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統一日本的雄主,計劃兩年遷都北京,敗於中國一支偏師,身死族滅

白江口之戰後,日本拼命學習唐朝,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經過數百年的諸侯混戰,到1590年,終於由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本來國家統一算得上是一件好事,但是,豐臣秀吉還有一個巨大的夢想,就是征服大陸。

自從唐朝衰落後,日本便對中國失去了敬畏。連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都被日本人打敗,使得日本對大陸的野心開始復燃。豐臣秀吉繼承了這種野心,他認為憑藉日本久經戰陣的軍隊,只需要兩年就可以遷都北京,坐享天下了。

統一日本的雄主,計劃兩年遷都北京,敗於中國一支偏師,身死族滅

不能說豐臣秀吉非常狂妄,當時他手下的軍隊至少有二十萬以上,打過多年的內戰,還裝備了先進的鐵炮。跟中國歷史上的戰爭比一下,無論是軍隊數量、還是質量,豐臣秀吉都自信滿滿,有把握吞併中國,然後再進軍印度。

1592年4月14日,豐臣秀吉正式出兵朝鮮,這是大陸攻略的第一站,拿下朝鮮,才談得上中國和印度。果不出所料,朝鮮軍隊是渣渣,完全不是對手,日軍很快就攻佔了大半個朝鮮。

統一日本的雄主,計劃兩年遷都北京,敗於中國一支偏師,身死族滅

朝鮮國王趕緊嚮明朝求救,萬曆皇帝和朝廷認為日本真正的意圖是侵略中國,救援朝鮮就是保衛中國,很快便決定發兵入朝,擊敗日本軍隊。

一開始,明軍並不瞭解日軍的實情,在朝鮮方面的情報裡,日軍先鋒只有千把人。但明將祖承訓帶領兩千多騎兵與之交戰後,發現日軍至少有上萬人,且火器精良,訓練有素。

實際上,日軍第一批入朝的部隊有十四萬陸軍,近萬水軍,實力遠超明朝的想象。直到此時,明朝終於確定光靠遼東軍是不夠的,必須調集更多的精銳,方能擊敗日軍。

統一日本的雄主,計劃兩年遷都北京,敗於中國一支偏師,身死族滅

於是,一批批明軍趕赴朝鮮前線,李如松被任命為御倭總兵官,節制四萬多入朝明軍。明軍在騎兵和火炮上佔有優勢,各部基本都有實戰經驗,其中包括有著名的戚家軍。

明軍的第一個目標是收復平壤城,守衛平壤的是小西行長的第一軍18000人,日軍原以為自己有鐵炮隊,處於有利的防禦地位。鐵炮其實是從歐洲傳過來的火繩槍,在日本內戰中,對付騎兵有很好的功效。這也是日軍明知自己騎兵很弱,卻仍然敢於發動戰爭的原因之一。但是在朝鮮戰場上,鐵炮的作用大為下降,原因是明軍有真正的火炮。

統一日本的雄主,計劃兩年遷都北京,敗於中國一支偏師,身死族滅

李如松集中了數百門火炮,從三個方向炮擊平壤。當時的火炮雖然還不能與後世的相比,但射程和殺傷力仍然遠強於日軍鐵炮,這使得日軍的鐵炮隊光捱打而不能還手。即使是明軍步兵和騎兵,手裡也有三眼銃,可以連續射擊三次,打完後還可以當錘子用,日軍鐵炮隊很難佔到上風。​

小西行長見明軍兇猛,不得不放棄平壤,向南逃竄。路上又遇到明軍騎兵的截殺,損失慘重。史載明軍陣亡790人,殺傷日軍9000多人,平壤被收復,此戰史稱平壤大捷。

統一日本的雄主,計劃兩年遷都北京,敗於中國一支偏師,身死族滅

明軍乘勝追擊,派查大受的騎兵向南方偵察搜索。在碧蹄館附近遭遇日軍偵察部隊,發生戰鬥。雙方不斷增兵,明軍是三千多騎兵,日軍則有兩萬多人。

碧蹄館遭遇戰是明軍騎兵和日軍步兵的一次大規模野戰,日軍擁有兩部以上的優勢,但明軍十分頑強,打得也很勇猛,使日軍始終無法完成合圍。

統一日本的雄主,計劃兩年遷都北京,敗於中國一支偏師,身死族滅

由大名組成的日本軍隊,見識到明軍的戰鬥力後,不願意死打硬拼,以拖為主。中日雙方展開議和,陸上戰局陷於僵持。由於朝鮮無法提供足夠的後勤支援,明軍主力撤離了朝鮮。

議和失敗後,豐臣秀吉在1597年再次發起戰爭。明朝派麻貴為總兵,第二次援助作戰。這一回明軍總共有七萬多人,日軍被逐步壓縮到蔚山一線。

海面上,李舜臣和鄧子龍的中朝聯合水師,擊敗日本水軍,迫使日軍主力加速逃回。1598年8月,豐臣秀吉病死於伏見城,德川家族趁機崛起,奪得政權。

統一日本的雄主,計劃兩年遷都北京,敗於中國一支偏師,身死族滅

豐臣秀吉這個充滿野心的傢伙,侵略野心沒未來得及完全展開,就被明朝打回了原形。援助的明軍只能算是明朝的一支偏師,且兵力始終少於日軍,卻讓日軍無法戰勝。

豐臣秀吉死後不久,全族被誅滅,兒子孫子全部被殺,沒有留下自己的血統,也算是上天對他的報應吧。

【參考文獻:《明史》、《明萬曆朝鮮之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