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七大博物館一同入駐抖音,能否掀起“博物館熱”,你怎麼看?

歷史小河童


回答樓主問題:

在518國際博物館日,頭條的抖音短視頻集中邀請了七大國內的博物館,創作了那條“博物館戲精之夜”的短視,無論是在朋友圈還是在陌生人的圈裡,還都算是挺火的呢。雖然好像被微信下架了兩次,但從前天晚上開始,到昨天晚上,不斷有人給我發那個視頻(因為個人比較喜歡博物館,所以朋友們都會發給我樂一樂),可見好玩的東西,你擋都擋不住呀,嘿嘿。





個人覺得,他們不是在蹭博物館日熱點,而是順著“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一系列紀錄片的推廣,創造了一個文物再鮮活起來的熱點。畢竟,文物文物,總是讓大眾覺得離我們很遠,很陌生,好像不瞭解一點兒歷史,你都不好意思去博物館,去了也是一臉懵。




我個人倒是挺喜歡這種形式的,用另一種方式向人們“推薦”了博物館,把人們“引誘”著去參觀,去了解,去記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博物館是我們瞭解歷史的一種最有效的形式,畢竟歷史書上寫的文字是冷冰冰,更多的是在考試背誦的時候,需要記住它們,可能高考以後就很少再用到,也就很快忘記了(比如我,-_-||)。而去博物館參觀,看那些有趣的歷史紀錄片和故事,會讓人更直接的回憶起對歷史的記憶。(歷史,不可以被忘記呢)



我挺喜歡去博物館的,國內的八大博物館已經去了六個了,國外的大館,什麼紐約大都會,倫敦大英博物館,巴黎盧浮宮,都有幸去過了。在旅行的過程中,當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如果有博物館,我還是願意去逛逛的。這是你快速直觀瞭解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有限途徑。況且,博物館裡的展品文物們,真的很可愛*^o^*。我在這個回答裡發的照片,都是南京博物院拍攝的,有些展品我當時一見到就笑出聲來了,它們真的太像穿越過去的了,槽點無數,哈哈ヾノ≧∀≦)o





國家最近這兩年慢慢的在興起博物館文化,對我們這種喜愛博物館的人來說,是個特別歡喜的事兒。對不太瞭解博物館的人來說,也是個破冰的事兒。只要讓人先覺得這個好像挺有趣的,打破博物館在人們心中的固有形象和印象,大家才願意走進博物館,真正去體驗和了解歷史和文物。我朋友圈裡很多朋友,特別是當了父母的小哥哥小姐姐們,也開始帶著小朋友去逛博物館了,那種和歷史最近距離的接觸,是多少說教和講課都無法達到的效果呢。

所以,我還真的挺支持這次各位網絡平臺發起的這次活動呢。創造熱點,只要樂趣,並不是目標,而是在樂過之後,你會去參觀瞭解,會學到東西,不是死記硬背的學,是自然而言的就記住了。像這次我去南博,專門了看那個“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正是有了國家寶藏裡秦海璐拍的那個關於“約定”的小故事,讓人感動到哭;而當我真正見到拱門,就會有震撼和穿越的感覺,原來千百年前的歷史,瞬間呈現在眼前。我會覺得,時間給我們留下的東西,如此真實和寶貴。



以上,希望有幫助,也希望大家以後多去博物館逛逛,畢竟,歷史留給我們最真實的,也就是這些東西。 感謝南京博物院給我的“創作”靈感!(太可愛,有木有,233333)


秋食工作室


看了下抖音的「戲精」動畫視頻,非常、非常、非常cool!

但不得不說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

  • 「能否掀起博物館熱」,「是」與「否」一個字就能回答。

  • 「你怎麼看?」,又太空泛了。無從說起。

主題既然是「戲精」,不如接下來改成具體一點的問題,比如:

  • 這些國寶文物你認識哪一個?

  • 這些文物中你最喜歡哪一個角色?

  • 如果你當導演,你怎樣為這些角色設計個性、劇情、臺詞?

。。。。。。。諸如此類的。


這裡面很多話題都可以討論,我比較熟悉先秦文物,古文字、金石(玉石、青銅器)等,良渚的玉三叉形器、三星堆人像、和商代人面大鼎就有很多故事在裡面,前世今生可以講幾萬字。


抖音玩短視頻,悟空就玩文字和圖片嗎,各有所長,各有所專!


----------------------------------------------------------------------


至於戲精能不不成為「爆款」,掀起「博物館熱」,我要拿出阿甘的名言: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的滋味是什麼。

正如我在悟空問答答題,我永遠不知道我的下一款爆文是什麼,我永遠猜不透吃瓜群眾是的胃口。同理,「能否掀起博物館熱」,誰知道呢?


「亂世買黃金,盛世藏古董」,是樸素且很管用的投資策略,這些年隨著收藏熱和國家實力的提升,中國人也有了強烈的自身文化認同感。


恰恰新中國建立以後是考古的黃金時期,發現了大量的文物,很多都刷新了對中國古文明的認知。但是,很多文物都是躺在博物館裡睡大覺,鮮為人知。



有時候有一些文物很意外的走紅,成為網絡紅人西周的「憤怒的小鳥」青銅器


我想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很多電視節目都想辦法在「文物」上做文章,並不是想以前一樣,單純的去製作一個紀錄片,而是與流行文化、明星、動畫等形式相結合。

正因為有了這些少長咸宜、耳目一新、喜聞樂見。。。。。。。的文物節目,「五千年文明、光輝燦爛、博大精深」不在是幾個小學課本中的空洞字眼。

比如去年大熱的《國家寶藏》,有多熱,去看看B站的彈幕就知道。我靠,不關彈幕,完全看不到人的鼻子眼睛在哪裡,豆瓣9.1,七成的五星:


我們來看看有「博物館、文物」兩個關鍵詞的相同節目在豆瓣中的評價,





應該來說,這一類的節目,評價都很火爆,分數很高的,都是典型的【P形】:五星、四星佔多數。


那麼,歷史說明吃瓜群眾對這個話題比較感興趣。不管你有什麼樣的立場,70後,90後,粉紅也好,公知也好,對這一點鮮有撕逼:我們有燦爛輝煌的歷史文明。


另外,抖音的《戲精》是以3d動畫的形式,我覺得很新穎,很酷,似乎還沒有見到相同的點子。(可能也有我麼看到)


所以,抖音的「戲精大會」應該在今天的「國寶文物熱」的大背景下,既有群眾基礎,又有新點子和新形式,「爆款」的可能性是有的。


但還是前面說的「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能不能「爆款」誰也不知道的!

做任何具有不確定性事情,都是在【大概率事件】上努力用功,然後,做好自己能控制的,把不能控制的交給運氣。


最後,是時候用上我「大爆款小哥」鎮樓了:

人生就像某寶爆款,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爆款是哪一位小哥!


小漢字見大歷史


@智聯校園丨博物館

《抖音旅行—博物館》

@抖音忠實粉絲

博物館熱

大家知道吧,前段時間抖音邀請了我國七大博物館,創作了“博物館戲精之夜”的短視頻,想必眾多抖友都看到了吧,有多麼戲精也就可想而知了吧,甚至還被微信封了端口。但是,筆者認為在短時間內是能掀起一場“博物館熱”的,因為流量確實是很大,影響的範圍也很廣。但是如果僅靠一兩次的活動,也只能在短期內有效,沒有後續的跟進,自然而然也會被其他熱點埋沒。

在國家博物館日當天,抖音短視頻完完全全顛覆了印象中的博物館形象,大家眼前一亮才知道原來博物館從業者是這麼的逗比的,一個個都是段友。但是,事件結果的評價卻是很大的好評,讓人們覺得冷冰冰的文物也有了人情味,也能更平易近人了,讓人們更加了解文物的特點,也充滿了更多的趣味性。平常去博物館參觀的時候,都是有現場專門講解的,但是會覺得枯燥,沒有趣味性,激發不起更多的興趣。所以,抖音的行為是覺得可以激發起人們對博物館的重新認識的,帶著興趣去參觀的。

很多宣傳方式,也都只能在短時間內激發了熱潮,如果想要長期發展下去,必須要有主體的行為。也就是博物館要留住觀眾,必須要有一些政策去推動。從線上線下的活動內容和方式去引導觀眾,帶給觀眾不一樣的體驗等等。只有這樣,不僅能留住更多的觀眾,還會有二次觀眾。

智聯校園 夏文峰學生回答

智聯校園:求職 | 學習 | 活動 | 吐槽 | 故事 | 專屬大學生的聚集地


智聯校園


首先表明立場:我站這次“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



我想大部分文物行業外的人看到這次活動都會覺得,“博物館現在好親民、好有趣啊!”這自然是好事啊。但有些文物行業的人卻說,這次活動太“媚俗”了。我想用一句話糙理不糙的話反問:文物是你家的嗎?憑什麼就你們說了算?對於全民所有的國有博物館文物,任何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看法,“不因言獲罪”。通過“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文物成為了全民的歡樂,這是社會民主化在網絡時代的成就,請不要再用“這樣宣傳文物知識……”這種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大詞來指指點點了。話又說回來,實際看看抖音上那些博物館上傳的短視頻,其實點贊量並不很高,說明對於抖音的主要用戶——廣大人民群眾來說,這次“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可能還不夠“俗”,那條活動的h5很可能也主要是在文化人的圈層裡傳播的,博物館還可以更放下身段,而不是已經指責起“媚俗”了。



我比較關心的是,這次活動是博物館還是抖音發起的。聽聞似乎是博物館主動找的抖音,無論如何,我們能觀察到博物館有意嘗試新鮮事物、傳播博物館形象的追求,以及抖音與傳統觀念中的“正統”、“高端”的博物館合作的意願。事實上,在政府接連出手整飭短視頻平臺的風口浪尖下,抖音通過“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獲得了充分的“正能量”效益,可以說是一招妙棋,我想其中意味才是文物工作者最應該反思的:曾經被認為小眾、老氣的文物行業,如今正在越來越與“高大上”“主旋律”這些大詞勾連上關係,文物行業的未來,正在被這些新吹來的風向深刻影響。


挖啥呢


不客氣的說,短時間內可以掀起一股“博物館熱”,但是熱得快,“涼”的也快,如果沒有後續跟進,沒兩天也就被其他新聞淹沒了。


在國際博物館日前夜,一段H5悄然的在朋友圈火了起來,國家博物館領銜國內7家博物館,以各自館藏文物為基礎,配上詼諧有趣的語言,再一次激發了大家對博物館的熱情。相較於《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以及《如果國寶會說話》這幾部文博界現象級的紀錄片、綜藝節目,這段抖音小視頻,則完全顛覆了大家對博物館一貫的認識,原來博物館也可以這麼“逗比”,博物館從業者居然都是深藏不露的“段子手”,著實讓大家“大跌眼鏡”,但是卻獲得了意想不到的關注和好評。

通過這段有些“無厘頭“的小視頻可以看出,博物館從業者正在轉變思維,博物館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歷史殿堂。”可望而不可及,與普通觀眾之間而是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已經成為歷史。博物館人通過各方面的努力,改變觀眾們固有的思維模式。這些努力讓博物館更接地氣,更有吸引力,利用當下流行的“抖音小視頻”只是其中一種方式。央視與國內頂級博物館聯袂打造的《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也是有效的宣傳。


這些宣傳方式無外乎都有著:傳播快、受眾廣、話題多等特點,可以短時間內吸引大家走進博物館。但是這樣的熱度持續不了多久,如果沒有後續的活動跟進,也就是三分鐘熱度。在一波強有力的宣傳推進之後,觀眾已經走進博物館,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要讓觀眾留得住。這需要各家博物館開動腦筋,無論從展陳方式、還是從展覽內容,還是社教活動,或者是線上線下活動等各個方面,都要帶給觀眾不一樣的體驗,這樣才能讓觀眾留得住,甚至還想來。

博物館免費開放已經10年了,觀眾已經過了湊熱鬧的階段了,現在觀眾的需求是如果能從參觀博物館學到東西,有所收穫的階段了。所以要想真正的掀起“博物館熱”,任重而道遠。


公子想


博物館是徵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並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機構、建築物、地點或者社會公共機構。 博物館是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對公眾開放,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以學習、教育、娛樂為目的。

抖音,是一個區域廣闊的平臺。有生活,人文,才藝,知識,可謂應有盡有。不管男女老幼都在刷抖音,可謂是全民抖音時代。


那麼這次博物館入駐抖音的舉動也不奇怪了,利用一個好的傳播平臺,可讓現在的人不用去博物館都能欣賞跟了解到我們的歷史文物(當然還是建議去到當地親自感受博物館帶來的震撼比較好)。


抖音裡面,那些文物似乎活起來了,也玩抖音梗,這讓人捧腹之餘還能瞭解到,這是四方鼎,那是兵馬俑。樂趣橫生的瞭解歷史文物而不感覺枯燥。

現在是多媒體互聯網極速時代。對於博物館入駐抖音真是欣喜


我不是都敏俊


從《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我在故宮修文物》熱播後,文博名詞逐漸走進公眾視野,博物館熱度持續升溫。抖音在國際博物館日前夕聯合國家博物館及六大博物館利用獨特的方式讓“戲精”文物動起來。在視頻中,將說唱,舞蹈運用在文物上,文物變成網紅,引起一眾網友關注。

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改觀大眾對文物刻板的印象,還可以拉動大眾與博物館文物的距離,輕鬆愉快的方式讓大家更深刻地瞭解中華文化,提高大家逛博物館的樂趣。

這麼新穎,獨特的方式怎能不引起小轟動呢


頭條河南


如果給文物配上來源,把他們的歷史能夠以抖音的形式展示出來,讓更多的人瞭解,這樣會更好。如果單純的讓文物模擬抖音的音樂,舞蹈等,個人覺得作用不是很大,人們可能更多的體會到逗樂,而不是文物的底蘊。

博物館不論什麼時候去,只要踏足這片歷史的展示廳,醉心於歷史中,就會被歷史宏大的內涵所震撼。所以中華五千年留下的豐富多彩的文化財富,能以抖音形式宣傳是一種突破,創新。但是希望不要流於形式,而是應該走入深度,展現內涵。當然還是提倡大家在都有多關注,博物館不一樣的抖音呢。




紅雨說歷史


七大博物館一同入住抖音,絕對能做到“讓國寶火起來”,接檔去年央視的《國家寶藏》和《如果國寶會說話》,肯定能在年輕人中再現一波“博物館熱”,畢竟“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結合最潮流的玩法,一定很有新鮮感。


我們印象中的博物館,都是靜悄悄的,所有的文物都是安靜的陳列著,處於一種等待的狀態,這種嚴肅的氛圍和年輕人之間青春的氣場越發不搭界,長此以往,也許多年之後,國寶的力量和啟示,再也看不到了。

幸好有科技的力量,去年的《如果國寶會說話》,借用科技的力量,讓我們看到會賣萌的國寶,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眼光,這次再最多年輕人玩的平臺抖音上,再現國寶的特色,絕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的參與,畢竟《國家寶藏》已經造好了勢。

如果能像《我在故宮修文物》那樣,能吸引能多的年輕人去接受、去傳承文物的力量,這才是最好的結果了。


注視這視界


是一次不錯的嘗試,當然意義不一定很大,主要是思路上的創新。

抖音現在抓住了許多人的時間,在這些時間中穿插文博的信息肯定會讓更多人接觸到更多文博信息,特別是對年輕人而言。如果沒記錯的話這也是文博機構第一次與短視頻平臺合作,應該會有一些不錯的經驗,其反映的文博機構靈活的推廣也是值得鼓勵的。

當然,其中隱含的門檻是不容忽視的,也就是博物館自身的研究能力。在短視頻裡極短時間內要將文物最好的特徵表現出來,背後有博物館研究能力的很高要求。對於幾個大博物館而言,這還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對小博物館而言,恐怕難度不小。

亦有許多制約因素存在,這次活動的作用不可以放大。短視頻信息量有限,至多是引導一部分人參觀博物館,或者激發一部分人投入文博事業的熱情。而短視頻背後所代表的快消文化、碎片信息,和博物館所希望實現的目標是否是一致的呢?

當然,最後依靠的還是博物館自身能力,是否能夠提供良好的參觀體驗、能否具有足夠的研究能力等等。就這個角度而言,國內博物館都有非常大的提高空間,畢竟這比建立一個新館舍要難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