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 王陽明:我亦愛山仍戀官,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

心學作為心性儒學,最不同於其他儒學者,在於其強調生命活潑的靈明體驗。看似與佛學的心法修教十分相似,但佛學只求出世,而心學用出世之心做人世之事。正是儒學所說的“內聖外王”。綜觀王陽明的一生,平國安邦、著書立說、馳騁騎射,全無中國文人的懦弱單薄。他動靜兼人極致,頓悟深遠,知行合一,於平凡中體現偉大,以人世中明見其出世的心境。

王陽明:我亦愛山仍戀官,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

王陽明的“有”,是“大無大有”,先無我才能真有我,因此他對萬事既不排斥也不沉湖。比如在王陽明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我亦愛山也愛官”。他既有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慾望,更想著他的“第一等事” 成為聖賢。成化三年,因為王華的岳父去世,王陽明也隨之回到老家。他白天跟隨大家一起學習, 晚上還自己品讀經史子集。他的親成朋友看到他如此精進,都紛紛慨嘆,後來總結出“彼已遊心舉業外矣,吾輩不及也!”這也是老子說的“外其身而身存,後其身而身先”。

王陽明:我亦愛山仍戀官,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

王陽明一生都得力於這種人乎其內、出乎其外的章法。老子說:“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分。”“愚”,並非真笨,而是故意表現出來的。“沌沌”,不是糊塗,而是如水匯流,隨世而轉,自己內心卻清楚明瞭。

王陽明:我亦愛山仍戀官,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

俗人有俗人的生活目的,道人悟道人的生命情調。就道家來講,人生是沒有目的的,即佛家所說“隨緣而遇”,以及儒家所說“隨遇而安”。隨緣而遇的同時還要堅持個性,不受任何限制。身做人世事,心在塵緣外。

一個人成不成功除了外界給予個人的條件外,還和個人的心態有關。就像王陽明一樣,他可以“每日宴坐草菴中”,也可以“我亦愛山仍戀官”。出世和入世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個人的心態。

王陽明:我亦愛山仍戀官,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