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 王阳明:我亦爱山仍恋官,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

心学作为心性儒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看似与佛学的心法修教十分相似,但佛学只求出世,而心学用出世之心做人世之事。正是儒学所说的“内圣外王”。综观王阳明的一生,平国安邦、著书立说、驰骋骑射,全无中国文人的懦弱单薄。他动静兼人极致,顿悟深远,知行合一,于平凡中体现伟大,以人世中明见其出世的心境。

王阳明:我亦爱山仍恋官,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

王阳明的“有”,是“大无大有”,先无我才能真有我,因此他对万事既不排斥也不沉湖。比如在王阳明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我亦爱山也爱官”。他既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欲望,更想着他的“第一等事” 成为圣贤。成化三年,因为王华的岳父去世,王阳明也随之回到老家。他白天跟随大家一起学习, 晚上还自己品读经史子集。他的亲成朋友看到他如此精进,都纷纷慨叹,后来总结出“彼已游心举业外矣,吾辈不及也!”这也是老子说的“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

王阳明:我亦爱山仍恋官,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

王阳明一生都得力于这种人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章法。老子说:“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分。”“愚”,并非真笨,而是故意表现出来的。“沌沌”,不是糊涂,而是如水汇流,随世而转,自己内心却清楚明了。

王阳明:我亦爱山仍恋官,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

俗人有俗人的生活目的,道人悟道人的生命情调。就道家来讲,人生是没有目的的,即佛家所说“随缘而遇”,以及儒家所说“随遇而安”。随缘而遇的同时还要坚持个性,不受任何限制。身做人世事,心在尘缘外。

一个人成不成功除了外界给予个人的条件外,还和个人的心态有关。就像王阳明一样,他可以“每日宴坐草庵中”,也可以“我亦爱山仍恋官”。出世和入世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个人的心态。

王阳明:我亦爱山仍恋官,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