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宋不能收回燕雲十六州,與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將兵權有沒有關係?

農夫三拳gmy


宋不能收回燕雲十六州,與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將兵權有沒有關係?

宋不能收回“燕雲十六州”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軍事改革是沒有關係的。

北宋能從“五代十國”時期壯大也是很不容易的,燕雲十六州是“後晉”兒皇帝石敬塘割出去的,後晉又是在公元947年被契丹人攻入汴京滅的國,然後契丹建立了大遼國。

那時中原混戰,契丹就經營的非常強大,到了960年北宋建立,大江南北都是地方割據,南有“南漢、南唐、吳越”南平、武平等,西有據倆川的後蜀,北有契丹族建立的強大的遼政權控制的北漢,趙匡胤趙光義弟兄倆花了十六年時間才基本平定南北。

趙匡胤死後,宋太宗趙光義滅了北漢,就乘勝攻打“遼朝”,宋軍一直打到薊州,在高粱河一役,宋軍被遼軍打的大敗,御駕親征的宋太宗乘了一輛驢車逃回了東京。

公元980年,遼朝發十萬兵南侵,在雁門關被宋朝“楊家將”擊敗。

遼景宗死後,十二歲的耶律隆緒繼位,在此期間,宋認為遼政局有變動,在公元986年,宋太宗遣“曹彬、田重進、潘仁美”率三路大軍北伐,結果是曹彬戰敗,楊業戰死。

之後就是党項建立西夏,與遼聯盟。

北宋從戰亂的諸軍閥中崛起,南征北戰實現了南北的基本統一,但根基不穩,即便趙匡胤不杯酒釋兵權,也沒有國力收回幽雲十六州,因北宋建立,正是遼國最強盛的時期,而遼的治國理政和制度大體效仿中原,雖是少數民族政權,但也是漢化了的少數民族政權,從唐末耶律阿保機就開始逐漸壯大,耶律德光又打進中原滅了後晉,幽雲十六州不是一個剛建國不久的北宋能收回的,國力就沒有遼強大,和杯酒釋兵權一點關係也沒有。


夏有涼風61


我認為不能說一點關係都沒有,但不是全部原因,或者可以說關係不是太大,這部分交出兵權的將領趙匡胤是可以再次啟用的,而且趙匡胤手中的二十萬禁軍是百戰之師,常勝之師!沒能收復燕雲的罪魁禍首應該是趙光義,他謀朝篡位害死大哥,而他的文韜武略與趙匡胤是天差地別,趙匡胤是百戰百勝,趙光義是紙上談兵。趙光義這廝篡位以後,宋軍中還是群星璀璨的,擁有潘美,楊業等眾多名將!那為何不能收復燕雲呢?1:趙光義心胸狹隘,疑心極重,他一輩子都在玩心眼,玩權術,導致朝廷上下都在揣摩上意,朝風不正!將軍們也是如此,總怕趙光義懷疑,無心作戰,總想著如何自保!楊業戰死就是例證。2:趙光義把重文輕武的國策推向極致,導致以後一百多年裡軍力日衰,收復燕雲再無指望。3:趙光義自己不會打仗,卻喜歡紙上談兵,搞出一個超級搞笑的“平戎萬全陣”,打仗必須依陣作戰,前線將領真是哭笑不得,可又不敢不從,在通訊都靠腿的年代,他坐在朝堂之上卻要指揮千變萬化的戰場,簡直可笑至極!所以說宋朝無法收復燕雲,成為“弱宋”的罪魁禍首就是趙光義這個蠢貨!


龍翔天下0811



有一定的關係。

雖然歷史上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這個事件找不到太明確的歷史出處,但無疑宋朝是自宋太祖趙匡胤開始確立重文輕武的政策。

重文輕武的政策,自然就是武將沒有兵權唄,說白了就是一種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的弊端很明顯,就是將一國之命運寄託於皇帝個人身上,尤其是宋朝這種重文輕武的模式,武將沒有兵權,限制太多,如果皇帝不讓武將放開手腳,自己又沒有很強的軍事能力,那麼打仗就輸一半了。

到了宋太宗時期,因為宋太宗是文臣出身,不知兵,只知道繼續加深重文輕武的政策,結果自然是兩次北伐狼狽而歸。

宋太宗兩次北伐之敗,不光是表面那麼簡單,他是耗盡了宋太祖趙匡胤留下的開國精銳,使宋朝的軍事底子為之一空。

而且經過宋太宗這麼一折騰,本來開國初期是一個王朝戰鬥力最巔峰的時刻,結果硬是使宋朝在這個戰鬥力最巔峰的時刻沒有統一中國。

宋太宗之後,宋朝重文輕武政策已經徹底成型,軍隊戰鬥力更不用說了,自然更沒有希望收回燕雲十六州統一中國了。

以至於到了宋徽宗時期,還想通過金錢來向金國贖回燕雲十六州的想法,結果想的太天真了,金軍南下造成靖康之恥以後,別說燕雲十六州,就是北方大地都盡歸於金國了。


宋安之


一般分析歷史問題,都會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去分析。從這個角度而言,宋朝無法收回燕雲十六州,與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必然是有一定關係的。杯酒釋兵權,它不單單是一個歷史事件,同時也代表著一種制度設計——抑制武將,將軍權集中於皇帝手中。此舉可以說是導致宋朝武運不振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間接造成了自太宗太平興國以來的一百多年內,無力向北進軍。

然而,在宋太宗前期,這一制度並沒有直接導致宋朝對遼國軍事力量的絕對劣勢。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宋太宗雍熙北伐很大的支持。

眾所周知,趙匡胤之所以將兵權收歸中央,是鑑於五代時期武人掌握軍權,隨意推翻朝廷自立的教訓。五代時期軍閥的軍隊,實際上可以近似看作是土匪,因為其軍隊基本上沒有紀律性可言,也沒有服從命令的強烈意識。趙匡胤在將軍權收歸中央後,在後周禁軍的基礎上,調集原屬於各個武將的精銳部隊進入禁軍編制,使得禁軍——這一皇帝直接掌握的軍隊成為全天下最精銳的一部分。

因此,在趙光義第一次北伐時,之所以能夠歐取得一定的勝利,和北宋禁軍強大的戰鬥力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趙匡胤的這一舉動,雍熙北伐可能會敗得更慘。

當然,這一做法的弊端就在於,禁軍的造血能力太差,因為地方上的精銳本身就不多,如果禁軍遭遇到巨大的損失,將無從向地方及時獲得精銳的兵源,這也導致了後來北宋中央禁軍和地方軍隊的共同退化。

宋朝沒有能夠收復燕雲十六州,不僅僅有宋朝自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遼國當時正處於第二個興盛期。當時遼國在經歷了耶律璟這位君王的殘暴統治之後,出現了一位中興之主,耶律賢,耶律賢在位時期,朝政主要由蕭皇后把持,蕭皇后的政治能力非常強,遼國在他們的治理下,開始復興。及至宋太宗北伐,遼國已經緩過來一大半,自然,宋軍不可能一口氣拿下燕雲十六州。再加上宋太宗的指揮失誤,宋軍大敗,在所難免。

實際上,在耶律璟在位期間,中原地區正處於趙匡胤的統治之下,在此之前的柴榮也是趁著這個時機攻取了三關三州。然而,趙匡胤當時基於現實原因,採取了先北後南的戰略。因為當時的經濟重心已經南移,對遼國的作戰必須具備足夠多的資源支持,因此必須先拿下南方。趙匡胤計劃的很好,唯一算漏的,是他自己的生命。以趙匡胤的軍事能力,加上北宋的精銳部隊,再得到南方經濟資源的支持下,收復燕雲十六州並不是什麼難事。但是,趙匡胤還沒有完成自己的大業,便神秘去世。他的繼承人,太宗趙光義,在軍事方面是個小白,兩次北伐,耗盡了北宋的精銳。自此,北伐再無實現的可能。


庭州行者


這個問題不好簡單說到底有關或無關。但是,就宋朝初期的軍隊戰鬥力,事實上並不弱,後來宋朝軍隊的力量給人感覺很差,不完全和武將兵權產生因果關係,確實可以肯定的。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但也可以提出思路。宋朝趙匡胤和趙構都進行了解除兵權問題,這是皇帝害怕武將擅權奪位,有點小心眼。但是,宋朝的軍事制度是系統龐雜和臃腫,事實上,北宋前期,南宋前期,將領很多,要說軍隊戰鬥力很弱,也不符合事實。像南宋初期,宋軍要真弱,恐怕趙構就給兀朮抓住了。或者完顏亮就打過江南,立馬吳山第一峰了,事實並不是這樣。

但宋軍的問題在哪裡?在他們不注重練兵,宋朝軍隊是完全招募的,當兵是一種職業,是一份工作。但是,宋朝養那麼多禁軍並不是真的為了備戰備荒,而是提防他們鬧事,把軍隊給養著,久而久之好吃懶做,軍隊素養就低下,所以等著真正需要去作戰的時候,就一塌糊塗了。那麼,就算宋朝經常更換統兵將領,假如這個制度真正執行到位,是要訓練一支強有力的禁軍,只要長期保持很好的訓練,宋軍的歷史表現不會是這樣。

歷史上漢朝禁軍南北軍是訓練很好的,隋朝禁軍驍果騎也是天下無敵,瓦崗軍已經號稱強大了,宇文化及那麼荒唐的一個人,帶末代驍果騎都能力挫李密的瓦崗軍,可見隋軍的素質過硬。唐朝的軍隊也是名聲顯赫,至少就算安史的番軍在他們也是招募來的,錢糧保障是一方面,問題是也得到很好的訓練,才能同官軍對抗。官軍失敗正是在於後面到處抓丁,根本倉皇應付,在古代這是決定戰鬥力的關鍵,卻往往被讀者所忽略。

恰恰宋朝禁軍號稱數量史上之最,素質之堪憂也是史上之最,根本原因不在將領是誰,兵權在誰手裡,而是基礎管理不過關,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這個才是根本。


何運超


燕雲十六州,乃是中原王朝北部的一道重要屏障,雖然宋初曾多次北伐意圖奪回,奈何遇到了同樣處於鼎盛時期的遼國,最終無功而返,此後更是長期處於被動的戰略防禦之中,再也無力奪回。那麼宋朝為何始終不能奪回燕雲十六州呢?事實上與宋朝的軍事制度密切相關,而“杯酒釋兵權”只是這種軍事改革的第一步而已。

△“燕雲十六州”位置示意圖

“杯酒釋兵權”僅僅是軍事改革的第一步

趙匡胤本就是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大位,再加上五代十國時期武將兵變之事時常發生,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趙匡胤在政治上推行“強幹弱枝”統治模式,有效避免了地方勢力做大。同時,趙匡胤也在積極推行軍事改革。

△趙匡胤

而趙匡胤軍事改革的第一步,便是要將禁軍牢牢掌握在手中。宋朝建立之後,為了削減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趙匡胤制定了從廂軍、鄉兵中選拔精英,組建東京禁軍的制度。如此一來,直屬於中央的禁軍便成為了全國最精銳的部隊,從而有效避免了地方勢力過大的問題。可是如此一來,禁軍將領的忠誠便成了問題,雖說宋初的禁軍將領極為忠誠,但是人心隔肚皮,他又豈肯將王朝的命運交於他人之手,更何況未來之事誰又說得清。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宋太祖將石守信等禁軍高級將領留下喝酒,經過酒桌上的一番長談,石守信等人次日紛紛主動要求解除兵權,這便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然而,這僅僅是宋朝軍事改革的第一步。

軍事制度徹底改革,才是影響軍隊戰鬥力的主要因素

人心隔肚皮,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建立完善的制度才是關鍵,在趙匡胤的推動下,宋朝的軍事改革主要有四項內容:

1、建立樞密院制度,推動兵權分解。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又稱“三衙”)統領。此外,建立樞密院,主管軍隊調動。如此以來,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即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從而確保了皇帝對禁軍的掌控。

2、軍隊一分為二,內外相互制約。將全國軍隊分為兩部分,一半屯駐在京城,一半則戍守各地。如此以來,京城駐軍足以制約地方發生的叛亂,而各地駐軍也可以撲滅京城發生的叛亂。內外相互制約之下,叛亂極難發生。

3、兵將分離政策,將領丟失軍權。京城禁軍和地方守軍必須定期調動,這種輪流駐防的方法稱之為“更戍法”。如此以來,由於士兵經常換防,便達到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的目的,有效防止了各級將領掌握軍權。

4、立而不設制度,防止將領做大。殿前司的二帥和侍衛司的首三帥不再授予他人,以致侍衛司只餘下馬軍和步軍的統帥,而沒有了原來統合兩軍的馬步軍統帥,侍衛司就此一分為二。從而降低和分割了禁軍統帥的職權,使軍權服膺於皇權。

這種軍事改革雖然降低了發生叛亂的風險,使得皇權更加穩固,但無疑對軍隊戰鬥力形成了極大影響。宋初由於剛剛經歷亂世,軍隊經過長期征戰,戰鬥力尚有保證,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宋軍的戰鬥力持續下降卻是已成定局。

宋朝為何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

正如前文所說,宋太祖的這種軍事改革,從長期來看的確制約了宋朝的軍事能力,但其實對於宋初的軍隊戰鬥力影響卻不是很大,更何況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曾御駕親征。那麼宋朝為何始終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呢?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蕭太后也不是易與之輩

1、宋朝對遼國並不佔優。遼國不同於以往的遊牧政權,以往的遊牧政權雖然強大,但卻往往是以部落聯盟的形式存在,各部落相對獨立,凝聚力相對有限,一旦雄才大略的霸主去世,遊牧政權很快便會分崩離析。然而遼國不同,除了因環境影響導致生活生產方式不同之外,它的統治模式已經與中原王朝並無二致,凝聚力同樣很強。因此,不論是國土面積,還是軍隊戰力,宋朝都沒有形成絕對優勢。即使是在統治者這個層面,當一代雄主趙匡胤遇到一代賢后蕭燕燕,同樣不佔優勢。

△遼國並不弱於宋朝

2、燕雲十六州百姓對宋朝歸屬感有限。這才是另外一個致命原因,從後晉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遼國),到開寶八年(975年)宋朝基本完成天下一統,具備北伐條件,遼國對燕雲十六州的統治已經長達四十年。而為了統治當地漢族,遼太宗採取了“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分治漢人和契丹人、南北兩面官的兩院制,在這種統治模式下,歷經兩三代人的統治,遼國對燕雲十六州的統治已經極為穩固。要知道,早在宋朝建立之前,燕雲十六州的百姓便已經開始接受遼國的統治,這裡的百姓對於宋朝這個新生國家到底有多少歸屬感,恐怕並不樂觀。不要給百姓講什麼大道理,他們的要求不過是安穩日子罷了。

△宋太宗趙光義

雖然此後遼國國勢日衰,但宋朝又何嘗不是如此,更何況隨著時間推移,遼國對燕雲十六州的統治只能越來越牢固,此地百姓對宋朝的認同感越來越低。因此,在宋太祖和宋太宗北伐相繼失敗之後,宋朝便就此失去了收復了燕雲十六州的機會。


香茗史館


宋不能收回燕雲十六州,與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將兵權有沒有關係?

宋不能收回“燕雲十六州”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軍事改革是沒有關係的。

北宋能從“五代十國”時期壯大也是很不容易的,燕雲十六州是“後晉”兒皇帝石敬塘割出去的,後晉又是在公元947年被契丹人攻入汴京滅的國,然後契丹建立了大遼國。

那時中原混戰,契丹就經營的非常強大,到了960年北宋建立,大江南北都是地方割據,南有“南漢、南唐、吳越”南平、武平等,西有據倆川的後蜀,北有契丹族建立的強大的遼政權控制的北漢,趙匡胤趙光義弟兄倆花了十六年時間才基本平定南北。

趙匡胤死後,宋太宗趙光義滅了北漢,就乘勝攻打“遼朝”,宋軍一直打到薊州,在高粱河一役,宋軍被遼軍打的大敗,御駕親征的宋太宗乘了一輛驢車逃回了東京。

公元980年,遼朝發十萬兵南侵,在雁門關被宋朝“楊家將”擊敗。

遼景宗死後,十二歲的耶律隆緒繼位,在此期間,宋認為遼政局有變動,在公元986年,宋太宗遣“曹彬、田重進、潘仁美”率三路大軍北伐,結果是曹彬戰敗,楊業戰死。

之後就是党項建立西夏,與遼聯盟。

北宋從戰亂的諸軍閥中崛起,南征北戰實現了南北的基本統一,但根基不穩,即便趙匡胤不杯酒釋兵權,也沒有國力收回幽雲十六州,因北宋建立,正是遼國最強盛的時期,而遼的治國理政和制度大體效仿中原,雖是少數民族政權,但也是漢化了的少數民族政權,從唐末耶律阿保機就開始逐漸壯大,耶律德光又打進中原滅了後晉,幽雲十六州不是一個剛建國不久的北宋能收回的,國力就沒有遼強大,和杯酒釋兵權一點關係也沒有。

夏有涼風61

山西猛虎保安服務集團有限公司員工 歷史領域創作者

2354粉絲 · 1.1萬贊

相關問題

宋太祖趙匡胤到底是怎麼死的?

朱溫是如何滅掉唐朝的?

為什麼趙光義不惜御駕親征也要滅掉北漢?


燈的奴僕


宋不能收回燕雲十六州,與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將軍權這事的關係大著呢!

杯酒釋兵權雖說是趙匡胤彈指一揮間就把兵權這麼棘手的問題很瀟灑地解決掉了,兵權掌握在中央,以後再也不會有將領被下屬“黃袍加身”這作亂犯上的事,但是從民族和國家的利益這個角度來看,實則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聰明反被聰明誤了,是趙匡胤帝王生涯中所犯下的最最最為致命的政治錯誤。

杯酒釋兵權從現象上看,是趙匡胤用金銀良田豪宅美人和掌權的武將交換他們手中的兵權,你們放下手中的武器,從此我們君臣之間就沒有任何猜疑了,人生苦短,你們就好好享樂到天年吧!其實從本質上看這件事,無疑是趙匡胤給武將們頒發了一張“腐朽許可證”。雖然說大部分武將都是重情重義,本不想貪的,但是如果不貪,就會被皇帝老兒猜忌了,所以不貪不行,不貪就“犯法了”!有史料記載:石守信“累任節鎮,專務聚斂,積財鉅萬”;王全斌“破蜀日,奪民家子女玉帛”,縱兵大掠蜀中;王仁贍破蜀之日,“納李廷珪妓女,開豐德庫取金寶”;楚昭輔“頗吝嗇,前後賜予萬計,悉聚而畜之。嘗引賓客故舊至藏中縱觀,且曰:‘吾無汗馬勞,徒以際會得此,吾為國家守爾,後當獻於上。’及罷機務,悉以市善田宅,時論鄙之”等等風氣,大概意思就是說皇帝可是批准了的事,沒多大事!

且不說“杯酒釋兵權”將一幫能征善戰的武將手中軍權剝奪了,讓他們靠邊站,對大宋帝國來說,無異於是自斷己臂,自殘己足,作繭自縛,宋朝後來的飽受外族欺凌與蹂躪完全與此有關,單就“杯酒釋兵權”所開的一代風氣而言,其後果就真的是很嚴重。

所以宋朝想要收回燕雲十六州,即便有這個財力,但是並沒有這個武力的實力!其實宋朝的做法,就是偏安一隅,沒有胸懷天下,不居安思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就用金銀解決!真是可笑至極!

我就是好意思講,喜歡的朋友可以點個贊哦(´-ω-`)




三顧歷史


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列局面,實現中原的統一。

一、出身世家。

趙匡胤喜歡讀書,吸收書中的知識,有獨立思考的見解。

二、刻苦艱辛的習慣。

宋太祖的內宮是最簡樸的,宦官只有五十餘名,宮女也只有二百多名。

宋太祖累積財富,用“備價取贖”向契丹買回燕雲十六州。

三、黃袍加身。

趙匡胤擁立後周太祖郭威,靠手裡有一支強大的軍隊登上帝位。

四、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一方面解除將士的兵權,另一方面由政府滿足他們致富的願望。

交出兵權,享受生活。君臣各有所取,各得所安,沒有血腥和屠殺。

因此,宋太祖的最大貢獻是恢復中原的統一,結束唐末五代的藩鎮割據混。百姓有了和平安寧的環境,為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語文360


肯定有關係,但並非是收不回來的唯一原因。簡列之,以供參考:

  1. 遼朝立國已久,國力雄厚。到宋太祖建國時,遼對“幽雲十六州”已經經營了24年,各方面的防禦措施都做的很完備。而中原剛剛歷經五代十國戰亂,元氣大傷,未得恢復,還沒有實力與契丹戰鬥。


  2. 宋太祖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杯酒釋兵權,大肆打壓武將,抬高士大夫地位。文人管兵,指揮戰鬥,但多是紙上談兵的瞎指揮。武將建議得不到重用。


  3. 燕雲十六州本身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丟失容易,奪回來難。況且北方騎兵戰力強悍,機動性強,而宋兵多為步兵,機動性差,容易成為騎兵的靶子。五代第一明君周世宗竭盡全力才收回了兩三個,略遜一籌的趙匡胤、趙光義想收回來卻是艱難。

  4. 調兵遣將需講究“專而不疑,活而不僵”的,頻繁換、作戰僵化是兵家大忌。這一點趙光義做的很不好,雍熙北伐時,他在後方瞎指揮,派遣文人作監軍,猜疑武將,時常更換戍邊的將領,導致軍心渙散,軍隊凝聚力不夠。比如說攻山頭時,將領不能擅作主張,需要先畫圖報告,然後他在圖上畫標記,將士需要嚴格按照自己的意思來打。莫說戰機稍縱即逝,就是戰機充足,他又不瞭解這個山頭的地形,又怎麼能憑空想瞎指揮呢。於是,在後來的高粱河之戰,趙光義終於吃到了苦頭,落了箇中矢騎驢,狼狽而逃的下場。




總論:雖然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解決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武將作亂的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穩定了統治秩序,維護了國家統一。但長期以來,弊端日顯,遺患無窮。對於幽雲十六州,北宋初期戰鬥力很強的時候還收不回來,那麼以後積貧積弱的時候,就更加收不回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