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七大博物馆一同入驻抖音,能否掀起“博物馆热”,你怎么看?

历史小河童


回答楼主问题: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头条的抖音短视频集中邀请了七大国内的博物馆,创作了那条“博物馆戏精之夜”的短视,无论是在朋友圈还是在陌生人的圈里,还都算是挺火的呢。虽然好像被微信下架了两次,但从前天晚上开始,到昨天晚上,不断有人给我发那个视频(因为个人比较喜欢博物馆,所以朋友们都会发给我乐一乐),可见好玩的东西,你挡都挡不住呀,嘿嘿。





个人觉得,他们不是在蹭博物馆日热点,而是顺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一系列纪录片的推广,创造了一个文物再鲜活起来的热点。毕竟,文物文物,总是让大众觉得离我们很远,很陌生,好像不了解一点儿历史,你都不好意思去博物馆,去了也是一脸懵。




我个人倒是挺喜欢这种形式的,用另一种方式向人们“推荐”了博物馆,把人们“引诱”着去参观,去了解,去记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博物馆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毕竟历史书上写的文字是冷冰冰,更多的是在考试背诵的时候,需要记住它们,可能高考以后就很少再用到,也就很快忘记了(比如我,-_-||)。而去博物馆参观,看那些有趣的历史纪录片和故事,会让人更直接的回忆起对历史的记忆。(历史,不可以被忘记呢)



我挺喜欢去博物馆的,国内的八大博物馆已经去了六个了,国外的大馆,什么纽约大都会,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都有幸去过了。在旅行的过程中,当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如果有博物馆,我还是愿意去逛逛的。这是你快速直观了解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有限途径。况且,博物馆里的展品文物们,真的很可爱*^o^*。我在这个回答里发的照片,都是南京博物院拍摄的,有些展品我当时一见到就笑出声来了,它们真的太像穿越过去的了,槽点无数,哈哈ヾノ≧∀≦)o





国家最近这两年慢慢的在兴起博物馆文化,对我们这种喜爱博物馆的人来说,是个特别欢喜的事儿。对不太了解博物馆的人来说,也是个破冰的事儿。只要让人先觉得这个好像挺有趣的,打破博物馆在人们心中的固有形象和印象,大家才愿意走进博物馆,真正去体验和了解历史和文物。我朋友圈里很多朋友,特别是当了父母的小哥哥小姐姐们,也开始带着小朋友去逛博物馆了,那种和历史最近距离的接触,是多少说教和讲课都无法达到的效果呢。

所以,我还真的挺支持这次各位网络平台发起的这次活动呢。创造热点,只要乐趣,并不是目标,而是在乐过之后,你会去参观了解,会学到东西,不是死记硬背的学,是自然而言的就记住了。像这次我去南博,专门了看那个“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正是有了国家宝藏里秦海璐拍的那个关于“约定”的小故事,让人感动到哭;而当我真正见到拱门,就会有震撼和穿越的感觉,原来千百年前的历史,瞬间呈现在眼前。我会觉得,时间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如此真实和宝贵。



以上,希望有帮助,也希望大家以后多去博物馆逛逛,毕竟,历史留给我们最真实的,也就是这些东西。 感谢南京博物院给我的“创作”灵感!(太可爱,有木有,233333)


秋食工作室


看了下抖音的「戏精」动画视频,非常、非常、非常cool!

但不得不说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

  • 「能否掀起博物馆热」,「是」与「否」一个字就能回答。

  • 「你怎么看?」,又太空泛了。无从说起。

主题既然是「戏精」,不如接下来改成具体一点的问题,比如:

  • 这些国宝文物你认识哪一个?

  • 这些文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角色?

  • 如果你当导演,你怎样为这些角色设计个性、剧情、台词?

。。。。。。。诸如此类的。


这里面很多话题都可以讨论,我比较熟悉先秦文物,古文字、金石(玉石、青铜器)等,良渚的玉三叉形器、三星堆人像、和商代人面大鼎就有很多故事在里面,前世今生可以讲几万字。


抖音玩短视频,悟空就玩文字和图片吗,各有所长,各有所专!


----------------------------------------------------------------------


至于戏精能不不成为「爆款」,掀起「博物馆热」,我要拿出阿甘的名言: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的滋味是什么。

正如我在悟空问答答题,我永远不知道我的下一款爆文是什么,我永远猜不透吃瓜群众是的胃口。同理,「能否掀起博物馆热」,谁知道呢?


「乱世买黄金,盛世藏古董」,是朴素且很管用的投资策略,这些年随着收藏热和国家实力的提升,中国人也有了强烈的自身文化认同感。


恰恰新中国建立以后是考古的黄金时期,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很多都刷新了对中国古文明的认知。但是,很多文物都是躺在博物馆里睡大觉,鲜为人知。



有时候有一些文物很意外的走红,成为网络红人西周的「愤怒的小鸟」青铜器


我想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很多电视节目都想办法在「文物」上做文章,并不是想以前一样,单纯的去制作一个纪录片,而是与流行文化、明星、动画等形式相结合。

正因为有了这些少长咸宜、耳目一新、喜闻乐见。。。。。。。的文物节目,「五千年文明、光辉灿烂、博大精深」不在是几个小学课本中的空洞字眼。

比如去年大热的《国家宝藏》,有多热,去看看B站的弹幕就知道。我靠,不关弹幕,完全看不到人的鼻子眼睛在哪里,豆瓣9.1,七成的五星:


我们来看看有「博物馆、文物」两个关键词的相同节目在豆瓣中的评价,





应该来说,这一类的节目,评价都很火爆,分数很高的,都是典型的【P形】:五星、四星占多数。


那么,历史说明吃瓜群众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立场,70后,90后,粉红也好,公知也好,对这一点鲜有撕逼:我们有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


另外,抖音的《戏精》是以3d动画的形式,我觉得很新颖,很酷,似乎还没有见到相同的点子。(可能也有我么看到)


所以,抖音的「戏精大会」应该在今天的「国宝文物热」的大背景下,既有群众基础,又有新点子和新形式,「爆款」的可能性是有的。


但还是前面说的「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能不能「爆款」谁也不知道的!

做任何具有不确定性事情,都是在【大概率事件】上努力用功,然后,做好自己能控制的,把不能控制的交给运气。


最后,是时候用上我「大爆款小哥」镇楼了:

人生就像某宝爆款,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爆款是哪一位小哥!


小汉字见大历史


@智联校园丨博物馆

《抖音旅行—博物馆》

@抖音忠实粉丝

博物馆热

大家知道吧,前段时间抖音邀请了我国七大博物馆,创作了“博物馆戏精之夜”的短视频,想必众多抖友都看到了吧,有多么戏精也就可想而知了吧,甚至还被微信封了端口。但是,笔者认为在短时间内是能掀起一场“博物馆热”的,因为流量确实是很大,影响的范围也很广。但是如果仅靠一两次的活动,也只能在短期内有效,没有后续的跟进,自然而然也会被其他热点埋没。

在国家博物馆日当天,抖音短视频完完全全颠覆了印象中的博物馆形象,大家眼前一亮才知道原来博物馆从业者是这么的逗比的,一个个都是段友。但是,事件结果的评价却是很大的好评,让人们觉得冷冰冰的文物也有了人情味,也能更平易近人了,让人们更加了解文物的特点,也充满了更多的趣味性。平常去博物馆参观的时候,都是有现场专门讲解的,但是会觉得枯燥,没有趣味性,激发不起更多的兴趣。所以,抖音的行为是觉得可以激发起人们对博物馆的重新认识的,带着兴趣去参观的。

很多宣传方式,也都只能在短时间内激发了热潮,如果想要长期发展下去,必须要有主体的行为。也就是博物馆要留住观众,必须要有一些政策去推动。从线上线下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去引导观众,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等等。只有这样,不仅能留住更多的观众,还会有二次观众。

智联校园 夏文峰学生回答

智联校园:求职 | 学习 | 活动 | 吐槽 | 故事 | 专属大学生的聚集地


智联校园


首先表明立场:我站这次“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



我想大部分文物行业外的人看到这次活动都会觉得,“博物馆现在好亲民、好有趣啊!”这自然是好事啊。但有些文物行业的人却说,这次活动太“媚俗”了。我想用一句话糙理不糙的话反问:文物是你家的吗?凭什么就你们说了算?对于全民所有的国有博物馆文物,任何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因言获罪”。通过“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文物成为了全民的欢乐,这是社会民主化在网络时代的成就,请不要再用“这样宣传文物知识……”这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大词来指指点点了。话又说回来,实际看看抖音上那些博物馆上传的短视频,其实点赞量并不很高,说明对于抖音的主要用户——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这次“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可能还不够“俗”,那条活动的h5很可能也主要是在文化人的圈层里传播的,博物馆还可以更放下身段,而不是已经指责起“媚俗”了。



我比较关心的是,这次活动是博物馆还是抖音发起的。听闻似乎是博物馆主动找的抖音,无论如何,我们能观察到博物馆有意尝试新鲜事物、传播博物馆形象的追求,以及抖音与传统观念中的“正统”、“高端”的博物馆合作的意愿。事实上,在政府接连出手整饬短视频平台的风口浪尖下,抖音通过“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获得了充分的“正能量”效益,可以说是一招妙棋,我想其中意味才是文物工作者最应该反思的:曾经被认为小众、老气的文物行业,如今正在越来越与“高大上”“主旋律”这些大词勾连上关系,文物行业的未来,正在被这些新吹来的风向深刻影响。


挖啥呢


不客气的说,短时间内可以掀起一股“博物馆热”,但是热得快,“凉”的也快,如果没有后续跟进,没两天也就被其他新闻淹没了。


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夜,一段H5悄然的在朋友圈火了起来,国家博物馆领衔国内7家博物馆,以各自馆藏文物为基础,配上诙谐有趣的语言,再一次激发了大家对博物馆的热情。相较于《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以及《如果国宝会说话》这几部文博界现象级的纪录片、综艺节目,这段抖音小视频,则完全颠覆了大家对博物馆一贯的认识,原来博物馆也可以这么“逗比”,博物馆从业者居然都是深藏不露的“段子手”,着实让大家“大跌眼镜”,但是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关注和好评。

通过这段有些“无厘头“的小视频可以看出,博物馆从业者正在转变思维,博物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历史殿堂。”可望而不可及,与普通观众之间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已经成为历史。博物馆人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改变观众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这些努力让博物馆更接地气,更有吸引力,利用当下流行的“抖音小视频”只是其中一种方式。央视与国内顶级博物馆联袂打造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也是有效的宣传。


这些宣传方式无外乎都有着:传播快、受众广、话题多等特点,可以短时间内吸引大家走进博物馆。但是这样的热度持续不了多久,如果没有后续的活动跟进,也就是三分钟热度。在一波强有力的宣传推进之后,观众已经走进博物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让观众留得住。这需要各家博物馆开动脑筋,无论从展陈方式、还是从展览内容,还是社教活动,或者是线上线下活动等各个方面,都要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这样才能让观众留得住,甚至还想来。

博物馆免费开放已经10年了,观众已经过了凑热闹的阶段了,现在观众的需求是如果能从参观博物馆学到东西,有所收获的阶段了。所以要想真正的掀起“博物馆热”,任重而道远。


公子想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抖音,是一个区域广阔的平台。有生活,人文,才艺,知识,可谓应有尽有。不管男女老幼都在刷抖音,可谓是全民抖音时代。


那么这次博物馆入驻抖音的举动也不奇怪了,利用一个好的传播平台,可让现在的人不用去博物馆都能欣赏跟了解到我们的历史文物(当然还是建议去到当地亲自感受博物馆带来的震撼比较好)。


抖音里面,那些文物似乎活起来了,也玩抖音梗,这让人捧腹之余还能了解到,这是四方鼎,那是兵马俑。乐趣横生的了解历史文物而不感觉枯燥。

现在是多媒体互联网极速时代。对于博物馆入驻抖音真是欣喜


我不是都敏俊


从《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后,文博名词逐渐走进公众视野,博物馆热度持续升温。抖音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夕联合国家博物馆及六大博物馆利用独特的方式让“戏精”文物动起来。在视频中,将说唱,舞蹈运用在文物上,文物变成网红,引起一众网友关注。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改观大众对文物刻板的印象,还可以拉动大众与博物馆文物的距离,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文化,提高大家逛博物馆的乐趣。

这么新颖,独特的方式怎能不引起小轰动呢


头条河南


如果给文物配上来源,把他们的历史能够以抖音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样会更好。如果单纯的让文物模拟抖音的音乐,舞蹈等,个人觉得作用不是很大,人们可能更多的体会到逗乐,而不是文物的底蕴。

博物馆不论什么时候去,只要踏足这片历史的展示厅,醉心于历史中,就会被历史宏大的内涵所震撼。所以中华五千年留下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财富,能以抖音形式宣传是一种突破,创新。但是希望不要流于形式,而是应该走入深度,展现内涵。当然还是提倡大家在都有多关注,博物馆不一样的抖音呢。




红雨说历史


七大博物馆一同入住抖音,绝对能做到“让国宝火起来”,接档去年央视的《国家宝藏》和《如果国宝会说话》,肯定能在年轻人中再现一波“博物馆热”,毕竟“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结合最潮流的玩法,一定很有新鲜感。


我们印象中的博物馆,都是静悄悄的,所有的文物都是安静的陈列着,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这种严肃的氛围和年轻人之间青春的气场越发不搭界,长此以往,也许多年之后,国宝的力量和启示,再也看不到了。

幸好有科技的力量,去年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借用科技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会卖萌的国宝,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眼光,这次再最多年轻人玩的平台抖音上,再现国宝的特色,绝对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毕竟《国家宝藏》已经造好了势。

如果能像《我在故宫修文物》那样,能吸引能多的年轻人去接受、去传承文物的力量,这才是最好的结果了。


注视这视界


是一次不错的尝试,当然意义不一定很大,主要是思路上的创新。

抖音现在抓住了许多人的时间,在这些时间中穿插文博的信息肯定会让更多人接触到更多文博信息,特别是对年轻人而言。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也是文博机构第一次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应该会有一些不错的经验,其反映的文博机构灵活的推广也是值得鼓励的。

当然,其中隐含的门槛是不容忽视的,也就是博物馆自身的研究能力。在短视频里极短时间内要将文物最好的特征表现出来,背后有博物馆研究能力的很高要求。对于几个大博物馆而言,这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对小博物馆而言,恐怕难度不小。

亦有许多制约因素存在,这次活动的作用不可以放大。短视频信息量有限,至多是引导一部分人参观博物馆,或者激发一部分人投入文博事业的热情。而短视频背后所代表的快消文化、碎片信息,和博物馆所希望实现的目标是否是一致的呢?

当然,最后依靠的还是博物馆自身能力,是否能够提供良好的参观体验、能否具有足够的研究能力等等。就这个角度而言,国内博物馆都有非常大的提高空间,毕竟这比建立一个新馆舍要难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