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评价伊拉克总理辞职及对中东地区局势的影响?

夜剑影


伊拉克总理辞职 国内政治危机难以化解 或将引发地区局势洗牌

11月30日,在巴格达街头的伊拉克抗议者。

伊拉克议会在12月1日接受了总理阿迪勒·阿卜杜勒-迈赫迪的辞呈,但预计这不会结束该国已持续近两个月的暴力反政府抗议活动。迈赫迪于11月30日辞职,伊拉克总统巴勒姆·萨利赫接下来将要求议会中最大的政党集团提名一位新总理。这可能将导致数周的交易折冲,因为目前尚不清楚哪个政党联盟构成最大的集团。迈赫迪和他的政府则同意在新总理获得批准之前,继续担任看守政府的角色。

但迈赫迪的辞职不太可能让伊拉克反政府示威者满意。他们曾表示,新总理接任总理还不够—他们要求改变整个政治体系。他们称这个体系腐败、无能,尽管伊拉克握有石油财富,却对贫困的伊拉克人帮助甚微。议员艾哈迈德·朱布里说:“你知道,伊拉克的政党参与腐败,而不是总理个人。”朱布里称,总理辞职已经晚了两个月,他应该在第一名伊拉克抗议者被杀时就辞职。

与此同时,又一名示威者上周日在伊拉克安全部队向游行者开枪阻止他们越过巴格达议会大楼周围的混凝土屏障时丧生,另有9人受伤。

11月27日,伊拉克抗议者攻击驻纳杰夫的伊朗领事馆。

自10月初以来,席卷巴格达及南部几座城市的反政府抗议活动,迫使伊拉克安全部队做出发射实弹、催泪弹、闪光弹等激烈回应;而11月27日,在伊朗驻纳加夫领事馆遭抗议者攻击后,更有众多民众遭射杀。纳杰夫是什叶派的圣地之一。至今,暴乱已造成伊全国范围近408人死亡,逾1万5000人受伤。由于示威者阻断通往石油设施、港口的交通要道,对伊拉克整体经济造成的损失估计超过60亿美元。

在迈赫迪总理决定请辞后,预料巴格达政坛或会再次陷入去年5月大选后的权力争夺战,恐引发新一轮政治危机。若议会不能成功推举新人领导国家,更必将升高民众抗争的态势。而迈赫迪的辞职,还将打破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由什叶派主导的联盟,并可能促使中东政治形势重新洗牌。距离2018年10月25日宣誓就职,迈赫迪主政仅一年多。

导致迈赫迪去职的主因是,伊拉克安全部队于上个月28日在南部纳西里耶市镇压反政府示威活动,29日又有人伤重不治,使得在这场镇压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46人;加上巴格达和纳加夫两城,在一天内有超过50人丧命,使长达8周的反政府示威死亡人数突破400人,这是延烧伊拉克全境的抗议潮自10月早期爆发之后最血腥的一天。

事发后,拥有极高政治影响力的伊拉克什叶派最高领袖—大阿亚图拉阿里·西斯塔尼,在29日迅速公开谴责当局对手无寸铁民众动用致命武力并要求更换政府。迈赫迪总理则在同日表示会提出辞呈。

迈赫迪办公室29日发布声明称,总理将向议会提出辞呈,好让议会议员选出新政府。声明特别指出,迈赫迪是在伊拉克什叶派最高宗教领袖西斯塔尼呼吁更换政府后,作出请辞决定予以回应。迈赫迪说:“我将正式致函尊敬的议会,提出辞去总理职务。”在巴格达具象征意义的集会场所解放广场上,抗议群众为政府此举而欢声雷动。

西斯塔尼29日在透过电视转播的演说中针对国家可能发生新的内战前景发出警告,他希望选出迈赫迪的议会“从这方面去重新考虑如何解决危机”。此后一天,伊拉克议会召开了紧急会议。伊拉克内阁则在30日通过包括总理幕僚长在内的官员辞职案。法律专家说,迈赫迪政府将担任看守政府30天,直到取代他的人选获议会最大阵营同意。

然而,当前因没有一个阵营在议会过半,巴格达政坛将重现那种政治角力与政治操控的局面,也许仍然产生像迈赫迪一样在“妥协下诞生的政府”。

伊拉克战争时期的纳杰夫城

但比去年5月份的政治危机更加严重的是,即便总理下台,也未必能平息街头的民众怒火。“坦白讲,现在即使是被以色列人领导,只要他能妥善治理,我们也会接受,因为我们要的是全面翻转整个体制。”巴格达解放广场上的一名45岁抗议者说。这名靠着时有时无的临时工作养家活口的抗议者指称,2003年推翻萨达姆·侯赛因政权后的每个掌权者都在贪,“但我们要的只是最简单的公共服务、更好学校、教育体系和医院,如此而已。”

“整个政府都必须下台,不只是迈赫迪而已。”另一名抗议者称:“我们要求已将国家摧毁的宗派主义、裙带关系、朋党与滥权的文化通通结束,我们不要另一个联合政府、不容许部长再度沦为酬庸。只接受由适格技术官僚组成的政府,因为我们希望下一代有未来。”

25岁的石油工程师侯赛尼·阿布杜拉曼则说:“从2003年以来我们一直乐观期待,但是16年来生活仍然没改善,人民受够了。这个3900万人口的国家理当富裕,但只有享受权力的100万人夺走一切,其他人却一无所有。”

因此可以说,已持续两个月的抗议潮并未因迈赫迪辞职而退烧。抗议民众正在要求根本变革,包括推翻现任政府和议会、设置由总统萨赫勒主持的紧急统治机构。总理下台只符合抗议民众的初步诉求罢了。伊拉克是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第2大产油国,但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每5名伊拉克人中就有一名穷人,年轻人失业率高达25%。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军2003年入侵并推翻逊尼派统治者萨达姆后,在伊拉克人口中居多数的什叶派掌握国家政权迄今。

伊拉克抗议者声称,自2003年起国家经历了10多年冲突与暴力,高失业率和贪腐横行,连续几届政府只顾私利、不管民众死活,高达数十亿美元的石油财富遭搬空。现状让很多年轻人忍无可忍,民众普遍要求政府改善公共服务、增加就业机会、根除无所不在的贪腐。

对比现状,在伊拉克改天换地16年后,民众却不由得怀念起前总统萨达姆来。一名商铺老板说:“我不支持萨达姆,但相较于现在,他其实赋予伊拉克人民更多权利。他惩罚人的时候总有其理由,不会滥杀,但现在发生的事却是如此。”而一名23岁的学生说:“2003年之前的伊拉克比较好……如果一直像现在这样,作为一个国家,就什么也不会改变,问题只会继续下去。”

现在,对伊拉克人来讲,如果没看见真正的改变,抗议就将会长期延续下去,“局部或表面上的改变已无法平息舆情。倘若政界能做的只是在同一群人当中重新洗牌,那只会引发更沸腾民怨,恐将升高抗争的态势。”此间中东观察人士分析,这波抗议潮是从2003年开始,执掌伊拉克最高权力的什叶派统治阶层,以及伊朗所面临的最错综复杂挑战。

今年的示威潮于10月初在巴格达引爆,当时就有抗议人士试图向连接巿中心和“绿区”(Green Zone)的主要桥梁挺进,并与安全部队发生冲突。绿区是中央政府大楼及使馆区所在,伊朗大使馆也位在区域内。而在11月稍早,还曾有示威群众朝伊朗最高领袖赛义德·哈梅内伊和革命卫队下属特种部队—“圣城旅”指挥官卡西姆·苏莱曼尼少将的肖像进行攻击;11月4日,则有抗议人士爬上伊朗驻纳加夫领事馆外的混凝土路障示威。

占领巴格达通往外地高速公路的抗议者

当这股诉求伊拉克政治体系全面改革的反政府示威潮,从巴格达逐步延烧到以什叶派为主的南部地区后,终于释放出其中所隐藏的强烈反伊朗情绪。抗议民众在11月27日深夜攻占伊朗驻纳加夫领事馆部分建筑,扯下伊朗国旗并对领事馆纵火。伊朗外交官及雇员从后门逃离。

圣城旅是伊朗革命卫队负责海外行动的特种部队,被视为德黑兰干预巴格达局势的强有力推手。有媒体称,从2013至2019年间,为争夺地区影响力,“德黑兰一直野心勃勃地致力介入伊拉克事务”、“一直在努力渗透进入伊拉克经济、政治和宗教生活”。苏莱曼尼今年则多次在巴格达和纳加夫召集会议,尝试劝服伊拉克不同政治派系对迈赫迪政府团结相挺,并一度想拉拢反对迈赫迪及德黑兰势力的伊拉克什叶派著名领导人穆罕默德·萨德尔。但萨德尔在11月28日强硬指出,若现政府不下台,“那将是伊拉克走向尽头的开端”。

伊朗极力避免迈赫迪总理下台,而迈赫迪原本早已作好下台准备,但是因德黑兰方面发挥影响力强行介入,才让他得以在强大的抗议潮面前维持短暂执政。“自从2003年以来,伊朗持续支持贪腐、偏狭、无效率、衰败的政治人物统治伊拉克。这17年来反复地在利用他们,让他们掌握权柄。”巴格达大学政治学教授哈桑·希马利说:“发生在什叶派圣城(纳杰夫)的事件反映伊拉克什叶派对伊朗看法转变和支持暴跌。抗议人士试图跟德黑兰保持距离。”

伊拉克战争后,两伊关系又从前的敌对关系变得非常紧密却又极其微妙,伊朗对当前伊拉克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拥有深远影响力。不过希马利称,纳加夫事件对巴格达传达出讯息,反映伊拉克什叶派对德黑兰的看法已从情感的层面上生变。

已辞职的伊拉克总理迈赫迪

自2003年属于逊尼少数派的萨达姆政权垮台后,什叶派掌控的巴格达政府经常跟德黑兰保持着一个声音。伊拉克境内3800万人口中有2/3属于什叶派,两国还有长达约1,448的边界,这都凸显出两伊结盟的战略重要性。

而随着巴格达政局发生剧烈动荡,伊拉克境内的亲伊朗势力未竟其全功,此一结果或将牵动中东政治巨变。英国资深中东问题专家帕特里克·科伯恩评论说:“让美国及其盟友闪边站的伊朗和伊拉克什叶派胜利联盟,恐将难以挽救的破局。华盛顿和利雅德尝试多年想要打破两伊之间的连结,结果伊朗与盟友伊拉克于过去8周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反而更胜一筹。”

而伊朗这次为何对伊拉克的变局如此紧张?科伯恩称,美国对伊朗的“极限施压”(最大施压)战略经证明虽然不是很成功,但却让德黑兰领导当局总是疑神疑鬼地倾向将各种地区突发事情归结于阴谋论,任何疑似的威胁都可能遭到夸大。而此前“区域代理人战争一再致胜让伊朗有些狂妄自大,这和目前这种易受攻击的感觉不可同日而语。”


齐林居


本人对伊拉克的局势看法较为悲观。

伊拉克的示威游行演化为骚乱、暴乱,蔓延到全国许多大的城市,他们的诉求有三个——惩治腐败,改变公共服务,解决就业。无论哪一个问题都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所以他们的诉求注定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理由如下:

第一,伊拉克政府是新政府。议会去年才在全国大选中产生,后来组阁的政府,前后一年多的时间,人们不满,闹事,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做呢?按照反对者的说法,总理下台是不够的,而是要全部解散,我们农村有句俗话“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都解散了,政府变成无政府状态,社会成为千人千面,万人一万个想法,难道这就是他们想要的?难道这就消除了“腐败”?

第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高和满足,是建立在资金充足基础之上的,修一条公路,修建一所学校,修建一座医院,没有钱是不行的,作为一个战乱之后国家来说,用钱的地方很多,修建也需要时间。虽然伊拉克有石油,但世界的石油市场并不好,财政能否满足开支?能否在国际上融到所需的资金?美国钱不够,可以印钱,薅世界的羊毛,伊拉克有那个能力吗?何况超发本币,诱发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贬值,民众是最吃亏的一方。

第三,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的通病。只有运转更多的企业,才会有更多的岗位。伊拉克被伊斯兰国横扫大部分领土,连首都巴格达都是岌岌可危,赶走伊斯兰国武装分子才几年,其残余势力还在兴风作浪,严格的说民众享受真正的“安居乐居”时间是最近一两年,各行各业都是百废待兴,按说,工作岗位不会缺,估计还是政府缺钱,导致战后重建拖拖拉拉,人们无事可干进而无事生非。

故而,伊拉克总理下台,并不能让暴乱停止,他们会有更多的要求。伊拉克一旦乱了,当然会影响整个中东局势,仅难民就会让人害怕,是大家谈之变色的大问题。世界经济前景并非一片灿烂阳光,凭空增加一大块“消耗”者,谁家都吃不消。


见肿消世界


伊拉克总理阿卜杜勒·马赫迪在11月29日宣布辞职,伊拉克议会在本月1日通过了他的辞呈。伊拉克总统萨利赫已经责成伊拉克议会最大党团推举新的总理人选。而马赫迪在新内阁就位前则会留任看守内阁。导致马赫迪辞职的直接原因就是伊拉克已经持续两个多月的抗议示威,民众抱怨政府腐败,要求进行系统性变革,改善民生。这次抗议示威所针对的对象都是跟伊朗关的,包括总理马赫迪本人也带有鲜明的背景。所以不难看出,马赫迪的辞职也标志伊朗势力在伊拉克遭受重挫。

(马赫迪与鲁哈尼)

伊拉克和伊朗都是什叶派为主的国家,这其实也使得两国具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然而这仅限于宗教信仰层面。从现实政治角度来看,两个国家都是中东地区最为现代化的国家,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很难融洽,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在伊朗革命之后,两国会进行长达8年战争主要原因。如果出现融洽,那么就是一方依附于另外一方,现在的情况就是后者。

(萨达姆与霍梅尼)

  • 从经济角度来看,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伊朗势力就开始对伊拉克进行大规模渗透。在经济上伊朗的商品充斥着伊拉克的市场,伊朗还向伊拉克提供电力、燃气等能源,这使得伊拉克本土的经济高度依赖伊朗。限制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伊拉克会出现大规模失业的原因之一。

  • 从安全角度来看,在2013年IS开始肆虐,亲伊朗势力在伊朗的支持下开始组建民兵组织以对抗IS。到2017年IS被击溃后,亲伊朗民兵多大10万余人。这么庞大武装组织,而且并不听命于伊拉克政府,可想而知后果如何。

  • 从政治角度来看,去年伊拉克议会大选,亲伊朗的巴德尔民兵组织头目哈迪·阿米里领导的“法赫德联盟”力压前总理海尔德·阿巴迪成为议会第二大党团。经过4个月的各方博弈,马赫迪被推举成为总理。事实上他上台前夕发生在伊拉克南方的骚乱就已经为其下台敲响了警钟。

(马赫迪辞职)

现在伊朗势力遭受重挫,伊拉克逐渐拉开与伊朗的关系,几乎是一种必然。这对于伊朗而言,一旦失去伊拉克策应,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糕。毕竟伊朗本身的战略目标就是将影响力扩展到地中海,打造什叶派之弧,而伊拉克时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在经济方面对伊出口受限,那么将会使得伊朗经济状况变得更加糟糕。在美国制裁压力下,伊朗可能无法继续坚持下去。届时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内乱,要么外乱。前者是本土抗议示威的持续,最后妥协,进而引发国内政治危机,甚至可能会出现政权更迭的情况。后者则是伊朗选择鼓动整个中东亲伊朗势力主动出击,加剧对抗,从而砖家危机,然而这意味着长期培植的势力,也可能会被连根拔除。

(什叶派之弧,瓦尔代)

伊朗很显然也意识到伊拉克政局变动对于自身的影响。在伊拉克议会同意马赫迪辞职的当天,伊朗温和派前总统、现任伊朗议长阿里·拉里贾尼便表示,伊朗一贯坚持与美国共同解决美方对伊制裁的相关问题的政治意愿。

本文图片来自谷歌图片,感谢提供,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