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40年代的麵粉廠變身文創園,它的記憶裡有栽滿法桐的老鄭州


40年代的麵粉廠變身文創園,它的記憶裡有栽滿法桐的老鄭州


| 總第1095期

時光不老,歷史永存。


01

走進良庫工舍文創園的時候,空氣裡有一種很微妙的氣氛蔓延。

在高架環伺的北三環邊上,被雜草叢淹沒的蘇式鐵軌安安靜靜地斜躺在星星點點的陽光裡,像一條不經意間被畫下的三八線把整個園區分成了南北兩部分。

40年代的麵粉廠變身文創園,它的記憶裡有栽滿法桐的老鄭州

北區分佈著良庫工舍的眾創空間、運動場館、影視產業基地、豪車改裝室等等不一而足,而南區則包括棲棠博物館、餐飲美食、休閒娛樂區等。

不同於其他文創園的是,總面積10萬餘平的良庫工舍周身散發著一種中西合璧的浪漫情調。既有常見的現代塗鴉,又有西方花園建築的雕塑噴泉,兩種風格交織產生了神秘的化學反應,為園區增色不少。

40年代的麵粉廠變身文創園,它的記憶裡有栽滿法桐的老鄭州

更有意思的是,眾創空間裡有一部分諸如手造陶瓷、刺繡、紙傘、皮影之類的產品是對外出售的。然而偌大一層樓連個收銀的影子也沒見到,詢問一番之後我們才發現,原來付款的方式居然是直接對著每個產品的微信二維碼打錢,真正的“無人售貨”。

40年代的麵粉廠變身文創園,它的記憶裡有栽滿法桐的老鄭州

40年代的麵粉廠變身文創園,它的記憶裡有栽滿法桐的老鄭州

40年代的麵粉廠變身文創園,它的記憶裡有栽滿法桐的老鄭州

工作人員解釋說,一方面這裡的產品展示的意義大於盈利本身,另一方面大部分跑來參觀的人都是文藝青年,素質較高,不會偷拿或者少付錢,所以綜合之後就選用了這樣一種售貨方式。不喜歡的就隨便看看,喜歡的掃碼帶走就好。也是非常佛繫了~

02

可能是見多了來打卡的遊客,良庫工舍裡的人對拍照這樣的事情顯得十分自然,有時候甚至還會主動招呼你來自家看看。明明是兩個陌生人,這樣一來一往倒有些久別重逢的味道了。

走進南區的棲棠博物館,精緻的鈞瓷隔著玻璃透出柔和的光。牆上低調地掛著這裡的建造者——史隆甫的生平。

40年代的麵粉廠變身文創園,它的記憶裡有栽滿法桐的老鄭州

1924年留學法國工程大學水利系,1946年為拒絕時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劉茂思企圖動用國庫搞私人貿易的要求,憤然辭去農工銀行總經理的職位,和翟蒼陸等30餘人建立興豫企業有限公司,生產“火車頭”牌面粉。

在那個並不太平的年代,這片土地機器轟鳴,曾經日產3000袋麵粉,為支援大軍南下解放全中國、保證鄭州人民日常所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現存的車間大樓就是該廠的生產車間。

40年代的麵粉廠變身文創園,它的記憶裡有栽滿法桐的老鄭州

1951年史隆甫任鄭州市副市長兼任南陽面粉廠董事長,在職期間為鄭州市引進十幾萬株法國梧桐,1958年,鄭州城區公共綠化面積達193公頃,人均3.92平方米,全市綠化率達到85%以上。鄭州因此得名“綠城”。

那是麵粉廠的高光時刻,也是史隆甫的人生巔峰。

40年代的麵粉廠變身文創園,它的記憶裡有栽滿法桐的老鄭州

文化大革命開始,史隆甫被誣陷為“資本家代理人”,屢遭迫害。1970年6月,在幹校割麥時中暑去世,享年67歲。

後來,這座車間大樓被鄭州糧食局作為物資倉庫使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此處成立了一間飼料廠繼續從事加工生產。2005年,飼料廠改制,廠區停工。這棟大樓徹底恢復了平靜。

03

時隔7年之後的2012年,這座大樓沒有迎來新的主人,反倒是挖掘機開到了現在的棲棠樓下。眼看著一段老鄭州的回憶終成歷史的時候,一對夫妻阻止了這場悲劇。

兩人共建的鄭州勤豐實業有限公司的廠子就在這棟老建築旁邊,晚上工作結束經常在附近轉悠,對這片中國風的老廠區十分欣賞。沒想到會碰到拆遷,心急的二人立刻和現場的施工人員商議暫停拆除工作,並表示自己會馬上向相關部門反映,請求保留大樓。

40年代的麵粉廠變身文創園,它的記憶裡有栽滿法桐的老鄭州

回家後,榮源和丈夫馬不停蹄地準備了一份關於保留麵粉廠老廠區的請求,並送到了鄭州市政府和河南省建設廳。

沒多久相關部門作出批覆:停止拆遷,著力保護。然而故事到這裡還沒有完。

不放心的夫婦二人決定乾脆自己出資把這塊地買了下來。之後在惠濟區政府的支持下,他們聯繫了同濟大學歷史建築保護試驗中心對該車間大樓進行了搶救性加固修復。

40年代的麵粉廠變身文創園,它的記憶裡有栽滿法桐的老鄭州

1600萬真金白銀的投入,420天、8700多塊青磚,老糧庫去“米”從“良”,變成了今天的良庫工舍。

想來史隆甫本人離世的時候也不曾預料到,有天這個地方將會遭遇後面的種種奇遇,以至於走到今天成為國家3A級文創園區,孵化的127家企業中有45家年產值達百萬,還有個別公司達到了千萬。

40年代的麵粉廠變身文創園,它的記憶裡有栽滿法桐的老鄭州

而他,也成了良庫工舍“最早的創客”,生前事被後輩們當作楷模放進了棲棠博物館,供人瞻仰。

走在良庫工舍的路上,恍惚間你總能依稀看到從前那段崢嶸歲月的影子。感謝那些為了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奔走的人們,希望未來在鄭州的土地上能看到更多這樣的城市記憶重新走到人前,讓後來人也能有機會一窺究竟。


40年代的麵粉廠變身文創園,它的記憶裡有栽滿法桐的老鄭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