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於學軍:加槓桿和負債過重的四大不利影響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於學軍在《清華金融評論》撰文稱,中國經濟繼往開來需要制定清晰有效的債務化解對策。

於學軍表示,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進行了三輪大的經濟刺激,辦法比較雷同,基本上都是加大固定資產投資以拉動經濟增長。不過,他也認為,固定資產大規模投資帶來了以下四大影響:

一是地方政府的負債。既然各級政府越來越成為投資的主要驅動力量,那麼政府的債務必然鉅額增加,不少地方早已債臺高築。地方政府的債務到底有多少?從來沒有一個準確的統計數據,或者嚴格保密,外界根本不知道。反正是非常高大、沉重,已到了無以復加、難以承受的地步。但不少地方還要借錢,一個貧困地區,甚至一個縣, 還可以報出上百億的投資項目。他們說只要你借錢給他們,他們照樣可以找到投資項目,還可以轉得動。但你若不借錢給他們,他們就會變得很困難,甚至有可能出現違約。事實上,地方政府借錢投資是個無底洞,有多少都敢借敢投,無限膨脹。但問題是,再這樣下去整個社會的投資和貨幣就會嚴重失控。

二是居民的負債。中國人勤儉節約、具有儲蓄偏好, 長期以來是穩定的投資提供者,但由於貨幣信用膨脹過快,貨幣的真實購買力大幅度下降,比如10萬元存款,過兩年三年就會大幅度縮水,錢不值錢了。這一點,連群眾都看明白了。

大家越來越發現:誰存款誰吃虧,越存款越窮;窮人存款,富人借錢。於是,就出現全民千方百計搞投資,貸款買房成為首選,這裡邊既有剛需,也有投資目的。從城鎮居民當年度購房負擔率(購房總支出/城鎮居民收支結餘)來看,2008年是56.7%,2016年超過95%,今年上 半年達到110%以上;累計購房負擔率從2008年的45.6%上 升到現在的80%以上。

三是企業負債。前幾年隨著貨幣信貸的鉅額擴張,形成明顯的資產膨脹效應,企業瘋狂地借貸、發債,進入房地產,搞多種經營等,有的到海外大肆收購,負債規模 大幅度增加。近三年強調去槓桿、擠泡沫,資產出現縮水 現象,企業的大額風險開始暴露,債務市場爆雷不斷。今年至9月末,已出現違約債券110支,違約規模達到863億 元。企業出現了明顯的分化,一是央企、國企與民企的生 存狀態分化;二是民企自身也分化明顯,少數企業變得很 有錢,融資容易,但大多數企業處於維持狀態,日子越來越難過。

第四是形成龐大的影子銀行體系。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至今尾大不掉,處置起來難度極大。相信這是中國金融風險的最大隱患和重要的觸發點。

鑑於此,於學軍認為,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雖然有外部國際大環境 對中國經濟形成的不利影響,但主要是內部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使然。困難在於:一是前幾年貨幣信貸大規模擴張,政府、企業、個人加槓桿嚴重,已到了難以承受和持續的地步;二是同時面臨著人民幣貶值和購買力大幅縮水的難題;三是通脹壓力,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已 高達3.8%,但同時生產價格指數(PPI)在下半年還出現下降,10月為-1.6%(說明企業的生產形勢不景氣);四是大額風險不斷爆發,中小金融機構面臨的金融風險不容忽視。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