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橋”是一個在上海被廣泛使用的名稱,特別是城市的西南區域隨處可見,以此命名的地名、機構與城市設施。如虹橋路、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虹橋商務區、虹橋樞紐等。很多小夥伴不禁要刨根問底,“虹橋”這個名字究竟從何而來呢?今天就一起了解一下吧~
名稱溯源
歷史上,上海境域有多處“虹橋”地名,但多已消失。其中較為知名的有原上海縣城內(老城廂)橫跨肇嘉浜,並連接三牌樓和艾家弄的一座“虹橋”,現今大致在復興東路三牌樓路望雲路交叉口的位置。另外,虹口地區橫跨虹口港的三座橋樑也依據它們距離黃浦江的位置分別被冠名“外虹橋”“中虹橋”“裡虹橋”。這三座橋樑歷經翻建現今仍存,分別位於東大名路、東長治路和漢陽路之上,但已較少還有人使用這些舊名。
而今廣泛使用的“虹橋”,究其源頭,基本上都是閔行區的虹橋鎮。
公元998年—1003年,在蒲匯塘北、東上澳塘西建有安國講寺,寺基百餘畝,寺宇十餘進,與龍華寺、寧國寺遙遙相望,為江南名剎。公元1506年—1521年,蒲匯塘兩岸、顧家弄(今虹梅路)兩側漸成集市,以跨蒲匯塘之橋樑“虹橋”命名。橋之得名,當地傳說是“橋跨蒲匯塘,夏日雨霧,立橋頭常見彩虹貫空,氣象萬千,以虹名橋。”
1949年5月25日,虹橋地區解放。1950年6月設立虹橋鄉人民政府。
虹橋地區行政區劃,1951—2012年曆13次變動,平均每5年一次。
集鎮歷史
虹橋地區有3個集鎮:虹橋、小閘集鎮和程家橋集鎮,各相距約2公里,三個集鎮均臨河,分別是蒲匯塘和新涇港。兩河均為上海重要水道。蒲匯塘為明清時期上海縣城走松江府的主要水道。虹橋、小閘為其沿河之第三、第四個集鎮(前為泗涇、七寶)。
20世紀50年代起,虹橋因為鄉、公社、鎮黨政機關所在地,商業行業仍完整,成為全地區的商業中心。基本一業有一店,規模較大,即有百貨店、布店、五金店、飯店、點心店、藥店、日雜品店、茶館等店。全鎮(公社、鄉)重要商品,如自行車、收音機、電視機,以及所有農藥、農肥、建材,都統於虹橋集鎮出售。
融入都市
虹橋地區曾是上海傳統蔬菜種植區,20世紀50年代起又成為上海重要的副食品生產基地,發展以蔬菜生產為主的種植業和豬、禽蛋生產為主的養殖業。70年代,又發展鄉村工業,80年代發展倉儲業,90年代發展“樓宇經濟”。
虹橋鎮在上海市郊,是一個較為特殊的鎮,與之類似的還有曾經的法華、徐家彙、靜安寺地區,它們在歷史變遷過程中,都是地接市區,城鄉接合,進而發展為鬧市。
1992年前後的中山西路宜山路北望,圖中還可見一些屬於虹二、虹三以及小閘的宅基民房
圖片攝影:陸傑
資料:市地方誌辦公室@方誌上海
閱讀更多 上海發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