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雍正的泰陵地宮為何至今不對外開放?

易水渡


1616年,建州女真部傑出首領努爾哈赤創建後金。努爾哈赤去世後,其第四子皇太極繼承其汗位,並於1636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將國號更名為大清。1912年清末代皇帝溥儀宣告退位,清朝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從皇太極建立大清到溥儀退位,清王朝一共持續了276年,在這276年的時間內共計有11位皇帝臨朝聽(努爾哈赤不計入)。

在這長達二百多年的時間內,清王朝先後為歷代清帝在關外和關內建造了幾處規模宏大的帝王陵墓建築群。這其中尤以關內的清東陵和清西陵為最出名。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一帶的昌瑞山腳下。是清朝入關後建造的第一座帝王陵寢群,其陵址的選擇是由入關後的順治皇帝欽定。

雍正皇帝的祖父順治,及父親康熙皇帝死後均是葬於此。

(雍正皇帝)

遵從中國古代子隨父葬的「昭穆之制」,雍正皇帝死後也應該葬在清東陵,與其父康熙皇帝為伴。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而是其本人另選吉地建陵。這又是何原因呢?

據相關文獻記載,雍正原也為自己在清東陵尋得一“風水”上佳之地,其位於清東陵陵區的九鳳朝陽山。不過在建陵前雍正皇帝曾親臨陵址處勘察,但勘察完不久他即決定放棄此處。為此他曾對大臣解釋道:

“此地依孝陵、景陵,與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輿之人再加相度,以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本來感覺這個地方也不錯,但經過堪輿之人再三考察卻發現,此地雖然規模宏大,但上佳的“風水”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故從堪輿角度來看,此地“風水”只能說是一般。最主要的是,此地土壤中砂石含量過多更不適合建陵。

為啥建陵不宜選擇在砂石過多的地方呢?

古代皇帝陵寢建造同尋常百姓不一樣。皇陵的建造都要修造地下宮殿用來存放棺槨,這就對地宮所處的土壤環境提出了要求。若是土壤中砂石過多,則會使已建成的地宮容易變形,且更加易滲水。

事實上,雍正皇帝在這一點上也確實有先見之明。其父親康熙皇帝和兒子乾隆皇帝的陵寢都在清東陵陵區,兩陵無一例外都飽受地宮滲水侵襲。尤其是康熙皇帝的地宮,時至今日康熙及其自己后妃的屍體仍然侵泡在冰冷刺骨的地宮滲水當中。

於是雍正又命幾位大臣去它處為自己尋找新的陵址。不久大臣在今河北易縣永寧山下為雍正皇帝尋得一“風水”極佳之地。他們在給雍正上呈關於此地的奏摺中寫道:

永寧山下“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合匯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山脈水法條理詳明,形勢理氣諸吉鹹備,淘為上吉之壤。”

(雍正皇帝泰陵佈局圖)


雍正隨即下令在此地為自己開始營建陵寢。為區別清東陵,此處陵址被定為清西陵。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在北京圓明園突然崩逝,其四子弘曆繼承其帝位,即乾隆皇帝。

雍正去世後乾隆皇帝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後將其葬於易縣永寧山下的清西陵,其陵寢名“泰陵”。

公元1928年,盤踞在遵化清東陵一帶的軍閥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的名義盜掘了清東陵。慈禧太后的定東陵和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皆被孫殿英炸開,地宮及其棺槨內的陪葬品均被悉數掠走。

不出幾年埋葬有康熙皇帝的景陵及其他帝后陵寢亦遭其他匪徒盜掘。而遠在幾百公里之外的清西陵,如雍正皇帝的泰陵則避免了這些劫難。

1975年,清東陵文物工作者對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進行了清理,此時社會上不斷有人提出要挖掘泰陵地宮。

之所以要求挖掘除了想要了解泰陵地宮內的秘密之外(主要是驗證歷史傳說中關於雍正“金頭”之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文物工作者發現在泰陵的寶城琉璃影壁牆有一個盜洞,因此他們懷疑泰陵地宮早就被人盜掘過。

鑑於此,國家文物局便批准了對泰陵地宮的發掘。

正式發掘工作於1980年4月8日開始。工作人員沿著盜洞向下深挖後發現裡面都是原封土,由此可以斷定泰陵並沒有被盜掘過。

(1980年泰陵發掘現場)

這一消息後被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得知。由於夏鼐當年曾親歷過明萬曆皇帝定陵的發掘,對於定陵發掘後遭成對文物的巨大破壞深感痛惜。

故為避免重蹈覆轍,他當即向國家文物局彙報要求馬上停止發掘。國家文物局聽從了其建議,並令他本人火速趕往泰陵地宮發掘現場宣佈國家文物局的決定。

就此泰陵發掘工作宣告終止,隨即考古工作者將盜口用磚石徹底砌死。這也就是我們目前參觀清西陵而泰陵地宮至今也沒有對外開放的原因。

可以想象若無夏鼐等人的阻止,泰陵亦難避免萬曆皇帝定陵發掘的厄運!

(今易縣清西陵雍正皇帝泰陵)

自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雍正皇帝葬於定陵後封閉地宮入口,到今天2019年,雍正皇帝和自己的后妃們依然完好如初的躺在泰陵地宮內。只是時間已過282年……


小司馬說


泰陵是雍正的皇陵,郭老爺子一個勁兒地要把皇陵都給挖了,似乎對裡面的寶貝十分感興趣。泰陵作為雍正皇帝的陵墓,自然是不能倖免的。

可為什麼後來又沒有動手呢?這要感謝一下明朝的萬曆皇帝。清朝的雍正皇帝要感謝明朝的萬曆皇帝?的確是這樣。

當時發掘皇陵的工作得到了批准,第一個下手的就是萬曆皇帝的陵墓。在挖掘完成以後,皇陵內部的文物壓根就沒有辦法得到保全。

這可把大家給嚇壞了,原來挖出來就毀掉了,那還能挖掘嗎?這件事立刻被制止了。所以萬曆皇帝的陵墓挖掘之後,再也沒有挖掘過皇陵,泰陵自然也就保存下來了。

清朝皇陵有三個地方,雍正的泰陵屬於西陵。

清朝皇帝不多,就十二個,可是皇陵卻不少,分了三個地方。分別是關外的福陵,河北遵化的清東陵以及河北易縣的清西陵。

康熙皇帝就埋在了清東陵,本身是沒有清西陵這一說法的,當時雍正的陵墓本來也在清東陵動工。可是在施工的過程中,似乎是佔了風水大師家的田產,所以風水大師表示那不是一塊好地方。

無奈之下的雍正只好另外去挑地方,這就挑到了易縣。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雍正得國不正,他壓根就不敢跟康熙住在一起,所以乾脆自己找了塊地盤埋了算了。

不管原因如何,雍正是第一個搬到清西陵的皇帝。按照道理乾隆老爺子也應該跟著老爸一起住到清西陵去,可是他也不願意了。

有人就問了,難道乾隆老爺子也得國不正嗎?為什麼他也不敢跟他老爸住一起呢?很多人認為乾隆是為了照顧一下埋在清東陵的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所以才住在清東陵。

其實我認為,乾隆老爺子壓根就瞧不起自己的老爸。雍正的所有行為,乾隆都瞧不起看不上。他從來都是以自己有一個好爺爺康熙為榮,卻從來沒聽他說過以自己有一個好父親為榮的。

所以說乾隆是為了跟爺爺康熙住在一起,將來可以被後世子孫當成聖君來祭拜,所以才會拋棄自己的老爸,轉而前往康熙的清東陵。他還若無其事地創造了左昭右穆的說法,讓兒子嘉慶將來去陪雍正,大家輪著來。

關於泰陵的記載,專家們一無所獲。

皇陵的建造,一般都是有詳細記錄的。清朝皇陵之中,每一座皇陵的建設,都有詳細的資料,唯獨泰陵的資料一無所有。

皇陵之中到底是怎樣的結構,是由多少木料和石材搭建而成,裡面有多少陪葬品,我們都能夠查到記錄,可是泰陵裡的所有情況,沒有人知道。

郭老爺子作為文化泰斗,他太想知道雍正的陵墓裡到底埋了啥,所以一個勁兒地慫恿上層人員允許他去挖掘。好在上層是理智的,拒絕了郭老爺子的請求。

沒有本事保護,你為什麼還非要挖掘?難道只是為了滿足你的好奇心嗎?這顯然不能讓任何人接受。

所以說泰陵裡面到底有什麼,任何人都不知道,這就是為什麼泰陵那麼神秘的原因。雍正皇帝到底會如何安排自己的身後事?

清宮檔案之中,我們一無所獲。不過據專家們的推測,雍正的泰陵根乾隆皇帝的地宮是類似的,都採用了九券四門。

而且傳說雍正的泰陵地面,鋪滿了金子打造的金磚,這可以說是皇陵中比較少見的了。這樣的傳說更加增添了泰陵的神秘感。

雍正幹嘛把自己搞這麼神秘?

雍正是一個信仰道教的皇帝,簡單來說,他就是相信道教能讓他長生不老。很多人會覺得奇怪,作為一名實幹家,雍正居然會信這些東西?

還真是這樣,雍正對長生不老深信不疑,以至於晚年常常搞點藥丸嗑一嗑,最後把自己搞得鉛中毒而亡。

所以雍正這個人是比較複雜的人,他就是這樣的漢子你有什麼辦法?那麼他為啥要把自己的皇陵搞那麼神秘呢?

我認為這跟他的信仰是有很大關係的。作為一名信奉道教的皇帝,他可能是希望自己能夠在死了以後,還能復活,所以就按照這樣的思路,打造了自己的皇陵。

這就是跟其他清朝皇帝完全不同的主要原因,雍正有自己的信仰和思路,所製作出來的東西自然也就比較特殊了。

而且事情越神秘,他認為成功的希望就越大。他可能在地宮中設立了什麼陣法,只要外人不能破壞他的陣法,他認為他的計劃就能成功。

我們只能遠遠地可憐一下這位皇帝的小心思,誰讓他信這些東西呢?不過反過來想一想,誰還沒點信仰呢?

乾隆皇帝喜歡吃喝玩樂,所以他的陵墓裡估計都是些吃喝玩樂的東西。康熙皇帝宏圖大業,所以他的陵墓裡都是些戰爭佈防之類的東西,雍正喜歡長生不老,所以他的陵墓裡,你猜猜看有什麼。


江湖小曉生


清西陵中有四座是帝王的陵寢,除光緒的崇陵被盜外,包括雍正泰陵在內的剩餘三座皆保存完好。三十八年前,對雍正的泰陵進行清理時,發現盜洞並未深入地宮,遂緊急叫停了泰陵的發掘,因此其地宮至今保持完好。

雍正的泰陵是清西陵中的首陵,其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以“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為由,將原址廢棄,最終將新陵址選在了“形勢理氣諸吉鹹備”的易縣永寧山下。

關於雍正遷陵的原因還有其它的說法,有說是雍正因為是篡位,所有葬在康熙景陵旁心有不安。還有說雍正好大喜功,殺伐較多,為彰顯功業而另闢陵區。其實這些說法與史實出入很大,都是一些空洞的猜測之說。

雍正葬在清西陵後,本來乾隆應雖父親葬入西陵,但為顧及清東陵中的順治孝陵和康熙景陵,乾隆便採用左昭右穆的葬入制度,即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將自己葬在了清東陵中,而之後的嘉慶就要葬在清西陵。

雍正的泰陵有何神秘之處?

在清東陵、清西陵九座帝王陵寢中,保存完好有四座,其中就包括雍正的泰陵,也是清陵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一座陵寢。清陵中其它陵寢地宮中的情況目前都很清楚,唯有雍正的泰陵地宮規模與陪葬品一無所知。

在傳世的清宮檔案資料中,沒有關於泰陵地宮結構的記載,因此泰陵地宮是否與康熙和乾隆的地宮一樣,目前還是個謎。有專家推測雍正陵墓的地宮,可能與乾隆的地宮形制一樣,都是九券四門。

從零碎的歷史資料中發現,泰陵最開始是用青白石鋪墁地面的。後大學士馬爾賽等人上書雍正說,為了地宮更加堅固,應該用金磚鋪墁地面。當時整個地宮共用了兩尺見方的金磚五百塊,其中有二十七塊是備用磚。

(琉璃影壁)

金磚之下是用臨清磚平墁五層,共用磚一萬兩千五百多塊,這就是泰陵地宮情況的唯一記載。泰陵中的陪葬品情況,史料中記載的也非常少。根據雍正八年的一本隨葬簿冊的記載,地宮中可以確定的寶貝有三件。

這是雍正親自安排的要隨葬的寶貝,第一件寶貝就是孝莊賞賜給雍正的番菩提小扁數珠一盤,第二件是康熙賞賜給他的鳳眼菩提數珠一盤,第三件是和碩怡親王允祥留下的一個玻璃內畫鼻菸壺。這三件寶貝意義非凡。

二百多年來,泰陵始終籠罩在神秘之中,除地宮形制與陪葬品外,最受世人關注的當屬地宮中雍正的遺骸到底是金頭還是人頭,這直接關係到其死原能否解開。因此,要想解開雍正金頭之謎,唯有打開泰陵地宮。

雍正泰陵為何會終止發掘?

泰陵地宮長埋地下至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隨著萬曆定陵地宮的發掘,特別是乾隆裕陵地宮的清理開放後,要求發掘雍正泰陵的呼聲越來強烈。當時的清西陵文管處曾向國家文物局提出申請,請求清理泰陵地宮。

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請求,主要是因為之前在泰陵的琉璃影壁下發現了一個盜洞,專家一致認為雍正泰陵已經被盜,因此提出清理泰陵地宮的申請完全合理。國家文物局經過慎重論證後,批准了泰陵地宮的發掘請求。

1980年4月,泰陵發掘開始,眾多的新聞媒體紛至沓來,等待揭曉地宮中數百年來的秘密。當時成立了地宮發掘小組,負責施工發掘的是某部隊官兵。清理人員挖掘盜洞中被堵砌的磚,當挖到兩米多深時情況有變。

用來填埋盜洞的活磚沒有了,洞底和四周出現了原封未動的原砌磚,昔日的到底到此戛然而止。這些情況都表明雍正泰陵的地宮未被盜掘,雍正皇帝與皇后、皇貴妃及隨葬的珍寶都安然無恙,這一情況震驚了在場專家。

大家在失望之餘,有人在北京晚報上發佈了一條消息說,雍正的泰陵地宮正在清理發掘之中,已證實未被盜掘,現正在破土深挖,金頭之謎即將揭開。這條消息很快引起了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的高度重視。

隨後清西陵文管處接到了國家文物局停止發掘的緊急通知,夏鼐也親自趕到清西陵的泰陵發掘現場,再次明確了上級的指示,要求立即停止發掘工作,將挖開地方和昔日的盜洞一起被堵砌上。泰陵地宮得以保存。

綜上所述,雍正的泰陵差點重蹈明定陵的覆轍,避免了因滿足好奇心而致文物損毀的窘境,也很好的維護了“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寢”的這一考古界原則。泰陵地宮沒有對外開放的原因也很清楚了,地宮保存完整未被髮掘。


野史也是史


清朝總共有三大皇家陵園,這三大皇家陵園分別是關外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

其中,關外三陵是位於他們老家東北的陵園,裡面埋葬著皇太極、努爾哈赤以及清朝皇室的其他祖先。

清東陵和清西陵則埋葬了清朝入關後到滅亡前的九位皇帝,這兩個陵園分別坐落於北京周邊的唐山和保定,和皇城北京之間的距離比較近。

在清東陵和清西陵的九位皇帝中,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五位皇帝的陵墓修建在了清東陵,而雍正、嘉慶、道光、光緒等四位皇帝的陵墓則修建在了清西陵。


他們九位皇帝之所以沒有選擇埋葬在一起,其實是有原因的。

皇家埋葬地遷移到清西陵的原因

本來,雍正皇帝也想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在清東陵,和他的父親、爺爺埋葬在一個地方。

但是後來他發現,清東陵的地下水滲透實在太嚴重了,如果把陵墓修建在這裡,自己的遺骸什麼時候被地下水淹沒都不知道,因此他就讓人重新看了風水,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在了現如今的保定清西陵。

而在到了乾隆皇帝的時候,因為乾隆皇帝比較崇拜他的爺爺康熙,所以他就又把自己的陵墓選擇在了清東陵。

不過在他選擇清東陵之後,他為了不讓自己父親雍正孤零零的待在清西陵,他就給自己的皇帝后代們做出了一個要求。


讓他們按照輪流的順序分別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在清東陵和清西陵,比如他自己選擇了清東陵,他的兒子就得選擇清西陵,然後他的孫子就得選擇清東陵,反正就是一直輪流下去。

當然,他的子孫後代們也並不是必須得按照他制定的順序來,比如在他的孫子道光皇帝準備輪葬到清東陵的時候,道光皇帝就沒有按照這個慣例來做。

在當時,道光皇帝也發現了和雍正皇帝一樣的問題、覺得這裡的地下水滲透太嚴重了,因此道光就跟緊跟著他的父親嘉慶把自己的陵墓選在了清西陵。


雍正的決定保住了他的死後安寧

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了許多年,但是我覺得如果雍正皇帝和嘉慶皇帝等人復活過來的話,那他們必然會感謝當年那些地下水,因為正是這些改變了他們想法的地下水,才使得他們避免了死後陵墓被挖的慘狀。

在清朝滅亡後,清東陵和清西陵分別遭受到了盜掘,其中清東陵遭受的盜掘最為嚴重,除了所有盜墓賊都知道沒有任何油水的順治陵沒有被盜之外,其餘四座皇帝的陵墓以及珍寶無數的慈禧陵都被孫殿英等盜墓賊盜得一光二淨。


而清西陵就不同了,清西陵除了一座光緒皇帝陵被盜之外,其他皇帝的陵墓都沒有被盜。

從這點來說,雍正等人的選擇確實是正確的。

同時,這也是我們現如今一直無法目睹到雍正陵墓地宮真面貌的原因。

在出了萬曆皇帝陵的事情之後,我們國內的考古界出過一個規矩,說是如果沒有被盜墓賊挖掘、沒有被工程施工破壞,那麼考古隊就不允許主動挖掘任何古代皇帝的陵墓。

在這不能考古的情況下,我們自然就無法打開雍正皇帝的地宮,只能在其皇陵外部進行參觀。


至於其他乾隆、慈禧、光緒等被盜墓賊光顧過陵墓的地宮,則可以進入參觀。


孤客生


民國時期,孫殿英為了獲得軍費,就盜掘了清東陵的乾隆、慈禧等陵墓,而放過了雍正的陵墓。但對於保存完好的泰陵,政府並沒有對外開放,這是為什麼?

中國有許多開放的陵墓,像南京的明孝陵,就是中國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陵墓,這是南京的一大熱門景點。泰陵的解釋是“循理安舒曰泰,臨政無慢曰泰”。而泰陵不對外開放,有個歷史原因,一開始國家文物局誤以為泰陵被人挖掘了,就打算進行搶救型發掘,可當考古人員沿著盜洞口下挖了兩米以後,卻發現下面是原封土,這證明泰陵沒有被盜過,但事情已經發生了,國家文物局並沒有阻止發掘行動,直到一件事情的發生阻止了發掘行動。當時,北京幻燈製片廠在北京日報登了清東陵的發掘情況,考古學家夏鼐得知這個消息後,就向國家文物局彙報要求停止發掘,得到國家文物局的允許後,夏鼐立即把停止發掘泰陵地宮的命令發到泰陵發掘現場。而且夏鼐為了確保停止發掘,就親自來到易縣清西陵泰陵發掘現場宣佈了國家文物局的書面指示,泰陵地宮的發掘即告終止,並重新把琉璃影壁下的盜口砌死,防止對泰陵再次發掘。


正是夏鼐先生的決定,使得泰陵繼續沉睡在地底下,免於挖掘的可能,對於保護泰陵也起到了不小作用,畢竟發掘不是最好的辦法,現在的發掘技術還沒有達到保護文物的水平。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歷史百家爭鳴


易縣清西陵始建於雍正八年,及1730年。

我們先聊一下為什麼雍正會另闢陵址,而不遵守祖制把陵寢建在清東陵。當然當時還沒有東西陵之分。

雍正即位以後,在處理完一些必要又緊急的事情以後,選陵寢的大事終於被大臣提了出來。當然,雍正也明白,萬年吉地的大事,這事耽誤不得。於是各路風水師赴遵化馬蘭峪開始堪輿選址了。

(清東陵孝陵)

終於,雍正五年,在距離馬蘭峪東北方向的興隆縣車道峪村選好了陵址,此地有九座山頭,喝為“九鳳朝陽山”。

陵址定下來了,那就開始建吧。砂石料木材等運去了不少。可是在建造的過程中,發現寶頂金井穴中之土帶有砂石。要知道雍正爺可是個追求完美的人,於是,第一個陵址就以“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的理由廢掉了。

這才有了後來十三爺和堪輿大臣來到易縣泰寧山下的太平峪,查看風水後上奏,欽天監認為此地“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裡“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於是才有了清西陵。

雍正八年,1730年正式開建。


(清西陵泰陵)

從開建至最後一個皇帝光緒帝葬入已經,整個西陵歷時186年。因為護陵人嗯保護,閒雜人等不能接近,所有陵墓保護完好。

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溥儀在偽滿洲國當皇帝,和日本人關係密切。當時清西陵地區為日站區,日本人為了更好的利用溥儀,自然不會去盜他的祖墳了。

解放戰爭時期,由於國民黨撤退很快,我黨人員進去該地區以後首先會保護起來,所以在這期間自然不會有人敢來盜墓。沒有被盜,地宮自然不會被打開了。說到地宮被打開我們應該感謝一個人——夏鼐

當時在郭沫若打開定陵以後,被皇家珍寶震撼。急於打開其他皇陵,其中包括武則天的乾陵。

恰恰這個時候泰陵發現盜洞,文物部門一是為了保護文物,二是為了解開雍正金頭之謎,所以順著盜洞開挖了。可是在挖了兩三米以後發現依然是原封土,地宮並沒有被盜。這個時候有人主張繼續挖下去。而這件事情被當時的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知道了,實地查看以後發現不能再挖下去了,所以泰陵的地宮就這麼保存下來了,也為後世留下了一大筆精神文明財富。

(泰陵石五供和方城明樓)

所以,至今我們去清西陵,泰陵地宮沒有開放,我們只能看看外部建築和周邊的風景。整個清西陵只有光緒的崇陵被盜,地宮打開了,其他皇陵無一被盜。至於泰陵地宮何時開放,我想這個問題無人能回答,或許永遠都不會打開。


觀復一鑑


泰陵,是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三位皇帝——雍正皇帝的陵寢,同時也是清西陵地區第一個建造的陵寢。

雍正皇帝的爺爺順治皇帝和父親康熙皇帝都安葬在了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地區,而雍正卻恰恰將自己的陵寢建造地址選擇在了距離遵化地區600多里地的河北易縣,這也使得在民間有了雍正是篡位而不是繼位,因而死後無顏面對他的父親康熙皇帝的說法。

但是正史記載中,雍正原本也在清東陵地區的九鳳朝陽山下選擇了一處寶地下葬,但是後來發現此處為砂石土質,要知道砂石土質並不適合修建墓葬,一方面在建造是結構不穩容易塌方,另一方面是容易滲水,鑑於這個原因,雍正才選擇另擇地址安葬。最終,怡親王胤祥為雍正在河北易縣挑選了一塊風水寶地,並稱其為“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非常對此地非常滿意,進而在此建陵,也就是清西陵中的泰陵。

清西陵地區除了雍正的泰陵,還有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以及光緒的崇陵。所以葬在清西陵,而不是葬在清東陵地區,與所謂的“雍正篡位之說”並無關係。

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開始修建泰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後被乾隆葬入泰陵地宮,隨同雍正皇帝同葬地宮的還有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和敦肅皇貴妃年氏。之後乾隆皇帝封閉了泰陵地宮,至今為止近300年的時間,泰陵的地宮就再也沒有被打開過。


泰陵地宮未對外開放,並且未對其進行考古挖掘,根本目的還是為了保護文物。

1956年,郭沫若主持挖掘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定陵事件,成為了新中國考古發展的分水嶺。在挖開萬曆皇帝的定陵時,儘管獲得了許多珍貴的史料和價值連城的文物,但是由於受到當時科技水平和文化認知水平的限制,受到破壞、損壞的文物更是不計其數,造成的損失也是無法估量的。也正是因為看到了郭沫若挖掘萬曆皇帝定陵的惡劣後果,當時國家文物局局長立刻向國務院申請立即停止不適當的挖掘破壞,周恩來總理立刻批准了,所以郭沫若希望繼續挖掘秦始皇陵寢以及武則天陵寢的計劃才沒有繼續執行,同時,這個規定一直延續到了現在,成為考古挖掘的慣例。

所以,在此之後的考古挖掘基本都是搶救性的挖掘,發現陵墓或者古蹟有被盜痕跡後或者由於基礎建設會破壞原有遺蹟時,才會進行挖掘工作,比如三峽大壩建設期間,就對即將被太高的長江水淹沒的文化古蹟或搶救性挖掘保護,或者留存史料使之永存江底,而對同屬清西陵地區的光緒皇帝的崇陵因為有過被盜經歷,因而也進行了挖掘和開發,成為了對外開放的博物館。

而對於雍正皇帝的泰陵,考古人員也曾計劃進行挖掘,但是最終仍未打開泰陵地宮。

在1975年清理了清東陵乾隆地宮以後,學術界不斷鼓吹要求發掘泰陵,並且在泰陵寶城琉璃影壁有著一個盜洞,所以學者們懷疑泰陵地宮早就被盜,可以進行挖掘。因而在1980年,國家文物局批准對泰陵地宮進行清理發掘。

1980年4月8日,挖掘泰陵地宮的工作正式開始。但是在沿著盜洞口下挖了兩米以後,發現下面是原封土,泰陵沒有被盜過。該消息通過媒體傳了出去,而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名譽所長的夏鼐知曉後,當即向國家文物局彙報要求停止發掘,並把國家文物局關於立即停止發掘泰陵地宮的命令急告當地。4月11日,夏鼐親自來到易縣清西陵泰陵發掘現場宣佈了國家文物局的書面指示,泰陵地宮的發掘即告終止,重新把琉璃影壁下的盜口砌死。

至此之後,雍正皇帝的泰陵地宮就再也沒有被打開。


除了雍正皇帝的泰陵,還有許多中國歷史重要人物的陵寢也完好的存在於世。

在中國五千年的漫長髮展歷史上,存在著許許多多有爭議評價的重要歷史人物,儘管他們已經過世許多年,但是學界依然希望可以通過一些方式來了解歷史的真相,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而對其陵墓進行考古挖掘無疑是一個能夠了解當時歷史史實的一個好的方式。但是儘管如此,對於這些重要歷史人物陵墓,首要的任務是保護而不是挖掘,也有其重要歷史原因和價值意義。

首先,當前的科技手段並不能實現對文物的完整保護。

除了郭沫若挖掘萬曆皇帝的定陵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之外,秦始皇陵的兵馬俑也是一個鮮活的案例。原本出土時兵馬俑身上的是帶著原有的顏色的,但是接觸空氣後迅速氧化腐蝕,所以今天展示在外的兵馬俑都是暗淡無光的土灰色。

由於這些陵寢長時間的深埋與地下,或沉浸於水中,長時間與空氣隔絕,保留了他們本來的歷史面貌,而現在的科技手段又沒有辦法對他們進行完整而又有效的保護,使之繼續保持歷史原貌,因而不去挖掘就是對其最好的保護方式。

其次,中國人一直信奉的“死者為尊”的觀念,也不願過渡的打擾逝者。

儒家經典中,一直崇尚著“死者為尊”的觀念,因而在古代社會,對於盜墓行為不僅嗤之以鼻,並且對於盜墓者的處罰也是相當的嚴厲,並且留下了許多光怪陸離的傳說和故事。同時,基於對逝者的敬重,也不願意對其進行打擾,因而包括現在也對考古挖掘工作是非常的謹慎和小心的。

再次,也是為了能為子孫後代留下歷史的瑰寶。

現在不去挖掘現有的陵墓和古蹟資源,同時也是為了給後代將這些歷史的瑰寶能夠完整的留下來,一方面可以等待有更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去保護歷史文物,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讓後代去新的視角、新的發現去品讀、解析歷史。

因而,不去輕易挖掘陵墓,不進行不適當的挖掘破壞,成為了中國考古界的共識。


雍正的金頭之謎,只能期待著用科技的力量去探求了。

人們之所以對雍正的泰陵抱有如此之大的興趣,最為關鍵性的因素就是雍正的“金頭之謎”。

民間有傳說稱,由於呂留良一家受到了“湖南曾靜謀反案”的牽連,被雍正誅滅九族,就連去世多年的呂留良也被挫骨揚灰,而呂留良的女兒呂四娘卻逃過一劫,活了下來,之後呂四娘成功混進宮中,不僅成功刺殺了雍正,還將雍正的人頭取下帶走。為了給雍正以全屍下葬,乾隆皇帝命人給雍正打造了一枚金頭,這也就是“雍正金頭之謎”的來源。

儘管經過一些史學家的證明,雍正因為長期迷戀丹藥,死於重金屬的可能性最大,但是依舊沒有辦法最終為清宮八大疑案之一的“雍正之死之謎”蓋棺定案,“雍正金頭之謎”依然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由於泰陵地宮無法打開,也不能對“雍正金頭之謎”做出最終的回應,只能寄希望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夠通過穿透射線掃描的方式來對泰陵地宮的內部一探究竟了。


雍親王府


不知道了解清史的朋友有沒有體會,每次想到雍正皇帝,就會多一份心疼,一生勤政節儉的胤禛收拾康熙晚年留下爛攤子不容易,一生致力於國富民強的他,最終活活累死在了自己的崗位。死後還要受盡後人的詆譭,滾滾的罵名讓我竊為雍正感到痛心。

如果沒有雍正,所謂的“康乾盛世”就是自欺欺人,而作為中間的承上啟下者,雍正的繼位是一個謎,死因是一個謎,就連埋在清西陵都要被認為是弒父的“鐵證”,因為他不敢面對地下的康熙。



雍正為何要另選“萬年之地”?

中國古代一直講究“子隨父葬”,即所謂的“昭穆之制”,像明朝定都北京後的皇帝,全都是跟隨父親葬在十三陵。清朝入關之後,順治皇帝親自選擇河北遵化的清東陵作為皇家陵園,之後的康熙也跟著順治葬在了這裡。

雍正登基後,他的陵墓建設也被提上議程,本來雍正的本意是選在清東陵,但之後的考察中,大臣的報告讓雍正有些動搖,因為清東陵砂石較多,風水並不是太好。

於是雍正派心腹大臣另擇寶地,最終確定了位於河北易縣的清西陵,雍正皇帝順利葬入之後,給乾隆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因為他面臨一個選擇,如果跟隨雍正葬在西陵,那麼日後君王都這樣效仿,必然導致東陵荒廢,這是乾隆不願意看到的。最終乾隆確定了父子分葬的“兆葬之制”,這樣就能兼顧東陵與西陵。

東陵中共有5位皇帝:

順治皇帝——孝陵

康熙皇帝——景陵

乾隆皇帝——裕陵

咸豐皇帝——定陵

同治皇帝——惠陵

西陵中共有4位皇帝:

雍正皇帝——泰陵

嘉慶皇帝——昌陵

道光皇帝——慕陵

光緒皇帝——崇陵

雍正的泰陵有沒有被盜?

1928年的“東陵大盜”案可謂轟動全國,軍閥孫殿英瘋狂盜掘了慈禧、乾隆的陵墓,因為他知道,清東陵埋得都是一生榮華富貴享受不盡的帝后,他們奢侈的生活也被百姓傳的神乎其神。

而再反觀清西陵,不論是雍正的勤儉還是名氣,顯然無法與清東陵相媲美,因此在軍閥混戰的亂世,雍正的泰陵倖免於難。而他的兒子可慘了,被孫殿英從墳墓中扒出來,屍體都被扔出了棺材,要不是溥儀派人去收斂,乾隆恐怕就暴屍街頭了。

可見,人怕出名豬怕壯,厚葬給自己帶來的並不是什麼好事。


泰陵為何至今不開放?

其實,在1975年,乾隆的裕陵被考古學家清理之後,有一大批考古人士希望對泰陵進行發掘,並不是因為想要看看雍正埋藏了多少寶物,實在是百年流傳下來的的“雍正無頭案”讓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想進去看一看,雍正的金頭到底是不是真的。

於是在1980年,考古學者在泰陵的寶頂之上發現了一個不小的盜洞,因此他們篤定泰陵曾經有盜墓賊的光顧,既然墓被盜了,再打開也就無可厚非了,於是在他們的積極要求下,國務院批准了他們的請求。

正當他們如火如荼順著盜洞往下挖的時候,不料竟然挖到了原封土,這就意味著雖有盜墓賊光顧,但他們也沒能挖通地宮,泰陵內部還是完好無損的。


因此這一消息被迅速報到了文物局,文物局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停止對泰陵的發掘工作,畢竟萬曆皇帝的陵墓文物無法保存就是眼前的慘痛教訓。

因此,泰陵之所以不對遊人開放,是因為它還沒有被髮掘,裡面的情況我們不得而知,出於對文物的保護,我們希望在我們有足夠的科技水平之時再進行發掘,要不然會對泰陵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明朝自朱棣開始,皇陵便集中在北京郊區,現在離天安門有50公里。這就是“明十三陵”!以此類推,滿清入關後也是一處陵寢吧?



不是一處,而是兩處,問題出在咋們的雍正爺身上,順治、康熙在清東陵,雍正獨闢蹊徑,在清西陵。為什麼?

四爺看不上,東陵的九風朝陽山陵陰陽完全不協調,俗稱風水不好,雍正爺原話這麼評價這個地方:

規模雖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帶砂石

所以另闢陵區。當然了,原因也有說雍正無顏面見康熙皇帝。而清西陵這個地方,實屬上吉之地,

乾坤聚秀之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山脈水法條理詳明,形勢理氣諸吉鹹備



這是萬年吉地。

所以執政13年後的雍正葬在這裡,循理安舒曰泰,臨政無慢曰泰,故稱“泰陵”。為什麼今天也不開放泰陵地宮呢?

泰陵是個熱點,這裡承載了太多太多關於雍正皇帝的東西,足夠引起地震。所以難免有人心動,然後找理由主動實施發掘。1980年,因盜洞問題,泰陵差點兒被打開……

這個盜洞在泰陵地表某城樓的琉璃影壁下,當時一經發現,有人慌了,也有興奮的。考慮到泰陵有可能被盜,於是發掘吧。日了狗,才挖不到三米,洞沒了。



泰陵發掘不亞於一次高級政治活動,各方焦點紛紛聚集。中國考古學會的理事長夏鼐聽到泰陵未被盜的消息後,忙報上面,並親自到現場,宣佈停止發掘。夏鼐幾十年前親自主持過明定陵的發掘,深知發掘的悲劇,定陵的最終結果是幾乎所有文物被毀,萬曆皇帝的屍骨也在一把火中灰飛煙滅。

所以泰陵得以保全!

另外再加上我們國家的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不主動發掘大型帝王陵寢,所以自然無法開放。

但是泰陵地表建築面向大眾,淡季35塊。也可以買清西陵全票。通過全票,你能看到清西陵唯一的皇陵地宮——崇陵地宮。



一壺濁酒喜相逢,這裡是史小二記,歡迎您的關注!


三叔小記


雍正皇帝的泰陵於河北省易縣太平峪,同時與雍正皇帝葬在一起的還有他的原配皇后孝敬皇后以及敦肅皇貴妃,值得一提的是,敦肅皇貴妃就是《甄嬛傳》裡面的年羹堯之妹,華妃。

泰陵在清西陵中建造時間最早,也是最健全,規模最大的皇陵,可以堪稱西陵的首陵,至今泰陵依舊沒有對外開放,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現在開放的陵墓基本上都是被盜墓賊光顧過的陵墓。只有因遭到盜竊而造成損壞的皇帝地宮在文物專家清理完備之後,由專家們實時保護,才能作為旅遊景點開放。反之,如果還沒有被盜過的陵墓是不能對外開放的,這也是為了更好的保護陵墓。

清東陵的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墓都被盜過,所以清東陵中這些都對外開放,但是雍正皇帝的泰陵因為並沒有被盜墓賊盜過,便不能對外開放。

曾經有人在泰陵的琉璃照壁處發現了一個盜洞,就鼓吹泰陵曾經也被盜墓賊光顧過,應該予以發掘進行保護。

1980年的4月8日,泰陵就這樣被正式發掘,當時場面很大,很多領導都來現場指導,不過正在工程進行的時候,發掘人員往下挖了兩米左右,就發現原來並沒有被盜墓賊光顧,地下還是原封土,保護的非常完整。泰陵的開發工作因此被緊急停止,並規定一律不準再次發掘。

所以直到今天,泰陵依然保存完好,對於雍正皇帝來說,這大概也算是一件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