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司馬懿叛變曹氏家族後,為何曹操當年老部下都坐視不管呢?

非夢王子


公元249年,魏國元老級將軍司馬懿起兵造反,將曹魏一舉拿下,自立為王,並改國號為晉。


史稱高平陵政變。司馬懿的叛變將歷經五十餘年的曹魏湮滅在了歷史的浪潮之中。


三足鼎立時期實力雄厚的魏國,歷經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


四朝元老將軍除了司馬懿之外,還有高柔、王凌和蔣濟,這些老部下見證了曹魏的興衰過往,按理與曹魏已經融為一體。


但為何司馬懿叛變曹魏,其他老部下甚至曹氏一族都坐視不理,無動於衷呢?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曹氏宗親並無實權,沒有能力抵抗司馬懿叛變。


曹丕在位時,朝廷之中放眼望去,都是曹氏一族。為了避免曹氏宗親有謀朝篡位之嫌,曹丕對宗親實行了嚴格的藩王制度,每位宗親配備一名監國使者,意在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


曹丕不僅不給宗親高官厚祿,還不許他們隨意離開封地;如若犯法,與庶民同罪;曹氏宗室回京更是難上加難,除非在情非得已的情況下。


史載,曹氏有藩王薨逝,曹氏宗親齊聚洛陽,為其發喪。期間,封陳王曹植和弋陽王曹彪因久沒見面,相談甚歡,卻被監國使者強行分開,唯恐他們密謀造反,動搖江山。


如此種種,曹氏宗親的日子還不如外姓官員來得自在。他們完全生活在曹丕設定好的條條框框中,抱負難施,即便有雄才偉略,也難大展拳腳了。


沒有權利的曹氏宗親,如同被拔牙的老虎,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繡花枕頭。司馬懿叛變,曹氏宗親拿什麼來拯救曹氏一族呢?答案顯而易見。


二、高柔和蔣濟在曹營備受排擠,支持司馬懿的叛變。


曹芳在位時,託孤大臣曹爽代為執政。


不曾想曹爽有負先王所託,利用職務之便,將朝中重要職位全部安插自己的親信。不同於曹操的唯才是用,他是唯親是用。


而且,曹爽還喜歡聽甜言蜜語,對他拍馬溜鬚,見風使舵的人,也全都得到了重用。



高柔,蔣濟等元老,不願隨波逐流,討好曹爽,曹爽實行暗地打壓,將他們調離原本的核心職位,導致他們的權利被架空。


堂堂四朝元老,卻落得不如一些初出茅廬卻善於拍馬溜鬚的人的下場,這簡直是奇恥大辱。


這口氣他們無論如何也是咽不下去的。曹爽長期以來一副唯我獨尊的嘴臉讓他們失望透頂。他們對曹爽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了,為今之計,只有推翻曹爽,讓他下臺,重新扶植新帝,才能不至於使曹魏烏煙瘴氣。


恰好,此時司馬懿揭竿而起,正中高柔和蔣濟等的下懷,於是紛紛支持他與曹爽動兵。這也是為何司馬懿叛變,高柔和蔣濟無動於衷的原因了。


三、王凌系地方官員,與叛軍司馬懿抗衡有心無力。


高柔和蔣濟支持司馬懿叛變,而王凌呢?他倒是忠義之士,因為曹操曾對他有救命之恩。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王凌對曹家一直忠心耿耿,曾一度官拜揚州刺史。


然而,也因為王凌只是管轄揚州一代的官吏,天高皇帝遠,當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獲取信息嚴重滯後的王凌根本沒有辦法衝到前線與司馬懿展開廝殺。



而且,以古代的行軍速度,即便王凌第一時間得知司馬懿造反的信息,並立即整裝待發,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的。估計還沒到達洛陽,司馬懿已經坐擁天下了!


由此看來,唯一忠於曹魏的王凌,並非坐視不理,而是因為地方限制,無法及時獲取情報,生生錯失了救助曹魏的機會。


所謂時勢造英雄。司馬懿之所以叛變,是因為曹魏內部不穩,根基已朽,氣數已盡。曹魏滅亡是大勢所趨,而曹魏曾經的中流砥柱倒戈相向,正好鮮明地詮釋了這一點。


司馬懿雖不忠於曹魏,卻帶領中原百姓向更和平的生活邁了一個臺階,從這個角度來說,也是百姓之福了。不過公道自在人心,司馬懿是忠是奸,就留待後人去評論吧!


有書課堂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馬懿乘大將軍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睿之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政變。他調集敢死勁卒三千人控制了洛京,親自率部據守洛水浮橋,扼制住各條要道,同時逼迫太后發佈詔書,聲討曹爽罪行。

司馬懿冒險成功了,無謀無勇、不敢絕地反擊、背水一戰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權。曹爽交權的目的是想以此換取在洛陽眷屬的平安以及保證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謀深算、陰狠毒辣的司馬懿出爾反爾, 一舉誅殺了主動投降的曹爽,為斬草除根還將其家族的男女老幼、親信黨羽數千人誅戮殆盡。史稱“高平陵事變”。

史載,司馬懿外寬而內忌,善於韜光養晦、耍弄權術。誅滅曹爽集團時,其嗜血殘暴的本性顯露無疑,舉凡曹氏三族、親信黨羽、門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倖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斬首之列。據記載被殺者多達七千餘人。
高平陵事變後,曹魏政權實際上已經逐漸被司馬氏所掌控。兩年後,七十一歲的司馬懿故去,其子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倆相繼執政。在這段時間內,忠於曹魏的內外重臣、特別是一些由曹操栽培、攫拔的文武官員接二連三起兵反抗,但先後都被司馬氏調集重兵給鎮壓了下去。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廢黜掉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早在司馬懿還活著時,一些忠於曹魏的將領就曾起兵反對他,可惜都沒成功。

譬如齊王(曹芳曾封齊王)十二年,都督揚州諸軍事的王凌就秘密聚集力量以反攻司馬懿,然而事機不密,被司馬懿偵知,遂率軍隊出其不意地發起進攻。王凌措手不及,只得倉促應戰。司馬懿擒獲王凌後,把他送回洛陽,王凌在路上服毒自盡了。

也在這一年,司馬懿病歿,其子司馬師接了他的班。到齊王十五年,中書令李豐,張皇后的父親張緝,又密謀策劃幹掉司馬師,再將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敗露,都被司馬師給殺害了。司馬師很惱火,乾脆廢黜掉齊王曹芳,改立魏文帝曹丕的曾孫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次年,揚州都督毋丘儉 、揚州刺史文欽起兵反對司馬師。司馬師親率大軍前去討伐,和毋丘儉 、文欽的軍隊對峙、相持。因兵力單薄,毋丘儉軍大敗虧輸,二人乘亂逃逸,毋丘儉在逃亡路上死於亂軍中,文欽逃奔吳國。

在平定毋丘儉之亂時,司馬師本已有傷在身,因關係重大,不得已帶傷親征。得勝後,剛一班師回到許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馬昭接替其位。

兩年後,新繼任的揚州刺史諸葛誕(諸葛亮族弟)又起兵討伐司馬昭。這一次,諸葛誕吸取了以往兩次起事的失敗教訓,他知道司馬昭權力已穩固、兵雄勢大,不容易憑武力戰勝他,所以事先暗中和東吳取得聯繫,爭取外援,並採取守勢,堅守不戰。

東吳派降將文欽率軍前去增援他,還另外派兵以為呼應。諸葛誕有了依靠,堅定了守城的信心,司馬昭費了很大力氣才將諸葛誕包圍起來,又分兵堵截住了東吳援軍。依靠人多勢眾,居然一舉攻克壽春。諸葛誕與文欽有矛盾,突圍時竟乘亂襲殺文欽,僅率數騎逃出壽春,途中被(曹魏,西晉將領)大將軍胡奮的部屬擊殺。之後,司馬昭下令將諸葛誕三族盡誅。

壽春被攻破後,諸葛誕的親信部屬三百多人全部被俘,無一人願降,最後全部引頸就戮。從此以後,忠於曹魏的文武官員就再也沒有人敢於起兵對抗司馬氏集團了。

司馬昭在平定了諸葛誕的反叛後,殺害了鋌而走險、率衛士與宦官攻擊自己的曹髦,立曹奐為帝,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在司馬昭的手上。之後,司馬昭出兵滅蜀 。公元265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廢掉了曹奐,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改曆法,大封群臣,建立起一個新王朝——(西)晉。十五年後,晉軍攻滅東吳。這段歷史被稱作“三國歸晉”。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到高平陵掃墓之際,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等曹氏親信。但是俗話說"天底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司馬懿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如此激烈的動作作為曹操麾下的老將謀士們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們又為什麼沒有阻止司馬懿大肆殘殺曹氏後人呢?在小編看來,從以下這三個方面就不難理解。


第一個方面,看曹爽自身的性格特點。世人皆知曹操一代奸雄,而頂著曹操後人的曹爽品行又會如何呢?據《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所言:

初,爽以宣王年德並高,恆父事之,不敢專行。及晏等進用,鹹共推戴,說爽以權重不宜委之於人。"又說"羲深以為大憂,數諫止之。又著書三篇,陳驕淫盈溢之致禍敗,辭旨甚切,不敢斥爽,託戒諸弟以示爽。爽知其為己發也,甚不悅,羲或時以諫喻。


這幾處對曹爽的描寫足可以看出曹爽是個專斷、愚昧、好色之人。半點沒有繼承曹操的雄才大略,心中裝的盡是些上不得檯面的東西。

誠如正史所說,曹爽心胸過於狹隘。在曹明帝曹芳託孤以後,便忍耐不住,將司馬懿明升暗貶,奪取了司馬懿的權力。這一舉動不僅激怒了司馬懿,還得罪了滿朝堂的曹氏子孫。因為司馬懿不僅僅是站在曹爽對立面的敵人,更是曹魏政權的一代元老。曹爽這招使司馬懿短暫失去了與其爭鬥的能力,殊不知也使眾多的老臣寒心。


第二個方面,看司馬懿的性格特徵。上文提到曹爽德行不好,但實際上這也只是一個方面而已。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在《三國志》中雖然沒有太多關於司馬懿的描述,但在《三國演義.毛宗崗批評本》第八十五回和第九十五回中,司馬懿的多疑本性已經暴露無遺了。

司馬懿在幼時非常的聰明好學,長大後也是因為才智而被曹操威逼利誘著到曹營為曹操賣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司馬懿的能力也的確不俗。在長期為曹魏服務的同時,也再不知不覺中拉攏了一大批老臣的心。最起碼有些老臣同司馬懿是上過戰場的交情,面對血氣方剛還無甚良德的曹爽,自然會選擇與自己交好的司馬懿。


也正是因為如此,當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許多曹操的老部下或許並未覺得這是司馬懿在奪權篡,反而會有一種是曹爽欺人太甚,司馬懿只不過是再自保的感覺。又或許說這些老部下們的坐視不管只是為了觀察曹爽與司馬懿二人誰能夠在這場權力的爭奪戰中勝利,以免自己站錯隊伍,招來殺身之禍。


第三個方面,看"高平陵之變"所處的時間節點。先看司馬懿發動政變的歷史大背景,此時是公元249年,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早已經不復存在。蜀國後主劉禪不值一提,吳國此時與曹魏形成對峙局面。而對於曹魏政權來說,最不利的因素就是缺乏如曹操一般的時勢英雄的引導,曹魏雖不說是一盤散沙,但至少在與東吳的對峙中這是一個劣勢。

經過時間的篩選,曹魏早已經不是那個曹操帶領下的實力強大的曹魏了。自身的實力不斷的削弱,在朝堂之上又因為曹爽的狹隘性格,眾多大臣無法或者不敢提出自己的忠言,又如何期待曹魏可以更上一層樓呢?


在這段時間內,曹魏君臣離心,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到的:"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曹爽的無理舉動使得眾多大臣寒心,不願再為曹公守天下。此時出現的司馬懿或許正是大臣們期待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曹操老部下的坐視不管就體現出了他們最鮮明的態度。


司馬懿在歷史上的形象與曹爽在歷史上的形象並不是完全的準確無誤的。歷史的記載與闡述會不可避免的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所影響。因此當司馬懿叛變曹氏家族之時,曹操的老部下坐視不管也能也可能只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手段。

畢竟一方面是愚昧不堪雕琢的曹氏子弟,一方面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和他幾位優秀的繼承者。作為老狐狸們的曹魏大臣恐怕心裡早就有了選擇,但是又不想揹負叛國欺君的罪名。因此,對他們來說,坐視不管,順其自然才是對待這件事情的正確態度。

你是如何看待司馬懿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曹操開創的曹魏政權最終亡於司馬懿祖孫之手,可以說是天意,也是曹操曹丕父子作繭自縛。

嚴格來說,曹操與司馬懿並不是一代人,曹操比司馬懿大24歲,司馬懿與孫權諸葛亮曹丕等屬於一代人。

因此曹操與其老部下荀彧郭嘉荀攸賈詡程昱張遼徐晃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等屬於曹魏第一代領導集體,而曹丕與司馬懿曹真等屬於曹魏第二代領導集體。在司馬懿當政的時候,曹操的老部下基本都去世了,當然對司馬懿無法構成威脅。

之所以說曹操父子是作繭自縛,因為人家司馬懿一開始壓根就沒想為曹操效力,是曹操拿刀架在司馬懿脖子上硬逼著他為自己效力,因此曹操開創的天下亡於司馬懿也算是曹操自找的。

公元201年,曹操就聽說22歲的司馬懿有才,派人徵召司馬懿,司馬懿卻因為曹操獨攬大權控制東漢朝廷而且曹操是宦官的後代,不想為曹操效力,於是司馬懿藉口自己有風痺症拒絕為曹操效力,曹操派人刺探司馬懿的病情,司馬懿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真像得了重病一樣,曹操只好作罷。


公元208年,曹操做上丞相以後決定強行徵召司馬懿,曹操說如果司馬懿再像上次那樣躺著一動不動就逮捕他,29歲的司馬懿知道曹操心狠手辣,如果再拒絕曹操肯定被滅族,司馬懿只好接受了曹操的徵召。

曹操的確是把司馬懿作為曹魏第二代領導集體成員培養的,曹操讓司馬懿輔佐曹丕。

但性格多疑的曹操不久又開始懷疑司馬懿,他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意思就是司馬懿回頭看人的時候像一頭要吃人的惡狼。於是曹操提醒曹丕說司馬懿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必然會干預我們曹家的事情。

但因為曹丕與司馬懿關係很好,極力在曹操面前維護司馬懿,司馬懿又盡職盡責,小心謹慎,讓曹操抓不到錯處,最終轉危為安。

公元220年曹操死後,曹丕篡漢稱帝,建立曹魏政權,司馬懿成為曹丕手下舉足輕重的大臣,是曹魏第二代領導集體主要成員。

公元226年,39歲的曹丕死後,22歲的曹睿繼位,47歲的司馬懿是四名輔政大臣之一,又成為曹魏第三代領導集體主要成員。

公元239年,35歲的曹睿死後,7歲的曹芳繼位,60歲的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一起輔政,成為曹魏第四代領導集體數一數二的主要成員,曹爽成為司馬懿奪取最高權力唯一的對手。

司馬懿作為太傅,享受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權臣待遇。

公元247年,曹爽控制了郭太后,又掌握了禁衛軍,獨攬大權,68歲的司馬懿偽裝生病,不問政事,以麻痺曹爽,曹爽果然中計,對司馬懿毫無防備。

公元249年正月,70歲的司馬懿乘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曹睿之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政變。他派長子司馬師帶領勁卒三千人控制了洛陽,司馬懿親自率部據守洛水浮橋,扼制住各條要道,同時逼迫郭太后發佈詔書,聲討曹爽罪行。

司馬懿的冒險完全成功了,軟弱無能、貪圖享受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權。曹爽交權的目的是想以此換取在洛陽眷屬的平安以及保證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奸巨猾、陰狠毒辣的司馬懿出爾反爾, 屠殺了主動投降的曹爽兄弟,為斬草除根還將其家族的男女老幼、親信黨羽數千人誅戮殆盡。史稱高平陵政變。

司馬懿兇殘毒辣的本性顯露無疑,舉凡曹氏三族、親信黨羽、門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倖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斬首之列。據記載被殺者多達七千餘人。

高平陵事變後,曹魏政權實際上已經逐漸被司馬氏所掌控。

此後,忠於曹魏的大臣接二連三起兵反抗,但先後都被司馬氏調集重兵給鎮壓了。

公元251年,79歲的司空王凌算是曹操為數不多還健在的老部下,他不滿司馬懿獨攬大權,與外甥令狐愚謀立曹操的兒子曹彪以反抗司馬懿集團,被司馬懿偵知,遂率軍隊出其不意地發起進攻。

王凌措手不及,只得倉促應戰。司馬懿擒獲王凌後,把他送回洛陽,王凌在路上服毒自盡了。 王凌令狐愚都被滅三族,57歲的曹彪也被迫自殺。

不久72歲的司馬懿病死,其長子司馬師成為大將軍,掌握曹魏軍政大權。

公元254年,皇帝曹芳與中書令李豐,張皇后的父親張緝等密謀策劃幹掉司馬師,再將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敗露,很多大臣都被司馬師滅三族。司馬師廢掉曹芳,改立曹髦為帝。

公元255年,鎮東將軍毋丘儉 、揚州刺史文欽起兵反對司馬師。司馬師親率大軍前去討伐,和毋丘儉 、文欽的軍隊對峙、相持。因兵力單薄,毋丘儉軍大敗,二人乘亂逃逸,毋丘儉在逃亡路上死於亂軍中,文欽逃奔吳國。

在平定毋丘儉之亂時,47歲的司馬師本已有傷在身,回到許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馬昭接替其位。

公元257年,鎮東將軍諸葛誕殺死揚州刺史以後又起兵討伐司馬昭。諸葛誕事先暗中和東吳取得聯繫,爭取外援,並採取守勢,堅守不戰。 東吳派降將文欽率軍前去增援他,還另外派兵以為呼應。司馬昭費了很大力氣才將諸葛誕包圍起來,又分兵堵截住了東吳援軍。依靠人多勢眾,居然一舉攻克壽春。諸葛誕與文欽有矛盾,突圍時竟乘亂襲殺文欽,僅率數騎逃出壽春,途中被殺。之後,司馬昭下令將諸葛誕三族盡誅。

從此以後,忠於曹魏的文武官員就再也沒有人敢於起兵對抗司馬氏集團了。

公元260年司馬昭殺害皇帝曹髦,立曹奐為帝,曹魏朝廷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在司馬昭的手上。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大將鍾會鄧艾等出兵滅蜀漢 。

公元265年,54歲的司馬昭去世,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廢掉曹奐,建立西晉王朝。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派晉軍攻滅東吳,一統天下。


厚德載物49847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曹操死了快三十年了,在位皇帝曹芳是曹操的曾孫,主政的曹爽是曹操的孫輩。物是人非事事休,那個時候哪還有曹操的老部下?


一、西山日薄

受一些影視劇的影響(如《新三國》),很多人對曹、劉、孫三家創業集團的核心人物的年齡沒有概念。甚至不少人以為曹操和司馬懿的年紀相仿。但其實曹操和司馬懿的年齡差距很大。

漢末三國人物的年齡跨度是這樣的↓

公元130—139年:士燮、陶謙、漢桓帝;

公元140—149年:劉表、賈詡、華佗、司馬防(司馬懿之父);

公元150—159年:曹操、孫堅、孔融、漢靈帝、荀攸、張昭;

公元160—169年:劉備、關羽、張飛、荀彧、張遼、曹仁、太史慈;

袁紹、袁術、劉焉、呂布、馬騰、張魯、夏侯惇、夏侯淵、公孫瓚、趙雲等人的出生年份沒有記載,但從他們的生平履歷來看,應該與曹劉孫等人的年齡相仿。

公元170—179年:郭嘉、孫策、馬超、周瑜、魯肅、呂蒙、司馬懿、楊修、王凌、法正、龐統;

公元180—189年:諸葛亮、孫權、陸遜、漢獻帝、曹丕、曹彰、蔣濟;

曹真、曹休等魏國二代宗室將領的出生年份沒有記載,但從他們的生平履歷來看,應該與以上人物的年齡相仿。

公元190—199年:曹植、鄧艾;

公元200—209年:姜維、劉禪、司馬師、夏侯玄;

公元210—219年:司馬昭;

公元220—229年:鍾會;

公元230—239年:吳景帝孫休、晉武帝司馬炎、魏帝曹芳;

公元240—249年:魏帝曹髦;魏帝曹奐;吳末主孫皓;

從以上列舉人物的出生跨度可以看出,曹劉孫三家的核心創業班子的年紀都挺大的。就拿曹操來說,創業時他已經35歲,創業將近30年,打下半壁江山時,自己已經是半個身子都埋在土裡了。跟他一起打江山的老哥們也一樣,幾乎各個都是垂垂老矣。

↓《新三國》漢中之戰(219年)劇照。司馬懿扮演者倪大紅的演技很好,但是劇中的扮相太糟糕了。(太老氣)



下面再看看曹魏前期主要將領和宗室成員的病卒時間:

公元210—219年:夏侯淵、樂進;

公元220—229年:曹操、曹仁、夏侯惇、夏侯尚、曹休、徐晃、張遼、于禁、 曹彰、曹丕、許褚;

公元230—239年:曹叡、曹洪、張郃、曹真;

把這些人的病卒時間一看,高平陵之變時的情況就很明顯了。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三國前期的名人,除了司馬懿、孫權、王凌這幾個比較長壽的老大爺還活著外,別說是跟曹操同的輩人了,就連跟司馬懿年齡相仿的人也幾乎是死絕了。


當時還活躍在各條戰線的人,都是姜維、司馬師、司馬昭這些晚輩。

所以,為啥司馬懿發動政變時,曹操的老部下都坐視不理?因為都死絕了唄。以上這些人物但凡有一個人還活著,司馬懿三父子斷然不敢發動政變!

二、青黃不接

清朝小說《掃迷帚》裡面有句名言:“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意思是說,蜀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只能讓年邁的廖化做先鋒。

這句話雖然說的是蜀漢,但其實也可以用在曹家人身上。

曹丕登基後,出於對直系皇族的忌憚,他對所有直系皇族(如曹植、曹彰)全部都進行了打壓。他的這一舉措,導致整個曹氏和夏侯氏都出現了人才斷層問題。

打壓完直系皇族後,曹丕重用曹真、曹休這些支系皇族。但曹休、曹真這些曹家二代支系皇族跟曹丕一樣,一是短命,二是後繼無人。當他們也先後謝世後,曹家將領陷入了九年的斷檔,無人可用的尷尬境地。

當時正好是諸葛亮北伐的高峰期,蜀漢接連發動了第四和第五次北伐,孫權也配合諸葛亮打了一次。面對咄咄逼人的漢吳聯軍,曹叡只得重用外姓大臣,把全國軍事指揮權全權交給司馬懿、滿寵等外姓大臣掌握。

此後儘管諸葛亮病逝,蜀漢的北伐也暫時停止了,但曹叡並沒有收回兵權,而是繼續讓司馬懿等外姓人統兵。比如公元238年的遼東公孫淵叛魏自立事件,率領魏國大軍平叛的大都督就是司馬懿。

不誇張的說,魏國當時起碼有一半的兵權都掌握在司馬懿手上。這麼大的比例,在曹操和曹丕時代,是絕對不可能的。

估計曹叡也是意識到了問題,所以在公元239年,他病得神志不清時,他在彌留之際決定把大權交給曹家將,以免外姓人篡奪了曹氏的江山。於是曹真的兒子曹爽登場,成為第三代曹家將的領軍人物。

但是,司馬懿是歷經四朝的老滑頭,曹爽是個什麼玩意?



三、人心盡散

曹爽,字昭伯。曹氏二代將領曹真長子。他這個人到底有沒有本事,這個不好評價。但從他後來的所作所為來看,曹叡讓他和司馬懿共同輔政曹芳,絕對是看走了眼。

曹爽輔佐曹芳初期,他在一群有志青年的輔佐下,從司馬懿手裡收回了兵權,成為曹魏實際上的國家元首。

當他大權獨攬後,他認為九品中正制使得朝廷裡密密麻麻的到處都是世家子弟,庶族要想出人頭地越來越難,皇家的權威也被士族們逐步消解。於是他決定改革——通過改革限制特權階層的膨脹。

於是,這一下就玩大了!

為什麼玩大了呢?因為他打壓司馬懿,倒黴的只是司馬懿一家,曹魏政權的其它士族不會有危機感。司馬懿被他捅翻了,也只能自己暗自傷心。但是曹爽想限制士族特權,這就等於跟所有士族開戰了。毫無疑問的是把士族往司馬懿身上推。

比如,當時大士族荀家(荀彧),當年荀彧就是被曹操害死的,荀家本來跟曹家的關係就不好。荀彧兒子荀顗看到天道有輪迴,心想你曹家也有今天?於是,他轉回身就幫著司馬家謀劃篡位。

再比如,程家(程昱)、賈家(賈詡)、郭家(郭嘉)的後人,政治態度也不明朗,非常的含糊。但這並不重要,因為這三家的兒子混的都不咋地,官職最高也就是太守。不管是幫助司馬氏造反,還是阻撓司馬氏篡位,他們都起不到什麼大作用。

還比如,鍾家(鍾繇)、賈家(賈逵)、王家(王朗)、華家(華歆),這四家的兒子是一個比一個操蛋,跟他們爹有一拼。這些人的政治主張就是誰當皇帝都是我親戚,誰想當皇帝我就上勸進表,呵呵!誰規定皇帝之位只能讓曹家人坐了?

曹丕當年就被這些人扶上位的,他也是瞎了狗眼。後來捅曹家腚眼的人,恰恰就是這幫扶曹丕上位的牆頭草。

這是士族階級,再來看將領。

曹操的五子良將都是猛將,但他們的兒子都是草包。張遼兒子張虎官位只到偏將軍,比他爹的前將軍和徵東將軍差了不止十萬八千里;于禁,徐晃,張郃的兒子更慘,在史書上關於他們幹了什麼事情都沒記載。由此可想而知,司馬懿要政變,曹操當年心腹老將的兒子們,一個也靠不住。

典韋的兒子典滿,許褚兒子許儀同上,兩個也都是草包。尤其是許褚的兒子,他在隨鍾會伐蜀途中因為沒有及時修補道路,被主帥鍾會下令斬了。(都跟著鍾會了,可見許儀也是個無所謂誰當皇帝的主。他爹許褚那麼忠心,居然生了他這個廢材)

跟以上那些廢材相比,樂進的兒子樂綝還算比較爭氣,官至揚州刺史。然而,他是支持司馬氏的。諸葛誕起兵造反司馬氏反時,把他給殺了。

從以上列舉的名單可以看出,司馬懿發動政變時,曹氏的江山基本上就是岌岌可危。曹魏政權最大的問題在於:那些大族統統都是不安定因素,荀家、鍾家、王家、賈家,幾乎沒一個是忠臣。從當年官渡之戰時一堆人暗通袁紹就可以看出,這群人就是順風各種表忠心,逆風各種拆牆角。還真不是司馬懿有本事,他只不過是在最合適的時間朝曹氏大廈這棟危樓踢了一腳。曹氏大廈就被他這一腳給踢塌了。



四、零碎的抗爭

當然了,多數人都選擇觀望,不代表沒人擁護曹氏。比如夏侯尚的兒子夏侯玄,夏侯淵的兒子夏侯霸。但是由於曹丕防自己家人防的太狠了,這些人普遍都沒有實力。最後夏侯玄因密謀誅殺司馬昭被夷三族,夏侯霸害怕被害,逃到了死敵蜀漢避難。

士族當中,陳群的兒子陳泰有點本事,也有點良心(陳群是曹丕的託孤大臣),但這人就是沒腦子,政治智商不太高。跟他一樣的還有蔣濟,也是個老實人,但就是沒有政治智商,司馬懿讓他去勸曹爽投降,他還真的去了,結果大家都被司馬懿耍。事後蔣濟還覺得內疚,莫名其妙的氣死了。淨給司馬家添嫁衣,蔣傢什麼都沒撈到。

眾多士族、將領當中,唯一起兵擁護曹氏的只有毌丘儉一個人,結果孤軍奮戰,很快就被司馬氏撲滅。(毌丘儉報答的是曹叡)

另外,王凌、文欽、諸葛誕等人也反對司馬氏專權,但他們不是曹魏的忠臣,他們只是認為司馬氏能篡權,自己也可以,想取代司馬懿父子黑吃黑的貨。最終也都被司馬父子消滅。


等到這些零碎的勢力全被幹掉後,當司馬昭殺曹髦時,滿朝文武沒人敢反對司馬昭,全部擁護司馬昭。除了陳泰一個人。

但是前面說了,陳泰這人沒腦子。該出手時不出手,等到司馬氏大權獨攬,他再去罵司馬昭不忠,有鳥用?或許在其它人看來,連陳群的兒子都不敢去清君側,我們又憑什麼送死?

當陳泰也被排擠,鬱鬱而終後,曹氏的江山就真的滅亡了。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建魏;

公元249年,司馬懿政變,誅滅曹爽;

公元254年,司馬師廢黜曹芳;

公元260年,司馬昭殺害曹髦;

其實,從公元249年曹爽丟掉兵權後,曹氏江山就已經滅亡了。後面的16年,實際上是披著曹氏外殼的司馬氏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曹丕篡漢時,對漢獻帝最忠誠的是他的妹妹曹節。而司馬懿政變後,對曹氏最忠誠的是司馬昭的叔叔司馬孚。在司馬昭弒君的時候,沒人敢替曹髦收屍,是司馬孚去收屍的。隨後,司馬孚在朝堂之上公開和司馬昭決裂。

這真的是天道有輪迴,報應說不定哪天就降到了頭上。


Mer86


這個問題有誤導性,司馬懿誅的是曹爽三族及其黨羽數千人,而不是曹氏家族被殺了幾千人。這次屠殺有沒有人反對呢?當然有,但是多數人還是採取沉默的態度。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曹爽不得人心

對於曹爽的垮臺,其實多數大臣是樂見其成。因為曹爽及其爪牙著實不得人心。

首先是曹爽擅權,在魏明帝死後不到兩個月,就把同為顧命大臣的司馬懿給整下臺了,在之後十年裡,司馬懿基本上都靠邊站。曹爽當權,能力不足,在伐蜀之戰中大敗,聲望直線下降。

曹爽把自己一批親信提拔到要害部門,這些人狐假虎威,操縱朝廷,廣結黨羽,獨斷專行,甚至屢屢變更國家法令制度。朝廷三公的實權倒不及何晏、鄧颺、丁謐這些曹爽集團骨幹。

因此,曹爽樹敵甚廣。太尉蔣濟就曾上書攻擊曹爽集團隨意變更法制,並指責他們不能恪守其職,清廉公正。幷州刺史孫禮對曹爽極為不滿,希望司馬懿能像伊尹、呂尚那樣匡輔魏室。

後來司馬懿能政變成功,離不開朝臣們的支持,光靠他一人怎麼行?包括司徒高柔、太僕王觀、太尉蔣濟等,都是站在司馬懿一方的。

第二,並非沒有人反對司馬懿

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大司農桓範就不願跟隨他,逃出京城,向曹爽提出應對方案。可是曹爽優柔寡斷,最後沒聽從桓範的建議。後來曹爽失敗後,桓範也被殺。

還有些大臣反對曹爽,但不主張以大屠殺的方式。司馬懿血洗曹爽集團後,太尉蔣濟對這種血腥的手段極力反對,但是他無力阻止。

由於高平陵政變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取得成功,因此對於魏國的地方將領來說,是根本來不及反應的。並非大家都擁護司馬懿,實是政變來得太突然。特別是與曹爽關係密切的人,不可能支持司馬懿。但由於曹爽極速被殺,反對者失去領導核心,難有作為。有些人選擇逃跑,比如夏侯霸,投降蜀國去了;有些人選擇屈服,比如夏侯玄。還有人選擇武裝反抗,此人便是司空王凌。

第三,王凌兵變始末

由於司馬懿已經控制朝廷,司空王凌打算另立朝廷,推曹操的兒子曹彪為皇帝,在許昌另立政權。王凌的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也加入這場兵變陰謀,不過不久後令狐愚病逝,致使計劃不得不流產。

王凌企圖把新上任的兗州刺史黃華拉下水,卻遭到黃華的舉報。司馬懿當即親征大軍南下,根本來不及準備的王凌束手就擒,最後自殺身亡。

司馬懿的政變,為司馬氏奪權奠定了基礎。不過,司馬氏奪權是個漫長的過程,歷經三代,其間也遭遇到強烈的反對。最重要的兩次,就是毋丘儉、文欽的兵變與諸葛誕的兵變。這兩次兵變都爆發於壽春,特別是諸葛誕的兵變,叛兵達十五萬人之眾,又有東吳為外援,可以說是關係歷史命運的一戰。司馬氏的勝利,最終為晉代魏鋪平了道路。


君山話史


曹魏時期的曹氏家族的確是勢力最大的宗室家族,但它不是鐵板一塊。

司馬懿政變所誅殺的是曹爽集團勢力的一族,並非是曹氏全族。

大多數的曹氏家族已經站在了曹爽的對立面,何況是曹操當年的老部下。

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已經超越了族群,超越了血緣。

利益取捨是選擇政治站隊的原則,姓啥已經不重要啦。

許多的曹氏家族安然無恙,但卻有很多異姓家族,在這次政變中被誅滅三族。

這就是封建制度的死穴,無有幸免。

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叡病重,想立叔父燕王曹宇為大將軍,託以後事。並以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同輔政。

曹叡的目的就是希望依靠曹魏宗親的力量,來輔佐年幼的曹芳。

但曹宇性格謙恭,推辭任命。

由於把持內政的劉放、孫資與這些大臣有矛盾,害怕他們上臺後對自己不利。就建議改立關係較好的曹爽為大將軍,召司馬懿輔政。同時脅迫曹叡下詔書,將曹宇等人免除了官職,驅逐出宮。

曹爽是大司馬曹真的長子,從小就出入宮中,跟曹叡的交情很好。

曹爽原本謙虛謹慎,在曹芳繼位之初,凡事皆與司馬懿商議,不敢專斷獨行,司馬懿也把曹爽作為國家肺腑,以禮讓之。

但是,隨著威望的建立,曹爽日益驕橫,後來就任用私人,專權亂政,逐步不把司馬懿放在眼裡,剝奪了其權力。。

而且曹爽生活日益墮落,起居自比皇帝,還把郭太后遷往永寧宮軟禁起來。

從此,曹爽兄弟獨攬朝政,肆無忌憚,縱容黨羽親信,無惡不作。

曹爽的弟弟曹羲深感憂慮,多次勸諫,但曹爽不予理睬。

249年,少帝曹芳離開都城洛陽去高平陵為魏明帝掃墓,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三兄弟及其親信陪同前往。

司馬懿趁機發動政變,以郭太后的名義,免除了曹爽等人的職務。

曹爽不得已向司馬懿投降。

此時的曹爽兄弟自己都沒有采取措施,與司馬懿對抗。

就他們兄弟們平時的所作所為,不必說曹操原有的老部下,即便是曹氏宗族,又會有誰來管這個閒事呢?避之唯恐不及,還會有誰上杆子湊這份熱鬧哪?

司馬懿政變後不久,就以謀反罪將曹爽三兄弟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範等人誅殺,並夷滅三族,受牽連者多達六七千人。

就曹爽兄弟所作所為來看,即便沒有謀反,但很可能也是早晚的事。

這是封建制度本身所帶來的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也是必然性。

作為老百姓及一般的官僚士族,最關心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關心誰做皇帝,誰當政。

曹爽等人的結局是咎由自取,也就沒人出來主持公道,更何況公道並不在曹爽一邊。

曹操當年的許多老部下及曹氏宗族,袖手旁觀,無動於衷,也就在情理之中。


豹眼看歷史


司馬懿,字仲達,曹魏三朝元老,兩次託孤重臣,曹魏後期舉足輕重的人物。公元249年,七十歲的太傅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一舉剷除把持朝政近十年的大權臣曹爽,還屠殺曹氏宗族數千人。那麼,為何曹操當年的老部下無動於衷,制止司馬懿的暴行,坐看曹操後人被屠。下面依據演義及相關史料,簡要分析,得出三個原因。

其一,曹操的老部下大多作古。曹操出生於公元155年,病逝於公元220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是在公元249年,距離曹操過世已經29年了。曹操病逝時65歲,他的老部下歲數和他相仿,在曹操病逝後不久,相繼去世。如夏侯惇於220年病逝、曹仁於223年病逝、張遼222年病逝、于禁221年病逝等。

嚴格來說,司馬懿比曹操低一輩,和魏文帝曹丕年齡相仿。古代大多壽命短,七十歲就是古來稀了,公元249年,司馬懿也七十多歲高齡了,曹操時代人物自然作古了。司馬懿發動政變時,自然不可能有曹操老部下來救駕了。

其二,曹爽和司馬懿八斤八兩,也是一個陰謀家。曹爽,字昭伯,他並不是曹操的嫡系子孫。他的父親曹真,本名秦真,字子丹,是曹操三個養子之一。據《三國志》記載:當年曹操發檄文號召十八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時,曹真的父親秦邵為曹操招兵買馬,被豫州牧黃琬殺害,曹真成為孤兒。由於秦邵因公犧牲,曹操可憐孩子,便將其收養。裴松之注引《魏略》中記載與之略有不同。《三國志》中記載如下:

“曹真字子丹,太祖族子也。太祖起兵,真父邵募徒眾,為州郡所殺。太祖哀真少孤,收養與諸子同,使與文帝共止。”

不管歷史如何記載的,曹真與曹操沒有血緣關係,也沒有曹姓血脈。因此,曹真之子曹爽與曹氏宗親並沒有血緣關係,他和司馬懿一樣,也是一個“外人”。司馬懿可以篡權,曹爽同樣也是可以的。曹爽和司馬懿接受曹叡託孤輔政時,他將司馬懿架空,又採用鄧颺之謀將郭太后遷往永寧宮軟禁,任用自己兄弟為官,結黨營私,不將小皇帝曹芳放在眼裡。照這個情形發展下去,曹爽很有可能奪權,自立為帝的。

因此,當時魏國朝堂高柔、王觀、蔣濟、王凌、郭淮等重臣、老臣認為曹爽是大奸臣,司馬懿是大忠臣,拯救曹魏於水火之中。因此,當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這些老臣站在了司馬懿這邊,支持廢掉飛揚跋扈的曹爽。《三國志》中相關記載如下:

“(蔣濟)以隨太傅司馬宣王屯洛水浮橋,誅曹爽等,進封都鄉侯,邑七百戶。”

其三,曹丕打壓曹魏宗親重臣及曹操舊部,使其勢力大大減弱。

一朝天子一朝臣,曹丕登基為帝時,很多曹魏宗親故舊仗著有大功於社稷,看不上年輕晚輩曹丕。曹丕為了掌握大權,大肆打壓這些重臣,如曹洪差點被曹丕所殺。同時,曹丕破格提拔司馬懿等與自己親近之人,來取代、對抗曹魏宗親勢力。曹丕曾對司馬懿道:“我日理萬機國家大事,沒有一絲一毫的休息時間。現在重用你司馬懿,不是讓你享福,而是要你為我分憂。”《晉書·宣帝紀》中相關記載如下:

天子曰:“吾於庶事,以夜繼晝,無須臾寧息。此非以為榮,乃分憂耳。”

在曹丕、曹叡兩代皇帝的打擊下,曹操老部下已經遠離朝政中樞,到公元249年,大部分已經去世,就連他們的第二代,也是少有掌權的。此時,在司馬懿的精準打擊,魏國朝堂上還掌權的大都是士族力量,忠於曹魏的曹操老部下已經很少了。

總結:由於相距曹操年代久遠,他的老部下多半已經作古,至於下一代,在曹丕和曹叡兩代皇帝的打壓下,不復往日輝煌。還有一點,曹爽獨自把持朝政,隱隱有奪權跡象,犯了眾怒。因此,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魏國朝堂之上沒有老臣站出來反對司馬懿。


魁哥說歷史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僅用了 三千死士,幾天時間便成功擊敗曹爽 ,奪取了曹魏最高政權。 因此,許多人就有疑問,司馬懿發動政變時,曹操當年那些老部下呢?難道就沒有人出來管一下嗎?有,而且還很多。那麼為什麼司馬懿還會成功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搞清楚一個問題,司馬懿發動政變時,曹家的皇室宗親哪裡去了?那些各地的藩王為什麼沒有動靜呢?其實他們是想有作為, 但是卻無能為力,因為他們沒有實力。而造成他們沒有實力的罪魁禍首是曹丕。

曹丕初登大位就頒佈一條詔令, 讓各地藩王返回駐地,無事不得進入京師洛陽。而且對各藩王的管理相當嚴峻,每位藩王配備一名監國使者 ,使者負責監視藩王的舉動。嚴格到什麼程度呢?

當時任城王曹爽暴薨,曹丕諸兄弟齊聚洛陽為曹爽發喪。事畢後曹植因為和曹彪很長時間沒有見面了,想多說兩句話,即使這樣,監國使者也不讓,催促曹植趕快走。

任城王暴薨。諸王既懷友于之痛。植及白馬王彪還國,欲同路東歸,以敘隔闊之思,而監國使者不聽。

當時的曹氏諸藩王,名為藩王,其實連大臣都不如。他們的親兵不能超過三百人,而且這三百人還都是老弱殘兵,沒有一點戰鬥力。所配備的吏從也都是一些無能之輩。這樣的實力,朝中發生任何大事,基本上都和他們沒有什麼關係了。

曹操直系宗親沒有力量,那麼他那些大臣呢?我列了一個表,可以對比一下當時大臣們的情況。看上圖,高平陵政變發生在公元249年,那時曹操的五大重要謀士及五大良將都早已經死了。其中賈詡活到了公元 223年,武將張郃活的最長,活到了魏明帝曹叡時期,公元 231年死去,死去原因是被司馬懿故意陷害的。(司馬懿強制張郃追擊諸葛亮,諸葛亮設伏,射殺張郃)

曹操時期重要大臣不起作用,那麼曹丕時期的呢?曹丕時期有四位顧命大臣,分別是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其中曹休死的最早,公元228年去世。曹真其次,公元231年去世。陳群最後,公元 237年去世,即使這樣,離高平陵政變還有12年之久,因此他們也都無能為力。

曹操、曹丕時期重要大臣都不起作用,難道就沒有人能管得了司馬懿了嗎?不是的,司馬懿雖然活的時間長,但是還有跟他一樣高壽的人,而且資歷也很老,足以抗衡他。那麼這些人是誰呢?他們就是橫跨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朝的魏氏五大元老,分別是滿寵、司馬懿、高柔、王凌和蔣濟。

首先說滿寵,曹家對滿寵有大恩。曹操早期任命他為許縣縣令,後滿寵歷任奮威將軍、楊武將軍,鎮東將軍,負責鎮守江淮一代。滿寵在任期間,多次阻擋了東吳的進攻。那麼司馬懿發動政變時他在幹什麼呢?很可惜,曹芳當政後不久,滿寵就去世了。如果滿寵不去世,結果未可知。

再說高柔和蔣濟,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高柔為司空,蔣濟為太尉,而他們兩個選擇支持司馬懿,那麼既然司馬懿是謀權篡國,他們為什麼還要支持他呢?說來說去,都是曹爽的錯。

曹叡死後,任命蔣濟為領軍將軍,統領所有的禁軍,位高權重。當曹爽成為託孤大臣後,他為了排擠蔣濟,架空蔣濟為太尉,廢除領軍將軍一職。任命自己的弟弟曹羲為中領軍,曹訓為武衛將軍,表弟夏侯玄為中護軍。共同把持了所有的禁軍。這讓蔣濟氣憤不已,所以蔣濟支持司馬懿。那麼高柔為什麼支持司馬懿呢?

曹爽不僅僅搶了蔣濟的權利,他連尚書檯也不放過。當時宮中有兩個地方權利最重,一個是禁兵,負責皇帝的安全。一個是尚書檯,負責處理朝中的實務。曹爽霸佔禁兵後,開始把手伸向尚書檯。

他任命何晏、鄧颺、丁謐為尚書,畢軌為司隸校尉,其中何晏主管選舉官吏,那些溜鬚拍馬的人都受到重用,對何晏有意見的人都被罷免。何晏還給曹爽出主意,將郭太后軟禁至永寧宮。然後曹爽開始以權臣的姿態肆意妄為。

曹爽對於皇家府庫的寶器珍玩可以任意支取,武庫裡的武器可以隨意調用。曹爽又私納了先帝曹叡的七八個才人,用於滿足私慾。還大張旗鼓的 搞排場,吹拉彈唱的人達到三十多人。這一切都被高柔和蔣濟看到眼裡,他們意識到一個即將謀權篡國的佞臣出現了。

爽飲食車服,擬於乘輿;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後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將吏、師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為伎樂。詐作詔書,發才人五十七人送鄴臺,使先帝婕妤教習為伎。擅取太樂樂器,武庫禁兵。作窟室,綺疏四周,數與晏等會其中,飲酒作樂。

而此時的皇帝曹芳,幾乎成為了擺設。曹爽把司馬懿踩在腳下後,沒有人再能夠撼動他的位置。為什麼呢?

禁兵被曹家兄弟掌握,大臣們都換成了何晏喜歡的人,而曹爽只剩一步,那就是廢了皇帝,自己上位。因此,出於保全皇室、去除奸臣的願望,蔣濟和高柔站在了司馬懿這一邊。那麼王凌呢?

王凌說起來是受了曹操大恩的,王凌是王允(計殺董卓那個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允被殺后王凌逃跑,被曹操所救。曹操對王凌很好,王凌後來官至揚州刺史,取代了滿寵的位置,鎮守揚州及淮河一代。

王凌對曹爽是沒有好感的,但是他對司馬懿也沒有好感。況且王凌屬於地方長官,因此,他無法參與高平陵政變。後司馬懿取代曹爽後,王凌看到司馬懿專權,欺負皇室,於是他舉起了叛旗。

王凌聯合自己的侄子令狐愚,企圖扶植曹彪(曹操之子)為皇帝,後被司馬懿及時察覺,然後司馬懿快速率軍達到淮南,親手捉住了王凌。至此,所有與司馬懿能夠抗衡的元老都失去了效力,司馬家族再也沒有什麼大的阻礙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曹操手底下的五大良將和五大謀士都早已經死去,就連曹丕留下的三位輔政大臣都也早已死去。由此可見,司馬懿活得久是多麼的重要。雖然有蔣濟、高柔、王凌等人還在世,但是蔣濟和高柔出於對曹爽的憎惡而選擇了支持司馬懿,王凌在看透司馬懿的嘴臉後舉起叛旗,最後被司馬懿所擒。實力有時候很重要,但有時候時間更重要,司馬懿就是這樣勝利的,你說呢?

多說一句,蔣濟後來看到司馬懿要霸權,於是質問司馬懿為什麼不兌現承諾,不殺曹爽。司馬懿將責任推給了廷尉,曹爽被公開審理,最後被誅殺。蔣濟看透司馬懿真正嘴臉後很失望,最後鬱鬱而終。而高柔則聰明的多,他活了九十歲,善終。


每日趣評


在三國那個動亂的時期,能夠長壽的人並不多,曹丕和曹睿壽命不長,都是不到四十就去世了。而司馬懿偏偏是一個很長壽的人,活了有七十多歲。把曹操當年留下的能有實力與之抗衡的老部下都被熬死了,當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殺曹氏三族共計七千餘人的時侯,曹氏已經無人能與之抗衡。



司馬懿雖然比曹操年齡小,但和曹操是同一輩人,當初曹操對司馬懿也是提防的很,可是司馬懿能裝啊,他為了矇蔽曹操,一直在家裝病,一裝就是幾十年,後來終於贏得曹操的信任,可見其人的心機有多深。

司馬懿是三朝元老,曹操活著的時侯,他是曹操得力的謀士,後又幫曹丕戰勝了曹植,曹丕上位後司馬懿得到重用。怎耐曹丕英年早逝,司馬懿繼而輔佐曹睿。在這個過程中司馬懿大大培植了自己的勢力,門生更是遍佈朝野,到處都是忠於他的人,成為權傾一時的重臣。因此在曹睿去世後,朝中幾乎已經無人能與之抗衡。

曹操非常重用本族中人與寒門子弟

曹操雖然是靠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壯大,但是他對士族一直心存戒備,他害怕如果對士族放任不管最後會管不了,又重蹈東漢的覆轍,所以曹操只讓士族負責一些行政事務。

相反曹操很重用曹氏宗族,他很重視與夏侯氏的聯姻,曹氏和夏侯氏都是他的親族,兵權都掌握在這兩個氏族手中。而且曹操唯才是用,他還重用寒族中的有識之士,比如許禇、典韋等,雖然出身寒門,但是一樣受到曹操的重用。

而曹丕與曹操不同,他與曹操恰恰相反,他總是對本族子弟嚴加防守,生怕本族人奪了他的權。他重用士族,因為曹丕就是在士族的幫助下才登上皇位,所以他對士族照顧有加,對親族卻非常防備。

他雖然給曹氏宗族的兄弟們封了藩王,但是他們手中並無兵權,甚至都不能任免自己領域內的官員。藩王們還常常受到曹丕的嚴加看管和監視,曹丕就是怕他們有朝一日來奪權。

曹丕的這種做法導致曹氏親族的勢力越來越薄弱,這成為後來無法和司馬懿抗衡的最主要原因。

司馬懿發動政變的時侯,曹爽已非常不得人心,他獨攬大權,橫徵暴斂。他雖是託孤大臣,卻沒有起到輔政的作用,隨著權利越來越大,曹爽只想排擠司馬懿,這使得朝堂上很多大臣都敢怒不敢言。

曹爽的種種做法使自己腹背受敵,百姓怨聲載道,大臣們不擁護他,非常不得人心。再加上曹丕當初的做法,使得曹氏王爺手中無權,這就使得司馬懿判亂時,無兵無人能夠來平叛他。

司馬懿一反,曹爽馬上投降,這樣即使別人有心要幫曹爽,怎奈爛泥扶不上牆,外人也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司馬懿奪得了大權,曹氏三族七千餘人就這樣被司馬懿殘忍地殺害了。可嘆曹操英武一生,一代梟雄,後代子孫卻慘遭屠戮,若他泉下有知,只怕也會淚灑黃泉,待司馬懿死後也要和他秋後算帳了吧。(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