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2020年的世界,可能不你想的那樣

2019年世界經濟在蕭瑟中步入尾聲。明年會好起來嗎?

2020年的世界,可能不你想的那樣

中新社記者 楊豔敏 攝

招商銀行原董事長秦曉稱,前兩年主要經濟體都有不同程度的復甦,但現在看來彼時的“小陽春”並不是真正企穩。全球經濟依然處於下行軌道,“這不是短期能夠改變的”。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也認為,過去10年來全球經濟都在經歷“無增長的復甦”,即全要素生產率下降,技術進步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快。在此情況下,2020年世界經濟預計仍將下行,且下行幅度或將超過今年。

不過,為擺脫困境,不少經濟體最近都推出了大手筆的穩增長措施。

例如,日本日前通過了總額達26萬億日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包括加快受災地區恢復和重建,加大對中小企業和農業的投入,投資新的經濟增長點等。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原所長陳鳳英認為,隨著這些政策效應逐步顯現,明年世界經濟有望好轉。

一些國際組織預測,明年全球經濟也可能會稍微有些起色。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2019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只有3%,2020年或將達3.4%。

其中,歐元區今年經濟增速預期為1.2%,明年為1.4%;美國為2.4%和2.1%;俄羅斯為1.1%和1.9%;巴西為0.9%和2.2%;印度為6.1%和7.0%。

世貿組織(WTO)預計,2020年全球商品貿易增速可能會放緩0.3個百分點至2.7%,但與今年貿易增速1.2%的預期相比有明顯提升。

不管明年全球經濟走勢如何,有一點是肯定的:

一個充滿風險的大變革時代已經來臨。

風險,某種程度上恰恰因希望降低風險而起。

正如金融專業人士朱雲來所言,任何措施都會存在正負雙面作用,一方面要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可能會帶來新的挑戰。

2019年,為抵擋下行壓力,30多個經濟體先後實施了降息,全球進入了低利率時代。

曹遠征提醒說,現在“很多國家貨幣政策已經走到了極限”。

如此大規模的“放水”和同樣大規模的財政支出眼下還沒引發全球性物價上漲,但對貨幣大幅寬鬆可能導致的後果,各國必須做好準備。

從這個意義上說,全球格局的變化將不僅僅體現在貿易上,在金融格局、貨幣政策、財政安排等方面可能都會有重大變化。

風險,也源於不同訴求之間的碰撞和博弈。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看來,全球經濟正面臨兩個“脫鉤”風險。

一是美國會否和多邊規則體系“脫鉤”,這從美國長期阻撓WTO上訴機構成員遴選,致WTO爭端解決機制面臨癱瘓危機中可見一斑。如果美國執意將非市場經濟導向納入多邊規則,將給國際社會帶來嚴峻挑戰。

二是中美會否在經濟、科技上“脫鉤”。如果中美走向“脫鉤”,將給全球帶來嚴重衝擊。

張燕生認為,對國際秩序和格局應有的樣子,中美歐訴求各有不同。

中國希望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歐盟強調基於規則;美國則主張建立基於“美國優先”、公平貿易、對等開放的國際秩序。

未來的國際秩序和格局,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這三種訴求如何競爭與合作。

大變局來臨之際,穩中求進,繼續推進改革是中國最好的選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稱,無論從供給要素還是需求空間來看,中國經濟都依然具有中高速增長的潛力。但這一潛力不能自動釋放,需要通過改革和政策調整才能實現。

他表示,中國應加強幾方面改革。

首先要切實加強產權保護,穩定民營企業家預期與信心。各級政府要形成嚴格的產權意識、合同意識,在法律和政策制定實施過程中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做到透明、公開、可預期。

還要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特別是產業升級方向、方式以及產業優勝劣汰和重組等的直接干預。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高培勇也指出,當前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主要根源於體制機制性障礙,這種障礙只能用體制機制變革的辦法來清除。

要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才是高質量發展階段實施宏觀調控的必由之路。

最近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幾次點題“改革”。

會議明確,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善於把外部壓力轉化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強大動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一場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改革,值得期待。

來自:國是直通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