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阿里为什么偏向全资收购(高德、优酷、饿了么等)?腾讯只是投资?

白话战略


这个和两家公司的基因有关,阿里的收购是为了服务其企业战略决策,要求整合力强,达到完全控制的目的。而腾讯自从三q大战后,就改为平台赋能的模式,把自己庞大的流量对投资对象进行倒流。并不追求控制。


深蓝148347154


如果你能搞清楚这两家对流量的需求就能明白为何阿里要全资,腾讯只要投资!

互联网赚钱的核心就两个字流量,有量啥事都好说,没量你东西再好也白搭,因此整个国内互联网都是围绕这流量在转的,官方点的说词就是运营。

阿里和腾讯这两家目前均拥有国内最强大的流量池,阿里就是淘宝系电商平台,腾讯就是社交平台。但是这对流量的取向却是是完全相反的,阿里的流量池就是个黑洞,不断吞噬流量(内部和外部)来为自己的电商服务,而腾讯是不断往外传输流量给扩张自己的地盘。

阿里吞流量:为何阿里需要不断吞噬流量来为自己的电商平台服务呢?因为这是其自身属性所决定的,淘宝系的本质就是一个搜索平台,和百度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无非一个搜的是各种资讯信息等,一个搜的是商品信息。

但是电商这块又和普通搜索不一样,淘宝必须得将自己的流量圈在自己的平台才能让买卖双方在这上面交易,从而才能让阿里自身获得稳定的收益,如向卖家提供竞价排名,收取各种技术服务费等。如果淘宝系流量外流,那平台显然就废掉了,人都跑光了还怎么做生意赚钱。

所以阿里必须让淘宝有流量,圈住卖家,然后再拉来买家,最后再从卖家身上赚取各种费用。依靠这种模式阿里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电商仍旧是阿里最核心的赚钱机器。

也正因为为了保证淘宝系平台的流量,最终就造就了阿里是流量的吞噬者,也造成了阿里的收购基本以全资收购为主。些收购的产品在自身行业内基本都数一数二,拥有不菲的用户基数,这样的产品就能为阿里提供稳定的流量入口。同时这些产品也能让阿里补自己的短板,对现有的产品线做出一定的补充,使得整个阿里战略体系更为完整。

此外,由于对外部流量很依赖,阿里也很担心被外部流量卡脖子,因此对于不能收购或无法掌控的流量就直接封堵,比如屏蔽百度,比如直接封扼杀蘑菇街这种导流平台。

腾讯流量输出:腾讯的社交流量池和阿里是完全相反,由于其不是电商平台本身不需要靠吞流量来生存,而社交属性又导致其自身能源源不断的产生流量。这种流量溢出的情况下,腾讯能做的就是将这部分流量导出然后来扶持那些需要流量支撑的产品。

因此,我们能在腾讯的平台上能看到很多其投资合作的产品的入口,最典型的就是京东、滴滴,以及当年的摩拜等产品,都通过微信的流量输出再进行扶持。

此外,腾讯现有的投资模式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和当年的3Q大战相关,经历此役之后的腾讯承诺搞开放,也就是此后腾讯不再简单的复制人家的产品,而是将更多的资金投入一些新产品以及创业公司。

我想也正因为承诺开放,因此腾讯对于投资的产业和公司采取了不管的模式,只扔钱,不干预实际运营。再加上腾讯本身能提供流量支撑,可以较好的为创业者提供服务。

综合来说,造成现在这种局面是由这两家的基因或者业务体系所决定的!阿里天生需要外部流量为自己服务,但又为了不被外部流量所左右挟持,就只能全资收购以便控制,不能控制的直接封杀掉。而腾讯有大量的流量溢出,以流量+投资的形式就能很好的获得效果,也就没必要搞全资收购。



Lscssh科技官


这种事情,多少大佬都搞不清楚,本来我是没有发言权,但是下图这个回答,我真是没忍住,不敢苟同。。。

以我的肉眼凡胎来看

腾讯腾讯更像是商人,以市场为试金石,来检验自己的资本。所以腾讯只管投资,除了自己起家的核心产品,很少参与经营。只需要按照资本市场那一套,看好报表,有钱赚就行,你爱怎么干就怎么干。就算自己的核心产品,据说也是两个甚至多个部门同时进行,最终哪个能赢得市场的青睐,哪个就活下来。这也是为什么腾讯既参股京东,又扶持拼多多,既参股虎牙,又扶植斗鱼。这种做法短期看可能会有资源浪费的嫌疑,当然也不会很明显,毕竟明摆着赔钱的买卖谁都不会去做。但从长期来看,可以一直保持近似于寡头垄断的地位,因为他已经360度无死角地深入了市场。

阿里像是在引导人们改变观念和习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而适应了他们。所以阿里在投资一个行业后,就不会任其发展,而是注入自己的企业价值观,让企业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发展。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在不知不觉中去改变市场,达到革命性的改变。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史例,老蒋在败逃台湾时,为什么要拼命争取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化人?所以阿里一直以收购为主。

不管怎么样,都是在探索中求发展,只有与时俱进和锐意创新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算了,泡面要凉了,吃完睡觉。。。🙃



理想贩子


里巴巴自从在美国上市之后,就在国内开启了买买买的通道,几乎国内半个互联网公司被阿里巴巴拿下了,像我们比较熟悉的UC浏览器,优酷,高德,饿了么都是阿里集团下属的公司了,而且不是简单占股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是全资控股基本上创始团队拿钱走人,完全的阿里文化覆盖。

这种算法相对比较霸气,因为这种霸气的做法在业内也是让很多人不舒服,美团就是典型的例子开始属于阿里集团极力扶持的项目,结果王兴也不是这么容易备受束缚的人,就这样王兴偏向了腾讯集团,腾讯集团也是和大半个互联网公司有瓜葛,但做法和阿里巴巴截然相反,腾讯大部分情况下只是注资,说白了就是能够分钱,至于控制权基本上还是大部分创始人团队拥有。

京东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腾讯属于绝对的大股东,而且在流量上也有大规模的支持,但实际控制人还是刘强东本人,保持原生团队足够的创造力,只是在资金和流量给与足够的支持。

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司都属于抓住移动互联网而做强的公司,在第一代互联网发展时期,百度公司属于绝对的霸主,手握着绝对的流量,但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步伐明显没有跟上。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打造了微信这个社交巨无霸产品,并且打造了以微信为核心的生态系统。

阿里巴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夯实了国内电商霸主的地位,并且通过每年的双11活动不断的刷新记录,通过大量的收购部署自己的护城河,现在拥有的流量入口足以震撼国内半个互联网江湖。当然这两个企业掌握着支付的入口,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都掌握巨大的用户资源。

从市值上看百度已经和阿里巴巴,腾讯公司相提并论了,今年的财务报表收入已经开始有了下滑的趋势了,本来从最初的bat的属性来看百度是最注重技术的公司,现在已经慢慢演化成阿里巴巴成为了真正的技术公司,现在排名全球第三的云计算阿里云还在国内外不停的拓展业务,成立的达摩院也是在瞄向高端技术领域。

现在的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以及芯片方面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升,从涉足领域上看阿里巴巴更加天马行空一些。腾讯公司相对保守一点,从公司的调整来看阿里巴巴变化总是比较大,腾讯公司只是在初期业务比较臃肿的时候调整成聚焦的几个目标,基本上延续到现在。

每家公司的文化是和创始人赋予这个公司的基因有一定的关系,阿里自从诞生就弥漫着一种强大的运营气息,在这种基因下阿里巴巴所做的双11等等活动就是这种文化的产物,阿里巴巴很流行的一种文化就是迎接变化,从阿里内部调整的频率可以看出端倪,但整体来讲阿里集团在向着更高更大的目标迈进。

腾讯在外界看来这些年变化不是很大,投资公司基本上只是投资占股份很少直接参与运营,但腾讯有一点就是在关键的转型期从来都没有掉过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恰当的实际推出了微信,并且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用户量就上亿,这些都是商业奇迹般存在。

在下一代的万物互联时代现在看阿里巴巴走的走的更加靠前一点,百度不是一点机会没有,毕竟现在全力做人工智能,真的做出东西并且挺到市场的爆发期,那么注重技术的百度公司还是会回来的,但这一切里面的变数非常大。腾讯公司在不温不火中也是在积攒着下一次的发力点,每家公司都有独特的基因,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动炒币机器人


不过行业内认为在投资这事上,阿里倾向于收购,腾讯倾向于间接持股。其实这样的结果主要是腾讯与阿里的商业模式本质不同,腾讯主要靠QQ、微信占据了用户流量,而盈利模式自然是靠流量分发,所以现在腾讯投资大部分是防守型地去占坑(比如在社交领域里面的投资)和丰富自己的生态体系。

再来看看阿里巴巴,主要靠电商但是不产生流量的,但是从商业本质来看电商相对来说业务是个消耗流量的业务,因此阿里需要花大价钱去买产生流量的东西,所以我们看到了诸如优酷、UC、高德等被阿里拿下。其实也有行业人士认为这也与阿里和腾讯的文化有关,阿里控制欲太强,腾讯相反就比较包容。

所以基本上来看,阿里收购的大部分是在为它的核心服务,通过收购来控制流量流向电商,腾讯投资的更多是通过社交的微信QQ去给他们倒流比如京东,是通过流量给投资的企业变现,是以点到面的过程,这又与腾讯微信一直秉承的思路一样,连接世界万物 所以它不一定要拥有全世界,而只要全世界都跟它产生联系就可以。

所以两者投资的目的不同,一个是出去,一个是进来。对于腾讯来说,其他企业越好,自己才能越好,赚的越多。而对阿里来说,其他企业好不好没关系,只要能把流量引过来,自己业务赚到更多钱就够了。


科技之窗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因为在很早以前,马云创业的时候找过马化腾,希望马化腾能够投资阿里巴巴。

但是马云让出的股份不符合马化腾的预期,马化腾希望是超过51%,完全控制阿里巴巴公司,或者直接收购。

在腾讯发展的一段时期,腾讯对于所有的竞争对手也是采取的“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做法。但是后来有几件事触动了马化腾,所以后来的腾讯的策略就是以投资为主。

但是阿里巴巴反而现在走上了“买、买、买”的道路。不过这其中也是有一定的商业逻辑。

阿里巴巴缺乏流量安全感

我们知道阿里巴巴作为一个电商平台,用户的粘性是附着在商品的丰富度和价格的,所以很容易就是。

这几年京东的不断赶超,还有拼多多的突然崛起,都抢占了阿里巴巴一定的市场份额,也侧面的说明了阿里巴巴对于流量的焦虑是正确的。

所以阿里巴巴的所有收购都是为了给自己导流,如果只是入股的话,是没有办法要求被投资公司一定为自己做流量贡献的。

腾讯有流量,缺乏的是变现手段

腾讯跟阿里巴巴恰恰相反,社交软件的垄断,在短时间内,几乎是不可能被撼动的。

用户粘性非常强,新公司可以让用户使用自己的产品,但是几乎不可能改变使用微信的基础,因为这是成本太大。

拥有巨大流量的腾讯需要更多的变现手段,而任何公司都不会拒绝流量,因为任何变现都是以流量为基础的。

所以腾讯投资公司,可以给予被投公司流量支持,而被投公司利用这种流量做大做强后,可以成为腾讯布局中的一环。

不管是京东还是拼多多都证明了这一点,腾讯需要一个打败,或者挤占阿里的公司,但是腾讯不需要自己去做。


小渔的创业信条


腾讯之前也是全资收购,但后来发现这个策略有问题,于是改为做大股东。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收购易迅网。

当初易迅跟京东不相上下,一南一北。据传,腾讯最早看中京东的,但刘强东不同意全资收购,最多给20%。马化腾一生气就收了易迅。当时微信正火,易迅老板也觉得背靠腾讯流量绝对碾压京东。可结果是,短短几年,京东彻底碾压易迅、当当、卓越(亚马逊中国)、苏宁在线这几家自营电商。

腾讯痛定思痛,加上跟360的杠杠,决定“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于是开启了大股东的道路:入股京东,并将自己的拍拍网易迅网打包给京东;入股搜狗,将自己的搜搜打包给搜狗。

入股京东这件事儿上,有几个注意的点:

1.许多业务,不是钱和流量能够搞定的。腾讯模仿了许多产品,比如农场、飞车等等成功的,但也有拍拍、搜搜等等失败的。简单的说就是对手弱的都能成,对手强的都成不了。

2.人才的重要性。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京东不止干掉了易迅,也干掉了当当、卓越,这跟刘强东的能力是有直接关系的,他就认准了一点:再赔钱也要自建物流。而同时期甚至到现在,还有人认为“互联网就应该轻资产”。是否轻资产,取决于能否满足用户需求。阿里巴巴现在大规模建设菜鸟、甚至直接入股快递公司,由此可见刘强东当初的眼光!

3.激励作用。全资收购,好处就是自己说了算,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所以,全资收购的前提是你自己或团队里有人更熟悉这个业务,能够将这个业务做的更好。如果没有这样的角色,那么,全资收购进来,被收购的创始团队肯定就没了斗志。就像易迅,被腾讯收购,看似获得微信流量,但创始团队谁还卖力?反正干好了也是小马哥拿大头,谁认识卜广齐?当初微信做大之后就有传言张小龙要跳槽,后来立马升为副总裁,微信也独立为事业部,各种采访报道也是全由张小龙出面,甚至各种对张小龙的特殊优待。

4.示范效应。腾讯入股京东成就了刘强东,入股搜狗成就了王小川。哪个创始人没有独立发展的欲望?如果想背靠大公司,当初也不会苦逼创业啊!所以滴滴、摩拜、美团铁定投腾讯啊,投阿里那不是死路一条吗!

至于阿里收购的几家,高德现在还算不错,微博只能说余威尚在,优酷这种视频平台目前阶段拼的就是烧钱拿版权反正阿里有钱。

只是,这么继续下去,阿里的对手会越来越多,腾讯之前也是很多敌人,后来换了策略,变成朋友越来越多。创始人但凡有点志气的,都不愿意跟人做儿子,最多给人做兄弟。腾讯CEO、京东CEO、阿里CEO同桌吃饭,阿里的副总裁就得靠边站!


水滴的声音


谢谢邀请!阿里为什么倾向于全资收购、而腾讯更喜欢投资?

腾讯是有钱你先赚、我还给你支持点创业基金、我的品牌授权给你你拿去随便用,赚了钱别忘了我就好;阿里巴巴是有钱了我先赚、我先吃饱了再说,等我挣够了钱我会给你一口汤喝的。

这是两家企业的性质,以及长期以来阿里巴巴、腾讯跟大股东相处哲学,加上马云、马化腾两位企业家的性格决定的。不过总体来看,腾讯的投资哲学更加成功,腾讯系企业美团、京东、滴滴、58同城、搜狗、快手、bilibili、斗鱼、每日优鲜、摩拜、阅文集团、腾讯音乐等等企业都发展得越来越好,而阿里这边被收购的企业除了高德地图,其他如UC、饿了么、优酷、天天动听、虾米音乐等基本上都走向了衰亡的道路,因此至少从实际战果来看,腾讯的投资哲学更成功。

马云、马化腾和大股东关系决定;马化腾希望出现更多的腾讯和马化腾、马云不希望出现下一个阿里巴巴和马云

腾讯的大股东是南非的MIH公司, 这家公司跟马化腾的关系一直很好,当然这跟马化腾一直以来在战略决策上非常正确有关。腾讯从成立那一刻开始,马化腾几乎做出的每一个大的战略决定都没有出过问题,腾讯从上市那一刻开始发展也一直非常稳定,股价什么的也没出现过太大的问题,业务从来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波动,一直非常稳健。马化腾因此赢得了大股东的绝对信任,大股东也放心大胆把董事会的投票权全权委托给马化腾,这也是马化腾在没有特殊股权下还能很好掌控公司的根本原因。

阿里巴巴的大股东有日本软银和美国的雅虎,Yahoo成为阿里巴巴大股东是当年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的代价。阿里巴巴成立以来,中国供应商事件,分拆支付宝事件,合伙人制度,尽管某些事情上对于阿里巴巴的发展、对于中国的金融制度是非常有利的,可是本质上确实违背了一家企业的经营道德,在没有获得大股东的授权下,马老师乾纲独断就率领国内管理团队做出了很多不符合规则的决定,这也导致了马老师和大股东软银和Yahoo的关系一直比较僵硬。

腾讯的大股东二十年来对马化腾绝对信任,阿里的大股东这二十年来跟马云矛盾基本上就没断过,这是决定了两家企业投资哲学差异的根本原因。

两家公司不同的经历,让他们在投资企业的时候投资哲学的不同。马化腾和他的腾讯效仿自己的大股东,自己也深知创业得到大股东绝对支持的重要性,因此马化腾愿意放权给投资企业的管理层。相应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也吸取了自己的经验教训,要是自己投资的企业的老板也跟自己一样不听话,那么最终受到伤害的不就是阿里巴了么,因此阿里需要的是绝对控制权。

大家回想一下这些年的阿里和腾讯的投资 ,他们各自选择的策略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甭管这些企业最终成了什么样子,至少基本符合两家企业的假设。

腾讯投资京东、美团、滴滴、58同城等企业,马化腾是又给钱、又给流量,可以说是非常够意思了,这些企业最终也发展得很好,最终马化腾把当年大股东怎么对自己的然后又传递给了腾讯投资的企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而阿里巴巴早期也确实尝试过,阿里巴巴和马云又不想放权,投资了以后又要对人家指指点点,最终人家就真的成了下一个“阿里巴巴和马云”,一个是滴滴、一个是美团、一个是ofo小黄车,这些企业不想沦为阿里巴巴的配角,最终王兴、程维这些人像当年马云对付Yahoo一样对付阿里巴巴,最终阿里投资不能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也是没有捞着太大的好处,美团和滴滴还逐渐成为了腾讯系。

阿里和腾讯业务区别:流量起点与流量终点

从业务上讲,腾讯的核心基础是社交,也就是QQ和微信,社交软件是流量起点,是超级平台,不需要额外的流量支持,腾讯只需要变现的手段。阿里的业务核心是电子商务,就是淘宝、天猫之类的,电商业务是流量终点,阿里不缺变现手段,可是阿里缺揽客的流量起点,也就是我们说得平台。

腾讯的投资哲学就只要拉起一个牌子告诉大家,我这里有两个驰名商标“QQ、微信”,大家快来快来看呀,我这里面入住了很多商家,有京东大家可以买东西、有美团大家可以点外卖打车开房、有58同城大家可以找工作,大家还可以在这里读书、看小姐姐直播、打游戏、听音乐、看视频啥的,你们赚了钱别忘了我就成。

阿里的投资哲学就是你看你来帮我拉客,甭管男的女的、帅的丑的,我这里质量好的商品不少,便宜的廉价货也很多,最终你看你把客人拉过来消费了这不就赚钱了嘛。你看UC你推荐几篇文章,文章里面放几个穿着美美连衣裙的小姐姐;优酷你推荐几个视频,视频里面放几个单手开法拉利的小哥哥......最终把那些想买东西的都骗到我这里来,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我了,要是能卖出货我会给你红包的。

这些就是阿里巴巴和腾讯投资哲学不同的两个根本原因,阿里和腾讯业务上有差异,再加上阿里和腾讯从来跟大股东的关系就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导致两家企业后来投资哲学不同的根本原因。腾讯是有钱你先赚、我还给你支持点创业基金、我的品牌授权给你你拿去随便用,赚了钱别忘了我就好;阿里巴巴是有钱了我先赚、我先吃饱了再说,等我挣够了钱我会给你一口汤喝的。因此假设你是一个创业者,腾讯要投资你就偷着乐吧,假设阿里要投资你你就要慎重了。


本文为字节跳动签约作者EmacserVimer悟空问答原创文章,未经允许转载、抄袭必究!

EmacserVimer


阿里巴巴自从在美国上市之后,就在国内开启了买买买的通道,几乎国内半个互联网公司被阿里巴巴拿下了,像我们比较熟悉的UC浏览器,优酷,高德,饿了么都是阿里集团下属的公司了,而且不是简单占股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是全资控股基本上创始团队拿钱走人,完全的阿里文化覆盖,这种算法相对比较霸气,因为这种霸气的做法在业内也是让很多人不舒服,美团就是典型的例子开始属于阿里集团极力扶持的项目,结果王兴也不是这么容易备受束缚的人,就这样王兴偏向了腾讯集团,腾讯集团也是和大半个互联网公司有瓜葛,但做法和阿里巴巴截然相反,腾讯大部分情况下只是注资,说白了就是能够分钱,至于控制权基本上还是大部分创始人团队拥有,京东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腾讯属于绝对的大股东,而且在流量上也有大规模的支持,但实际控制人还是刘强东本人,保持原生团队足够的创造力,只是在资金和流量给与足够的支持。

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司都属于抓住移动互联网而做强的公司,在第一代互联网发展时期,百度公司属于绝对的霸主,手握着绝对的流量,但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步伐明显没有跟上。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打造了微信这个社交巨无霸产品,并且打造了以微信为核心的生态系统。阿里巴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夯实了国内电商霸主的地位,并且通过每年的双11活动不断的刷新记录,通过大量的收购部署自己的护城河,现在拥有的流量入口足以震撼国内半个互联网江湖。当然这两个企业掌握着支付的入口,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都掌握巨大的用户资源。

从市值上看百度已经和阿里巴巴,腾讯公司相提并论了,今年的财务报表收入已经开始有了下滑的趋势了,本来从最初的bat的属性来看百度是最注重技术的公司,现在已经慢慢演化成阿里巴巴成为了真正的技术公司,现在排名全球第三的云计算阿里云还在国内外不停的拓展业务,成立的达摩院也是在瞄向高端技术领域,现在的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以及芯片方面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升,从涉足领域上看阿里巴巴更加天马行空一些。腾讯公司相对保守一点,从公司的调整来看阿里巴巴变化总是比较大,腾讯公司只是在初期业务比较臃肿的时候调整成聚焦的几个目标,基本上延续到现在。

每家公司的文化是和创始人赋予这个公司的基因有一定的关系,阿里自从诞生就弥漫着一种强大的运营气息,在这种基因下阿里巴巴所做的双11等等活动就是这种文化的产物,阿里巴巴很流行的一种文化就是迎接变化,从阿里内部调整的频率可以看出端倪,但整体来讲阿里集团在向着更高更大的目标迈进。腾讯在外界看来这些年变化不是很大,投资公司基本上只是投资占股份很少直接参与运营,但腾讯有一点就是在关键的转型期从来都没有掉过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恰当的实际推出了微信,并且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用户量就上亿,这些都是商业奇迹般存在。

在下一代的万物互联时代现在看阿里巴巴走的走的更加靠前一点,百度不是一点机会没有,毕竟现在全力做人工智能,真的做出东西并且挺到市场的爆发期,那么注重技术的百度公司还是会回来的,但这一切里面的变数非常大。腾讯公司在不温不火中也是在积攒着下一次的发力点,每家公司都有独特的基因,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希望能帮到你。


大学生编程指南


你好,我认为这个主要是两个公司的发展基因不同所决定的,具体的分析如下:

1.首先腾讯的基因是社交,不管是QQ还是后来的微信,两个大平台的特点都是社交属性。即使腾讯曾经做过拍拍等电商平台都以失败告终,应该更加坚定了腾讯的整体发展定位就是打造最大最繁荣的社交平台,所以腾讯的技术核心和产品打造思路都是如何把社交工具做的更大更强,吸引更多的用户在腾讯平台上产生社交关系。如今腾讯两大平台社交属性与用户规模都是数一数二,所以,腾讯收购对象企业主要是让他们能够在腾讯的社交平台上享受到流量带来的价值,核心就是流量共享,让投资的企业在平台发挥价值与增值,而腾讯投资股份就是坐收渔利。腾讯专注持续升级社交平台,投资的企业借助社交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双剑合璧进而让用户粘性更强。

2.其次,阿里的发展基因是电商,电商的特点是需要有交易的,有支付的,所以阿里的电商和支付紧密相连!阿里打造的电商平台需要能够通过技术核心来实现从购买到支付的整个闭环,而且必须要有数据的沉淀,才能实现技术驱动带动电商平台的持续变大变强。因此,阿里的整个电商平台需要实现闭环,就要对收购的企业有控股权,然后把收购的企业的产品进行技术的打通,让阿里的整个数据平台更加强大,更加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阿里的电商平台需要统一性的运营并做闭环所有数据的沉淀,不允许各个收购企业在平台上自营运营,造成数据分离。这就能理解阿里为啥要全购的原因了!

3.阿里和腾讯目前都是国内互联网公司的领先企业,目前他们的共同点都是靠打造平台,打造巨大的用户流量,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他们的发展基因,也就是用户在平台的需求和产生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不管是在收购还是在今后的发展战略上,他们都会遵循着各自的发展基因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