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光武帝刘秀拒绝出兵讨伐北匈奴,这个决策究竟对不对?

衣赐履按:上一回,我们讲到东汉政府赐给南匈奴栾提比单于荔枝,考虑到当时的运输条件和保存条件,我倾向于认为,赐的是荔枝干儿,而不是鲜荔枝。但是,这几天看《后汉书·孝和帝纪》,里面有这样的记录:

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驿,五里一堠,由驿马昼夜传送,奔腾阻险,死者继路……和帝考虑到这些东西劳民伤财,就下诏把运送荔枝、龙眼的差事取消了。看了这一段描述,我有些愕然——难道,赐给匈奴的,真的是鲜荔枝?

好了,我们继续。

光武帝刘秀拒绝出兵讨伐北匈奴,这个决策究竟对不对?

【真的是鲜的诶!】

前面讲了,公元50年,夏季,被南匈奴俘虏的北匈奴薁鞬左贤王带领旧部及南匈奴的五位骨都侯,共计三万多人,叛变北逃。快到北匈奴王庭时,发生内讧,所有扛把子级别的大哥们全部被砍死,只剩下五位骨都侯的儿子们各自拥兵独立。到了冬季,这五位小爷扛不住了,率领部众三千人回归南匈奴(夏季,三万人叛变;冬季,三千人归来。损失十分之九),北匈奴栾提蒲奴单于派兵追击,又把他们全抓回去了。南匈奴栾提比单于发兵攻击北匈奴部队,被人家打得七荤八素,狼狈逃回。刘秀得到汇报,下诏让栾提比移居西河郡美稷县(内蒙古准格尔旗),命中郎将段彬、副校尉王郁留驻西河郡护卫栾提比。又命西河长史(秘书长)每年冬天带领二千骑兵、五百免刑囚徒协助中郎将护卫栾提比,冬天屯驻,到夏天时撤回,从此成为常例。

衣赐履说:这一段透露出一个信息,即,北匈奴南下侵犯,一般是在冬季。推而广之,匈奴没有分裂的时候,侵犯中国北疆,当也以冬季为主。为什么?主要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平时要放牧,赶着牲口到处跑,没功夫骚扰中国,猫冬之后,最富裕的就是时间了;二是可能碰到灾年,冬天熬不过去,只好到中国来打秋风。

南匈奴移民西河郡以后,依旧设立诸部落王,协助汉朝戍守边疆。栾提比派韩氏骨都侯驻守北地郡(宁夏吴忠市西南金积镇),右贤王驻守朔方郡(内蒙古磴口县),当于骨都侯驻守五原郡(内蒙古包头市),呼衍骨都侯驻守云中郡(内蒙古托克托县),郎氏骨都侯驻守定襄郡(山西省右玉县),左南将军驻守雁门郡(山西省朔州市东南),栗籍骨都侯驻守代郡(山西省阳高县),他们都统领部众替郡县当耳目侦察动静。

衣赐履说:从这一段,我们可以判断,南匈奴在汉匈共同决策下,比较广泛地渗透到中国北方各郡之中,这很可能为后来中华北方民族的血统大融合,准备了物质条件

北匈奴栾提蒲奴单于十分惊恐,送回了不少被掠走的汉人,向汉朝表示善意。北匈奴时不时南下袭击南匈奴,但是在经过汉朝边塞的亭障碉堡时,都会声明说,我们只是讨伐叛徒栾提比而已,决不敢侵犯汉朝百姓

公元51年,北匈奴遣使到武威郡(甘肃省武威市),提出要和亲(我理解,此处的和亲,不一定特指要求与汉朝联姻,应该是指合和亲善的意思)。刘秀召集公卿大臣讨论,大家吵来吵去,吵不出个结果。最后,皇太子刘庄说:

光武帝刘秀拒绝出兵讨伐北匈奴,这个决策究竟对不对?

【后来的汉明帝,也算得明主】

南匈奴新近归附我们,北匈奴害怕我们帮助南匈奴去讨伐他们,所以对我们的政策非常关注,也跑来归附。如今,我们并没有为南攻北,反而与北匈奴建立外交关系,我担心南匈奴将有二心,到那时,声称投降的北匈奴也不会再来了。

刘秀捻着胡须琢磨,认为太子说的不错,于是,告知武威太守不要接待北匈奴使者。

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两人都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上书说:

匈奴贪利,从来没有礼仪、不讲信义,日子不好过的时候,就向我大汉叩头称臣,稍微缓过劲儿来,就侵犯边界大肆掳掠。如今,北匈奴遭到瘟疫,百姓大批死亡,牲口也病死了一大半,再加上连年旱灾、蝗灾,可以说赤地千里,困顿不堪,实力抵不上汉朝的一个郡。万里之外的性命,悬在陛下之手。这样的福运不会再来,大好时机转瞬即失,岂可为了所谓斯文道德,而放弃军事打击呢?现在应当命令将领进驻边塞,悬以重赏,命高句骊王国(首都国内城,吉林省集安市)、乌桓部落(河北省北部)、鲜卑部落(此时鲜卑部落已自内蒙古东部南迁至西辽河上游一带、乌桓部落的原居地),攻击北匈奴东部。征发河西四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以及天水郡(甘肃省甘谷县)、陇西郡(甘肃省临洮县)境内的羌胡部落,攻击北匈奴西部。如此,不过数年,北匈奴势必灭亡。我们担心陛下仁慈恩厚,不忍开战,而参谋之臣又犹豫不决,使本可流传万世的功业,不能在圣明的今世建立!

光武帝刘秀拒绝出兵讨伐北匈奴,这个决策究竟对不对?

【臧宫被刘秀称为常胜将军】

刘秀以诏书回答,说:

……如今,国家对老百姓没有恩德,天灾人祸,变乱不断,百姓惊恐,我们现在连自己都不能保全,又为什么要去经营遥远的塞外呢?我们真正的祸患,未必在于外患,恐怕还在萧墙之内。更何况,北匈奴仍然十分强大,我们边境驻军垦田,主要是为了加强戒备,很多传闻,与事实真相差距很大。如果真的能以一半国力消灭强敌,我当然毫不犹豫。但如果时机未到,不如让人民休养生息。

从此,将领们不敢再建议用兵。

衣赐履说:显然,刘秀对向匈奴动武的热情并不高,臧宫、马武两位大将,这么有诱惑力的提议,竟然被刘秀断然拒绝了。他说,如果能以一半国力消灭强敌,他都会毫不犹豫开打,也就是说,面对北匈奴,刘秀认为,哪怕消耗了汉朝一半国力,也打不下来。我倾向于认为,刘秀的判断是比较准确的,没有被将军们一忽悠,就热血上头,把国家和老百姓再次拖入战争的泥淖之中。

实际上,刘秀的对外政策,极为后世的“爱国者”们所诟病,对刘秀不打匈奴,不接受西域各国归附,极为愤怒。似乎,如果按照臧宫、马武的建议,一举灭掉匈奴,则中国北方从此和平了。

这是浅见。

这里涉及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即,如果能够消灭匈奴,要不要去消灭?

公元52年,北匈奴再次派出使节,进贡马匹和皮大衣,继续请求和亲,并请求传授汉朝音乐

,还要求率领西域(新疆及中亚东部)各国使节一同进贡朝见。光武帝命令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研究如何答复(公元51年,刘秀下诏,大司徒、大司空都去掉“大”字,改大司马为太尉。是为三公)。司徒府秘书班彪(《汉书》作者班固的老爹)说:

光武帝刘秀拒绝出兵讨伐北匈奴,这个决策究竟对不对?

【班大爷的子女很牛啊,班固,班超,班昭】

我听说,孝宣皇帝曾训令守边官员说:

匈奴是个大国,多变狡诈,与他们交往,如果掌握了他们的真实情况,应对得法,那么他们可替我们冲锋杀敌;但如果应对失误,遭了他们的算计,就会受到轻视欺侮。现在北单于见南单于归附汉朝,害怕我们会对他们有所图谋,所以屡次请求和亲,又不远万里赶着牛羊要同我们做生意,还几番派遣地位尊贵的藩王带队,前来进贡。这些都是对外显示富强、其实想要迷惑我们的举动。依我看,北匈奴的贡品越贵重,则说明国力越空虚;求和的次数越多,他们内心其实越恐惧。然而我们如今既然没有从南匈奴获得多少好处,那么也不便与北匈奴绝交。依据安抚笼络的原则,外族致礼,无不酬答。我建议可以给他们赏赐,价值与他们进贡的物品相当即可。同时,把以前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的事,明明白白告诉他们。

衣赐履说:这班彪也是高人啊!一句“我们如今既然没有从南匈奴获得多少好处,那么也不便与北匈奴绝交”,道出了国际交往的实质——国际交往的全部内容,都围绕着“利益”进行,其他的都是扯淡

呼韩邪和郅支,以前多有提及,此处再稍加说明。这俩单于其实是亲哥儿俩,郅支为兄,呼韩邪为弟。因匈奴内部生乱,搞了一大堆单于出来,打来打去,最后就剩下他俩。呼韩邪为南单于,臣服汉朝,受到汉朝的庇护;郅支单于为北单于,一直不服,后来被西汉都护甘延寿和副手陈汤发西域兵诛杀,匈奴重归一统。此时,栾提比又自称为呼韩邪,归附汉朝,也是行前呼韩邪之故事。班彪的意思是,让北单于好好掂量掂量,如果你不服,等着你的就是死路一条。

班彪同时呈上一封写给北单于的书信草稿,信上说:

单于不忘汉朝恩德,追念先祖订立的约定,想重修旧好,以求安身保国,这项政策十分高明。以往匈奴多次发生内乱,呼韩邪和郅支互视为仇敌,但他们同时蒙受孝宣皇帝的救助保护,所以分别派遣王子到汉朝做人质,自称藩属,为汉朝保卫边塞。后来郅支翻脸,自决皇恩。而呼韩邪却始终不变,愈发亲附汉朝。等到汉朝消灭了郅支,呼韩邪于是得以保国传位,子孙相继为单于。如今南单于率部归附,他认为自己是呼韩邪单于嫡传之长,依照顺序当立为单于,因被人侵夺而失去王位,遭到猜忌才分裂出走。南单于数次请求汉朝出兵,想要重返故土,扫荡北匈奴王庭。为了说动汉朝,他们可是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我们当然不会偏听偏信,考虑到北单于年年进贡,欲修和亲,所以一直没有应许南单于的请求,而要成全北单于的忠孝之义(应指北单于应发自内心臣服汉朝)。汉朝凭着威望和信义,统率万国,凡太阳月亮照耀之处,都是汉朝的臣属(原文为“日月所照,皆为臣妾”,好雄壮的句子!非天朝盛世绝写不出这么牛逼的句子来。东汉初年,有这个资格,不是瘦驴拉硬屎)。对待风俗不同的蛮夷,我们在道义上不分亲疏。

对服顺者,赏;对叛逆者,诛!对这一点,呼韩邪、郅支两人的遭遇就是最佳注脚。如今单于欲修和亲,也表达了诚意,还有什么顾虑,非要带领西域各国一同来进贡朝见呢!西域各国臣属匈奴与臣属汉朝有什么不同!匈奴连年兵乱,国内空虚,进贡只不过是交往的礼节,又何必献上马匹和皮大衣呢!现将各色丝绸五百匹,弓箭一套(包括弓、箭、弓箭套,以及盛放弓箭的装具一系列家伙什儿,估计比现在射箭运动员的装具复杂得多),另有箭四发(每发十二支,共四十八支),赠与单于;并赏赐前来献马的左骨都侯和右谷蠡王,每人各色丝绸四百匹,斩马剑一柄(这个斩马剑有点名堂,即后世所称的“尚方宝剑”。尚方是少府【宫廷供应部】属官,专门制作皇家使用的器物。所谓斩马,指此剑锋利,可以斩马)。单于先前曾说过,汉朝先帝赐给呼韩邪单于的竽、瑟、箜篌等乐器都坏了,希望能够再度赏赐。我琢磨着,单于现在国家尚未安定,正是秣马厉兵的时候,应以战攻为要务,竽瑟之类的东西,哪里比得上良弓利剑?因此没有相赠。朕对单于,决不会吝惜于小小物件,只要你有所需要,随时派人来要就是。

刘秀采纳班彪的建议。

光武帝刘秀拒绝出兵讨伐北匈奴,这个决策究竟对不对?

【箜篌这东西显得挺上档次】

衣赐履说:我个人认为,刘秀对匈奴的政策是非常高明的,是管长远的。刘秀深深知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和睦相处从来都是短暂的,斗争则是永恒的主题

。因此,刘秀不以南匈奴归附,就给予绝对的信任;也不以北匈奴狡诈,就发兵替南匈奴灭掉北匈奴,而是把你们都留下来,让你们自己去打,让你们互相制衡。北匈奴想要音乐,对不起,不给,但我给你弓、剑,给你武器,不是让你摆那里好看,而是让你与南匈奴较劲。实际上,南、北匈奴只要同时存在,中国就很安全;任何一方被灭掉了,另外一方很快就会变成中国的后患。

有人可能说,我们把他们都灭了不就行了吗?理论上当然可行,灭了匈奴灭乌桓,灭了乌桓灭鲜卑,灭了鲜卑灭大辽,灭了大辽灭大金,灭了大金灭蒙古,灭了蒙古灭后金(大清)……这当然很好,问题是,你灭得了吗?实际上,不但灭不了,自汉以后,中国受北方少数民族欺压的时间远远超过欺压人家的时间,甚至,还两次被人家灭了国。因此,这种高调儿,还是少唱。

国际关系,风云变幻,此消彼长,你很难把南美洲一只蝴蝶轻轻挥动的那一下翅膀,与太平洋上的某一场风暴联系起来。

光武帝刘秀拒绝出兵讨伐北匈奴,这个决策究竟对不对?

【“以彼之技、还施彼身”的慕容复,就是大鲜卑的后代诶】

汉和帝刘肇时期,窦太后的弟弟窦宪,数次出击北匈奴,可以说把北匈奴打得“不见了”,这是汉朝对匈奴作战的一个高峰,甚至光耀千古。但是,北匈奴的消失,在地理上和政治上,都留下一个巨大的真空,于是,鲜卑迅速崛起,到了东汉末年,鲜卑建立了一个东至鲜卑故地,西至乌孙,北至丁零,南至中原边境的大帝国,到五胡乱华时,鲜卑人建立的政权有一大堆,我们到时再讲。那么,我们回头再看,如果北匈奴还在,鲜卑会不会崛起得如此华丽?

实际上,对异族,打也好,控制也好,安抚也好,都必须具备一个前提,就是自身要强大。自身不够强大,什么孙子兵法,什么三十六计,什么合纵连横,都是毛用没有。

另,此处出现北匈奴向汉朝要乐器的记载,很有趣。匈奴史专家陈序经先生说,北匈奴请求和亲,并请赐音乐。汉朝以北单于国尚未定,方厉武节,以战攻为务。不赐给乐器,这是汉朝厚南轻北的一种表示。

公元53年

,赐给南单于几万头羊。

公元55年,北匈奴像前面一样再次派来使者,皇帝以玺书回覆单于,赐给他彩色丝帛,不派使者。

衣赐履说:对待南北匈奴,显示出差异性,让两边儿自个儿琢磨去吧。

公元56年,南匈奴单于栾提比去世,中郎将段郴率领部队前往吊唁,用酒和米祭奠,分派兵力护卫南匈奴。栾提比的弟弟左贤王栾提莫继位,是为丘浮尤鞮单于。刘秀派使者带着玺书前去镇抚慰问,授给他印绶,赠给帽子和头巾,三套深红色的单衣,一把短刀和一根织带,又赐给四千匹彩帛,让赏给诸藩王和骨都侯以下官员。自此以后每当单于去世,汉去吊唁祭奠,慰问赏赐,以此作为常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