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何漢文帝會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書蟲跳跳糖


帥帥讀史為您解答。

漢文帝在宣室殿召見賈誼,兩人閒談甚歡,漢文帝劉恆甚至情不自禁的將座位挪向賈誼,以便更好傾聽賈誼的論述。

讓人失望的是,如此的徹夜長談,劉恆只是跟賈誼暢談關於神鬼的問題,而不是國計民生,李商隱言詩:“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然而漢文帝劉恆是否真的是個喜歡鬼神的昏君?李商隱是否有斷章取義的嫌疑呢?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分析如下:

賈誼自小遍讀諸子百家的典籍,針對當前時局,胸中有治國安民的良策,因其天縱英才,被河南官員吳公賞識。

吳公是前秦丞相李斯的同鄉兼學生,在發現賈誼的才華後,將其召入門下,傳其《春秋左氏傳》。

後來呂后病逝,功臣集團聯合劉氏宗親消滅諸呂,代王劉恆承繼大統。因吳公治理地方的功績天下第一,被劉恆徵召為廷尉,吳公藉此向劉恆推薦賈誼。

賈誼的博學多識受到了漢文帝劉恆的讚賞,很快賈誼從博士提拔為太中大夫。賈誼深知國家的弊端和危機,提出兩大問題:諸侯王勢大和北邊侵擾匈奴的問題。

賈誼建議,將諸侯封地分散給諸侯王的兒子們,使得他們的領土逐漸分化縮小。後期的主父偃繼承了賈誼的這種思想,提出著名的推恩令來削弱諸侯勢力。

賈誼同時提出讓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地,這項建議觸怒了以周勃為代表的功臣集團,同時劉恆的寵臣鄧通看賈誼受寵嫉妒不已,也多次向劉恆進讒言,雙方勢力使得漢文帝不得不將他貶到長沙任長沙太傅。

幾年後,漢文帝劉恆想念賈誼,特意召見他,當時漢文帝剛祭祀完,對一些鬼神之事不太明白,沒想到賈誼對天人感應、鬼神之事有自己獨特的觀點,以至於深深吸引漢文帝,此事引起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不滿,諷刺漢文帝作詩道:“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當然李商隱並不是真的諷刺漢文帝劉恆,只是借古喻今,可憐自己才華出眾,卻無用武之地,和滿腹經綸的賈生一樣,懷才不遇,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

小結

可見,漢文帝劉恆並非只是一個“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昏君,不然也不會開創文景之治的先河。

其實賈誼的很多觀點都被採納了,只是涉及功臣集團利益和削藩的建議暫時擱淺,當時劉恆從代地被周勃等功臣擁立登基,他要做的只是發展經濟增強國力的同時,穩定自己的根基,平衡朝廷各方勢力,為後來的景帝削藩和武帝征討匈奴奠定基礎。

值得慶幸的是,賈生的諸多觀點雖然沒有在文帝朝實行,但後世之人如晁錯、主父偃等人繼承發揚了他的遺志,這也算了卻了他的心願。


帥帥讀史


這個典故來自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據記載,漢文帝在舉行祭祀儀式後召見賈誼。深宮夜靜,燈火闌珊,漢文帝向賈誼詢問鬼神之事。賈誼低聲講述,君臣兩人就在宣室徹夜秉燭長談。

因為賈誼講的繪聲繪色,漢文帝聽的入神,竟然完全忘記自己的君主身份,不知不覺間數移座席。漢文帝深為賈誼的高見所折服,說:“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唐朝詩人李商隱為此寫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作《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如今對這首詩存在多種解讀,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歸根結底都是因為漢文帝的“不問蒼生問鬼神”。但是如果說漢文帝無視民間疾苦,則有悖史實。

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被世人所稱道的一位賢明皇帝,是“文景之治”的開創者。在位期間,他以安民為本,勵精圖治,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被史家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治世”。

我認為在這樣的場合詢問鬼神之事,說明這些事情困擾了漢文帝很久,並非心血來潮。而且作為二千年前的一朝君主,他的位置也決定了某些問題只能去問鬼神。問得明白了,才能更好地為天下蒼生謀福祉,從最後的統治結果來看,他應該得到了正確的答案。

------------------------------------------------------------


觀雪一壺酒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漢文帝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帝王。。

但是他怎麼會不問蒼生問鬼神呢?

今天我來給大家解開這個謎題。

為一個帝王,他無疑站在金字塔的塔尖。

所看到的事物,認識事物的高度,深度重度。

不是一般的一個書生所能領悟的。

一個書生在他面前縱橫捭闔,大唐治國之道。

沒有一些問題可能脫離實際呢。

有沒有一些情況是他所不知道的呢。

應該是有的。

而且這個書生就沒有地方的治理經驗。

那麼他談這些問題的話也會很虛。

作為一個聰明如漢文帝的皇帝,

是一個很務實的人。

那麼能忍的話,古代文人的話就會研究一些方士

那麼實際一點兒的話,還不如問點兒鬼神之類。

也許面前的這個文人能夠懂哦。

所以說在帝王面前不是說你說的不對。

是說你說的東西不是用。

我的回答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孝義大鵬教育


賈誼十八歲時便“以能誦詩書屬文稱於郡中”,二十歲出頭便得到漢文帝的賞識,在短短一年時間內,漢文帝把他從博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甚至曾經想“以誼任公卿之位”。期間賈誼提出了大量的改革策略,卻“時運不濟,命途多舛”,被漢文帝貶為長沙王太傅。因此,賈誼成為後世文人筆下懷才不遇的典型案例,唐代詩人李商隱在他的《賈生》中寫道: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那麼,以英明著稱於世的漢文帝,真的是“不問蒼生問鬼神”嗎?他有沒有什麼難言之隱?我們先來看一下漢文帝“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出處:

《漢書·賈誼傳》記載:“後歲餘,文帝思誼,徵之。至,入見,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誼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乃拜誼為梁懷王太傅。”

這段記載給我們傳達了三條信息:

1、賈誼被貶長沙之後,漢文帝對他頗為思念,所以將他召入長安並親自接見。

2、漢文帝與賈誼在宣室(未央宮前殿正室)徹夜長談,其中前半夜聊的都是鬼神之事,但後半夜“文帝前席”後曾經與賈誼說了一些悄悄話,他們具體聊了哪些內容,卻沒有記載。

3、雖然漢文帝貶黜了賈誼,但始終十分敬佩他的才學。命他從輔佐長沙王吳著(唯一的異姓諸侯王),改為輔佐梁王劉揖(漢文帝非常喜愛的幼子)。

漢文帝貶黜賈誼是出於無奈

那麼,自知才學不及賈誼的漢文帝,為何不將賈誼留在身邊出謀劃策,卻要把賈誼貶黜到遙遠的長沙國?既然已經在未央宮召見了賈誼,卻為何再次將他“發配”到梁國呢?《漢書·賈誼傳》記載了賈誼被貶黜的原因:

誼以為漢興二十餘年,天下和洽,宜當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草具其儀法,色上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謙讓未皇也。然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國,其說皆誼發之。於是天子議以誼任公卿之位。絳(即絳侯周勃)、灌(即潁陰侯灌嬰)、東陽侯(即張相如)、馮敬之(時為御史大夫)屬盡害之,乃毀誼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以誼為長沙王太傅。

很明顯,曾計劃“以誼任公卿之位”的漢文帝最終貶黜賈誼並不是出自其真實意願,而是迫於周勃、灌嬰等漢初功臣派的壓力!賈誼任職太中大夫期間,除了提出讓列侯就國的建議之外(漢文帝採納了這個建議,並頒佈了命列侯就國的詔令,但大臣們直到一年多之後才執行),還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政策,這就是漢武帝時期“推恩令”的濫觴啊!這個政策的提出必然遭到既得利益者者——漢初功臣的集體抵制,最終導致漢文帝不得不放棄任用賈誼,並採取一系列的懷柔政策以安撫漢初功臣。

漢初功臣派的龐大勢力

從下面幾個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漢初功臣派強大到可以指定誰才是他們所需要的“真命天子”!在這種強大的勢力面前,漢文帝不得不進行退讓。

1、在平定諸呂之亂中,朱虛侯劉章等人功不可沒,《史記·齊悼惠王世家》記載:“始大臣誅呂氏時,朱虛侯功尤大,許盡以趙地王朱虛侯,盡以梁地王東牟侯。”也就是說朱虛侯劉章便是曾經立下大功,同時又是漢朝皇室宗親,但他的一切封賞卻要聽令於功臣派,而功臣派甚至有能力讓劉章由侯升級為王!由此可見功臣派的勢力遠在諸侯王之上。

2、《史記·呂太后本紀》記載:“諸大臣相與陰謀曰:“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呂后以計詐名他人子,殺其母,養後宮,令孝惠子之,立以為後,及諸王,以強呂氏。今皆已夷滅諸呂,而置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不如視諸王最賢者立之。”即,平定諸呂之後,功臣派斷言現在的少帝以及多位諸侯王都不是漢惠帝的親生兒子,為了避免他們“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功臣派將這些年幼的皇子全部誅殺(其中就包括當時的皇帝——後少帝劉弘),並且決定另立新君。而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人出面對“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之事表示質疑。

3、如果要另立新君的話,當時最合適的人當屬齊王劉襄——他在平定諸呂中率先起兵,立下了顯赫的功勞,同時他又是漢高祖劉邦的長孫,有著繼承皇位的優先權,但是功臣們卻輕易而舉地將他排除,理由是“今齊王母家駟鈞,惡人也。即立齊王,則復為呂氏”。最終,代王劉恆以其“仁孝寬厚”的性格被功臣派接受,他就是後來的漢文帝。由此可見,諸呂之亂後,天下大權完全掌握在功臣派手中。

漢文帝即位之後為鞏固皇權而做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即便漢文帝始終在努力打壓功臣派的勢力,卻依然沒能改變“自漢興至孝文二十餘年……將相公卿皆軍吏”的局面——由140多位公侯組成的勢力網實在是太龐大了!所以他只能採取溫和的手段將權力收回,不得已之時就必須向功臣派讓步妥協。

賈誼,就是這場漢文帝與功臣派的角鬥中一個令人唏噓慨嘆的犧牲品,殊不知“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中間隱藏了多少辛酸與無奈!

而賈誼的謀略也並非完全未能施行:對於功臣派,漢文帝強迫絳侯周勃“率列侯之國”,將“報團取暖”的功臣派打散;對於諸侯王,在齊文王劉則去世之後“文帝思賈生之言,乃分齊為六國,盡立悼惠王子六人為王;又遷淮南王喜於城陽,而分淮南為三國,盡立厲王三子以王之”,初步實現了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漢文帝的這些舉措,為漢景帝、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和打擊漢初功臣派勢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賈誼卻沒能等到這一天。



御前帶刀侍衛


人老了,就會糊塗,這句話真的不假,但與其說是糊塗倒不如說是對身後事的牽掛而歇斯底里罷了,人有了牽掛就會猶豫不決,一猶豫不決就會受到左右了。

文帝年紀大了,召他來問鬼神之事,無非是對死亡的恐懼和對未來的無力了。心裡想的是,命不久矣,還考慮什麼蒼生百姓呢。後來的漢武帝、李世民、朱厚熜,甚至雍正都是這樣。

文帝是很看好賈誼的才學的,年少便名滿洛陽,可是上來和老同志叫板,最終落得個長沙王太傅的下場,和屈原一樣,空有愛國之心,卻無處身之能,倒像是張居正那可以說是通才了。


柔城居士


這兩句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賈生》

原文是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講述的是漢文帝在主持國家祭祀大典後,有感於鬼神的事情,向賈誼詢問鬼神的本源(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的事情。至於漢文帝為什麼問?為什麼問賈誼?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維護封建統治者權威的需要

古代皇帝自稱天子,代表上天統治百姓,所說所做的是代表上蒼的意願。如果否認鬼神之類虛無的東西,那就意味著否認君主的權威。

漢文帝需要確認鬼神的存在,目的是肯定自己在呂后之後繼承大統是上蒼的選擇,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

二,漢文帝的經歷使他想象鬼神之說

呂后去世後,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等人聯手清剿了呂氏,而後請求當時為代王的文帝進入長安繼承大統。這時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皇帝的權力讓無數人覬覦,進入長安是福是禍無法確定,屬下的意見也不統一。於是漢文帝決定用占卜來決定吉凶,按照卦上顯示,可做天子。不久,漢文帝入京登基。

另外,漢文帝曾夢見自己登南天門,發現自己無論如何也登不上去,突然,有個頭戴黃帽衣帶打結的人在他背後推了他一下,由此漢文帝登上南天門。第二天,在未央宮發現鄧通頭戴黃帽衣帶打結,且鄧與登諧音,也就是登通,漢文帝認為鄧通就是夢中之人。不久,登通從一個船伕變為上大夫,允許鑄造錢幣,富甲一方,風光無限。由此可見漢文帝確信鬼神之說。

三,賈誼深得漢文帝器重

漢文帝是由自己封地趕回長安登基的,前期在京中得勢力並不佔據絕對優勢。文帝迫切希望有真正屬於自己的班底,於是漢文帝徵召年僅21歲賈誼,委以博士之職。君遇良才,士遇良主,賈誼提出大量針砭時弊的看法,為文帝獻策,文帝多次提拔。或許是因為賈誼的獻策損害周勃、灌嬰等人的利益,或許是因為他們不想讓皇帝的勢力變大。於是他們進言誹謗賈誼“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隨後,文帝出於對賈誼的保護疏遠了賈誼,讓他外放。因為他還年輕。

幾年後,漢文帝穩定朝堂局勢後,把賈誼調回,任命他為梁懷王太傅,給予他更大的重視。可天不隨人願,梁懷王劉揖墜馬而死,賈誼認為自己有責任,愧對文帝的信任。不久,賈誼在愧疚中離世。

正是因為漢文帝與賈誼有這樣君臣之情,才能在討論鬼神時夜半虛前席,才能在談話時忘記時間。

最後李商隱這首詩主要是借漢文帝與賈誼來批判唐代的君主。李商隱生活在黨爭激烈,藩鎮割據的晚唐。國家內憂外患,但是君主荒於政事,迷於仙道,李商隱通過這首詩來諷刺唐主,寄託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感。


巖嘊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生》


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的一首詩,這裡的賈生,指的是漢文帝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賈誼。

賈誼因有才華,二十一歲就被漢文帝欣賞,被推薦做了博士,很快被提拔為大中大夫(漢文帝的高級顧問)。但是賈誼年輕不懂人情世故,被丞相周勃和太尉灌嬰等老臣看不慣,甚至是嫉妒。

後來賈誼主張改革,讓列侯們離開京城,召到眾多非議。賈誼人緣不好,多數人反對他,漢文帝無奈將他遠調長沙,做了長沙王的太傅。


大約四年後,漢文帝忽然想起賈誼的才華橫溢,招賈誼進京。賈誼得到召喚,滿懷期待想著自己會被重用,便立即啟程回京。

賈誼去拜見漢文帝時,漢文帝剛好祭拜過鬼神,正坐在宣室(未央宮前殿的正房)休息。賈誼到來,漢文帝只是不停的問他鬼神的問題,並沒有問他國家韜略大計。

賈誼無奈給漢文帝講述鬼神的問題,一直到深夜。賈誼回去後感到失望,原以為漢文帝招他回京會與他探討國家大事,會把自己留在京城。


可是不久,漢文帝派賈誼去給梁懷王劉勝做了太傅。幾年後,梁懷王因墜馬去世,賈誼也因傷感鬱鬱而終,時年三十三歲。

賈誼一生懷才不遇,他的著作《過秦論》,《治安策》成為後世學習的經典。

李商隱說的“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是說漢文帝聽賈誼說鬼神的問題非常入神,聽到半夜禁不住身體向前移動,更靠近些賈誼。卻沒有問及治理天下的大計。

李商隱一生曲折,也是懷才不能得到賞識。這首詩事實上是李商隱借用賈誼的事,來諷刺當時的皇帝只是一味的信奉佛教,並不關心朝政民生。從而發洩自己心中的憤恨不滿。


路遙lgy


題主好,“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誼被貶長沙,總是給人留下了被拋棄、被冷落的印象。但這並非歷史的事實。在貶謫長沙一年之後,賈誼就重新得到了重用,漢文帝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過這個關鍵的智囊。我們看一下題主說的全詩。

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生》

李商隱的這首名詩在評價孝文帝與賈誼的君臣際遇時,將孝文帝形容為一個不識才、不納諫的不明之君,而賈誼則成為了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悲劇典型。

但這並非事實:孝文帝對於賈誼的才華,他自始至終都充滿欣賞;重用賈誼是他從未放棄過的打算。

當初,因為急於提拔賈誼擔任公卿,遂使得他成為列侯功臣發洩憤怒的標靶。孝文帝將賈誼貶謫長沙,當然有棄車保帥、平息眾怒的考慮,但另一方面也有讓賈誼暫時淡出權力核心,避避風頭的意思——吳氏長沙國是當時僅存的異姓諸侯,遠離京畿,不易引人注意。一年以後,孝文帝罷免了周勃的宰相職務,隨即又將賈誼招了回來,並在宣室接見了他。

於是便有了李商隱《賈生》中描寫的那一幕:當天,剛剛收到祭祀福胙的孝文帝跟賈誼聊起了鬼神的起源。一直聊到夜半,孝文帝的興致都沒有絲毫衰歇。他越聽越入迷,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坐席移向了賈誼。

在會見結束之後,孝文帝感嘆說:“這麼長時間沒有見到賈誼,我以為自己已經超過他了,今天才知道原來還是趕不上!”李商隱對孝文帝在這次會見中選擇的話題很不滿意。

李商隱認為孝文帝應該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同賈誼談一點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沒想到漢文帝卻選擇了不著邊際的鬼扯。

但在我看來,這恰恰是孝文帝在政治上日臻成熟的表現。他沒有在這次會見當中急於同賈誼商討軍國大計,應該有兩個方面的考慮:

首先,賈誼離京的時間並不很長,一年前被功臣集團圍攻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孝文帝應該是懲於前鑑,才沒有單刀直入、問計軍國的。他聰明地選擇了一種類似“乒乓外交”的迂迴方式來展開談話,避免政敵的敏感。

孝文帝說“我以為自己已經超過他了”,表明他對自己在政治上的進步和成熟是有自信的。

其次,在貶謫長沙之前,賈誼的仕途可說是一帆風順:從帝國最年輕的博士官起步,一年之內越級提拔為太中大夫,甚至一度成為公卿也就是總理大臣的後備人選。他的才華毋庸置疑,但沒有經歷過重大挫折的賈誼是否具備堅韌的意志質量,在被貶長沙之後他會不會日漸消沉,乃至自暴自棄,孝文帝的心裡沒有底。

因此,在這次接見賈誼的時候孝文帝有必要先做一番考察。

“不問蒼生問鬼神”,就是要把孝文帝自己的傾向隱藏起來,站在相對客觀的立場上評估一番,今天的賈誼還是不是他心中那個才華橫溢、計深慮遠的青年政治家了?

“今天才知道原來還是趕他不上”,孝文帝的感嘆顯示,賈誼的這次面試成績是優秀的。

既然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面試,自然要為賈誼重新安排工作,而在這個問題上,孝文帝也著實費了一番心思。

就在宣室會談之後不久,孝文帝的任命便下達了:賈誼從長沙王太傅調任梁王劉揖的太傅。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賈誼的所謂“悲劇”是不存在的。僅僅一年的時間,去長沙兜了一圈回來的賈誼就重新受到了孝文帝的重用。


有李行天下


這個問題非常好,對於當代也非常有借鑑意義。這句話出自於唐人的詩句當中,諷刺漢文帝不重民生。這件事情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事,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後歲餘,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但從漢文帝整個施政過程看來,他並不是一個熱衷鬼神方術的人。他在位時期實行的農業政策很有效的恢復了民眾的生產力。但出現這樣的問題,筆者認為有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賈誼只是一介儒生,朝中並沒有勢力。在漢初,軍功貴族集團牢牢佔據統治地位的政治局勢中,賈誼根本就沒有發揮的空間。他對於漢文帝,就如同紀曉嵐對於乾隆,只是文學上用以排遣抑鬱的對象,互相唱和,聊天解悶而已。真正的軍國大事,賈誼雖然有才華,但也不能讓他過度參與。所以賈誼的官職一直都是各皇子諸侯王的太傅(老師)。

第二,漢文帝實際上是想把賈誼留給後代君王。賈誼很年輕,去世時也只有三十三歲,所以漢文帝實際上是對於他的一種保護。希望能夠讓他暫時離開朝廷中樞,以免遭人嫉恨,而讓他和自己的各位皇子結下師生之誼,更可以讓他在自己身後好好輔佐自己的接班人。所以,漢文帝對賈誼只談鬼神,不談民生,就是要等他在以後可以有更大的空間。只可惜賈誼才高命短,沒有等到這一天。


經典守望者


李商隱,字義山,晚唐時期非常重要的一位詩人。這兩句出自他的《賈生》,這是一首諷刺詩,在這首詩中,李商隱借用漢文帝和賈誼,很好地諷刺了漢文帝,不懂得識別人才。儘管這首詩表明是寫賈誼,但主要還是抒發自己內心的一個情感,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的一個現實情況,寫得非常的生動,讀來真是令人讚歎不已,所以這也是一首值得一讀的傑作。詩人一開篇便是寫到了漢文帝表明求賢若渴,還去訪問的一位被放逐的臣子賈誼,但是兩人半夜高談闊論,並沒有談到實質性的東西,皇帝只是一味地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夠長生不老,所以詩人在這裡狠狠地諷刺了漢文帝一番。

從諷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實際上詩人的主要用意並不在此。晚唐許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藥求仙,不顧民生,不任賢才,詩人矛頭所指,顯然是當時現實中那些“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封建統治者。

在寓諷時主的同時,詩中又寓有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詩人夙懷“欲迴天地”的壯志,但偏遭衰世,沉淪下僚,詩中每發“賈生年少虛垂涕”、“賈生兼事鬼”之慨。這首詩中的賈誼,正有詩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諷漢文實刺唐帝,憐賈生實亦自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