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李自成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生活360x


历史曾经给予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统一全国的机会。1644年春天,大顺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接管了包括山海关在内的黄河流域全部疆土,推翻了以朱由检为代表的明朝二百七十七年的统治。摆在李自成面前的任务是怎样才能站稳脚根,实现一匡天下的目的。这一任务实际上取决于两点:一是他应当认识到辽东兴起的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政权是同大顺政权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加强针对辽东的防务是新生的大顺政权存亡的关键。二是在汉族文官武将大批倒向自己的情况下,大顺政权必须在政策上作出重大调整,尽量缩小打击面,由打击官绅地主改为保护他们的利益。

而李自成的失败也是源于这两点没有做好,我们可以总结为政治和军事上两个方面。政治方面:李自成1643年以前,李自成作为农民起义军领袖,为维护贫苦农民利益实行三年免赋,以没收明朝藩王家产和对官绅追赃助饷来解决数量日增的军队和政权经费的需要,有其历史的必要性。但在1644年占领北京以后,李自成势力已经不是流寇了,此时已经成为和大明王朝争夺天下的政权。然而,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领导人并没有依据形势的变化在政策上作出必要的调整。他们仍然以农民利益的维护者自居,在管辖区内继续实行打击官绅地主的追赃助饷政策。所以李自成的追赃助饷政策政策使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站到了汉族官绅地主的对立面。自古以来,想取得天下这,不但要获得百姓的支持,也要获得士绅势力的支持。在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一直都是皇族为代表的贵族和士绅相互结合的统治,上层统治者一旦失去了士绅的支持,就很难获得长久的统治。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未能依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在接管区内大搞追赃助饷,把业已倒向自己的官绅地主推回到敌对地位,才被汉族官绅勾结满洲贵族所扼杀。

军事方面:从万历末年起辽东的满洲贵族军事力量日益崛起,成为明朝廷棘手的课题,而明末农民战争的全过程又是同明清之战交织进行的。为了抵御满洲贵族的进犯,明朝廷多次从陕西三边抽调兵将。按情理说,李自成在西安决策大举东征,以推翻明王朝为目标时,就应当对下一步迎战清军做到胸有成竹。事实却完全相反,他几乎没有意识到清军将是同自己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这首先表现在他在北京地区集结的军队不足以抵御清军大规模的进犯。大批主力部队分布在西北、湖广襄阳等四府、河南等地。1644年3月占领北京后,为自己阻挡满清铁骑的大明王朝不存在了,那么李自成就应该及时考虑到辽东地区的满清势力对自己的威胁。但是,以现在的史料来看,李自成在占领北京后,并未对辽东地区的满清势力做任何防范措施,仿佛抗击辽东地区的满清政权只是明朝的事,和自己无关一样。其结果就是山海关一败,大顺军迅速撤回北京,毫无还手之力。接下来后,面对满清和辽东降将的追击,李自成在京畿地区和山西地区也是毫无反击之力,迅速退回西安。

所以李自成的失败,是由于它尚未完成质变,继续执行打击官绅地主的流寇政策,引起缙绅们的强烈不满,因而不可能稳定自己的统治区,把汉族各阶层人士结成抗清的一致势力。军事上部署的失误又导致满洲贵族得以勾结汉族官绅,构成对大顺军压倒的优势。李自成是失败的因素很多,但这两个因素无意是其失败最重要的原因。


史海沉沉


用人之失:

李自成起用的知识分子,大都是些下层的失意文人。如牛金星,天启七年举人,“通天官风角诸书,亦颇讲孙吴兵法”,曾做过塾师。因儿媳之死,与姻翁王士俊反目兴讼,被官绅合谋诬陷,逮进大牢,革去功名。河南人宋献策,连个秀才都不是,但粗通文墨,“精于六壬奇门遁法及图谶诸数学”。崇祯十四年,经牛金星引荐加入起义队伍后,向李自成献上“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语。

还有一位流传很广的所谓李自成的“谋主”——河南杞县的李岩,自清代以来就有不少人考证其为“乌有先生”,就算实有其人,也不过是个举人。后来,随着起义势力的不断壮大,李自成还任用了其他谋士,但层次都不高。这些下层知识分子,长期生活在乡野或江湖之间,不仅缺乏带兵打仗、从政治国的经验,而且视野狭隘,不能准确把握全国形势及其走向。他们的出谋划策,也就不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与失误,从而埋下日后败亡的祸根。

另外,鼠疫也是造成灭亡的根本原因。

李自成军于农历三月进抵北京,有关文献记载崇祯十六年(1643年)秋鼠疫已出现在北京一带,只因冬天气温低,鼠疫传播变缓,三月春暖花开,桃红杏白,跳蚤、老鼠开始趋向活跃,大规模的鼠疫暴发。李自成大军进京后感染了鼠疫,自然战斗力也大减,当然打不过清兵——尽管其数量远低于自己。并且败兵因此成了鼠疫传染源——文献记载“贼过处皆大疫”。因此李自成虽然此时财雄天下,可以大规模招兵买马,但新兵入伍即染鼠疫失去战斗力,兵力再多也没用,始终无法抵挡清朝的虎狼之师。鼠疫蔓延军营,且长时间无法摆脱,李自成的精神遭受毁灭性打击。那么,为什么清兵就没患鼠疫呢?欧洲人在研究十四世纪欧洲鼠疫时从留下的壁画及文字中发现,在鼠疫大流行中只有骑兵幸免于鼠疫。于是得出结论:鼠疫经跳蚤传播,跳蚤讨厌马味,所以骑兵不易被鼠疫传染!众所周知,八旗铁骑威震四方,清兵主要由骑兵组成,所以是不会传染上鼠疫的。尽管只有十几万军队,但未患鼠疫的清军战斗力自然在深受鼠疫困扰的李自成大军之上。鼠疫是当时中国人不了解的新型烈性传染病,无人了解、无法救治,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李自成的失败不可避免。


柳育龙


国人经常讲的一句话,“此人有才,就是有点心高气傲”。我经常想,一个心高气傲的人是很难有真才实学的。曾国藩曾经说:“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傲有很多种,但不管哪一种,最终都是表现在对他人的不尊重。

傅宗龙,云南昆明官渡区人。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19岁中进士,仕途一路走来,名声才能都不错。崇祯十二年,为兵部尚书,以不能从谀承意,忤旨下狱。崇祯十四年,农民军革命高潮之际,兵部尚书陈新甲向崇祯帝推荐傅宗龙,崇祯帝起用为他陕西三边军务总督。

杨文岳是四川南充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进士,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擢兵部右侍郎,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专干剿灭农民军的活,在与农民军的作战中,也算立下汗马功劳。

崇祯十四年,傅宗龙奉命率军由陕西进入河南,与保定总督杨文岳合围李自成、罗汝才联军。

结果大家应该都知道,傅宗龙、杨文岳的手下贺人龙、虎大威带人逃跑,傅、杨陷入李、罗联军包围圈,最终傅宗龙被李自成擒获,杨文岳逃出。一年后,杨文岳还是被李自成活捉。

抓获这两个科班出身的朝廷大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看看李自成怎么处理。

先看傅宗龙的命运:起义军带领傅宗龙到项城(河南项城)城门前向守城官军喊道:“我们是陕西总督的护卫官兵,请打开城门让总督进去!”傅宗龙大声喊道:“我是陕西总督,不幸落在贼兵手里,左右都是贼呀。”李自成很生气,把傅宗龙的头砍了,割下了他的耳朵、鼻子。再看看杨文岳的命运:起义军带杨文岳见李自成,杨文岳大骂李自成,李自成让人将杨文岳以大炮轰死。如此残暴。

这是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间的事情。这个时候,李自成刚刚从陕西山里复出不久,逢河南天灾,李自成又拥兵数十万,李自成得意洋洋。但是,这个时候,李自成最需要的是人才,是傅宗龙、杨文岳这样的朝廷大员,是傅宗龙、杨文岳这样威望高、学识渊博、实战经验丰富的人。有人说,傅宗龙、杨文岳这样的气节人士不可能投降农民军。可不可能?



洪承畴(1593年—1665年),福建泉州南安人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皇太极的近6万人马围困锦州,势在必克。为挽救辽东危局,崇祯皇帝命洪承畴率宁远总兵吴三桂等8位总兵,集结13万军队于宁远,打算解锦州之围。结果大家都知道,洪承畴最终兵败被清军俘虏。

皇太极获悉洪承畴被俘,如获至宝。一开始,洪承畴当然不肯投降,怎能向建奴投降?皇太极派出范文程在内的许多人出面劝降,均被洪承畴大骂,甚至至今还有皇太极的小老婆庄妃(顺治帝生母)出面劝降的传说。后来,皇太极亲自出马,问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这次见面,他们谈了什么,史书没说,只是说,洪承畴“视太宗(皇太极)良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于是,洪承畴向清朝投降。


洪承畴的威望和才能、战功都在傅宗龙、杨文岳之上,当时明朝没有人会想到洪承畴会投降满清。洪承畴为什么投降?洪承畴认为礼贤下士的皇太极是真命天子,值得效劳。

李自成起义十多年,身边始终没有有效吸收明朝方面的优秀才俊。围在李自成身边的几乎都是牛金星、宋献策这样的失意文人,水平在三脚猫这档。此外,礼遇明朝被俘虏将领,也有利于起义军建立强大气场,有利于正规化建设,增强合法性。

傅宗龙、杨文岳为什么不投降?因为傅宗龙、杨文岳看到的李自成和农民起义军还是贼性满满,没有看到人性。死了更好。


坐看东南了


吴三桂从宁远城撤走后,等于是把关外防线拱手让给清军。当然,这时候已经无所谓让不让了,明帝国的大厦已经崩塌,天下是谁的都还说不清楚。

多尔衮是一个对利益特别敏感的“商人”,李自成一攻破北京,他就知道有利可图,而且是大利。

中原现在是一个大蛋糕了,如何宰割这个大蛋糕,收获最大的利益是当前多尔衮考虑的问题。清朝以前是一支强盗军队,每次都实行定点抢劫,抢完之后就打包走人。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是该好好冷静下来,琢磨琢磨新的战略了。形势变了,政策也得跟着变。

面对这种新的局面,多尔衮觉得有必要咨询一下资深战略家范文程。这时,范文程正在泡温泉疗养,听到多尔衮召见自己,马上从温泉里爬起来,星夜赶往盛京。

范文程不愧是老江湖,一眼就看出现在跟秦末时的乱世差不多,老百姓最期盼的是出现真龙天子。范文程明确地指出,现在必须要争夺天下,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李自成。为了和李自成争夺天下,我们必须改变策略,不要再像以前一样打砸抢烧,要安抚天下百姓。

在得到范文程的首肯后,多尔衮倾巢而出。也是多尔衮运气好,大军还没出动,吴三桂就投怀送抱。范文程当即建议,吴三桂这个人先拉拢,等大局定了以后,说话就由不得他了。

农民军在京城烧杀抢掠的时候,听说吴三桂“背叛”,李自成御驾亲征,双方在“一片石”一带展开了激战。战况非常惨烈,死伤甚众。清军突然出现让李自成猝不及防,李自成眼看形势不对,立即逃跑。

李自成逃到北京后,匆匆忙忙地举行了登基大典,算是百忙中圆了皇帝梦。虽然明知这个梦不会长久,很快就会破碎,但李自成顾不上那么多了。好不容易爬到这个位置,至少得过一把皇帝瘾。

多尔衮和吴三桂的大军跟在后面穷追勐打,李自成知道北京是待不下去了,决定回到老家西安。从北京到西安有两千多里的路程,李自成逃跑的过程中带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还没有出河北,就被清军狠狠地打了一顿。

这一仗发生在河北正定,李自成依山布阵,准备利用地形的优势,跟清军大干一场。没想到人一走下坡路,连老天都欺负,仗打到一半,突然间东风大作,黄沙漫天,而且风还是往李自成部队的方向吹。再加上李自成中了箭,军队士气大减。

这一战李自成输得又很惨。

李自成失败后,许多原先投靠大顺军的明朝遗老们纷纷举起反对李自成的大旗。失败加上叛变,让李自成变得多疑,原本挺不错的一个大哥忽然之间变得脾气乖戾,居然听信狗头军师牛金星的谗言,杀害了忠心耿耿又有贵族器量的军师李岩。

李自成杀李岩一方面是听信了牛金星的谗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后期老是犯错,没听李岩劝告,心里早已对李岩不满。这个时候,大顺军应该何去何从,在高层发生了分歧。一派主张往山西撤退,进军河南;一派主张是进军河南,最后退往陕西。

这两种方案虽然殊途同归,但里面却大有学问。李岩就是因为主张进军河南,受到李自成的猜忌,最后被杀掉的。李岩为什么要主张进军河南呢?因为现在农民军正处于低谷,河南的许多官员要么投降清朝,要么投降南明,人心不稳。李自成之前在河南累积了一定的声望,收复河南,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困难。目前,河南由南明控制,清军不敢轻举妄动,南明军队的作战能力就不说了,所以收复河南、东山再起是很有希望的。

李岩的战略是非常正确的,大军在河南一旦崛起,可以趁机捣平江南,大顺军就有可能起死回生。根据李岩的判断,南明政权不得人心,只要大顺军南下,一路上绝对是望风而降。李岩确实有大局观,但是李自成却疑神疑鬼,担心万一失败,会出现什么后果。李自成的迟疑给牛金星钻了空子。

牛金星私下里也认为李岩的战略有很大的可行性,在当时流年不利的情况下,应该说李岩指出的道路是一条光明的道路,考虑到李岩深谋远虑,这事八成可以办成。但是,成功之后,李岩必定是第一功臣,是丞相,到时候我老牛的地位往哪摆呢?为了保住自己丞相的地位,牛金星决定背后给李岩一刀。

牛金星秘密找到李自成,对他说,李岩这个人非同一般啊!李自成说,没错啊,如果他很一般的话,我为什么要用他。牛金星说,老大我不是这个意思,李岩这个人能力特别强,他现在忠于老大是因为翅膀还没有长硬,一旦他重兵在手,是不会甘居人下的。

李自成一听,眉头打结。牛金星趁机又说,老大啊,这河南是什么地方啊!李岩的老家啊,到了那里,李岩一呼百应,到时你怎么办呢?十八子主神器,别到时候主神器的是李岩。

人的话语有时候就像刀剑一样锋利,牛金星的话句句插进李自成的心里。

李自成就问老牛,怎么“办”李岩?牛金星史学功底是相当厉害,想也没想就说鸿门宴。李自成不是项羽,李岩也不是刘邦。李岩最终被杀,李自成也没有夺得江山。此时,李自成的败亡已经成为定局。

一个月后,李自成从山西撤退到陕西。又过了八个月,多铎带领清军攻入西安,李自成又退回到以前打游击的商洛一带。

到了顺治二年的时候,李自成向湖广一带撤退。牛金星眼看李自成气数已尽,带着一帮人开熘了。1645年3月下旬,李自成撤离武昌,顺着长江东下,清军紧追不舍。在江西九江一带,李自成被清军偷袭,损失惨重。这一战,大将刘宗敏和军师宋献策被俘虏,清军直接处死刘宗敏,接受宋献策的投降。

最后,李自成逃到湖北的九宫山,一般的说法是他战死了。

正所谓天道有时,李自成把握住了打江山的机会,却没有把握住守江山的机会。历史曾经选择了李自成,但李自成的表现太让历史失望,所以历史最终又抛弃了李自成。

李自成的一生,尤其是他最后的岁月,如谜一样笼罩在世人心中。我们来说说这个让后人困惑迷惑又爱又恨的闯王大哥吧!

第一,李自成的民族是个谜,一般人都以为李自成是汉族的,陕西米脂人!陕西米脂人没错,是不是汉族就得打一个问号了。《明史·李自成传》记载:“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怀远堡李继迁寨。”李继迁是谁呢?李继迁是宋朝时党项族首领,老是跟宋太宗捣蛋的一个人。明史还记载李自成高颧骨、深眼睛、鹰钩鼻,典型的鲜卑人长相。李自成自己也认为是李继迁的后代。

李自成的第十五代孙、中国明史研究会会员李志强说:“李自成是西夏王李元昊之后,是党项民族拓跋氏,至今,闯王后裔仍保留着原有民族的特性、相貌和习俗。”

西夏专家唐荣尧曾经跑遍大西北,经过考证后也认为李自成是党项人的后裔。《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经过实地考察后也认为李自成是西夏人的后代。

李自成是党项人的后代在学术界基本上是公认的,但是考虑到历史过程中的民族大融合,说李自成是汉族也没错。

关于李自成的第二大谜是为啥进京的时候百万大军,到征讨吴三桂时为何只剩下不到一半的人马。有人说是瘟疫,但这个说法毕竟证据不足,只是猜测。这是一个谜,可能很吐司兵抢了银子逃走了,也有可能军队内部发生分裂。然而,事实无法改变,李自成进京后,不仅军队的战斗力大减,而且军队的数量也大减。

李自成第三大谜是跟刘宗敏的关系,在人们的印象里,李自成和刘宗敏是铁哥们,两人很早就开始起义,刘宗敏一直对李自成忠心耿耿。进京后,据说刘宗敏霸占了陈圆圆,跟李自成闹出了不少的矛盾。男人为女-人争风吃醋是正常的,但应当不至于因为这个原因影响大局。所以我们还得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刘宗敏跟李自成的关系,刘宗敏战功赫赫,在军队中有很高的威望。

刘宗敏在李自成集团中一直是第二号人物,之前可能还比较听李自成这个大哥的话。到了北京之后,曾经骁勇善战的刘宗敏好像变了一个人,沉浸在金银山和温柔乡中,整日跟陈圆圆缠在一起。除了腐化堕落之外,刘宗敏最大的乐趣是残暴,折磨明朝官员,--奸-污他们的妻女,可以说坏事都被他做绝了。但李自成却没有惩治他,可能是出于兄弟情义,也可能是顾全大局,总之非常为难。刘宗敏经常不把李自成的话当回事,李自成要当皇帝,刘宗敏第一个不满意。所以说,两人的关系是既有兄弟情义,又有很深的矛盾。后来,征讨吴三桂的时候,刘宗敏就公然不甩李自成,态度极其无礼。

李自成最大的一个谜还是生死之谜。七月份,李自成败走西安,后来又被清军赶出西安,全国各地流窜,最后逃到湖北通山县的九宫山,据说战死在这里,当然这只是学者们的看法。一般人死了就死了,没那么多事,可是李自成这一死,就死得扑朔迷离。之前,李自成就“死”过好多次了,结果都没死。

所以,关于李自成的生死就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他死了,一种认为他没死。

我们先说认为他死了的这一派观点,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既然李自成死了,那他是怎么死的呢?

第一种说法是自缢说,说是自己上吊死的。阿济格向多尔衮奏报,说李自成逃窜之时,最后只剩下二十几个人,被村民们困住,逃脱不了,不得不自杀身亡。首先声明,阿济格没有亲眼看到,也是道听途说的。这种死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阿济格不过是为了给自己多邀一些功劳。想李自成是何等人物,居然被村民困住了,而且还不得不自杀,李自成是杀人放火专家,村民看到他躲避都来不及,还敢困他?

第二种说法是战死说。根据《通山县志》的记载:“九伯聚众杀贼首于小源口”,九伯就是当地的一个豪族程九伯,先不说程九伯是不是真的杀了贼首,就算杀了贼首就一定是李自成吗?李自成手下那么多将领,任何一个将领都可以说是贼首。根据《程氏家谱》的记载:“剿闯贼李延于牛嵴岭下”,李延是谁?有没有可能是李自成的小名或是别名,但是翻遍李自成档案就是没发现他有一个小名叫李延。

当时,清军已经入关了,杀李自成可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啊,弄个三四品官来当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大家都争着说自己杀死了李自成,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多尔衮收到阿济格奏疏时,本来是相信李自成已经死了的,毕竟阿济格还是自己的亲哥哥。可是后来听到大顺军重现江西的消息,多尔衮顾不上阿济格是自己兄长,对他厉声叱责:“连我你都忽悠。”

所以,当时李自成是生是死一直是个谜,说他生,没看见他的人,说他死,就是找不到他的首级。

还有一种说法是误死说。这个说法更荒谬,说李自成率领二十骑,来到九宫山,让兄弟们在下面等,自己上山拜元帝庙,结果被当地村民当做小偷打死。

后来,李自成的养子张鼐告诉南明朝廷的大臣何腾蛟,李自成确实战死了,当时张鼐就在身旁。不过,何腾蛟没有献上李自成的首级。连张鼐都说李自成死了,这个消息应该假不了。如果李自成真的死了,为什么没有他的首级呢?只有一个原因,李自成的部下把他埋葬了,别人找不到。

认为李自成没死的一派又分为两种观点,这个传说流传极广,金庸在《鹿鼎记》里就采取了这个说法。李自成逃到了湖北石门县夹山一带,石门县的县志说李自成来到夹山以后,出家当了和尚,法名奉天玉和尚。1980年发掘出来的文物证明当年确实有这么一个奉天玉和尚,而且这个和尚死的时候没有按照僧规火化,却像寻常人一样安葬。据说,这个奉天玉和尚长得特别像李自成,在顺治元年出家,说话时满口陕西口音。加上李自成曾经自称为“奉天倡义大元帅”,人们自然而然以为奉天玉和尚可能是奉天王的隐晦说法。

但是这个说法的疑点是,奉天玉和尚和地方官的联系特别密切,李自成的长相太明显了,如果真是李自成的话,怎么敢这么明目张胆地跟官府联系。

李自成的后人还提出了青城归隐说,根据《李氏家谱》的记载,李自成兵败后,化妆成和尚投靠远在榆中青城(位于甘肃省内)的叔父李斌,据说李自成后半生非常老实,待在深山大沟里,最后葬在龙头堡子山下。

李自成是一代传奇的英雄人物,身前死后都让许多人牵挂,或恨之,或敬之。不管李自成是战死还是归隐,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李自成被历史抛弃了。历史虽然抛弃了李自成,文学家却没有抛弃李自成。李自成是中国梦古老的版本。


新锐历史


我认为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并不是进京后贪图享受丧失了进取精神,而是错判了形势。

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后,出动了几十万大军进军北京,一路上明军可以说是望风而逃,大顺军很快就打进了北京灭亡了明朝。

可在这时李自成在战略方向上犯了大错,李自成并没有把关外满清视为第一敌人,而是把张献忠视为主要敌人,因为当时张献忠也称帝了建立了大西政权。在李自成看来,张献忠是他的最大威胁,所以李自成把主要兵力都放到了山西河南一带。同时对山海关吴三桂进行了拉拢,在当时如果刘宗敏没有抢吴三桂的爱妾,相信李自成能成功招降吴三桂,相信那样历史会改写。

可是刘宗敏犯了大错,这后果非常严重,如果是啊太重要的将领干这事,李自成可以把他砍头来挽回影响,可刘宗敏是仅次于李自成的二号人物,这无法惩罚,这样一来就彻底逼反了吴三桂,这是李自成犯下的大错误。

在逼反吴三桂后,李自成并没有意识到严重后果,也没有在军事上调整布署,没有将大顺军的主力调到京城,而满清统帅多尔衮却是精锐尽出,在一片石战役中对李自成全力一击,结果李自成大败。

在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对中原志在必得的多尔衮下令吴三桂以李自成为第一目标全力追杀,结果李自成部得不到休整机会,不到八个月就全军覆灭,不能不说真的可惜。

现在对李自成应该公正评价,不能因为李自成丟了江山就把他贬的一无是处,如果李自成的对手换成只知道烧杀抢掠的匈奴突厥,那大顺的江山就坐住了,可当时满清已经汉化,统帅多尔衮更是个枭雄,所以李自成输的不冤。


天宇的文史情怀


历史上的所有农民起义都是处在当时统治阶级非常腐朽没落,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阶段爆发的。它反应出广大失去土地的农民渴望生存的一种最基本诉求。反抗是死,不反抗也是死,活着就是农民起义军扯旗造反的原始动力。



早年的李自成由于身负命案,为了生存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凭借着自己英勇作战,胆略过人的表现,很快便在起义军中崭露头角,迅速成长为起义军的头领。并在后来的作战过程中加入了闯王高迎祥的起义军。与高迎祥一起并肩作战,沉重打击了大明王朝的统治。由于高迎祥在作战过程中被俘牺牲,于是李自成顺势上位,成为了起义军的领袖,并在大明即将灭亡之际建立了自己的大顺政权。从而在不久后顺利攻占北京城,逼迫崇祯皇帝煤山自尽身亡。至此大明统治被李自成起义军推翻。

进入北京城的李自成没有能够充分的分析当下错综复杂的局势,骄傲自大,错误的杀害了吴三桂的家人,导致吴三桂投降大清后联合多尔衮共同夹击李自成起义军。把李自成打败,致使李自成逃离北京城,最终在后来的作战中被他人杀害。

李自成从明朝天启时期扯旗造反,直至清朝初期被消灭,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雨岁月,在早期的起义过程中,不论是在治军方面,还是在其他谋略方面都能够很好的发挥了领袖的作用。起义军内部也是团结一致,早期的起义军攻城略地基本上势如破竹。战斗力,凝聚力空前高涨。

可是随着起义军势力的不断壮大,李自成自身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变得骄傲自大,目空一切。起义军内部将领的权利之争更是频繁发生,军队也出现了针对百姓的烧杀抢夺。在民心上丧失了百姓对起义军的支持。另外最重要的就是李自成政权内部高层,缺乏贤臣良将,没有像刘伯温,萧何这样级别的重臣来辅佐。没有能够制定出高瞻远瞩的政治上的战略目标,思想上也没有脱离浓重的小农意识。最后对新的竞争对手,大清军队的战斗力缺乏足够的认识,仓促应战导致失败。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就这样被新的统治阶级给绞杀了。


折返888


李自成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典型,如果没有满洲人入侵的话,在当时中国(不包括已自立的满清,已属外敌)的各支武装中他的大顺军是最强大的,张献忠的大西军次之,最弱的是南明。李自成已经成功了,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封建王朝。

气数已尽的明军遇李必降逢李必溃,这种局面在满清击败大顺军以后仍然如此。满洲人这时不仅控制了其老家白山黑水,还占领了汉人的辽东、辽西,统一了包括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东北全境,并征服了内蒙古全境,也就是说万里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的全部防线,都是针对满清的,这时清统治者如果知足就此停止扩张脚步,与李自成的大顺朝统治下的中国以长城为界,那李自成则完全可以继续蚕食南明灭之,张献忠建在四川的大西会陷于大顺军的包围,统一中国本部的必是李自成。可是满洲人贪得无厌,不愿就此停止侵略的脚步,李自成的剋星来了,汉民族的国家要被异族吞灭了,传承数千年的华夏衣冠及其配套的礼仪就要万劫不复了,那么精明能干的李自成在满清入关前后犯了最大的战咯错误,就是没有团结好明朝降官,失去了人心,把最重要的边关守将吴三桂逼向了民族敌人。

吴三桂本是抗清名将,其父被刘宗敏重刑拷掠,其妾陈圆圆被霸占,这样的血海深仇吴三桂岂能再投靠闯贼,以一己之力独木难支便打开国门引来虎狼之师的满清,山海关之役大顺军本来取胜,不料八旗兵半路杀出,惨败回京,中国最强大的武装被击溃了,南宋亡于蒙元的惨祸已不可避免再度重演,汉人的中国只有再度被异族统治,这一次居然长达近三百年,李自成坑了他自己不说了也给汉民族带来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难。


汉宣清乾丽水


首先一点,闯贼的军事力量就不行,军队都是流民拖家带口的没有什么战斗力,虽说几十万上百万的听着挺唬人的,但是充其量也就只能打打腐败的明朝卫所兵,打不过身经百战的满清鞑子。

而且李自成这个人,没有什么大的谋略。没有当时的大局意识,也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方针。没有帝王的眼光和韬略,注定他只是一个草莽。


进入北京,不知道安抚人心,反而纵兵抢掠,从这一点就不得人心。而且放纵自己的小弟刘宗敏,也可能管不了他。刘宗敏对明朝的旧臣那是一点没客气,就知道要钱,不给就打抄家,弄得人心尽失。而且杀了重要战略因素吴三桂的全家,刘宗敏还霸占了他的小妾陈圆圆。导致吴三桂一怒为红颜,投降了满清,进而八旗军队入关,间接的造成自身的灭亡。

而且李自成的经济战略有问题,就一个字“抢”。抢谁啊,穷老百姓没有钱,只能抢有钱人的。靠着闯王来了不纳粮这个口号获得农民的支持,但是进入北京后还是一直延续这个政策。

还是打击地主,科以重税乃至三光,这不仅仅是打击了地主了,还打击了士大夫阶级乃至整个大明王朝的统治阶级,身家性命财富权力一样保不住,因此他们统统抛弃了闯贼的大顺政权,吴三桂就是最好的案例。

他们这么整真的相当的失败,而且还使经济难以发展,同时反映了闯贼集团的文化素质低下,农民起义的劣根性完全暴露了,这么一帮人怎么可能夺取天下,简直没有天理,这些人没有一个有大局眼光的,没有制定出来什么正确的长远的战略,一群莽夫,也没有张良刘伯温类似的大才辅佐他们。他们的文化素养太低,一味的瞎折腾。


最后还是白折腾,为满清做了嫁衣。


小伙子别放弃啊


  • 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及时从农民起义者到国家统治者身份的转变。李自成于1644年进入北京城后,受到了广大百姓的热烈欢迎,此时他仍然停留在“开仓放粮”“杀富济贫”“诛官平愤”的原始阶段,而丝毫没有对形势的变化而采取及时的应对。纵观当时的全国局面,李自成虽然打进了北京城,灭亡了明朝,但盘踞在南方的明朝诸王势力仍然非常强大;西南的张献忠大西政权也作为一股新兴势力虎视中原;据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仍然在降顺或降清的决定中举棋不定;关外的满清政权正在等待时机,准备入主中原。可以说,当时的形势是非常凶险,但也是非常明朗的。但李自成不论从天时,地利,人和,他都占有绝对的优势。现在的一些文艺作品或者一些说法把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为“耽于嬉戏,腐化堕落”,严格来讲是错误的。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错判了当时的全国形势。首先从政治上我们去找一下原因,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大多数官绅地主认为明朝气数已尽,天命当归于李自成,于是把改朝换代看成非常平常和正常的一件事,他们为了自身利益争先恐后的归附于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新王朝的元勋功臣。有的人虽然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但个人的意愿在此时是无论如何不能逆历史潮流而行。虽然关外的满清政权在政治,军事都体现了一个新兴王朝的勃勃生机,但地处中原的官绅地主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首先考虑从语言、着装、风俗都有很大差异的异族政权,这对他们来讲无异于欺师灭祖。关于这个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给事中时敏声称天下将一统,他赶往李自成部报名时大门已关,他一时情急,敲门大呼:“吾兵科时敏也!”才得以放入。考功司郎中刘廷谏在报名时,李自成的丞相牛金星说他岁数大了,胡子都白了。刘廷谏赶忙回道:“太师用我的话胡子自然就变黑了,我还年轻着呢。”史可法有句非常有名的话印证了当时的情况:在北诸臣死节者寥寥,在南诸臣讨贼者寥寥,此千古以来所未有之耻也!反观李自成是怎么做的呢?他首先接收了明朝皇帝的内帑,并没收了宗室、国戚、勋贵,太监的全部家产。随后以助饷为名,对官绅地主展开了残酷的追饷,虽然说是以官职品级大小定银数多少,但实际上几乎是抄家,并强逼他们根本拿出来的数量,后来又变本加利到须缴纳黄金五百两方能保命。为了追饷,李自成政权设置了数十种刑具,很多人都是活活受刑而死。这样无异于把他们推到对立面。在录取官员方面,原来明朝的官员基本占很少数,根本没有机会进入新政权工作,而且大顺政权录用人才的原则是未曾出仕的举人,这样一来几乎使原来明朝政权下的官员完全处于被打压的状态。气的原来的一明朝官员大骂道:“是岂兴朝之新政哉,依然流贼而已矣。”凡是一个新兴的政权必须要想办法吸纳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原来有统治经验的官吏。但李自成的作法完全是将他们推到自己的对立面,是非常不明智的。我们再从军事上讲讲李自成,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其主要的军事对手还是满清政权,张献忠地处西南,当时尚未与李自成形成逐鹿中原的局面;盘踞南方的明朝势力正在为了拥立新君斗的不可开交,根本无瑕北顾,只有关外的满清政权与李自成仅一关之隔,且满清政权一直存有入主中原的野心,随时处于爆发战争的可能。但李自成错误的认为他们与满清政权没有直接的矛盾冲突,以往也没有什么过节,因此把大部分军队布防于西北和湖广,河南,山西等地。吴三桂答应投降后,他仅派兵八千驻守山海关,这样的兵力实在过于单薄。在对待吴三桂的问题上,李自成轻信了吴三桂的谎言。吴三桂于1644年三月决定投降李自成后,亲率大军进京朝见新君,但走到半路上听到一些他父亲被抄家的消息后,决定返回山海关,并杀了山海关八千守军个措手不及,山海关又重新回到了吴三桂手中。但此时的满清政权也在争取吴三桂,吴三桂于是在答应了清朝的要求后与李自成玩起了两面派的手腕,在李自成知道上当后,怒而发兵进攻吴三桂,但在山海关被吴、清联军击败,清军趁势攻入北京城,李自成也只好草草西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无论政治还是军事,李自成都犯了严重的形势错判,这也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历史的小学生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小编认为主要原因无非以下三点:

第一、没有大局观

作为一位领导者,他没有一个统筹全局的观念;没有与之地位相匹配的智慧;没有与时俱进的政治觉悟。李自成进京之后,最愚蠢的做法就是登基称帝,给了明朝各藩王讨伐他的口实。如果他能够效仿当年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大明江山徐图之的话,我想历史将会改写。


第二、阶级矛盾处理不当

李自成作为农民阶级的代言人,存在着农民阶级特有的局限性。百万雄兵的后勤补给几乎为零,大军所用粮草全靠沿途抢劫,这样的军队与土匪何异?再加上李自成无论对长安还是北京都是没有当做自己的根据地来对待,对长安城大肆破坏,进京后更是大兴杀戮之事,将阶级矛盾进一步突显。

第三、用人不当

众所周知,李自成用兵不重品行,只重战功。所以手下大将多为土匪出身,军队所过之地犹如蝗虫过境,民怨沸腾。对于谋士也是如此,前期任用谋臣李岩,后期由于自己对李岩的猜忌,又重用了品行不端的牛金星。最终名士李岩被牛金星所害,使得军心不稳。

以上三点,我认为是李自成失败的三大主因。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个人浅见,不喜勿喷,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