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何汉文帝会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书虫跳跳糖


帅帅读史为您解答。

汉文帝在宣室殿召见贾谊,两人闲谈甚欢,汉文帝刘恒甚至情不自禁的将座位挪向贾谊,以便更好倾听贾谊的论述。

让人失望的是,如此的彻夜长谈,刘恒只是跟贾谊畅谈关于神鬼的问题,而不是国计民生,李商隐言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然而汉文帝刘恒是否真的是个喜欢鬼神的昏君?李商隐是否有断章取义的嫌疑呢?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分析如下:

贾谊自小遍读诸子百家的典籍,针对当前时局,胸中有治国安民的良策,因其天纵英才,被河南官员吴公赏识。

吴公是前秦丞相李斯的同乡兼学生,在发现贾谊的才华后,将其召入门下,传其《春秋左氏传》。

后来吕后病逝,功臣集团联合刘氏宗亲消灭诸吕,代王刘恒承继大统。因吴公治理地方的功绩天下第一,被刘恒征召为廷尉,吴公借此向刘恒推荐贾谊。

贾谊的博学多识受到了汉文帝刘恒的赞赏,很快贾谊从博士提拔为太中大夫。贾谊深知国家的弊端和危机,提出两大问题:诸侯王势大和北边侵扰匈奴的问题。

贾谊建议,将诸侯封地分散给诸侯王的儿子们,使得他们的领土逐渐分化缩小。后期的主父偃继承了贾谊的这种思想,提出著名的推恩令来削弱诸侯势力。

贾谊同时提出让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地,这项建议触怒了以周勃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同时刘恒的宠臣邓通看贾谊受宠嫉妒不已,也多次向刘恒进谗言,双方势力使得汉文帝不得不将他贬到长沙任长沙太傅。

几年后,汉文帝刘恒想念贾谊,特意召见他,当时汉文帝刚祭祀完,对一些鬼神之事不太明白,没想到贾谊对天人感应、鬼神之事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以至于深深吸引汉文帝,此事引起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不满,讽刺汉文帝作诗道:“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当然李商隐并不是真的讽刺汉文帝刘恒,只是借古喻今,可怜自己才华出众,却无用武之地,和满腹经纶的贾生一样,怀才不遇,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小结

可见,汉文帝刘恒并非只是一个“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昏君,不然也不会开创文景之治的先河。

其实贾谊的很多观点都被采纳了,只是涉及功臣集团利益和削藩的建议暂时搁浅,当时刘恒从代地被周勃等功臣拥立登基,他要做的只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同时,稳定自己的根基,平衡朝廷各方势力,为后来的景帝削藩和武帝征讨匈奴奠定基础。

值得庆幸的是,贾生的诸多观点虽然没有在文帝朝实行,但后世之人如晁错、主父偃等人继承发扬了他的遗志,这也算了却了他的心愿。


帅帅读史


这个典故来自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据记载,汉文帝在举行祭祀仪式后召见贾谊。深宫夜静,灯火阑珊,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贾谊低声讲述,君臣两人就在宣室彻夜秉烛长谈。

因为贾谊讲的绘声绘色,汉文帝听的入神,竟然完全忘记自己的君主身份,不知不觉间数移座席。汉文帝深为贾谊的高见所折服,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唐朝诗人李商隐为此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如今对这首诗存在多种解读,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汉文帝的“不问苍生问鬼神”。但是如果说汉文帝无视民间疾苦,则有悖史实。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被世人所称道的一位贤明皇帝,是“文景之治”的开创者。在位期间,他以安民为本,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被史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治世”。

我认为在这样的场合询问鬼神之事,说明这些事情困扰了汉文帝很久,并非心血来潮。而且作为二千年前的一朝君主,他的位置也决定了某些问题只能去问鬼神。问得明白了,才能更好地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从最后的统治结果来看,他应该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


观雪一壶酒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汉文帝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帝王。。

但是他怎么会不问苍生问鬼神呢?

今天我来给大家解开这个谜题。

为一个帝王,他无疑站在金字塔的塔尖。

所看到的事物,认识事物的高度,深度重度。

不是一般的一个书生所能领悟的。

一个书生在他面前纵横捭阖,大唐治国之道。

没有一些问题可能脱离实际呢。

有没有一些情况是他所不知道的呢。

应该是有的。

而且这个书生就没有地方的治理经验。

那么他谈这些问题的话也会很虚。

作为一个聪明如汉文帝的皇帝,

是一个很务实的人。

那么能忍的话,古代文人的话就会研究一些方士

那么实际一点儿的话,还不如问点儿鬼神之类。

也许面前的这个文人能够懂哦。

所以说在帝王面前不是说你说的不对。

是说你说的东西不是用。

我的回答完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孝义大鹏教育


贾谊十八岁时便“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二十岁出头便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汉文帝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甚至曾经想“以谊任公卿之位”。期间贾谊提出了大量的改革策略,却“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被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太傅。因此,贾谊成为后世文人笔下怀才不遇的典型案例,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他的《贾生》中写道: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那么,以英明著称于世的汉文帝,真的是“不问苍生问鬼神”吗?他有没有什么难言之隐?我们先来看一下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出处:

《汉书·贾谊传》记载:“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

这段记载给我们传达了三条信息:

1、贾谊被贬长沙之后,汉文帝对他颇为思念,所以将他召入长安并亲自接见。

2、汉文帝与贾谊在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彻夜长谈,其中前半夜聊的都是鬼神之事,但后半夜“文帝前席”后曾经与贾谊说了一些悄悄话,他们具体聊了哪些内容,却没有记载。

3、虽然汉文帝贬黜了贾谊,但始终十分敬佩他的才学。命他从辅佐长沙王吴著(唯一的异姓诸侯王),改为辅佐梁王刘揖(汉文帝非常喜爱的幼子)。

汉文帝贬黜贾谊是出于无奈

那么,自知才学不及贾谊的汉文帝,为何不将贾谊留在身边出谋划策,却要把贾谊贬黜到遥远的长沙国?既然已经在未央宫召见了贾谊,却为何再次将他“发配”到梁国呢?《汉书·贾谊传》记载了贾谊被贬黜的原因: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即绛侯周勃)、灌(即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即张相如)、冯敬之(时为御史大夫)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很明显,曾计划“以谊任公卿之位”的汉文帝最终贬黜贾谊并不是出自其真实意愿,而是迫于周勃、灌婴等汉初功臣派的压力!贾谊任职太中大夫期间,除了提出让列侯就国的建议之外(汉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并颁布了命列侯就国的诏令,但大臣们直到一年多之后才执行),还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政策,这就是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滥觞啊!这个政策的提出必然遭到既得利益者者——汉初功臣的集体抵制,最终导致汉文帝不得不放弃任用贾谊,并采取一系列的怀柔政策以安抚汉初功臣。

汉初功臣派的庞大势力

从下面几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初功臣派强大到可以指定谁才是他们所需要的“真命天子”!在这种强大的势力面前,汉文帝不得不进行退让。

1、在平定诸吕之乱中,朱虚侯刘章等人功不可没,《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记载:“始大臣诛吕氏时,朱虚侯功尤大,许尽以赵地王朱虚侯,尽以梁地王东牟侯。”也就是说朱虚侯刘章便是曾经立下大功,同时又是汉朝皇室宗亲,但他的一切封赏却要听令于功臣派,而功臣派甚至有能力让刘章由侯升级为王!由此可见功臣派的势力远在诸侯王之上。

2、《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强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即,平定诸吕之后,功臣派断言现在的少帝以及多位诸侯王都不是汉惠帝的亲生儿子,为了避免他们“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功臣派将这些年幼的皇子全部诛杀(其中就包括当时的皇帝——后少帝刘弘),并且决定另立新君。而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人出面对“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之事表示质疑。

3、如果要另立新君的话,当时最合适的人当属齐王刘襄——他在平定诸吕中率先起兵,立下了显赫的功劳,同时他又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孙,有着继承皇位的优先权,但是功臣们却轻易而举地将他排除,理由是“今齐王母家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最终,代王刘恒以其“仁孝宽厚”的性格被功臣派接受,他就是后来的汉文帝。由此可见,诸吕之乱后,天下大权完全掌握在功臣派手中。

汉文帝即位之后为巩固皇权而做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即便汉文帝始终在努力打压功臣派的势力,却依然没能改变“自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将相公卿皆军吏”的局面——由140多位公侯组成的势力网实在是太庞大了!所以他只能采取温和的手段将权力收回,不得已之时就必须向功臣派让步妥协。

贾谊,就是这场汉文帝与功臣派的角斗中一个令人唏嘘慨叹的牺牲品,殊不知“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中间隐藏了多少辛酸与无奈!

而贾谊的谋略也并非完全未能施行:对于功臣派,汉文帝强迫绛侯周勃“率列侯之国”,将“报团取暖”的功臣派打散;对于诸侯王,在齐文王刘则去世之后“文帝思贾生之言,乃分齐为六国,尽立悼惠王子六人为王;又迁淮南王喜于城阳,而分淮南为三国,尽立厉王三子以王之”,初步实现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文帝的这些举措,为汉景帝、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打击汉初功臣派势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贾谊却没能等到这一天。



御前带刀侍卫


人老了,就会糊涂,这句话真的不假,但与其说是糊涂倒不如说是对身后事的牵挂而歇斯底里罢了,人有了牵挂就会犹豫不决,一犹豫不决就会受到左右了。

文帝年纪大了,召他来问鬼神之事,无非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未来的无力了。心里想的是,命不久矣,还考虑什么苍生百姓呢。后来的汉武帝、李世民、朱厚熜,甚至雍正都是这样。

文帝是很看好贾谊的才学的,年少便名满洛阳,可是上来和老同志叫板,最终落得个长沙王太傅的下场,和屈原一样,空有爱国之心,却无处身之能,倒像是张居正那可以说是通才了。


柔城居士


这两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

原文是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讲述的是汉文帝在主持国家祭祀大典后,有感于鬼神的事情,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源(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的事情。至于汉文帝为什么问?为什么问贾谊?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维护封建统治者权威的需要

古代皇帝自称天子,代表上天统治百姓,所说所做的是代表上苍的意愿。如果否认鬼神之类虚无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否认君主的权威。

汉文帝需要确认鬼神的存在,目的是肯定自己在吕后之后继承大统是上苍的选择,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

二,汉文帝的经历使他想象鬼神之说

吕后去世后,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等人联手清剿了吕氏,而后请求当时为代王的文帝进入长安继承大统。这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皇帝的权力让无数人觊觎,进入长安是福是祸无法确定,属下的意见也不统一。于是汉文帝决定用占卜来决定吉凶,按照卦上显示,可做天子。不久,汉文帝入京登基。

另外,汉文帝曾梦见自己登南天门,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登不上去,突然,有个头戴黄帽衣带打结的人在他背后推了他一下,由此汉文帝登上南天门。第二天,在未央宫发现邓通头戴黄帽衣带打结,且邓与登谐音,也就是登通,汉文帝认为邓通就是梦中之人。不久,登通从一个船夫变为上大夫,允许铸造钱币,富甲一方,风光无限。由此可见汉文帝确信鬼神之说。

三,贾谊深得汉文帝器重

汉文帝是由自己封地赶回长安登基的,前期在京中得势力并不占据绝对优势。文帝迫切希望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班底,于是汉文帝征召年仅21岁贾谊,委以博士之职。君遇良才,士遇良主,贾谊提出大量针砭时弊的看法,为文帝献策,文帝多次提拔。或许是因为贾谊的献策损害周勃、灌婴等人的利益,或许是因为他们不想让皇帝的势力变大。于是他们进言诽谤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随后,文帝出于对贾谊的保护疏远了贾谊,让他外放。因为他还年轻。

几年后,汉文帝稳定朝堂局势后,把贾谊调回,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给予他更大的重视。可天不随人愿,梁怀王刘揖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有责任,愧对文帝的信任。不久,贾谊在愧疚中离世。

正是因为汉文帝与贾谊有这样君臣之情,才能在讨论鬼神时夜半虚前席,才能在谈话时忘记时间。

最后李商隐这首诗主要是借汉文帝与贾谊来批判唐代的君主。李商隐生活在党争激烈,藩镇割据的晚唐。国家内忧外患,但是君主荒于政事,迷于仙道,李商隐通过这首诗来讽刺唐主,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岩嘊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这里的贾生,指的是汉文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贾谊。

贾谊因有才华,二十一岁就被汉文帝欣赏,被推荐做了博士,很快被提拔为大中大夫(汉文帝的高级顾问)。但是贾谊年轻不懂人情世故,被丞相周勃和太尉灌婴等老臣看不惯,甚至是嫉妒。

后来贾谊主张改革,让列侯们离开京城,召到众多非议。贾谊人缘不好,多数人反对他,汉文帝无奈将他远调长沙,做了长沙王的太傅。


大约四年后,汉文帝忽然想起贾谊的才华横溢,招贾谊进京。贾谊得到召唤,满怀期待想着自己会被重用,便立即启程回京。

贾谊去拜见汉文帝时,汉文帝刚好祭拜过鬼神,正坐在宣室(未央宫前殿的正房)休息。贾谊到来,汉文帝只是不停的问他鬼神的问题,并没有问他国家韬略大计。

贾谊无奈给汉文帝讲述鬼神的问题,一直到深夜。贾谊回去后感到失望,原以为汉文帝招他回京会与他探讨国家大事,会把自己留在京城。


可是不久,汉文帝派贾谊去给梁怀王刘胜做了太傅。几年后,梁怀王因坠马去世,贾谊也因伤感郁郁而终,时年三十三岁。

贾谊一生怀才不遇,他的著作《过秦论》,《治安策》成为后世学习的经典。

李商隐说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说汉文帝听贾谊说鬼神的问题非常入神,听到半夜禁不住身体向前移动,更靠近些贾谊。却没有问及治理天下的大计。

李商隐一生曲折,也是怀才不能得到赏识。这首诗事实上是李商隐借用贾谊的事,来讽刺当时的皇帝只是一味的信奉佛教,并不关心朝政民生。从而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恨不满。


路遥lgy


题主好,“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被贬长沙,总是给人留下了被抛弃、被冷落的印象。但这并非历史的事实。在贬谪长沙一年之后,贾谊就重新得到了重用,汉文帝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过这个关键的智囊。我们看一下题主说的全诗。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李商隐的这首名诗在评价孝文帝与贾谊的君臣际遇时,将孝文帝形容为一个不识才、不纳谏的不明之君,而贾谊则成为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悲剧典型。

但这并非事实:孝文帝对于贾谊的才华,他自始至终都充满欣赏;重用贾谊是他从未放弃过的打算。

当初,因为急于提拔贾谊担任公卿,遂使得他成为列侯功臣发泄愤怒的标靶。孝文帝将贾谊贬谪长沙,当然有弃车保帅、平息众怒的考虑,但另一方面也有让贾谊暂时淡出权力核心,避避风头的意思——吴氏长沙国是当时仅存的异姓诸侯,远离京畿,不易引人注意。一年以后,孝文帝罢免了周勃的宰相职务,随即又将贾谊招了回来,并在宣室接见了他。

于是便有了李商隐《贾生》中描写的那一幕:当天,刚刚收到祭祀福胙的孝文帝跟贾谊聊起了鬼神的起源。一直聊到夜半,孝文帝的兴致都没有丝毫衰歇。他越听越入迷,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坐席移向了贾谊。

在会见结束之后,孝文帝感叹说:“这么长时间没有见到贾谊,我以为自己已经超过他了,今天才知道原来还是赶不上!”李商隐对孝文帝在这次会见中选择的话题很不满意。

李商隐认为孝文帝应该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同贾谊谈一点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没想到汉文帝却选择了不着边际的鬼扯。

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孝文帝在政治上日臻成熟的表现。他没有在这次会见当中急于同贾谊商讨军国大计,应该有两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贾谊离京的时间并不很长,一年前被功臣集团围攻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孝文帝应该是惩于前鉴,才没有单刀直入、问计军国的。他聪明地选择了一种类似“乒乓外交”的迂回方式来展开谈话,避免政敌的敏感。

孝文帝说“我以为自己已经超过他了”,表明他对自己在政治上的进步和成熟是有自信的。

其次,在贬谪长沙之前,贾谊的仕途可说是一帆风顺:从帝国最年轻的博士官起步,一年之内越级提拔为太中大夫,甚至一度成为公卿也就是总理大臣的后备人选。他的才华毋庸置疑,但没有经历过重大挫折的贾谊是否具备坚韧的意志质量,在被贬长沙之后他会不会日渐消沉,乃至自暴自弃,孝文帝的心里没有底。

因此,在这次接见贾谊的时候孝文帝有必要先做一番考察。

“不问苍生问鬼神”,就是要把孝文帝自己的倾向隐藏起来,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评估一番,今天的贾谊还是不是他心中那个才华横溢、计深虑远的青年政治家了?

“今天才知道原来还是赶他不上”,孝文帝的感叹显示,贾谊的这次面试成绩是优秀的。

既然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面试,自然要为贾谊重新安排工作,而在这个问题上,孝文帝也着实费了一番心思。

就在宣室会谈之后不久,孝文帝的任命便下达了:贾谊从长沙王太傅调任梁王刘揖的太傅。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贾谊的所谓“悲剧”是不存在的。仅仅一年的时间,去长沙兜了一圈回来的贾谊就重新受到了孝文帝的重用。


有李行天下


这个问题非常好,对于当代也非常有借鉴意义。这句话出自于唐人的诗句当中,讽刺汉文帝不重民生。这件事情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事,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后岁余,贾生徵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但从汉文帝整个施政过程看来,他并不是一个热衷鬼神方术的人。他在位时期实行的农业政策很有效的恢复了民众的生产力。但出现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贾谊只是一介儒生,朝中并没有势力。在汉初,军功贵族集团牢牢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局势中,贾谊根本就没有发挥的空间。他对于汉文帝,就如同纪晓岚对于乾隆,只是文学上用以排遣抑郁的对象,互相唱和,聊天解闷而已。真正的军国大事,贾谊虽然有才华,但也不能让他过度参与。所以贾谊的官职一直都是各皇子诸侯王的太傅(老师)。

第二,汉文帝实际上是想把贾谊留给后代君王。贾谊很年轻,去世时也只有三十三岁,所以汉文帝实际上是对于他的一种保护。希望能够让他暂时离开朝廷中枢,以免遭人嫉恨,而让他和自己的各位皇子结下师生之谊,更可以让他在自己身后好好辅佐自己的接班人。所以,汉文帝对贾谊只谈鬼神,不谈民生,就是要等他在以后可以有更大的空间。只可惜贾谊才高命短,没有等到这一天。


经典守望者


李商隐,字义山,晚唐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这两句出自他的《贾生》,这是一首讽刺诗,在这首诗中,李商隐借用汉文帝和贾谊,很好地讽刺了汉文帝,不懂得识别人才。尽管这首诗表明是写贾谊,但主要还是抒发自己内心的一个情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一个现实情况,写得非常的生动,读来真是令人赞叹不已,所以这也是一首值得一读的杰作。诗人一开篇便是写到了汉文帝表明求贤若渴,还去访问的一位被放逐的臣子贾谊,但是两人半夜高谈阔论,并没有谈到实质性的东西,皇帝只是一味地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够长生不老,所以诗人在这里狠狠地讽刺了汉文帝一番。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

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