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上海有個地方名叫虹橋

“虹橋”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名稱。上海全市,特別是西南區域隨處可見以之命名的地名、機構與城市設施,甚至是林林總總的店鋪商家、住宅區。與上海整個城市密切相關的,就有虹橋路、虹橋國際機場、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虹橋商務區、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等。更大的還有定義不甚明瞭的“大虹橋”“西虹橋”。

很多市民不禁要好奇地刨根問底,“虹橋”這個名字現在被用得如此寬泛,要追根溯源,它是從何而來呢?

01

名稱溯源

歷史上,上海境域有多處“虹橋”地名,但多已湮滅。其中較為知名的有原上海縣城內(老城廂)橫跨肇嘉浜,並連接三牌樓和艾家弄的一座“虹橋”,現今大致在復興東路三牌樓路望雲路交叉口的位置。另外,虹口地區橫跨虹口港的三座橋樑也依據它們距離黃浦江的位置分別被冠名“外虹橋”“中虹橋”“裡虹橋”。這三座橋樑歷經翻建現今仍存,分別位於東大名路、東長治路和漢陽路之上,但已較少還有人使用這些舊名。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874年11月3日《申報》一則告示,文末地址為“城內虹橋艾家弄”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884年上海縣城廂租界全圖中標註的虹橋艾家弄位置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民國二年(1913年),商務印書館實測上海城廂租界地圖中標註的虹口三座虹橋位置

而今廣泛使用的“虹橋”,

究其源頭,基本上都是閔行區的虹橋鎮。

北宋鹹平年間(998年—1003年),在蒲匯塘北、東上澳塘西建有安國講寺,寺基百餘畝,寺宇十餘進,香火鼎盛,與龍華寺、寧國寺遙遙相望,為江南名剎。明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蒲匯塘兩岸、顧家弄(今虹梅路)兩側漸成集市,以跨蒲匯塘之橋樑“虹橋”命名。

現存歷史文獻中,“虹橋”首見於《萬曆上海縣誌·圖》(1586年—1588年纂修),標跨蒲匯塘,該志卷五鄉鎮諸橋目中,又記“虹橋在二十八保”。《康熙上海縣誌一·鎮市》(1683年纂修)載:“虹橋市在二十九保,在縣西二十四里”。《上海縣續志》(1913年—1918年纂修)載有虹橋,記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里人顧孝清、顧鏡清等籌資重建。橋之得名,當地傳說是“橋跨蒲匯塘,夏日雨霧,立橋頭常見彩虹貫空,氣象萬千,以虹名橋。”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879年12月22日《申報》中一則市井新聞中提及“徐家彙之西虹橋鎮”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上海縣續志》(1913年—1918年纂修)卷一淞南水道圖中標註的“虹橋市”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老地圖中標註的虹橋鎮及周邊區域

清咸豐十年(1860年),團練建局,設虹橋局。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以局為學區,有虹橋區。其間,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工部局越界闢築虹橋路,以虹橋鎮命名。程家橋以西路段曾用名佘山路(因最初規劃通往佘山而得名),後分段改築成現狀。清宣統二年(1910年),與新涇、江橋、諸翟三鎮合併為蒲淞鎮。民國元年(1912年)改蒲淞市。民國16年(1927年)後,先後隸屬上海市蒲淞區、蒲淞鎮、龍華區。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34年拍攝的虹橋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37年11月9日,進犯虹橋路沿線的日寇

圖片來源:virtualshanghai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民國四年(1915年),上海縣全境圖中標註的虹橋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龍華區第六保保甲圖

1949年5月25日,虹橋地區解放。1950年6月設立虹橋鄉人民政府。自解放後先後隸屬上海市龍華區、新涇區、西郊區、上海縣、閔行區至今,“虹橋”為鄉鎮級行政區劃名不變。

02

區劃變遷

1950年6月,虹橋鄉人民政府成立,轄11個行政村,含虹橋集鎮和48個宅基。1956年6月,建虹星高級農業生產合作聯社,共有11個分社共58個生產隊,含虹橋集鎮和79個宅基。

1959年8月,建虹橋人民公社,轄17個生產大隊112個生產隊,含虹橋、程家橋、小閘3個集鎮和136個宅基。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50年,虹橋鄉行政區劃圖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59年,虹橋人民公社行政區劃圖

1966年經區劃調整,轄16個生產大隊121個生產隊,含3個集鎮和127個宅基。1984年9月、1986年2月,經兩次區劃調整,近一半地域劃入長寧區和徐彙區,劃出地域除村民戶籍外,農副業生產、鄉村企業和村行政管理仍由虹橋鄉行使行政管理權。虹橋鄉轄14個行政村104個村民小組,含虹橋集鎮和69個宅基。

1992年9月,域內虹四、西郊、虹三、長春、虹南、星聯6個行政村41個村民小組成建制劃入長寧、徐彙區。1994年3月,虹四、西郊村復歸虹橋鎮。虹橋鎮轄10個行政村38個村民小組。至2010年10月,村民小組建制全部撤銷。至2011年5月,行政村建制全部撤銷。

虹橋地區行政區劃,1951—2012年曆13次變動,平均每5年一次。1951年“劃鄉建政”,虹橋鄉面積5平方公里。1959年虹橋人民公社成立初,面積23.2平方公里。1966~1984年,穩定在23.1平方公里。1984年,劃出土地面積最多,計9.4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40.7%,剩13.7平方公里。1984—1986年,劃虹橋、虹南、星聯、小閘村(大隊)大片地域歸徐彙區,建設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劃虹四、虹五、虹六、紅春、西郊村北部大片地域歸長寧區,後成為古北新區的一部分。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84年,虹橋鄉行政區劃圖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12年,虹橋鎮行政區劃圖

虹橋地區區劃變動之頻繁、涉及土地面積之多、發生影響之深遠,在上海市郊鄉鎮實為少見,體現上海這個中國最大城市近郊地區迅速城市化的特徵。

03

集鎮歷史

虹橋地區有3個集鎮,分佈東部、中部和西部,各約相距2公里。在20世紀80年代前,是農村和城市間的橋樑,集散日用工業品和農副產品,城鎮居民的居住地。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35年上海英文地圖中標註的“虹橋(HUNG JAO)”“新橋(SING JAO)”“程家橋(ZUNG KA JAO)”等地名。還有左上角的虹橋高爾夫球場也就是現今上海動物園位置。這幅地圖中很多地名的英語標註都是沿用滬語發音

三個集鎮均臨河,因河成鎮,名稱緣於橋、閘。虹橋、小閘集鎮和程家橋集鎮分別濱於蒲匯塘和新涇港。兩河均為上海重要水道。蒲匯塘為明清時期上海縣城走松江府的主要水道。虹橋、小閘為其沿河之第三、第四個集鎮(前為泗涇、七寶)。新涇港在明代是上海一條重要的南北向河道,“吳松(淞)江湮塞,太湖之水迂迴宛轉,多由上海新涇流注於海。”

“虹橋”其名,首見明萬曆《上海縣誌》,橋跨蒲匯。清乾隆《上海縣誌》稱為“虹橋市”,清同治《上海縣誌》又稱為“虹橋鎮”。由橋而市,再到鎮,歷300年。小閘集鎮,名首見於清嘉慶《上海縣誌》,稱為“小閘橋”。清咸豐九年(1859年)在蒲匯塘此段築堰堵港形成碼頭而成市。程家橋集鎮分新老程家橋。塘子涇(今塘泗涇)於此丁字形匯於新涇港。名首見於《星周紀事》一書記事中的清咸豐五年(1855年),記稱橋跨塘子涇。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北首虹橋路、羅別根路(今哈密路)建成,市集北移,30年代在兩路丁字路口成新的集鎮。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虹橋集鎮航拍影像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紀50年代,虹橋集鎮示意圖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紀80年代,虹橋集鎮示意圖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紀80年代,虹橋集鎮及蒲匯塘

三鎮均繁榮於20世紀30~40年代,而後虹橋獨興,其餘兩鎮衰落。民國25年(1936年),虹橋有店鋪68戶,程家橋有2戶。民國26年(1937年),小閘集鎮有蔬菜地貨、石灰磚瓦、柴草等行。民國31年(1942年)日偽“清鄉”,統制城鄉物資,三鎮有河道舟楫之利,因米業而興盛。

到1950年前後,虹橋有店鋪96戶,程家橋37戶,小閘22戶。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三鎮的商業通過社會主義對私改造、人民公社化,後均統於虹橋供銷合作社和虹橋糧食管理所。虹橋因為鄉、公社、鎮黨政機關所在地,商業行業仍完整,成為全地區的商業中心。基本一業有一店,規模較大,即有百貨店、布店、五金店、飯店、點心店、藥店、日雜品店、茶館等店。全鎮(公社、鄉)重要商品,如自行車、收音機、電視機,以及所有農藥、農肥、建材,都統於虹橋集鎮出售。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程家橋集鎮航拍影像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紀50年代,程家橋集鎮示意圖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紀80年代,程家橋集鎮示意圖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50年,虹橋集鎮商鋪分佈示意圖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50年,程家橋集鎮商鋪分佈示意圖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50年,小閘集鎮商鋪分佈示意圖

程家橋商業,因處虹橋路和西郊公園(今上海動物園),保持繁榮,還有照相館、布店、五金店、藥店、菜場等一般非政府機關所在地集鎮沒有的店家。小閘鎮則完全為鄉村小集鎮,只有賣油鹽醬醋等最基本的日用商品的店家。到了20世紀80年代,三個集鎮在全民辦商、徵地大動遷熱潮下,無不走到盡頭。虹橋、程家橋集鎮,分別經過20次和4次的動遷,集鎮風貌蕩然無存。小閘集鎮自1993年動遷,到2012年仍未結束,剩蒲匯塘西的幾家商鋪。2018年前後,小閘鎮基本完成拆動遷工作,只留小閘鎮街路名。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18年拍攝的小閘鎮殘存建築及門牌

04

宅基記憶

宅基是大部分中國農村地區最早的鄉土社會,虹橋地區也不例外。宅基是社會的基礎,虹橋村民的真正家園,是絕大部分村民的出生地、成長地,以至終老地。

文獻記載,虹橋地區最早的宅基,首見於明萬曆《上海縣誌》(編於1588年),載有虹橋和新橋兩地,以及安國教寺。清鹹同年間(1853年—1864年),虹橋地區本地人王萃元所著《星周紀事》,除記有上述兩地一寺外,還有程家橋、李家浜、薄(濮)家灣、王家巷、俞家宅、蔡家木橋、石家巷、井亭廟、董家宅、李家巷、梅園、沈家堰、田圖等地。

以村民口口相傳宅基的由來,最早的宅基有形成於北宋鹹平年間(996年~1000年)的張家宅宅基,元代的周沈巷和薛家浪宅基。此後明代有14宅,明末清初有11宅,清代有19宅,民國5宅,共52個宅基。其餘不詳。

虹橋地區的宅基,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的存在,是極為穩定的。儘管虹橋地區地處上海近郊,與上海市區邊界犬牙交錯,從理論上講近百多年來會較多受城市的衝擊,應常處於變動之中。其實並非如此。宅基在形態上固若金湯,即便是村民的話語,也與相鄰的市區,涇渭分明。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56年,在王家弄宅基俞家祠堂辦西郊區虹橋鄉虹星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第一婦產院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58年,上海人民滬劇團丁是娥一行在虹橋石家巷宅基演出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62年,虹橋陳家宅宅基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紀80年代,井亭村宅基

值得注意的現象是,1980年—2012年宅基動遷消失時期,宅基的數量仍維持在127個,與民國37年(1948年)、1951年土地改革時相比,僅少一個,就連名稱都是一致。千百年來,村民一直是宅基的原住民,宅基是村民的先人營建而成。宅基名稱的首字,與宅基村民第一大姓姓氏相一致。

1951年,有60個宅基的名稱首字與宅基村民姓氏第一大姓是一致的,佔虹橋地區宅基數量的48%。它們分別是曹、董、張、諸、滕、顧、沈、姜、馬、楊、徐、黃、張、汪、高、朱、李、邵、陳、丁、朱、曹、韓、楊、高、陳、薛、李、餘、餘、餘、艾、周、周、童、陳、陳、曹、周、褚、孫、王、陸、馬、徐、王、潘、錢、朱、陶、唐、沈、毛、曹、許、許、史、徐、史、喬。

1980年—2012年宅基動遷,其中49個宅仍維持原樣,其餘11個宅基村民姓氏也只是第一大姓與第二大姓易了位。在另外宅基名與村民第一姓氏不一致的55個宅基,各宅基村民均固定有一二個大姓,其村民數量排序歷五六十年不變。

這反映虹橋宅基村民的穩定,人員流動緩慢。村民大姓與宅基名稱的一致,也大致可以找到宅基形成的源頭,第一大姓村民的先人最早在這裡安營紮寨,成為原住民,現在同姓村民,就是他們的後人。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紀70年代,星光大隊新橋生產隊稻田水牛耕作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紀80年代,新橋大隊餘家宅村民小組養鴨場

不用村民姓氏作名的宅基,也可追溯其名的源頭。這樣的宅基有23個,可分為這樣幾類:一、由行業、物產命名,有鴨場浪、窯浪、窯浜浪、船浜浪、柿子灣和羅漢松6個宅基。二、與傳說有關的,有龍船頭、龍船梢2個宅基。三、與宅基所處地理位置和建築物有關的,有新江口、新浜浪、上澳塘、新涇口、塘灣、南宅、八字橋、厙裡、小閘裡、新橋、井亭頭、蔡家木橋、姜家橋、朱家木橋和徐長橋15個宅基。這23個宅基村民的姓氏,也是有跡可尋、排列有序的。宅裡村民大多也是同姓同宗,一個祖宗所傳。

虹橋地區百餘個宅基,村民各有祖系,有的相鄰的幾個宅基村民,同為一宗,千百年來,一脈所傳,有血緣的天然聯繫,經長時期的規束,形成了獨特的宅風。村民長幼有序,阿太、阿奶、阿婆、姆媽、嬸嬸、嫂嫂、孃孃、阿姐、妹妹,公公、大大、伯伯、爺叔、阿哥、兄弟,互為稱呼,無連名帶姓直呼者。婚喪喜事,“三日頭排場”,不盡是鋪張張揚,而是“千日難得一次”,東家以此盡力報答鄉鄰親眷平日裡的眷顧。宅裡向人不請自到,幫助東家借辦酒水用的桌凳碗筷,宰雞殺鴨。一家歡,合宅歡。

虹橋地區宅基,以村民戶數作為規模標準,不管是1951年還是1980年—2012年宅基消失時,規模較大,且宅基間相差很大。1951年,最大的宅基有村民185戶(長春村地區周沈巷宅基),5戶及以下的有虹四村地區潘家塔、新浜浪宅基,西郊村地區龍船梢宅基,新橋村地區陳家厙、濮家灣宅基,虹南村地區王家宅、陸家塘宅基,星聯村地區朱家橋、東唐家厙宅基。最小的只有1戶,即虹二村地區小楊家宅宅基。1980年—2012年宅基消失時,最大的宅基有541戶(長春村周沈巷宅基),最小的有4戶(星聯村朱家橋宅基)。

虹橋地區宅基曾是一派典型的江南水鄉風光,人傑地靈。宅基是村民的家園,經過千百年來的經營,風光秀麗,生活方便。宅基為大樹籠圍,都有二三隻河浜,春放魚苗,冬車浜捉魚。浜邊有水橋、岸柳、雜花野草,有的河中還種有荷花。

據村民回憶及相關記載,虹五村許家宅宅基有15條(只)河浜,宅基為河所圍,自稱圓子裡的餡頭。住房大多為三開間、五開間,或一進二進的絞圈房。住房後或有竹園,前有場地,或為枝楊圈所圍。虹橋村王家浜宅基有6戶村民家有枝楊圈,總長500米,環繞農宅,還有10多個竹園。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72年夏,虹三大隊赤腳醫生為生產隊託兒所幼兒檢查身體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紀70年代,虹四沈陳巷託兒所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紀80年代,虹二幼兒園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紀80年代,張家宅小學

近百年來,沿虹橋路兩旁,外籍僑民和城市富商在鄉人的宅基邊田野中建西洋或中國風格的別墅,星星點點鑲嵌在宅基間的平野,形成江南傳統民居和歐陸風情別墅相輝映的上海西郊特有的中西合璧的風貌。20世紀60年代前,對虹三村南陳家行宅基曾有這樣的描述:

“東面是別墅群美華邨,西面、北面為東上澳塘環繞,南面是大片農田,跨東上澳塘的小石橋是宅基對外唯一通道。村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種田畝,種菜蒔蔬。農舍散落在一片綠蔭之中。東上澳塘河水清澈見底,可見游魚。春天小路邊長有野花,招蜂引蝶。夏天,農舍前後種有冬瓜、南瓜、絲瓜。老人坐樹下搖蒲扇乘涼,孩童圍著大樹追逐,雞鴨滿地亂跑。傍晚,可見炊煙……”。

然而,在城市化高速推進的過程中,那些維繫了千年的穩定性就顯得過於脆弱。宅基穩定,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和強制性的社會管理,以及鄉土的倫理觀念的結果,一旦這些因素髮生變化,或失去基礎,尤其是強制性的社會管理出現鬆動,這種穩定會迅速勢弱。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72年,馮家宅宅基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紀80年代,韓家塘民房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紀90年代,高家塘民房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01年,沈家宅絞圈房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07年,朱家木橋宅基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12年,諸陳家宅宅基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因上海城市的發展和上海市郊迅速城市化,千百年形成的宅基,幾乎在二三十年間瞬間全部消失。速度之快,空前絕後。消失之徹底,不留些許痕跡,農家住宅、河塘等所有宅基元素全部不復存在。宅基的消失,是虹橋地區千百年來從未有過的鉅變。

05

後記

虹橋地區曾是上海傳統蔬菜種植區,20世紀50年代起又成為上海重要的副食品生產基地,發展以蔬菜生產為主的種植業和豬、禽蛋生產為主的養殖業。70年代,又發展鄉村工業,80年代發展倉儲業,90年代發展“樓宇經濟”。同時,20世紀50年代起,虹橋地區成為上海重要的工業基地和上海市區人口導入區。50年代建有上海三大工業基地之一的漕河涇儀表工業區,和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以及隨之而來的工人新村田林新村和八九十年代興建的大批住宅區。多方面的發展,促使虹橋地區和上海的城市發展緊密相連。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紀80年代虹橋大隊虹橋生產隊蔬菜生產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紀90年代,虹橋集鎮農貿市場

虹橋鎮在上海市郊,是一個較為特殊的鎮,與之類似的還有曾經的法華、徐家彙、靜安寺地區,它們在歷史變遷過程中,都是地接市區,城鄉接合,進而發展為鬧市。從以上簡述中不難看出,虹橋鎮是中國大城市近郊農村本身固有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一個標本,也是一個極具典型意義的,反映改革開放之後日新月異變遷的模板。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92年前後的中山西路宜山路北望,圖左區域就是閔行、長寧和徐匯三區交界處。這片區域歷史上曾經都隸屬虹橋鎮(鄉)管轄,圖中還可見一些屬於虹二、虹三以及小閘的宅基民房

圖片攝影:陸傑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12年拍攝的虹橋遺址

上海,就是從鄉村發展起來的。從宋上海建鎮,到元上海立縣,再到1843年上海開埠, 1927年上海市成立,一路走來至今日之國際大都市,其根基無不是農村和農田。但是,今天我們幾乎很難看到現在上海市區形成前的基本形態的史料。事實上,今天繁華的上海老市區,在八九十年前也就如二三十年前的虹橋地區,種菜養豬,池塘阡陌,村舍老樹。今天我們又面臨當年同樣的境況,且這種鉅變比上海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深刻,而記錄下這些或宏觀或細節的變化,也是為後世讀志愛鄉、知史愛國留下一筆財富。

END

內容來源

特別鳴謝閔行區虹橋鎮志辦提供《虹橋鎮村宅志》圖文資料

虹橋鎮面積11.08平方公里,地理位置靠近上海市區,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城市化進程迅速。2000年至2011年,10個行政村建制全部撤銷,至2015年,鎮、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全部完成,至此虹橋鎮已經完成了一箇中國特大城市近郊農村深度城市化的轉變過程。隨著2017年虹橋鎮最後兩個宅基動遷,原虹橋地區100多個有著一千多年曆史的宅基全部消失,虹橋本地人最早的家園面貌一去不復返。

《虹橋鎮村宅志》的出版,正是挖掘和記述了這些正在消失的宅基和宅基裡的人、事、物。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在上海地區首次嘗試把全鎮所有行政村、村民小組和宅基、集鎮編入地方誌。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虹橋鎮村宅志》用上、下兩編300萬字(版面字數)、800多幅照片(圖)、1200多張表格,詳細記述16個行政村(生產大隊)、138個村民小組(生產隊)和3個集鎮、128個宅基(自然村)的時代變遷,包括建制沿革、土地、人口、自然地理、經濟生產、民生、產權改革、掌故逸聞、人物、習俗、動遷情況等,史料翔實,特色鮮明。

“申知滬志”小組誠意分享

為編纂者所有,不可用於商業目的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