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大明王朝1566》中杨金水说沈一石的家产只能卖给胡宗宪的亲人?


大明王朝:杨金水执意把沈一石家产卖给徽商的用意,你看懂了吗?

一、

这件事从织造局的小太监偷偷告诉杨金水开始讲起……

朝廷来人了,杨金水骗郑泌昌和何茂才,说是织工局的人来了,要给嘉靖帝做万寿服,告辞要走。皇上的事,郑泌昌自然不敢拦着,只能一再嘱咐杨金水:

“这么多年了,织造局的账只怕一时片刻也算不清,公公交割了差使能赶过来更好!”

郑泌昌此时有点慌的,这个节骨眼上必须得拉住杨金水,他说的一时片刻也算不清。实际上就是讲沈一石的账册拴住的不止我们,也有你杨公公,我们是一条船上的,船翻了,大家都得遭殃。

他哪里知道,他们原先是在一条船上,可是这条船就要沉了,而杨公公早就驾着救生艇上岸啦。

回到织造局的杨金水见了赵贞吉,也看了圣旨,明白他们此行的目的,看到赵贞吉接任浙直总督,他还是很欢喜的,原因有三:

一是赵贞吉这个人名声很大,尤其是理学方面的造诣颇深,深受大家尊敬;二是赵贞吉是有靠山的,他的靠山是徐阶,目前来看严嵩下台,必然是徐阶接任;三是赵贞吉也受嘉靖帝信赖,以前是南直隶总督,这次调任浙直总督,前来救火,足见嘉靖帝的器重。

正所谓,想皇上之所想,解皇上之所忧,杨金水这个时候更是要配合嘉靖帝,毕竟他根本没想到最后自己也会栽进去……

赵贞吉在浙江地面上下达了第一条命令:

“万事丛错,还得靠杨公公和各位同仁,戮力同心,共济时艰,眼下最要紧的就是立刻捉拿郑泌昌、何茂才,追查沈一石的家产。”

赵贞吉还是相当有文化的,一句话就用了好几个成语,不过那个“万事丛错”会不会是字幕组写错了,应该是“万事丛脞”才对吧?

二、

赵贞吉带着锦衣卫到任,看了没,他们不仅仅要抓人,还有一条任务是追查沈一石的家产!

杨金水却不以为然,建议赵贞吉抓人的事情可以缓一缓,反正郑泌昌和何茂才又跑不了,早一天,晚一天的事。赵贞吉不理解,既然是抓人,又是奉旨抓人,难道你还怕他们不成?

“圣谕煌煌,要拿人就要在巡抚衙门拿人,正行缉拿!”

杨金水一听,就知道赵贞吉可能是误会了,自己怎么可能会包庇这俩蛀虫呢,之所以这时候不缉拿,是因为他们正在跟徽商谈卖沈一石家产的事。

赵贞吉一听非常不解:

“上谕是叫我来追查沈一石的家产,怎么现在能卖给别人?”

原来赵大人的疑惑是在这里啊,看来得靠我杨公公点播一下,之所以要卖沈一石的家产,原因有三:

一是目前胡宗宪大营的军需吃紧,急需筹集军需供应前线,卖掉沈一石家产,可以缓解军需不足。第二就是朝廷还答应卖给西洋五十万匹丝绸呢,这个买卖是做还是不做?

关于第三点原因,杨金水没说,但是赵贞吉听出来了,那就是嘉靖帝根本就不希望沈一石的家产充公。毕竟在嘉靖帝看来,这个织造局的财产是属于皇上的小金库的,充公了,以后怎么挣钱?当初抄沈一石的家是因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是等真的射出去后,猎物没打到,箭也丢了一支。现在国库空虚,东南又在打仗,可是真要嘉靖帝掏自己的小金库银子,他必然不愿意,所以,织造局还是保在内廷管理,最好。

赵贞吉这段话是听懂了,但是没有听明白,为什么这种事只能郑泌昌和何茂才去卖?

“我们可以商量着办,可这样的大事,能够交给郑泌昌和何茂才他们去办吗?”

三、

杨金水嘿嘿一笑,郑泌昌和何茂才那两个废物,当然不一定非交给他们办,只是这时候去抓他俩,会吓跑了徽商啊,徽商才是最重要的!

赵贞吉继续发问:

“吓退了这些商人,我们还可以找别的商人嘛。”

杨金水又笑了,其他的商人可不行啊:

“今天来的这些徽商,都是胡部堂的同乡,还有,这件事儿事先,我已经跟老祖宗请示过了。”

这句话意义非凡,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这波人是胡部堂的同乡,卖给他们,我们既可以理解成送给胡部堂的人情,也可以理解成埋在胡部堂身下的一颗雷。

第二层意思就更深了,这件事是吕芳示意的,吕芳就代表嘉靖帝,也就是说,卖给徽商是嘉靖帝指使的。还记得我们前面讲到嘉靖帝拉拢胡宗宪的举动吗?

当初嘉靖帝有了倒严的想法,但倒严不能影响到东南抗倭,所以急于拉拢胡宗宪,可惜胡宗宪并不想出卖严嵩。从那一刻起,嘉靖帝就已经开始策划倒胡了,嘉靖帝的心思能如此之深,真让人冷颤。

如果不仔细品读这一段,我们会陷入误区,以为胡宗宪也不过如此,自己的老乡都管不住,一点都不清白,还不是靠着自己的老乡敛财?即使是他不知情,那也得定他个管教无方的罪名。

不过这些徽商也是被骗了,因为相信朝廷,所以才跟巡抚大人签约,可谁曾想,刚签了字,第二天这名大官就锒铛入狱了,这找谁说理去?

万一下一任不认可条约怎么办?

四、

赵贞吉听完杨金水的解释,虽然不是很认可,但也无可奈何,一方面下令马上去淳安和建德把海瑞和王用汲叫来商议,另一方面还想把皮球踢给锦衣卫:

“几位钦差以为如何啊?”

锦衣卫才不趟这浑水呢:

“上谕是给赵大人的,赵大人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赵贞吉这才无可奈何的说了一句,大家都分头去办吧?

实际上就是默许了杨金水的安排,郑泌昌和何茂才继续卖沈一石的家产,手下继续去淳安和建德请海瑞和王用汲,自己嘛,静观其变。

我想这时候的赵贞吉好像并不明白,沈一石家产为什么要卖给胡宗宪的老乡,但是他并没有继续问,我猜有两种考虑:

一种是本身他跟胡宗宪是分属两个阵营的人,而且应该说是竞争对手,即使俩人同时入了阁,也必然会交锋。所以,他也是乐于看到给胡宗宪埋雷的行为。其次,则是赵贞吉的小心谨慎,毕竟杨金水都说了,这是吕芳的主意。且这次嘉靖帝就是让赵贞吉前来擦屁股,必然是有意打压严嵩的人,这对赵贞吉来讲是好事。

打着揣摩圣意的心思,赵贞吉也会听从杨金水的安排,甚至还想自己亲自把沈一石家产卖给胡宗宪的老乡:

“至于那些徽商,是不是还是等我明天跟他们签约为好?”

杨金水又笑了:

“先让郑泌昌和何茂才跟他们签约,赵大人明天不是更好谈吗?”

是啊,上一任签的约,这一任可以选择接受或不接受,毕竟最终解释权在自己手上啊,可怜的徽商。

从朱七的表情就能看出,他也没想到,杨金水这么黑,竟然给胡宗宪埋雷!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杨金水这么干,就不得不说一说他的干爹吕芳。在冯保腊月二十九打死周云逸以后,吕芳好好教导了一番冯保,并且把冯保派到了裕王身边。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是吕芳觉得裕王极有可能继任大统,他担心裕王上位以后自己遭到清算;第二便是吕芳已经在找机会向裕王靠拢,提前为自己的将来布局。

严世蕃有一点分析得特别好,那就是大明朝的太监唯一的家就是宫里。他们不能像大臣那样辞官还乡,归隐田园。这些太监权力再大,也得完全看皇帝脸色。由于嘉靖重用严嵩,吕芳自然也帮着严党。这一点,从御前的财务会议就可以看出吕芳是站在严党这边的。嘉靖在的时候,他自然能够平平安安。可是万一嘉靖驾崩了,吕芳该怎么办?毕竟在裕王看他,吕芳即使不是严党人,也是当初帮助过严党的。

严党改稻为桑上干得太过分了,毁堤淹田,居然底下人还弄出让织造局买灾民田的事情。这个时候嘉靖对内阁进行人事变动,并让徐阁老实际处理内阁事务。嘉靖即使现在不倒严,将来也极有可能倒严。以吕芳的智慧,自然懂得朝局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冯保不辱使命,成功的取得了裕王等人的信任。吕芳借机帮着裕王,又站在了裕王这边。

严党之所以倒不了,一方面是他们把很多事情牵扯到嘉靖,动他们,容易误伤嘉靖。为此,清流多次在上面吃亏。另一方面,严党树大根深,很多关键的位子都是严党的人。用严嵩的话来说,嘉靖要用他的人去抗倭,和嘉靖作对的人也要靠他的人去摆平。东南是大明的赋税重地,而东南半壁都是靠着胡宗宪在撑着。胡宗宪又是严嵩的弟子,还是严嵩一手提拔起来。

加上东南又正在抗倭,只要胡宗宪在,严嵩就倒不了。所以要倒严,首先要借机倒掉像胡宗宪这样的人。沈一石的家产让郑必昌何茂才卖给胡宗宪的同乡,可以把胡宗宪牵连上。一旦将来嘉靖要倒严,这也是提前做部署。当然吕芳这样做,也有私心,那就是帮着裕王倒严,可谓是一石二鸟。杨金水是吕芳的干儿子,自然得顺着吕芳的意思。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第十九集

为了搞钱筹集军饷,嘉靖命令先将郑泌昌、何茂才下狱,抄一批浙江贪官的家财。

嘉靖安排江苏巡抚赵贞吉改任浙江巡抚,主审郑泌昌何茂才一案,海瑞王用及协审。

当赵贞吉到浙江后,杨金水要求赵贞吉先不着急逮捕郑泌昌何茂才。因为还要利用这二人将抄没的沈一石作坊贱卖给徽商,而这批徽商是胡宗宪的同乡和亲戚。

赵贞吉问胡宗宪后,知道是杨金水瞒着胡宗宪干的。说明杨金水是想让胡宗宪也卷进浙江的漩涡。赵贞吉有心替胡宗宪撇清,因为买卖作坊的合同需要加盖浙江巡抚衙门的印章。

当杨金水告诉赵贞吉自己这么做是由吕芳写的信函。说明背后是嘉靖的意思。

杨金水说:“赵大人,这些作坊必须卖给胡宗宪的亲戚,因为一个字——严,赵大人是徐阁老的学生,千万不要跟这个字联系起来。”

赵贞吉默不作声。

那么,为什么嘉靖会给胡宗宪栽赃?既然是栽赃,为什么要告诉赵贞吉?

如果认为是胡宗宪太干净,才给他栽赃,就太小看嘉靖的政治手腕了。

告诉赵贞吉,是因为赵贞吉要在契约上签字盖章,这一步绕不过去。当赵贞吉揣摩圣意后,他不敢违抗,这样就把自己也牵连了进去。本来抄没沈一石的作坊的钱应该归入国库,然后再从国库调拨给胡宗宪的。从浙江到北京走两圈这样时间周期就长了。义务军机也是大罪。

军情紧急,形势逼迫赵贞吉将贱卖作坊的钱直接送到胡宗宪的军中。贱卖的对象还是胡宗宪的亲戚。如果抗倭取得全胜,这样的做法当然不会被追究。

可是一旦战事不利,朝廷就可以追究——你们为什么要贱卖沈一石的作坊?有没有利益输送?胡宗宪和赵贞吉就算有一万张嘴也是说不清了。

为什么嘉靖对胡宗宪抗倭有顾虑?

因为嘉靖看出了胡宗宪对严嵩的感情。明眼人都知道,只要倭情不除,严党就不会倒。所以严嵩肯定会让胡宗宪不要清除倭寇,要慢慢打。

现在就不同了,胡宗宪把贱卖作坊的钱都打完了还不能取胜。那就都是胡宗宪与赵贞吉的责任了。所以胡宗宪必须速战速决。

当海瑞奉命押送军需时问胡宗宪为什么不阻止自己的亲戚扯进来时,胡宗宪笑而不语。

胡宗宪跟海瑞的交情不到,不可以交浅言深。但是前面跟谭纶胡宗宪就可以说出肺腑之言了:“君以此兴,必以此亡。严阁老什么时候倒,我胡宗宪只能跟严阁老一同进退。“

嘉靖是个玩弄权谋的高手,给胡宗宪栽赃就是为了逼迫胡宗宪不但要速战速决,还要斩草除根毕全功于一役。

在这之后,胡宗宪取得抗倭的大捷,一举消除了十年倭患,称病引退。

胡宗宪是这部剧的精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堪称行走江湖的教科书。再往后就是海瑞与嘉靖的吵架,编剧借海瑞之口将自己的乌托邦理想吐出。可是乌托邦就是乌托邦,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无论批上什么外衣,政治肮脏的本质永远不会变。

老殷对本剧的解读也到此为止了。这是迄今为止豆瓣评分最高的剧,其它的连这部的背影都摸不着。只能反复翻看。十几年过去了,一直剧荒。


书虫烙印


首先我们要知道沈一石的家产是什么,是纺织厂,而纺织厂关系着出囗的丝绸。沈一石已死。而出囗的丝绸也得织啊。那就需要找一个下家,当时有能力接手的大商人不少,可沈一石之鉴在前,靠山不够硬的可不敢接手。

这是买家的情况,咱再看看卖方。沈一石已死,杨金水的差事就算办砸了,他急于把这个烂摊子甩出去,但也不能随便的甩,他管着江南织造局,丝绸出不来他也难逃干系。从买卖双方来看,可供选择的下家实在不多。

再从政治上看,胡宗宪是闽浙总督,又是严党干将,论身份地位可比杨金水要高。把丝绸厂卖给胡宗宪的亲人,出了事自有个高的顶着,杨金水便可脱身了,所以沈一石的家产必须卖给胡宗宪的亲人。


明硕139774581


个人感觉,胡作为严党的干将,真也好,假也好,明面上都是,严嵩倒台,胡也必然下台,而嘉靖在倭寇平息前,不愿意让胡下台,胡自己也清楚这点,也为自己留了退路,没有大的把柄,沈一石家产被胡的亲戚接手,对胡来说是致命的把柄,那样胡就得下台,严党也就完了!这是严党自保的一样措施,只要倭寇没平息,胡就的用,严党就能生存


粟赟


这也是大明亡国原因之一,没有第二。宫庭内斗,没什么正义可言,把所有脏水泼在政敌身上,最后的救命稻草亦扼断,不倒都不行。不管你在前方流血,九死一生,胡某是旧圈子,胜仗明为奖你,实为害你,新旧党争,北宋亡国在前,大明步其后尘,实是封建社会亡国的丧钟,宿命怪圈,好象难以杜绝,犹如传染病,来势凶猛,定期光顾,直至多强大的帝国,也会轰然倒下!


黑虎97


一,在当时的那个情况下,别的商人可能不太敢接沈一石的家产,胡宗宪身为浙直总督,他的亲人是有那个胆量可以接的;

二,作为胡宗宪的亲人,他们在接到沈一石的家产后,会更加努力的为朝廷办事,为胡宗宪打倭寇筹集军饷;

三,也是最主要的是朝廷为了倒严做准备了,胡宗宪一日在打仗,倒严就不可以顺利完成,因为在世人眼里胡宗宪是严嵩的门生,是严氏一党,把沈一石的家产卖给胡宗宪的亲人,在世人看来肯定是胡宗宪以权谋私,纵使胡宗宪没有这样做,胡宗宪战后都会找理由淡出朝野,因为他是国士,真正为国为民之人。胡宗宪一走,倒严大幕便拉开了。

谢谢,一点点自己的看法,欢迎讨论,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