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雍正當朝60年,乾隆短命,清朝會怎麼發展?

註冊完成佔用了


雖然是假設 雍正帝再怎麼努力也沒有辦法即位60年

雍正帝是1678年出生,在1722年即位,當時已經45歲,如果即位60年,那就是105歲——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皇帝能夠活到90歲以上,就算是普通人也非常的困難。

雍正帝能夠改革康熙帝晚年施政弊病的原因,就在於他即位時已經45歲,政治歷練、精神、人格都處於成熟階段,能夠以精準的分析問題並做出有魄力的應對。

火耗歸公改革、建立養廉銀這兩個改革就說明了雍正帝處理政務的成熟和熟練。火耗是官員為貼補而做出的合理但不合法的支出。雍正將火耗歸公,杜絕了地方官員任意以火耗攤派的機會。但雍正帝又不損害地方官員的利益,而是將通過火耗得到的銀子轉移到養廉銀裡。這就讓原本是官員陋規收取的火耗收入,轉為公共收入、公共支出的集體銀庫。

利益不被損害,從原本的合理不合法變成合理合法,又避免被指責貪汙,這就是乾隆帝即位後想要廢除火耗歸公但被絕大部官員反對的原因。

一方面厲行整頓吏治,另一方面將官吏們的利益合法化,恩威並濟。這是繼位皇帝在成熟年紀繼位的好處——有自己的原則、思想和處事手段,不至於毛躁冒進或思慮不全。

雍正帝和乾隆帝的性格

雍正帝幼年時期的性格,康熙帝如此評價:

“喜怒不定”

因為幼年雍正帝性情急躁剛烈,康熙帝為訓喻他寫了四個字給他:

“戒急用忍”

1702年,在25歲的雍正帝的要求下,康熙帝撤銷了雍正帝“喜怒不定”的評語。這說明25歲的雍正帝漸漸不再急躁,而是變成了“舉止端凝”的成熟穩重樣。

在九龍奪嫡時,雍正帝經常在王府講解《金剛經》,和道士研究、修煉金丹。

乾隆帝聰明,愛好藝術(詩、畫、書),在性格上應該和康熙帝基本上一致,施政上有和康熙帝類似。



假如雍正帝能夠即位長久一些

1、在雍正帝的某些改革上,乾隆帝並沒有廢除而是繼續堅持:

設立軍機處、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密摺制度,秘密立儲,平定準噶爾,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設置駐藏大臣,禁止天主教傳教,海禁。、廢除賤籍等。

這些改革,雍正帝是否活著並無影響。

2、乾隆帝廢除的雍正帝政策有:整段吏治,打擊朋黨(隆科多、年羹堯、八爺黨等都是,乾隆帝雖然有過打擊朋黨但目的是出於禁錮思想,不同於雍正帝的重構朝廷權力的目的。),官紳一體當差納糧。

3、雍正帝和俄羅斯簽訂《恰克圖界約》,確立外蒙古屬於大清的地位,確定《尼布楚條約》西部大清和俄羅斯未定疆界問題。

4、雍正帝禁止天主教原因有三個:1、天主教教士曾參與九龍奪嫡活動;2、因禮儀之爭而暴露出天主教徒不受控制的問題,擔心天主教的壯大導致國家不受控制;3、羅馬教皇本篤十四世拒絕教士嘉樂提出變通辦法的《嘉樂八條》,激怒雍正帝。但雍正帝還是允許天主教士在北京居住。

乾隆時期,天主教初了澳門之外,基本上被禁絕。

5、在禁海上,雖然雍正帝也實行禁海,但還是因地制宜的同意部分出海:同意福建漁民出海捕撈、同意廣東人移民臺灣,保持康熙帝時期的四口通商口岸。

乾隆帝時實行嚴格的禁海令,並關閉三個通商口岸,只保留廣州通商口岸。

激怒雍正帝的羅馬教皇本篤十四世


如果雍正帝治理更久的影響

1、在打擊朋黨、整段吏治上雍正帝還會繼續用力——雍正帝最痛恨朋黨:

“朋黨最為惡習”

並敢於說要清除朋黨文化:

“將唐宋元明積染之習盡行洗滌”。

康熙帝、乾隆帝晚年積弊的問題,就在於官吏朋黨問題、官僚系統膨脹的問題。解決方法很簡單——通過殺派系領袖達到清肅舊有臃腫多餘的官僚、招納新生力量的目的。剛即位不久的皇帝殺前朝大臣,基本上都是要達到這個目的。

2、天主教得以繼續在京師傳教,大清和西方的溝通渠道不會斷絕。雍正帝禁止天主教傳教,並非不能容忍,而是怕天主教信徒壯大後被羅馬教皇控制、影響大清。雍正帝保持讓天主教繼續在京師傳教,既能利用天主教教士帶來的知識和思想,也不至於出現天主教力量壯大導致大清被羅馬教皇控制的情況。

3、雍正雖然繼續實施海禁,但傾向於寬鬆實行。這在雍正帝在李衛以日本召集大清之人訓練軍隊為由要求嚴格海禁時,雍正帝大為申斥拒絕:

“昔聖祖遣織造烏林達麥爾森陽為商人,往覘其國。比覆命,盛言國小民巽,開洋之舉繼此而起。朕數諭閩、廣督撫留意考察。”

雍正帝的治理措施是:要求沿海督撫注意加強海防,但不準實行嚴格海禁。

相比乾隆帝時期乾脆嚴格禁海的省事心理,雍正帝還是比較注意沿海漁民的實際需求。


綜述

如果雍正帝治理時間更長,繼位的乾隆帝只能繼續雍正帝的治理政策,難以大舉實行寬仁政策。吏治和朋黨問題上,雍正帝不會能夠清除,和雍正帝治理時間長短關係不大。

但在保留天主教在京師傳教、實行較為寬鬆的海禁這兩個方面上,能夠讓大清保留一扇和西方進行信息溝通的渠道,大清不至於處於閉塞的1860年狀態。這才是雍正帝治理時間更長的意義和作用。

當然,在雍正帝的治理下,不會出現所謂的乾隆盛世狀況。務實的雍正帝,不在乎這些花架子。

最後用馬戛爾尼給國會的報告結束:

“是一艘破舊的大船,150年來,它之所以沒有傾覆,是因為幸運的遇見了極為謹慎的船長。一旦趕上昏庸的船長,這艘大船隨時就可能沉沒。”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這個問題先來說說這個敗家的乾隆吧!



乾隆,大清皇帝中的老壽星,共活了88歲,都說乾隆是導致大清滅亡的導火索,這是怎麼回事呢?乾隆在位期間認為自已的大清江山固若金湯。所以他釆取閉關鎖國的政策,致使當時大清的工業發展落後歐洲一大截。他在位的60年裡共下江南6次,每次去都是遊山玩水,尋花問柳耗費了大量的銀錢,可以說乾隆是大清所有皇帝中過的最舒適快活的,沒有之一!在他死後卻留給他兒子嘉慶一個空虛的國庫和後面幾代皇帝的屈辱史!


那麼乾隆舒適快活的資本是什麼呢?

乾隆舒適快活的資本是什麼呢?是因為他有一個兢兢業業勤政的老子雍正帝,雍正共在位13年,從45歲登基一生勤政留下了1000多萬字的硃批文字,可以說雍正自登基之日起,每一天都處在忙碌的工作當中,雍正任期內整頓吏治,懲治腐敗填滿了由於康熙連連征戰掏空的國庫,留給了他兒子乾隆一個舒適快活的時代。
那麼如果再給勤政的雍正60年時間,大清會怎麼發展呢?我覺得大清的命運不會有太大的沒變,時代的發展不是一個二個人就能改變的,雍正再勤政也只不過是60年的時間,大清再發展,但是大清數百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不會變,人的思想不變社會能發展到哪去!!


唐古看今


哎!四爺無疑是清朝最勤政的皇帝,最能攢錢的皇帝;他的那個農家樂審美的寶貝兒子乾隆,無疑是清朝最能折騰的皇帝,最好大喜功的皇帝,最能花錢的皇帝。他爸揹著千古罵名攢的家底,被他都揮霍光了。乾隆時期,雖然是一派繁榮景象,但盛世下的危機已經非常深了。只要有一點縫隙,危機就爆發了。江河日下,沒人再可以力挽狂瀾了。

但,如果如題所述,雍正當朝60年,乾隆短命,清朝會怎樣?我想,它最終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只是這樣的話,可能會續命長一點。

我從來都認為元朝和清朝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從來不會歧視他們的政權。但同時,也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因為是少數民族政權,統治集團內部是非常不自信的。他們沒法做到真正的開放包容。而這兩個政權有表現的非常兩極。比如,元朝,他們儘量不接受中原文化,儘量保持自己的文化,他們就是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退出中原;清朝,他們願意接受中原文化,並向中原文化學習。他們最終被融合了。但清朝的統治者,他們時刻都記得自己的少數民族身份,他們從骨子裡害怕別人說他們是少數民族。所以,才有那麼嚴重的文字獄。那是中國曆代少有的。

統治集團的這種封閉是一以貫之的,不是一兩個皇帝的問題。所以,不論誰走到最後都是閉關鎖國。在西方資本主義興起,工業開始發展的時候,無論哪個皇帝執政都得捱打。

清朝還有一個非常不好的就是集權達到了頂峰。天下事不論大小都是皇帝一個人做主。大臣都是奴才,都是皇帝命令的執行者。原來知識分子的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都被清朝統治者奴化為奴才的奴性。知識分子不在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老百姓更不認為。國家就是皇帝的國家,跟百姓無關。這也是清朝的國策,也不是一兩個皇帝能或者想過改變的。即使在乾隆盛世,英國特使馬戈爾尼看到的也是人民的貧苦和麻木。

綜上所述,晚清的困頓是避免不了的。必須是鳳凰涅槃。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悟空問答,寅哥解惑!雍正在清朝歷史上是一個被人忽視的皇帝,存在感低不代表重要性也低!雍正才是清朝進入鼎盛時期的把控者!乾隆只是摘桃人!如果真如問答的設想,我相信歷史是會朝著不一樣的方向:

1清朝不會出現貪官汙吏橫行的局面!雍正在歷史上是有名的鐵面無私,對吏治的整頓是卓有成效的,一方面打擊貪官,另一方面設立了“養廉銀”制度,可以說是雙管齊下。吏治清明是封建王朝保持穩定的重要一環!

2清朝的國庫不會空虛!雍正的一生不好聲色犬馬,自然也不會有大興土木的願望!更不會有六下江南這樣的勞民傷財的惡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世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國策的推行只會使清朝的國庫豐盈,而不會出現乾隆晚年國庫告罄的危局!

3雍正是一個是非分明而且大度的君主!從他對曾靜的處置就看的出來!而乾隆恰恰相反,清朝的文字獄在乾隆年間達到頂峰!清朝思想的僵化和愚昧在乾隆朝最終成型!這才是中國落後的根源!

當然,雍正只是針對清朝內部的頑疾和弊端進行改革,他同樣缺乏對外部的敏感和求知。清朝也許還是會落後,這不是雍正能把握的。感謝閱讀!我是寅哥解惑!歷史是供人探討的,歡迎評論,點贊!




寅哥解惑


雍正的風格是“務實派”,打擊貪官,發展農業等,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物極必反,太嚴苛的風格,讓官員戰戰兢兢,經濟上藏富於國,吏民幸福感不強。



乾隆的前期還算是勤政的,繼承了雍正的對清朝的功績,並以更開放的態度來治理國家,散富於民,發展商業和文化,由此開創了“乾隆盛世”。

(康乾盛世)

可惜,乾隆在位時間太長,幾次下江南,耗費巨大。後期更是志得意滿,不但出現了和珅這樣的“大貪”,國庫空虛,朝政敗壞,人浮於事。乃至,到了乾隆晚期,民間開始爆發大的起義。甚至,這種“人浮於事”影響到了到了嘉慶,嘉慶再勤政,也避免不了“天理教”如無人之境殺進紫禁城,攻擊皇宮,這種罕見的情況。

(嘉慶)


水滿則溢,禍福相依,盛世的開啟往往預示著帝國的衰落,這是大自然的道理。

如果雍正在位時間長一些,應該能延緩清朝的盛世和衰退的時間,但是依然避免不了清朝後世的最終衰落,這也是歷史的自然進程。


大飛熊騎士


如果雍正當朝60年,乾隆短命, 那麼,清朝向前發展的大趨勢是一樣的,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為什麼這麼說呢?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至清乾隆三十五年,全球氣候有一個變冷變乾的過程,這在歷史地理學上叫做“明清小冰期”,“小冰期”導致農業減產,西歐各國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所以當時的歐洲人熱衷於海外殖民。

明末清初的氣候,可以用寒冷乾燥來形容,華北各省連年旱災,發生了農民起義,我國東北地區的氣候轉冷以後,女真族有不斷向南遷徙的趨勢,這樣一來,明朝就面臨著農民起義軍與後金(清)政權的雙重壓力。

“明清小冰期”對明朝與清朝的影響是一樣的,那為什麼清朝能夠出現“康乾盛世”,而明朝卻滅亡了呢?這就不得不從美洲高產作物說起。

新航路開闢以後,美洲高產作物玉米、番薯、馬鈴薯(土豆)等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約在明朝中後期之時,玉米、番薯開始傳入到中國,但是,在明朝的時候,玉米、甘薯並未推廣開來,所以,沒有幫助明朝的農民渡過“小冰期”,到了康熙年間,這些高產作物才得到推廣,美洲高產作物的推廣,增加了糧食產量,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這是清朝出現“康乾盛世”的農業基礎。

(康熙皇帝畫像)

康熙、雍正年間,民間有一些小的叛亂,同時還出現了一場被稱為“三藩之亂”的大亂,但是,老百姓沒有積極的響應,因為中國古代的農民最關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吃飽飯的問題,而較少關注統治集團內部的事情,當清朝走向穩定,社會經濟繁榮以後,“反清復明”在普通老百姓當中很難有號召力了,而當農民吃不飽飯的時候,也許用一口大鍋煮點飯,就能讓很多饑民歸附,例如東漢光武帝就用這種辦法,招降了赤眉軍的很多部眾。

有人說沒有雍正年間的改革措施,也許清朝的統治時間會和元朝差不多,在康熙之後,清朝統治者就有可能退居關外了,這種說法其實言過其實了,康熙、雍正年間清朝的農業本來就因美洲高產作物的推廣,而逐漸走向穩定,不可能再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了。

清朝雖然出現了盛世,但是,這一盛世是靠美洲高產作物支持的,玉米、甘薯既高產,又耐貧瘠,大量的山地、丘陵被開墾成耕地、種上了玉米和甘薯之後,進一步推動人口增長的同時,也推動了大量的人口向山地、丘陵地帶遷徙,然而,山地、丘陵作為農業生產基地,其產量是十分不穩定的,因為這些地方的土地與平原地帶相比,本來就貧瘠,而且容易水土流失,這就使得“康乾盛世”面臨著人口的增長大大超過耕地的增長速度的壓力,正如康熙皇帝自己說的那樣,“今人民蕃庶,山巔盡行耕種,朕常以為憂也。”

(雍正皇帝畫像)

人口過快增長的同時,清朝還面臨著通貨膨脹的壓力,出現通貨膨脹是因為美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衝擊了清朝以白銀為主的貨幣體系,清朝的財政收入在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基本是在一定的水平之上略有起伏,而嘉慶年間的一兩白銀的購買量與康熙年間相比已經大大降低了,所以,清朝自嘉慶年間開始,面臨著國庫收入不足的問題。

(乾隆皇帝畫像)

但是,人多地少的矛盾、通貨膨脹的問題在雍正、乾隆年間,並未真正顯露出來,美洲高產作物還在繼續發揮有益的作用,但是到了嘉慶、道光年間就顯露出來了,嘉慶皇帝剛剛登基不久,乾隆還在當太上皇的時候,清朝就爆發了“川楚白蓮教起義”,聲勢浩大,蔓延湖北、河南、四川和陝西四省之地,道光年間,則又爆發了規模更大的太平國起義,清朝差一點兒被太平天國取而代之。

綜上所述,從歷史的大趨勢看,雍正當皇帝的時間長一點,因為他的勵精圖治,勤於政事,乾隆年間的腐敗、奢靡之風,可能不會出現,但他無法改變“康乾盛世”面臨的人口過快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雙重壓力,換句話說,康乾盛世、嘉道中衰的大趨勢靠一兩個皇帝是無法改變的。


騰飛說史


雖然雍正在位時間不長,且其很多政策被其子弘曆一手推翻。但不可否認這位寫出《大義覺迷錄》,實行官紳一體納糧政策的皇帝是位英主,或者說,他是清朝為數不多的“中國皇帝”。



雍正在危險重重的玄燁末年九龍奪嫡之中歷經艱險,以自身才華和能力獲得玄燁賞識,繼承大統。(不得不說清朝之氣運,先有皇太極後有雍正救清朝於水火之中)繼位之時雍正已經45歲,但雄心不改當初,在在位的短短十三年間厲行改革,挽回了在玄燁治下日趨衰落的大清,為弘曆時期的治世奠定了基礎。

鑑於雍正繼位四十五歲,在位六十年怕是不可能了,但在位三十年活到玄燁的歲數還是有可能的,讓我們假設雍正活到七十五會怎樣。



我們都知道清朝作為異族政權先天不足,他們採取的是和漢族上層的合夥人制度,加上玄燁本人放縱使得當時官場風氣腐敗異常。而雍正一心自命中華皇帝,大力整飭腐敗,更做出了官紳一體納糧這種限制漢族地主,而以往清朝皇帝不敢做出的政策。如果他在位三十年這種政策只怕會有增無減,可想到這樣的雍正就不止是康雍乾三朝中默默無聞了,可能會背上暴君的名聲。不是因為他傷害了百姓,只因為他損害了士族。

文化上,在《大義覺迷錄》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大一統的君王,他有十足的自信統治大清,雍正信賴和重用的官僚有很多的漢族能吏,這是其父和其祖執政時所不常見的,在他的影響下清朝民族問題和文化氛圍可能會更加開放。



但因為雍正實行與士族相對的政策,雍正執政風格十分的不信賴官僚,而傾心於心腹的秘密政治。清朝的軍機處、密摺制等秘密政治都是由雍正發明,這也揭露了他晚年對官僚體制的不信任之感,當然這也是後來很多士族對他的詬病所在。雍正在位更長,這種秘密政治制度可能會更多,清朝的錦衣衛和東廠也不是不可能。

綜上,雍正執政風格更類似於明朝皇帝,十分的漢化。雍正眼界與心性十分的廣大,但他的大一統執政政策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和風險,脫離了以往清朝入關以來聯合漢族上層的政治路線。但執政三十年根本不足以影響清朝的政治體制,即便沒有弘曆,還會有其他的後繼者廢除他的政策。雍正甚至會在後來者眼中臭名昭著,成為一個實行特務統治,欺壓良臣的暴君。

不過雍正如果在位六十年,或許他的執政風格會導致更多的風險,比如王安石變法的類似風險,但他可能會使清朝快速漢化,成為另一個“明朝”。


河洛雜談


咱們可以把這個問題拆分成兩個部分,那就是雍正執政六十年和乾隆短命,分別會對清朝有怎樣的影響。

先說結論。如果雍正真的當政六十年,清朝應該是能更平穩發展。

其實康熙對小時候的雍正並不是很滿意,他覺得雍正的情緒喜怒不定。而想要成為一個好的皇帝,是不能太暴躁的。



不過在雍正長大之後,康熙對雍正就只剩下正面評價了。他肯定了雍正的人品和性格,覺得雍正已經有當皇帝的資格了。史書記載康熙認為他人品貴重,深肖朕躬。

而之所以雍正會產生這種變化,是因為康熙特別長壽,雍正在繼位的時候已經是人到中年了,所以他看待事情肯定會相對平和。

雍正的能力或許稱不上最佳,但是他治國理政的態度還是非常端正的。史料記載,憲皇在位十三載,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

他通過勤勞彌補不足,對國家進行了部分改革,幫助清王朝進一步發展。

而根據史書記載,雍正時期故當時國帑豐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所以說雍正在位的時候,民眾還是非常幸福的。


即便他做不到相當銳意改革,但是在守成這方面雍正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可以肯定的是,清王朝在雍正的手裡肯定不會沒落。

說完了雍正,咱們再來看看乾隆。

如果乾隆剛執政沒多久就駕崩,那清王朝肯定會從此走下坡路。

乾隆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他成功將清王朝推向了最頂峰。

史料記載,高宗運際郅隆,勵精圖治,開疆拓宇,四徵不庭,揆文奮武,於斯為盛。

從上可以看出,他對內肅清朝政,對外覆滅蠻夷。當時清朝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因如此,很多人都覺得乾隆有資格與唐太宗李世民和秦始皇嬴政這等人物相提並論。


不過或許是因為早期的時候取得了太多耀眼的成就,所以中年以後的乾隆變得日益驕縱。他雖然沒有變成暴君,但賢明這兩個字也不太適合用來形容他了。

晚年的時候,乾隆窮兵黜武,不斷征戰,百姓們民不聊生。他本人的性格也是發生了變化,他開始變得鋪張浪費。為了攫取金錢,他縱容貪腐,致使朝廷變得烏煙瘴氣。

乾隆的鋪張浪費為清朝的衰落埋下了種子。乾隆晚年肆意揮霍,讓清朝的國庫從充盈變為了貧瘠。乾隆之後的皇帝即使有心改革,也苦於沒有金錢支撐。這個罪責,需要乾隆本人來承擔。

正因如此,很多人都認為如果乾隆在最巔峰的時候逝去,這對清朝來說絕對算是個好消息。


夏目歷史君


雍正當政60年後,將會是105歲的高齡,這個假設實現的難度太高了。

雍正皇帝1722年繼位的時候,已經是45歲了,如果真的幹上60年再駕崩,那麼雍正去世時就將會是105歲的高齡,這個年齡不僅在中國古代封建歷史的帝王壽命排行榜將高居榜首,就算是放在現代社會,也是非常長壽的存在。

同時不得不說的是,乾隆一生遊山玩水、保健養生也只活了89歲,那麼以勤政著稱的雍正皇帝,每天忙於政務,每年只給自己放假一天,每天僅僅休息四五個小時,再加上長期煉丹服藥,確實很難活到這個年齡。

所以讓雍正當著60年,這個假設能夠實現的難度實在是太高了。


如果讓雍正在位的時間超過了13年,並且儘可能的長些,大清王朝的經濟將繼續發展,吏治將繼續革新,君主集權進一步加強,而大清朝的國力也將持續性的增強 。

不得不承認的是,雍正是清朝12位皇帝中,最為勤勉,最為勤奮的皇帝。

雍正在位13年,留下了1000多萬字的硃批文字,可以說雍正自登基之日起,就一直處於忙碌的工作中,當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治國成效。

雍正先後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攤丁入畝,減少了普通農民和百姓的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維持了社會底層民眾的利益,保障了國家的根基;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緩解了社會階層矛盾;火耗歸公,增加了國家收入,規範了民間貨幣流通,雖然減少了官員的額外收入,但是通過養廉銀製度的執行,極大的減少了官員的貪墨行為,也讓官員不再打火耗銀的主意,改善了官場風氣;而通過改土歸流,又讓國家加強了對於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力加強;設立軍機處,則徹底廢黜了傳統的八旗貴族議會制度對於皇權的制約;發展密摺制度,使得自己坐鎮京師,便可盡知天下之事,並且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

這一系列的舉措,不僅讓康熙晚年積累的諸多社會問題、經濟問題和官場政治問題得以解決,同時讓整個國家得以快速發展。更為關鍵的是,徹底擺脫了國庫空虛的局面,雍正在位十三年,國庫存銀從就雍正剛剛繼位時候的不到700萬兩,增加到了超過5000萬兩,如果雍正的統治能夠繼續下去,國庫的存銀必然是越來越多,甚至只要多給雍正5—10年時間,雍正都可以將國庫的存銀增加到1億兩。


雍正卓越的政績,依然無法掩蓋大清王朝與世界脫軌的現實,也將不能擺脫大清王朝在19世紀中後期被世界列強們輪番“胖揍”的局面。

“八股文”、“文字獄”禁錮了讀書人的思維,“重農抑商”限制了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而“閉關鎖國”更是將大清王朝與世界的發展徹底隔絕。

歐美先進的思想、先進的制度、先進的技術,都與大清無緣,而大清除了政治管理體制上得到了發展,在其餘的領域幾乎失去了創造了,科技、文化水平全面落後與世界。

整個18世界,中國經歷了“康雍乾盛世”,封建君主專制到達了巔峰,但是反觀歐美,英國已經完成資產階級革命並且啟動了工業革命,美國打贏了獨立戰爭,法國也在醞釀著大革命,世界都在發展的同時,大清王朝卻停滯了前進的腳步。

雍正皇帝固然是將國家治理的很好的好皇帝,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即便是雍正真的能夠當政60年,也依然無法打開大清的國門,依然無法讓大清與世界接軌,科技水平無法提升,特別是在軍事實力上,出現了與世界的明顯斷檔趨勢,而這最終也依然無法改變19世紀中後期大清王朝落後捱打,被世界列強“胖揍”的局面。


雍正去世後,乾隆在位的時間長短與大清王朝的發展結局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實質性改變,因為制度不變,體制不變,大清王朝最終的結局也就不會變,但是如果雍正之後能夠是恭親王奕訢繼位,結果可能會真的不一樣。

很多時候,大家都批判乾隆是個敗家子,敗光了雍正為他開創的基業,揮霍了大清的國庫,將一個虛晃的盛世留給了自己的兒子嘉慶,也讓大清朝再也無法與世界列強抗爭。如果換一種假設,試問將雍正所留下的盛世局面與充盈的國庫資產交給誰,可以好好利用起來,將大清朝帶到世界的前列,我認為,這個人就應該是恭親王奕訢了。

不少人都說,如果道光將皇位傳給了奕訢,而不是傳給咸豐皇帝奕詝,那麼中國的近現代史就不會如此的屈辱。而縱觀晚清的皇室,奕訢是所有皇室成員中,思維最為敏捷,思想最為開放,對於外國的制度、技術與文化最為接受和認可的人,更為重要的是,奕訢的能力真的強,不管是對內的治理還是對外的交流,都展示了他過人的能力。

所以,如果能將雍正留下的充盈的國庫,清正廉潔的幹部隊伍以及經過強化的君主集權統統交到奕訢手中,讓奕訢有錢、有人、有權力去搞改革和發展,或許大清的結局真的會出現不一樣的局面。


雍親王府


說實話,雍正皇帝最多算個守成之君,而大多人說他怎麼怎麼聖明,開創了乾隆盛世,這完全是受了前些年電視劇,雍正王朝的影響,下面我們就看看他做過的一些事。

首先是很多人說他整頓吏治,肅清腐敗,的確他是做了,但是做到了嗎?沒有,清朝的官員和明朝一樣,是低薪的,所以很難養活全家,所以大多數官員是貪汙的,所謂雍正時期國庫充盈,只不過大都是查抄貪汙官員所得,而且到了乾隆時期,官員貪腐更甚,還出了個和珅,所以雍正根本沒做到有效的懲治貪腐,只是做到了遏制,僅此而已。

再說他用年羹堯平叛,歷史上哪個有為的皇帝做不到這點?回答是都能,這也是不是他的首創。

設立軍機處,清朝皇帝朝政大都親力親為,導致很多大事,官員拿不了主義,做不了主,所以很多小事都要皇帝來做主,所以皇帝很累,沒辦法雍正設立了軍機處,來輔佐皇帝處理朝政,這點和明朝的內閣很相似,但是比起明朝內閣的權利,軍機處就差遠了。軍機處的只能在現代來講,只能算秘書機構。有人說雍正勤政,的確,他可能是秦始皇以後批閱奏摺最多的皇帝,一個事無鉅細都要做主的皇帝,只能這麼累。他不批覆,下面人沒法幹了,所以這是制度的一個缺點。

剩下的什麼改土歸流,火耗歸公等等更是一個守成之君該做的,不做真的連守成之君都算不上。這裡著重說下改土歸流,清朝的蒙古西藏新疆,還有西南的土司,都是明面上聽清朝的,奉你為主,而實際上各過各的,內部是自治的,和今天的自治區有些類似,但是可比現在的自治區權利大了去了,他們可以擁有軍隊,內部犯罪人員,可以有處死的權利,朝廷管不了,所以雍正做了改土歸流,把他們土司管理的地方改成府廳州縣,由中央直接管轄,但是沒有完全做到,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才真正的廢除了土司制度,而這點更不是他的首創,和唐朝的都護府有些類似。

所以說雍正做的,只能算是個守成之君應該做的,真的沒什麼稀奇的,現代很多人說沒有他就沒有乾隆的盛世,可事實呢?乾隆時期是盛世嗎?其實根本不是,如果不是外來的玉米番薯農作物的普及,說真的溫飽都是個問題,而且這溫飽,只能還算是勉強溫飽。而康熙時期,更不是盛世,戰亂連連,百姓流離失所,何謂盛世?大的來講國家是統一了,因為平了三藩,統一了臺灣。但是百姓富裕嗎?

還有目前很多人說清朝控制的疆域很大,說什麼民國,現代的中國疆域都是繼承清朝的,大錯特錯,前面說了,清朝對蒙古,西藏,新疆,還有四川青海一帶,根本就管控不到,只能算名義上主人,這點其實各個朝代都這樣,唯有漢朝,唐朝對西北的管控真是很到位,駐兵,移民建城。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貿易,而宋朝以後海運興起,西北重要的位置就沒有了。

為什麼我們歷代皇朝對周圍的土地不屑一顧呢?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是農耕民族,對不適合種植的土地,根本就沒有想法,現代研究證明,長城的分界線的南方,正好是中國古代最適合種植的地區,而且在古代,中國各個皇朝,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百姓富裕程度,都高出周圍太多,所以只要周圍的國家奉我為主,不老挑事,中原的王朝就不會征伐你,這才是我們古代皇朝對周圍土地不太重視真正的原因,而古代皇帝是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概念嚴重,所以對土地的認知是天下都是皇帝的,這也造就了邊境概念的模糊。

而遍觀古代所有的盛世,再看現代,我不得不說我們現在的確是生活在一個盛世之中,因為這三十年沒有戰爭,科技發展,經濟繁榮,全民溫飽早已達到,就全民溫飽這一項,歷史上所有的盛世幾乎都沒達到——李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