。他横起笛子,吹出自己坎坷的命运,凄清的笛音搅拌着泪水随风飘荡。

16岁走进革命队伍中的他,有机会更加广泛地接触到坠琴、板胡等更多的管弦乐器,乐器一到他的手里便会飘出优美欢快的旋律。从抗日救国会举办的“歌咏训练班”到抗战剧团,从“众艺剧社”再到平原省濮阳专区文工团,他曾先后为豫剧、大平调、大弦戏等各个剧种的戏班伴奏,不仅打通了河南地方戏曲的乐脉,而且还开始了地方戏曲的音乐唱腔设计。1946年夏到1949年初他参与排演了《高堂州》、《反徐州》、《红色娘子军》等近60部传统戏和现代戏。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豫剧的老前辈和著名的戏剧音乐设计家。

同事:“阿炳”用生命奋斗

1953年3月,鲁本修所在的平原省艺术学校第三队(平原省濮阳专区文工团后来的名称),在开封接受河南省文化局的艺术考核和整编。鲁本修原来所在的团体被宣布解散。他和王善朴、任朝凤、刘志杰被分到了当时的河南省歌剧团。他是里面唯一的一个残疾人。

当记者走进著名的戏剧音乐设计家梁思晖家采访时,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在病魔的折磨下已经步履蹒跚,问明记者的来意后,老人对记者说“鲁本修应该写”。他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在部队搞文艺工作,1955年来到河南工作。从1957年他开始接触鲁本修。由于他是广东人,存在语言障碍,他说老鲁对地方传统戏很熟悉,又会吹又会拉,很大程度上鲁本修成了他们的顾问和参谋。他认为,作为盲人,鲁本修比健全人付出的更多。

一听说记者要写鲁本修这位盲人音乐家,河南戏剧音乐设计家张北方早早地就在他所在的家属院大门口等记者。“1954年,人民剧团和歌剧团合并以后,我认识了鲁本修,这个同志知道的豫剧的东西比较多。我感到奇怪,这个人看不见,怎么还喜欢听交响乐呢?我喊他鲁师傅,他确实能够提供很多有用的东西。他是瞎子,对人直爽,他给三团的高洁等许多演员都辅导过,指出他们的不足。他对我的影响也不小。鲁本修虽然是个盲人,但是不能磨灭他对戏剧的贡献,对他更应该正确对待。”

刚故去不久的著名音乐家王基笑在鲁本修去世后,立即写了《怀念我的良师益友鲁本修》的文章来缅怀这位盲人音乐家:“1954年12月,我从军区文工团转业到当时的河南省歌剧团时,就与鲁师傅相处在一起,29年中他始终是我的良师益友……每每空暇时节,他便一句一句地教我唱梆子,唱坠子。记得一次我学唱‘往前一拉,往后只一捞,轻轻地不费力,拉下了马鞍桥。只惹得前五营、后五营、左五营、右五营、焦赞、孟良、满营三军、二十四将,一个哈哈、哈哈、哈哈大笑……’时,他为我学得不错而高兴得哈哈大笑起来……在安阳的古城墙外,在洛阳的老破庙里,在郑州原文化干校院里,我们二人和其他一些同志共同写出了《丹河曲》、《五姑娘》、《十五贯》、《祥林嫂》……特别是六十年代初期,在人民剧院后楼艺术室的大厅里,在文化路原三团狭窄的宿舍里,在剧场外楼梯的走廊过道里,从《耕耘记》、《柯山红日》,到重排《小二黑结婚》、《刘胡兰》以及《冬去春来》、《朝阳沟》……鲁师傅和我们当时的几个音乐工作者在一起,不知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啊!”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高洁说:“鲁师傅对我的帮助很大,假如我在豫剧方面还取得一些成绩的话,我觉得除党的教育、同志们的帮助以外,鲁师傅在我的成长中是出了不少力的!”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柳兰芳说:“鲁师傅对豫剧懂得多,会哼唱腔,会调弦,他对我们像对小孩子一样,真是掰着嘴巴教。”她还说:“我们的唱腔灌成唱片到处流传,鲁师傅是付出很大代价的。”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魏云说:“鲁师傅什么时候都是我的师傅。”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琳说:“我在豫剧唱腔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有鲁师傅的一份功劳。”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善朴是这些演员中和鲁本修接触最早的,他是在鲁本修的指导下才练出比较响亮的二本腔的。

“他是河南的阿炳,多好的人啊。”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杨华瑞感叹地对记者说。

女儿:父亲其实很柔弱

鲁静是鲁本修的养女,从9岁来到父亲身边,她清楚地记得她的父亲和同事们设计唱腔常常通宵工作。“有时候天亮我起床了,看见先父刚刚结束工作,疲惫得像得了大病一样,踉踉跄跄地摸进小屋来,上半截身子刚搭上床便已昏昏睡去。我刚吃过早饭正要出门去上学,已有演员走来找先父调弦。先父在昏睡中脑子里好像也绷着一根弦,听见动静身体蠕动几下,咬紧牙关从床上挣扎起来,趔趄地走到水盆前把头扎进冷水里,使自己快速清醒过来,然后操起弦子为演员调弦。”鲁静对记者说,“每一个清晨,就是再冷的天他也会拉弦拉得热汗淋漓。在日常生活的间隙,随时会有音乐设计者或演员们同他研究唱腔或者学唱,他不但不辞劳苦,而且热心地去干这些事情。他主动邀请演员找他调弦,还经常把一段段新戏词记忆在脑子里,用自己点点滴滴的休息时间为新词思考设计唱腔。”

鲁静告诉记者:“我猜想先父之所以这样竭尽全力地工作,并且在本职工作之外干这么多的义务工作,除了热爱事业的原因之外,也因他自身的残疾所迫,他不这样做怎么能赢得群体的尊重?剧团的工作和演出经常都处在流动中,他需要同事们帮助他,引领他走陌生的路。他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和在业务上热情地帮助别人,来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这大概是先父作为一个残疾人几十年在健全人中间求生存的处事之道吧。”

据鲁静介绍,后来鲁本修来到主要演古装戏的河南豫剧二团。该团所演的戏都是名演员以前演过的拿手戏,鲁本修只得为某些失传的唱段设计唱腔。作为一位专职的音乐工作者,他为争取有经常性的工作可干,就多次向领导要求到乐队吹笛子伴奏,却没得到领导的批准。此时的青年演员因为上不了主角,不再愿意调弦练唱。为了吸引演员来调弦,他常常清晨独自坐在家里把弦子拉得很响。有时甚至站在家门口或路口恳请演员,甚至拉住演员的胳膊央求人家来调弦。然而能来调弦的人越来越少,后来竟然没人来了。一些对自己前途失掉信心的演员就找个门路改行。他曾经每天用几个小时拉弦教唱的演员,有近半数离开了戏曲行业。

人生的落寞,家境的窘迫,尤其是十几年心血凝成的艺术成果被抹煞得不到承认,使他连续五六年彻夜失眠,得了肝癌。1983年4月15日,他走到生命的尽头。河南的“阿炳”仅活了62岁。他音乐设计的新戏《王昭君》、《屈原》至今仍待字闺中。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鲁静又一次爬上高高的八层楼梯,来祭奠他亡父的魂灵。她真想把父亲的骨灰抱回家里,因为父亲没有眼睛,他看不见路,在那里还会受人欺负。

专家:应还原“阿炳”本来面目

针对鲁本修的艺术成就,一位研究戏剧史的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别的不说,当年那么多人,鲁本修作为一个盲人能够过五关最终被整编到河南省歌剧院,足见他是有真本事的。”

“我提出来恢复历史的面貌,恢复他真实的面貌,让更多人了解他,记住他这个为河南戏剧作出贡献的盲人音乐家。”一位专家这样对记者说。

提起现代戏剧界很少有人知道的这位盲人艺术家,一位专家慨叹道:“历史不是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她原本是什么样子,就应该始终是什么样子。”

“我走啊过了一洼呀,又啊一洼呀,走一洼呀啊,哎咳咳,我这走啊过了一洼啊又一洼,洼洼地里头好庄稼。”他和王基笑、梁思晖设计的《李双双》中喜旺的唱腔至今仍回旋在中原大地。可他却再也听不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