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司马懿叛变曹氏家族后,为何曹操当年老部下都坐视不管呢?

非梦王子


公元249年,魏国元老级将军司马懿起兵造反,将曹魏一举拿下,自立为王,并改国号为晋。


史称高平陵政变。司马懿的叛变将历经五十余年的曹魏湮灭在了历史的浪潮之中。


三足鼎立时期实力雄厚的魏国,历经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


四朝元老将军除了司马懿之外,还有高柔、王凌和蒋济,这些老部下见证了曹魏的兴衰过往,按理与曹魏已经融为一体。


但为何司马懿叛变曹魏,其他老部下甚至曹氏一族都坐视不理,无动于衷呢?有书君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曹氏宗亲并无实权,没有能力抵抗司马懿叛变。


曹丕在位时,朝廷之中放眼望去,都是曹氏一族。为了避免曹氏宗亲有谋朝篡位之嫌,曹丕对宗亲实行了严格的藩王制度,每位宗亲配备一名监国使者,意在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


曹丕不仅不给宗亲高官厚禄,还不许他们随意离开封地;如若犯法,与庶民同罪;曹氏宗室回京更是难上加难,除非在情非得已的情况下。


史载,曹氏有藩王薨逝,曹氏宗亲齐聚洛阳,为其发丧。期间,封陈王曹植和弋阳王曹彪因久没见面,相谈甚欢,却被监国使者强行分开,唯恐他们密谋造反,动摇江山。


如此种种,曹氏宗亲的日子还不如外姓官员来得自在。他们完全生活在曹丕设定好的条条框框中,抱负难施,即便有雄才伟略,也难大展拳脚了。


没有权利的曹氏宗亲,如同被拔牙的老虎,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司马懿叛变,曹氏宗亲拿什么来拯救曹氏一族呢?答案显而易见。


二、高柔和蒋济在曹营备受排挤,支持司马懿的叛变。


曹芳在位时,托孤大臣曹爽代为执政。


不曾想曹爽有负先王所托,利用职务之便,将朝中重要职位全部安插自己的亲信。不同于曹操的唯才是用,他是唯亲是用。


而且,曹爽还喜欢听甜言蜜语,对他拍马溜须,见风使舵的人,也全都得到了重用。



高柔,蒋济等元老,不愿随波逐流,讨好曹爽,曹爽实行暗地打压,将他们调离原本的核心职位,导致他们的权利被架空。


堂堂四朝元老,却落得不如一些初出茅庐却善于拍马溜须的人的下场,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这口气他们无论如何也是咽不下去的。曹爽长期以来一副唯我独尊的嘴脸让他们失望透顶。他们对曹爽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为今之计,只有推翻曹爽,让他下台,重新扶植新帝,才能不至于使曹魏乌烟瘴气。


恰好,此时司马懿揭竿而起,正中高柔和蒋济等的下怀,于是纷纷支持他与曹爽动兵。这也是为何司马懿叛变,高柔和蒋济无动于衷的原因了。


三、王凌系地方官员,与叛军司马懿抗衡有心无力。


高柔和蒋济支持司马懿叛变,而王凌呢?他倒是忠义之士,因为曹操曾对他有救命之恩。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王凌对曹家一直忠心耿耿,曾一度官拜扬州刺史。


然而,也因为王凌只是管辖扬州一代的官吏,天高皇帝远,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获取信息严重滞后的王凌根本没有办法冲到前线与司马懿展开厮杀。



而且,以古代的行军速度,即便王凌第一时间得知司马懿造反的信息,并立即整装待发,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的。估计还没到达洛阳,司马懿已经坐拥天下了!


由此看来,唯一忠于曹魏的王凌,并非坐视不理,而是因为地方限制,无法及时获取情报,生生错失了救助曹魏的机会。


所谓时势造英雄。司马懿之所以叛变,是因为曹魏内部不稳,根基已朽,气数已尽。曹魏灭亡是大势所趋,而曹魏曾经的中流砥柱倒戈相向,正好鲜明地诠释了这一点。


司马懿虽不忠于曹魏,却带领中原百姓向更和平的生活迈了一个台阶,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百姓之福了。不过公道自在人心,司马懿是忠是奸,就留待后人去评论吧!


有书课堂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乘大将军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睿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他调集敢死劲卒三千人控制了洛京,亲自率部据守洛水浮桥,扼制住各条要道,同时逼迫太后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罪行。

司马懿冒险成功了,无谋无勇、不敢绝地反击、背水一战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权。曹爽交权的目的是想以此换取在洛阳眷属的平安以及保证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谋深算、阴狠毒辣的司马懿出尔反尔, 一举诛杀了主动投降的曹爽,为斩草除根还将其家族的男女老幼、亲信党羽数千人诛戮殆尽。史称“高平陵事变”。

史载,司马懿外宽而内忌,善于韬光养晦、耍弄权术。诛灭曹爽集团时,其嗜血残暴的本性显露无疑,举凡曹氏三族、亲信党羽、门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幸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斩首之列。据记载被杀者多达七千余人。
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经逐渐被司马氏所掌控。两年后,七十一岁的司马懿故去,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相继执政。在这段时间内,忠于曹魏的内外重臣、特别是一些由曹操栽培、攫拔的文武官员接二连三起兵反抗,但先后都被司马氏调集重兵给镇压了下去。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废黜掉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早在司马懿还活着时,一些忠于曹魏的将领就曾起兵反对他,可惜都没成功。

譬如齐王(曹芳曾封齐王)十二年,都督扬州诸军事的王凌就秘密聚集力量以反攻司马懿,然而事机不密,被司马懿侦知,遂率军队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王凌措手不及,只得仓促应战。司马懿擒获王凌后,把他送回洛阳,王凌在路上服毒自尽了。

也在这一年,司马懿病殁,其子司马师接了他的班。到齐王十五年,中书令李丰,张皇后的父亲张缉,又密谋策划干掉司马师,再将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败露,都被司马师给杀害了。司马师很恼火,干脆废黜掉齐王曹芳,改立魏文帝曹丕的曾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次年,扬州都督毋丘俭 、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和毋丘俭 、文钦的军队对峙、相持。因兵力单薄,毋丘俭军大败亏输,二人乘乱逃逸,毋丘俭在逃亡路上死于乱军中,文钦逃奔吴国。

在平定毋丘俭之乱时,司马师本已有伤在身,因关系重大,不得已带伤亲征。得胜后,刚一班师回到许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接替其位。

两年后,新继任的扬州刺史诸葛诞(诸葛亮族弟)又起兵讨伐司马昭。这一次,诸葛诞吸取了以往两次起事的失败教训,他知道司马昭权力已稳固、兵雄势大,不容易凭武力战胜他,所以事先暗中和东吴取得联系,争取外援,并采取守势,坚守不战。

东吴派降将文钦率军前去增援他,还另外派兵以为呼应。诸葛诞有了依靠,坚定了守城的信心,司马昭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诸葛诞包围起来,又分兵堵截住了东吴援军。依靠人多势众,居然一举攻克寿春。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突围时竟乘乱袭杀文钦,仅率数骑逃出寿春,途中被(曹魏,西晋将领)大将军胡奋的部属击杀。之后,司马昭下令将诸葛诞三族尽诛。

寿春被攻破后,诸葛诞的亲信部属三百多人全部被俘,无一人愿降,最后全部引颈就戮。从此以后,忠于曹魏的文武官员就再也没有人敢于起兵对抗司马氏集团了。

司马昭在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后,杀害了铤而走险、率卫士与宦官攻击自己的曹髦,立曹奂为帝,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司马昭的手上。之后,司马昭出兵灭蜀 。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了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改历法,大封群臣,建立起一个新王朝——(西)晋。十五年后,晋军攻灭东吴。这段历史被称作“三国归晋”。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到高平陵扫墓之际,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等曹氏亲信。但是俗话说"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司马懿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如此激烈的动作作为曹操麾下的老将谋士们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们又为什么没有阻止司马懿大肆残杀曹氏后人呢?在小编看来,从以下这三个方面就不难理解。


第一个方面,看曹爽自身的性格特点。世人皆知曹操一代奸雄,而顶着曹操后人的曹爽品行又会如何呢?据《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所言:

初,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及晏等进用,咸共推戴,说爽以权重不宜委之于人。"又说"羲深以为大忧,数谏止之。又著书三篇,陈骄淫盈溢之致祸败,辞旨甚切,不敢斥爽,托戒诸弟以示爽。爽知其为己发也,甚不悦,羲或时以谏喻。


这几处对曹爽的描写足可以看出曹爽是个专断、愚昧、好色之人。半点没有继承曹操的雄才大略,心中装的尽是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

诚如正史所说,曹爽心胸过于狭隘。在曹明帝曹芳托孤以后,便忍耐不住,将司马懿明升暗贬,夺取了司马懿的权力。这一举动不仅激怒了司马懿,还得罪了满朝堂的曹氏子孙。因为司马懿不仅仅是站在曹爽对立面的敌人,更是曹魏政权的一代元老。曹爽这招使司马懿短暂失去了与其争斗的能力,殊不知也使众多的老臣寒心。


第二个方面,看司马懿的性格特征。上文提到曹爽德行不好,但实际上这也只是一个方面而已。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在《三国志》中虽然没有太多关于司马懿的描述,但在《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第八十五回和第九十五回中,司马懿的多疑本性已经暴露无遗了。

司马懿在幼时非常的聪明好学,长大后也是因为才智而被曹操威逼利诱着到曹营为曹操卖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司马懿的能力也的确不俗。在长期为曹魏服务的同时,也再不知不觉中拉拢了一大批老臣的心。最起码有些老臣同司马懿是上过战场的交情,面对血气方刚还无甚良德的曹爽,自然会选择与自己交好的司马懿。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许多曹操的老部下或许并未觉得这是司马懿在夺权篡,反而会有一种是曹爽欺人太甚,司马懿只不过是再自保的感觉。又或许说这些老部下们的坐视不管只是为了观察曹爽与司马懿二人谁能够在这场权力的争夺战中胜利,以免自己站错队伍,招来杀身之祸。


第三个方面,看"高平陵之变"所处的时间节点。先看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历史大背景,此时是公元249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早已经不复存在。蜀国后主刘禅不值一提,吴国此时与曹魏形成对峙局面。而对于曹魏政权来说,最不利的因素就是缺乏如曹操一般的时势英雄的引导,曹魏虽不说是一盘散沙,但至少在与东吴的对峙中这是一个劣势。

经过时间的筛选,曹魏早已经不是那个曹操带领下的实力强大的曹魏了。自身的实力不断的削弱,在朝堂之上又因为曹爽的狭隘性格,众多大臣无法或者不敢提出自己的忠言,又如何期待曹魏可以更上一层楼呢?


在这段时间内,曹魏君臣离心,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到的:"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曹爽的无理举动使得众多大臣寒心,不愿再为曹公守天下。此时出现的司马懿或许正是大臣们期待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曹操老部下的坐视不管就体现出了他们最鲜明的态度。


司马懿在历史上的形象与曹爽在历史上的形象并不是完全的准确无误的。历史的记载与阐述会不可避免的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所影响。因此当司马懿叛变曹氏家族之时,曹操的老部下坐视不管也能也可能只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手段。

毕竟一方面是愚昧不堪雕琢的曹氏子弟,一方面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和他几位优秀的继承者。作为老狐狸们的曹魏大臣恐怕心里早就有了选择,但是又不想背负叛国欺君的罪名。因此,对他们来说,坐视不管,顺其自然才是对待这件事情的正确态度。

你是如何看待司马懿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曹操开创的曹魏政权最终亡于司马懿祖孙之手,可以说是天意,也是曹操曹丕父子作茧自缚。

严格来说,曹操与司马懿并不是一代人,曹操比司马懿大24岁,司马懿与孙权诸葛亮曹丕等属于一代人。

因此曹操与其老部下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张辽徐晃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属于曹魏第一代领导集体,而曹丕与司马懿曹真等属于曹魏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司马懿当政的时候,曹操的老部下基本都去世了,当然对司马懿无法构成威胁。

之所以说曹操父子是作茧自缚,因为人家司马懿一开始压根就没想为曹操效力,是曹操拿刀架在司马懿脖子上硬逼着他为自己效力,因此曹操开创的天下亡于司马懿也算是曹操自找的。

公元201年,曹操就听说22岁的司马懿有才,派人征召司马懿,司马懿却因为曹操独揽大权控制东汉朝廷而且曹操是宦官的后代,不想为曹操效力,于是司马懿借口自己有风痹症拒绝为曹操效力,曹操派人刺探司马懿的病情,司马懿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真像得了重病一样,曹操只好作罢。


公元208年,曹操做上丞相以后决定强行征召司马懿,曹操说如果司马懿再像上次那样躺着一动不动就逮捕他,29岁的司马懿知道曹操心狠手辣,如果再拒绝曹操肯定被灭族,司马懿只好接受了曹操的征召。

曹操的确是把司马懿作为曹魏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员培养的,曹操让司马懿辅佐曹丕。

但性格多疑的曹操不久又开始怀疑司马懿,他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意思就是司马懿回头看人的时候像一头要吃人的恶狼。于是曹操提醒曹丕说司马懿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必然会干预我们曹家的事情。

但因为曹丕与司马懿关系很好,极力在曹操面前维护司马懿,司马懿又尽职尽责,小心谨慎,让曹操抓不到错处,最终转危为安。

公元220年曹操死后,曹丕篡汉称帝,建立曹魏政权,司马懿成为曹丕手下举足轻重的大臣,是曹魏第二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

公元226年,39岁的曹丕死后,22岁的曹睿继位,47岁的司马懿是四名辅政大臣之一,又成为曹魏第三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

公元239年,35岁的曹睿死后,7岁的曹芳继位,60岁的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一起辅政,成为曹魏第四代领导集体数一数二的主要成员,曹爽成为司马懿夺取最高权力唯一的对手。

司马懿作为太傅,享受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权臣待遇。

公元247年,曹爽控制了郭太后,又掌握了禁卫军,独揽大权,68岁的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以麻痹曹爽,曹爽果然中计,对司马懿毫无防备。

公元249年正月,70岁的司马懿乘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曹睿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他派长子司马师带领劲卒三千人控制了洛阳,司马懿亲自率部据守洛水浮桥,扼制住各条要道,同时逼迫郭太后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罪行。

司马懿的冒险完全成功了,软弱无能、贪图享受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权。曹爽交权的目的是想以此换取在洛阳眷属的平安以及保证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奸巨猾、阴狠毒辣的司马懿出尔反尔, 屠杀了主动投降的曹爽兄弟,为斩草除根还将其家族的男女老幼、亲信党羽数千人诛戮殆尽。史称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凶残毒辣的本性显露无疑,举凡曹氏三族、亲信党羽、门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幸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斩首之列。据记载被杀者多达七千余人。

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经逐渐被司马氏所掌控。

此后,忠于曹魏的大臣接二连三起兵反抗,但先后都被司马氏调集重兵给镇压了。

公元251年,79岁的司空王凌算是曹操为数不多还健在的老部下,他不满司马懿独揽大权,与外甥令狐愚谋立曹操的儿子曹彪以反抗司马懿集团,被司马懿侦知,遂率军队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

王凌措手不及,只得仓促应战。司马懿擒获王凌后,把他送回洛阳,王凌在路上服毒自尽了。 王凌令狐愚都被灭三族,57岁的曹彪也被迫自杀。

不久72岁的司马懿病死,其长子司马师成为大将军,掌握曹魏军政大权。

公元254年,皇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张皇后的父亲张缉等密谋策划干掉司马师,再将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败露,很多大臣都被司马师灭三族。司马师废掉曹芳,改立曹髦为帝。

公元255年,镇东将军毋丘俭 、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和毋丘俭 、文钦的军队对峙、相持。因兵力单薄,毋丘俭军大败,二人乘乱逃逸,毋丘俭在逃亡路上死于乱军中,文钦逃奔吴国。

在平定毋丘俭之乱时,47岁的司马师本已有伤在身,回到许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接替其位。

公元257年,镇东将军诸葛诞杀死扬州刺史以后又起兵讨伐司马昭。诸葛诞事先暗中和东吴取得联系,争取外援,并采取守势,坚守不战。 东吴派降将文钦率军前去增援他,还另外派兵以为呼应。司马昭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诸葛诞包围起来,又分兵堵截住了东吴援军。依靠人多势众,居然一举攻克寿春。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突围时竟乘乱袭杀文钦,仅率数骑逃出寿春,途中被杀。之后,司马昭下令将诸葛诞三族尽诛。

从此以后,忠于曹魏的文武官员就再也没有人敢于起兵对抗司马氏集团了。

公元260年司马昭杀害皇帝曹髦,立曹奂为帝,曹魏朝廷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司马昭的手上。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大将钟会邓艾等出兵灭蜀汉 。

公元265年,54岁的司马昭去世,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曹奂,建立西晋王朝。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派晋军攻灭东吴,一统天下。


厚德载物49847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操死了快三十年了,在位皇帝曹芳是曹操的曾孙,主政的曹爽是曹操的孙辈。物是人非事事休,那个时候哪还有曹操的老部下?


一、西山日薄

受一些影视剧的影响(如《新三国》),很多人对曹、刘、孙三家创业集团的核心人物的年龄没有概念。甚至不少人以为曹操和司马懿的年纪相仿。但其实曹操和司马懿的年龄差距很大。

汉末三国人物的年龄跨度是这样的↓

公元130—139年:士燮、陶谦、汉桓帝;

公元140—149年:刘表、贾诩、华佗、司马防(司马懿之父);

公元150—159年:曹操、孙坚、孔融、汉灵帝、荀攸、张昭;

公元160—169年:刘备、关羽、张飞、荀彧、张辽、曹仁、太史慈;

袁绍、袁术、刘焉、吕布、马腾、张鲁、夏侯惇、夏侯渊、公孙瓒、赵云等人的出生年份没有记载,但从他们的生平履历来看,应该与曹刘孙等人的年龄相仿。

公元170—179年:郭嘉、孙策、马超、周瑜、鲁肃、吕蒙、司马懿、杨修、王凌、法正、庞统;

公元180—189年:诸葛亮、孙权、陆逊、汉献帝、曹丕、曹彰、蒋济;

曹真、曹休等魏国二代宗室将领的出生年份没有记载,但从他们的生平履历来看,应该与以上人物的年龄相仿。

公元190—199年:曹植、邓艾;

公元200—209年:姜维、刘禅、司马师、夏侯玄;

公元210—219年:司马昭;

公元220—229年:钟会;

公元230—239年:吴景帝孙休、晋武帝司马炎、魏帝曹芳;

公元240—249年:魏帝曹髦;魏帝曹奂;吴末主孙皓;

从以上列举人物的出生跨度可以看出,曹刘孙三家的核心创业班子的年纪都挺大的。就拿曹操来说,创业时他已经35岁,创业将近30年,打下半壁江山时,自己已经是半个身子都埋在土里了。跟他一起打江山的老哥们也一样,几乎各个都是垂垂老矣。

↓《新三国》汉中之战(219年)剧照。司马懿扮演者倪大红的演技很好,但是剧中的扮相太糟糕了。(太老气)



下面再看看曹魏前期主要将领和宗室成员的病卒时间:

公元210—219年:夏侯渊、乐进;

公元220—229年:曹操、曹仁、夏侯惇、夏侯尚、曹休、徐晃、张辽、于禁、 曹彰、曹丕、许褚;

公元230—239年:曹叡、曹洪、张郃、曹真;

把这些人的病卒时间一看,高平陵之变时的情况就很明显了。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三国前期的名人,除了司马懿、孙权、王凌这几个比较长寿的老大爷还活着外,别说是跟曹操同的辈人了,就连跟司马懿年龄相仿的人也几乎是死绝了。


当时还活跃在各条战线的人,都是姜维、司马师、司马昭这些晚辈。

所以,为啥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曹操的老部下都坐视不理?因为都死绝了呗。以上这些人物但凡有一个人还活着,司马懿三父子断然不敢发动政变!

二、青黄不接

清朝小说《扫迷帚》里面有句名言:“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意思是说,蜀之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无人可用,只能让年迈的廖化做先锋。

这句话虽然说的是蜀汉,但其实也可以用在曹家人身上。

曹丕登基后,出于对直系皇族的忌惮,他对所有直系皇族(如曹植、曹彰)全部都进行了打压。他的这一举措,导致整个曹氏和夏侯氏都出现了人才断层问题。

打压完直系皇族后,曹丕重用曹真、曹休这些支系皇族。但曹休、曹真这些曹家二代支系皇族跟曹丕一样,一是短命,二是后继无人。当他们也先后谢世后,曹家将领陷入了九年的断档,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

当时正好是诸葛亮北伐的高峰期,蜀汉接连发动了第四和第五次北伐,孙权也配合诸葛亮打了一次。面对咄咄逼人的汉吴联军,曹叡只得重用外姓大臣,把全国军事指挥权全权交给司马懿、满宠等外姓大臣掌握。

此后尽管诸葛亮病逝,蜀汉的北伐也暂时停止了,但曹叡并没有收回兵权,而是继续让司马懿等外姓人统兵。比如公元238年的辽东公孙渊叛魏自立事件,率领魏国大军平叛的大都督就是司马懿。

不夸张的说,魏国当时起码有一半的兵权都掌握在司马懿手上。这么大的比例,在曹操和曹丕时代,是绝对不可能的。

估计曹叡也是意识到了问题,所以在公元239年,他病得神志不清时,他在弥留之际决定把大权交给曹家将,以免外姓人篡夺了曹氏的江山。于是曹真的儿子曹爽登场,成为第三代曹家将的领军人物。

但是,司马懿是历经四朝的老滑头,曹爽是个什么玩意?



三、人心尽散

曹爽,字昭伯。曹氏二代将领曹真长子。他这个人到底有没有本事,这个不好评价。但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曹叡让他和司马懿共同辅政曹芳,绝对是看走了眼。

曹爽辅佐曹芳初期,他在一群有志青年的辅佐下,从司马懿手里收回了兵权,成为曹魏实际上的国家元首。

当他大权独揽后,他认为九品中正制使得朝廷里密密麻麻的到处都是世家子弟,庶族要想出人头地越来越难,皇家的权威也被士族们逐步消解。于是他决定改革——通过改革限制特权阶层的膨胀。

于是,这一下就玩大了!

为什么玩大了呢?因为他打压司马懿,倒霉的只是司马懿一家,曹魏政权的其它士族不会有危机感。司马懿被他捅翻了,也只能自己暗自伤心。但是曹爽想限制士族特权,这就等于跟所有士族开战了。毫无疑问的是把士族往司马懿身上推。

比如,当时大士族荀家(荀彧),当年荀彧就是被曹操害死的,荀家本来跟曹家的关系就不好。荀彧儿子荀顗看到天道有轮回,心想你曹家也有今天?于是,他转回身就帮着司马家谋划篡位。

再比如,程家(程昱)、贾家(贾诩)、郭家(郭嘉)的后人,政治态度也不明朗,非常的含糊。但这并不重要,因为这三家的儿子混的都不咋地,官职最高也就是太守。不管是帮助司马氏造反,还是阻挠司马氏篡位,他们都起不到什么大作用。

还比如,钟家(钟繇)、贾家(贾逵)、王家(王朗)、华家(华歆),这四家的儿子是一个比一个操蛋,跟他们爹有一拼。这些人的政治主张就是谁当皇帝都是我亲戚,谁想当皇帝我就上劝进表,呵呵!谁规定皇帝之位只能让曹家人坐了?

曹丕当年就被这些人扶上位的,他也是瞎了狗眼。后来捅曹家腚眼的人,恰恰就是这帮扶曹丕上位的墙头草。

这是士族阶级,再来看将领。

曹操的五子良将都是猛将,但他们的儿子都是草包。张辽儿子张虎官位只到偏将军,比他爹的前将军和征东将军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于禁,徐晃,张郃的儿子更惨,在史书上关于他们干了什么事情都没记载。由此可想而知,司马懿要政变,曹操当年心腹老将的儿子们,一个也靠不住。

典韦的儿子典满,许褚儿子许仪同上,两个也都是草包。尤其是许褚的儿子,他在随钟会伐蜀途中因为没有及时修补道路,被主帅钟会下令斩了。(都跟着钟会了,可见许仪也是个无所谓谁当皇帝的主。他爹许褚那么忠心,居然生了他这个废材)

跟以上那些废材相比,乐进的儿子乐綝还算比较争气,官至扬州刺史。然而,他是支持司马氏的。诸葛诞起兵造反司马氏反时,把他给杀了。

从以上列举的名单可以看出,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曹氏的江山基本上就是岌岌可危。曹魏政权最大的问题在于:那些大族统统都是不安定因素,荀家、钟家、王家、贾家,几乎没一个是忠臣。从当年官渡之战时一堆人暗通袁绍就可以看出,这群人就是顺风各种表忠心,逆风各种拆墙角。还真不是司马懿有本事,他只不过是在最合适的时间朝曹氏大厦这栋危楼踢了一脚。曹氏大厦就被他这一脚给踢塌了。



四、零碎的抗争

当然了,多数人都选择观望,不代表没人拥护曹氏。比如夏侯尚的儿子夏侯玄,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但是由于曹丕防自己家人防的太狠了,这些人普遍都没有实力。最后夏侯玄因密谋诛杀司马昭被夷三族,夏侯霸害怕被害,逃到了死敌蜀汉避难。

士族当中,陈群的儿子陈泰有点本事,也有点良心(陈群是曹丕的托孤大臣),但这人就是没脑子,政治智商不太高。跟他一样的还有蒋济,也是个老实人,但就是没有政治智商,司马懿让他去劝曹爽投降,他还真的去了,结果大家都被司马懿耍。事后蒋济还觉得内疚,莫名其妙的气死了。净给司马家添嫁衣,蒋家什么都没捞到。

众多士族、将领当中,唯一起兵拥护曹氏的只有毌丘俭一个人,结果孤军奋战,很快就被司马氏扑灭。(毌丘俭报答的是曹叡)

另外,王凌、文钦、诸葛诞等人也反对司马氏专权,但他们不是曹魏的忠臣,他们只是认为司马氏能篡权,自己也可以,想取代司马懿父子黑吃黑的货。最终也都被司马父子消灭。


等到这些零碎的势力全被干掉后,当司马昭杀曹髦时,满朝文武没人敢反对司马昭,全部拥护司马昭。除了陈泰一个人。

但是前面说了,陈泰这人没脑子。该出手时不出手,等到司马氏大权独揽,他再去骂司马昭不忠,有鸟用?或许在其它人看来,连陈群的儿子都不敢去清君侧,我们又凭什么送死?

当陈泰也被排挤,郁郁而终后,曹氏的江山就真的灭亡了。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魏;

公元249年,司马懿政变,诛灭曹爽;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黜曹芳;

公元260年,司马昭杀害曹髦;

其实,从公元249年曹爽丢掉兵权后,曹氏江山就已经灭亡了。后面的16年,实际上是披着曹氏外壳的司马氏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曹丕篡汉时,对汉献帝最忠诚的是他的妹妹曹节。而司马懿政变后,对曹氏最忠诚的是司马昭的叔叔司马孚。在司马昭弑君的时候,没人敢替曹髦收尸,是司马孚去收尸的。随后,司马孚在朝堂之上公开和司马昭决裂。

这真的是天道有轮回,报应说不定哪天就降到了头上。


Mer86


这个问题有误导性,司马懿诛的是曹爽三族及其党羽数千人,而不是曹氏家族被杀了几千人。这次屠杀有没有人反对呢?当然有,但是多数人还是采取沉默的态度。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曹爽不得人心

对于曹爽的垮台,其实多数大臣是乐见其成。因为曹爽及其爪牙着实不得人心。

首先是曹爽擅权,在魏明帝死后不到两个月,就把同为顾命大臣的司马懿给整下台了,在之后十年里,司马懿基本上都靠边站。曹爽当权,能力不足,在伐蜀之战中大败,声望直线下降。

曹爽把自己一批亲信提拔到要害部门,这些人狐假虎威,操纵朝廷,广结党羽,独断专行,甚至屡屡变更国家法令制度。朝廷三公的实权倒不及何晏、邓飏、丁谧这些曹爽集团骨干。

因此,曹爽树敌甚广。太尉蒋济就曾上书攻击曹爽集团随意变更法制,并指责他们不能恪守其职,清廉公正。并州刺史孙礼对曹爽极为不满,希望司马懿能像伊尹、吕尚那样匡辅魏室。

后来司马懿能政变成功,离不开朝臣们的支持,光靠他一人怎么行?包括司徒高柔、太仆王观、太尉蒋济等,都是站在司马懿一方的。

第二,并非没有人反对司马懿

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大司农桓范就不愿跟随他,逃出京城,向曹爽提出应对方案。可是曹爽优柔寡断,最后没听从桓范的建议。后来曹爽失败后,桓范也被杀。

还有些大臣反对曹爽,但不主张以大屠杀的方式。司马懿血洗曹爽集团后,太尉蒋济对这种血腥的手段极力反对,但是他无力阻止。

由于高平陵政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取得成功,因此对于魏国的地方将领来说,是根本来不及反应的。并非大家都拥护司马懿,实是政变来得太突然。特别是与曹爽关系密切的人,不可能支持司马懿。但由于曹爽极速被杀,反对者失去领导核心,难有作为。有些人选择逃跑,比如夏侯霸,投降蜀国去了;有些人选择屈服,比如夏侯玄。还有人选择武装反抗,此人便是司空王凌。

第三,王凌兵变始末

由于司马懿已经控制朝廷,司空王凌打算另立朝廷,推曹操的儿子曹彪为皇帝,在许昌另立政权。王凌的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也加入这场兵变阴谋,不过不久后令狐愚病逝,致使计划不得不流产。

王凌企图把新上任的兖州刺史黄华拉下水,却遭到黄华的举报。司马懿当即亲征大军南下,根本来不及准备的王凌束手就擒,最后自杀身亡。

司马懿的政变,为司马氏夺权奠定了基础。不过,司马氏夺权是个漫长的过程,历经三代,其间也遭遇到强烈的反对。最重要的两次,就是毋丘俭、文钦的兵变与诸葛诞的兵变。这两次兵变都爆发于寿春,特别是诸葛诞的兵变,叛兵达十五万人之众,又有东吴为外援,可以说是关系历史命运的一战。司马氏的胜利,最终为晋代魏铺平了道路。


君山话史


曹魏时期的曹氏家族的确是势力最大的宗室家族,但它不是铁板一块。

司马懿政变所诛杀的是曹爽集团势力的一族,并非是曹氏全族。

大多数的曹氏家族已经站在了曹爽的对立面,何况是曹操当年的老部下。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已经超越了族群,超越了血缘。

利益取舍是选择政治站队的原则,姓啥已经不重要啦。

许多的曹氏家族安然无恙,但却有很多异姓家族,在这次政变中被诛灭三族。

这就是封建制度的死穴,无有幸免。

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叡病重,想立叔父燕王曹宇为大将军,托以后事。并以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同辅政。

曹叡的目的就是希望依靠曹魏宗亲的力量,来辅佐年幼的曹芳。

但曹宇性格谦恭,推辞任命。

由于把持内政的刘放、孙资与这些大臣有矛盾,害怕他们上台后对自己不利。就建议改立关系较好的曹爽为大将军,召司马懿辅政。同时胁迫曹叡下诏书,将曹宇等人免除了官职,驱逐出宫。

曹爽是大司马曹真的长子,从小就出入宫中,跟曹叡的交情很好。

曹爽原本谦虚谨慎,在曹芳继位之初,凡事皆与司马懿商议,不敢专断独行,司马懿也把曹爽作为国家肺腑,以礼让之。

但是,随着威望的建立,曹爽日益骄横,后来就任用私人,专权乱政,逐步不把司马懿放在眼里,剥夺了其权力。。

而且曹爽生活日益堕落,起居自比皇帝,还把郭太后迁往永宁宫软禁起来。

从此,曹爽兄弟独揽朝政,肆无忌惮,纵容党羽亲信,无恶不作。

曹爽的弟弟曹羲深感忧虑,多次劝谏,但曹爽不予理睬。

249年,少帝曹芳离开都城洛阳去高平陵为魏明帝扫墓,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三兄弟及其亲信陪同前往。

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以郭太后的名义,免除了曹爽等人的职务。

曹爽不得已向司马懿投降。

此时的曹爽兄弟自己都没有采取措施,与司马懿对抗。

就他们兄弟们平时的所作所为,不必说曹操原有的老部下,即便是曹氏宗族,又会有谁来管这个闲事呢?避之唯恐不及,还会有谁上杆子凑这份热闹哪?

司马懿政变后不久,就以谋反罪将曹爽三兄弟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人诛杀,并夷灭三族,受牵连者多达六七千人。

就曹爽兄弟所作所为来看,即便没有谋反,但很可能也是早晚的事。

这是封建制度本身所带来的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是必然性。

作为老百姓及一般的官僚士族,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关心谁做皇帝,谁当政。

曹爽等人的结局是咎由自取,也就没人出来主持公道,更何况公道并不在曹爽一边。

曹操当年的许多老部下及曹氏宗族,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也就在情理之中。


豹眼看历史


司马懿,字仲达,曹魏三朝元老,两次托孤重臣,曹魏后期举足轻重的人物。公元249年,七十岁的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铲除把持朝政近十年的大权臣曹爽,还屠杀曹氏宗族数千人。那么,为何曹操当年的老部下无动于衷,制止司马懿的暴行,坐看曹操后人被屠。下面依据演义及相关史料,简要分析,得出三个原因。

其一,曹操的老部下大多作古。曹操出生于公元155年,病逝于公元220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是在公元249年,距离曹操过世已经29年了。曹操病逝时65岁,他的老部下岁数和他相仿,在曹操病逝后不久,相继去世。如夏侯惇于220年病逝、曹仁于223年病逝、张辽222年病逝、于禁221年病逝等。

严格来说,司马懿比曹操低一辈,和魏文帝曹丕年龄相仿。古代大多寿命短,七十岁就是古来稀了,公元249年,司马懿也七十多岁高龄了,曹操时代人物自然作古了。司马懿发动政变时,自然不可能有曹操老部下来救驾了。

其二,曹爽和司马懿八斤八两,也是一个阴谋家。曹爽,字昭伯,他并不是曹操的嫡系子孙。他的父亲曹真,本名秦真,字子丹,是曹操三个养子之一。据《三国志》记载:当年曹操发檄文号召十八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曹真的父亲秦邵为曹操招兵买马,被豫州牧黄琬杀害,曹真成为孤儿。由于秦邵因公牺牲,曹操可怜孩子,便将其收养。裴松之注引《魏略》中记载与之略有不同。《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曹真字子丹,太祖族子也。太祖起兵,真父邵募徒众,为州郡所杀。太祖哀真少孤,收养与诸子同,使与文帝共止。”

不管历史如何记载的,曹真与曹操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曹姓血脉。因此,曹真之子曹爽与曹氏宗亲并没有血缘关系,他和司马懿一样,也是一个“外人”。司马懿可以篡权,曹爽同样也是可以的。曹爽和司马懿接受曹叡托孤辅政时,他将司马懿架空,又采用邓飏之谋将郭太后迁往永宁宫软禁,任用自己兄弟为官,结党营私,不将小皇帝曹芳放在眼里。照这个情形发展下去,曹爽很有可能夺权,自立为帝的。

因此,当时魏国朝堂高柔、王观、蒋济、王凌、郭淮等重臣、老臣认为曹爽是大奸臣,司马懿是大忠臣,拯救曹魏于水火之中。因此,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这些老臣站在了司马懿这边,支持废掉飞扬跋扈的曹爽。《三国志》中相关记载如下:

“(蒋济)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

其三,曹丕打压曹魏宗亲重臣及曹操旧部,使其势力大大减弱。

一朝天子一朝臣,曹丕登基为帝时,很多曹魏宗亲故旧仗着有大功于社稷,看不上年轻晚辈曹丕。曹丕为了掌握大权,大肆打压这些重臣,如曹洪差点被曹丕所杀。同时,曹丕破格提拔司马懿等与自己亲近之人,来取代、对抗曹魏宗亲势力。曹丕曾对司马懿道:“我日理万机国家大事,没有一丝一毫的休息时间。现在重用你司马懿,不是让你享福,而是要你为我分忧。”《晋书·宣帝纪》中相关记载如下:

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在曹丕、曹叡两代皇帝的打击下,曹操老部下已经远离朝政中枢,到公元249年,大部分已经去世,就连他们的第二代,也是少有掌权的。此时,在司马懿的精准打击,魏国朝堂上还掌权的大都是士族力量,忠于曹魏的曹操老部下已经很少了。

总结:由于相距曹操年代久远,他的老部下多半已经作古,至于下一代,在曹丕和曹叡两代皇帝的打压下,不复往日辉煌。还有一点,曹爽独自把持朝政,隐隐有夺权迹象,犯了众怒。因此,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魏国朝堂之上没有老臣站出来反对司马懿。


魁哥说历史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仅用了 三千死士,几天时间便成功击败曹爽 ,夺取了曹魏最高政权。 因此,许多人就有疑问,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曹操当年那些老部下呢?难道就没有人出来管一下吗?有,而且还很多。那么为什么司马懿还会成功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搞清楚一个问题,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曹家的皇室宗亲哪里去了?那些各地的藩王为什么没有动静呢?其实他们是想有作为, 但是却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没有实力。而造成他们没有实力的罪魁祸首是曹丕。

曹丕初登大位就颁布一条诏令, 让各地藩王返回驻地,无事不得进入京师洛阳。而且对各藩王的管理相当严峻,每位藩王配备一名监国使者 ,使者负责监视藩王的举动。严格到什么程度呢?

当时任城王曹爽暴薨,曹丕诸兄弟齐聚洛阳为曹爽发丧。事毕后曹植因为和曹彪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想多说两句话,即使这样,监国使者也不让,催促曹植赶快走。

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

当时的曹氏诸藩王,名为藩王,其实连大臣都不如。他们的亲兵不能超过三百人,而且这三百人还都是老弱残兵,没有一点战斗力。所配备的吏从也都是一些无能之辈。这样的实力,朝中发生任何大事,基本上都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了。

曹操直系宗亲没有力量,那么他那些大臣呢?我列了一个表,可以对比一下当时大臣们的情况。看上图,高平陵政变发生在公元249年,那时曹操的五大重要谋士及五大良将都早已经死了。其中贾诩活到了公元 223年,武将张郃活的最长,活到了魏明帝曹叡时期,公元 231年死去,死去原因是被司马懿故意陷害的。(司马懿强制张郃追击诸葛亮,诸葛亮设伏,射杀张郃)

曹操时期重要大臣不起作用,那么曹丕时期的呢?曹丕时期有四位顾命大臣,分别是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其中曹休死的最早,公元228年去世。曹真其次,公元231年去世。陈群最后,公元 237年去世,即使这样,离高平陵政变还有12年之久,因此他们也都无能为力。

曹操、曹丕时期重要大臣都不起作用,难道就没有人能管得了司马懿了吗?不是的,司马懿虽然活的时间长,但是还有跟他一样高寿的人,而且资历也很老,足以抗衡他。那么这些人是谁呢?他们就是横跨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朝的魏氏五大元老,分别是满宠、司马懿、高柔、王凌和蒋济。

首先说满宠,曹家对满宠有大恩。曹操早期任命他为许县县令,后满宠历任奋威将军、杨武将军,镇东将军,负责镇守江淮一代。满宠在任期间,多次阻挡了东吴的进攻。那么司马懿发动政变时他在干什么呢?很可惜,曹芳当政后不久,满宠就去世了。如果满宠不去世,结果未可知。

再说高柔和蒋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高柔为司空,蒋济为太尉,而他们两个选择支持司马懿,那么既然司马懿是谋权篡国,他们为什么还要支持他呢?说来说去,都是曹爽的错。

曹叡死后,任命蒋济为领军将军,统领所有的禁军,位高权重。当曹爽成为托孤大臣后,他为了排挤蒋济,架空蒋济为太尉,废除领军将军一职。任命自己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表弟夏侯玄为中护军。共同把持了所有的禁军。这让蒋济气愤不已,所以蒋济支持司马懿。那么高柔为什么支持司马懿呢?

曹爽不仅仅抢了蒋济的权利,他连尚书台也不放过。当时宫中有两个地方权利最重,一个是禁兵,负责皇帝的安全。一个是尚书台,负责处理朝中的实务。曹爽霸占禁兵后,开始把手伸向尚书台。

他任命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其中何晏主管选举官吏,那些溜须拍马的人都受到重用,对何晏有意见的人都被罢免。何晏还给曹爽出主意,将郭太后软禁至永宁宫。然后曹爽开始以权臣的姿态肆意妄为。

曹爽对于皇家府库的宝器珍玩可以任意支取,武库里的武器可以随意调用。曹爽又私纳了先帝曹叡的七八个才人,用于满足私欲。还大张旗鼓的 搞排场,吹拉弹唱的人达到三十多人。这一切都被高柔和蒋济看到眼里,他们意识到一个即将谋权篡国的佞臣出现了。

爽饮食车服,拟於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邺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晏等会其中,饮酒作乐。

而此时的皇帝曹芳,几乎成为了摆设。曹爽把司马懿踩在脚下后,没有人再能够撼动他的位置。为什么呢?

禁兵被曹家兄弟掌握,大臣们都换成了何晏喜欢的人,而曹爽只剩一步,那就是废了皇帝,自己上位。因此,出于保全皇室、去除奸臣的愿望,蒋济和高柔站在了司马懿这一边。那么王凌呢?

王凌说起来是受了曹操大恩的,王凌是王允(计杀董卓那个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允被杀后王凌逃跑,被曹操所救。曹操对王凌很好,王凌后来官至扬州刺史,取代了满宠的位置,镇守扬州及淮河一代。

王凌对曹爽是没有好感的,但是他对司马懿也没有好感。况且王凌属于地方长官,因此,他无法参与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取代曹爽后,王凌看到司马懿专权,欺负皇室,于是他举起了叛旗。

王凌联合自己的侄子令狐愚,企图扶植曹彪(曹操之子)为皇帝,后被司马懿及时察觉,然后司马懿快速率军达到淮南,亲手捉住了王凌。至此,所有与司马懿能够抗衡的元老都失去了效力,司马家族再也没有什么大的阻碍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曹操手底下的五大良将和五大谋士都早已经死去,就连曹丕留下的三位辅政大臣都也早已死去。由此可见,司马懿活得久是多么的重要。虽然有蒋济、高柔、王凌等人还在世,但是蒋济和高柔出于对曹爽的憎恶而选择了支持司马懿,王凌在看透司马懿的嘴脸后举起叛旗,最后被司马懿所擒。实力有时候很重要,但有时候时间更重要,司马懿就是这样胜利的,你说呢?

多说一句,蒋济后来看到司马懿要霸权,于是质问司马懿为什么不兑现承诺,不杀曹爽。司马懿将责任推给了廷尉,曹爽被公开审理,最后被诛杀。蒋济看透司马懿真正嘴脸后很失望,最后郁郁而终。而高柔则聪明的多,他活了九十岁,善终。


每日趣评


在三国那个动乱的时期,能够长寿的人并不多,曹丕和曹睿寿命不长,都是不到四十就去世了。而司马懿偏偏是一个很长寿的人,活了有七十多岁。把曹操当年留下的能有实力与之抗衡的老部下都被熬死了,当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曹氏三族共计七千余人的时侯,曹氏已经无人能与之抗衡。



司马懿虽然比曹操年龄小,但和曹操是同一辈人,当初曹操对司马懿也是提防的很,可是司马懿能装啊,他为了蒙蔽曹操,一直在家装病,一装就是几十年,后来终于赢得曹操的信任,可见其人的心机有多深。

司马懿是三朝元老,曹操活着的时侯,他是曹操得力的谋士,后又帮曹丕战胜了曹植,曹丕上位后司马懿得到重用。怎耐曹丕英年早逝,司马懿继而辅佐曹睿。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大大培植了自己的势力,门生更是遍布朝野,到处都是忠于他的人,成为权倾一时的重臣。因此在曹睿去世后,朝中几乎已经无人能与之抗衡。

曹操非常重用本族中人与寒门子弟

曹操虽然是靠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壮大,但是他对士族一直心存戒备,他害怕如果对士族放任不管最后会管不了,又重蹈东汉的复辙,所以曹操只让士族负责一些行政事务。

相反曹操很重用曹氏宗族,他很重视与夏侯氏的联姻,曹氏和夏侯氏都是他的亲族,兵权都掌握在这两个氏族手中。而且曹操唯才是用,他还重用寒族中的有识之士,比如许禇、典韦等,虽然出身寒门,但是一样受到曹操的重用。

而曹丕与曹操不同,他与曹操恰恰相反,他总是对本族子弟严加防守,生怕本族人夺了他的权。他重用士族,因为曹丕就是在士族的帮助下才登上皇位,所以他对士族照顾有加,对亲族却非常防备。

他虽然给曹氏宗族的兄弟们封了藩王,但是他们手中并无兵权,甚至都不能任免自己领域内的官员。藩王们还常常受到曹丕的严加看管和监视,曹丕就是怕他们有朝一日来夺权。

曹丕的这种做法导致曹氏亲族的势力越来越薄弱,这成为后来无法和司马懿抗衡的最主要原因。

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侯,曹爽已非常不得人心,他独揽大权,横征暴敛。他虽是托孤大臣,却没有起到辅政的作用,随着权利越来越大,曹爽只想排挤司马懿,这使得朝堂上很多大臣都敢怒不敢言。

曹爽的种种做法使自己腹背受敌,百姓怨声载道,大臣们不拥护他,非常不得人心。再加上曹丕当初的做法,使得曹氏王爷手中无权,这就使得司马懿判乱时,无兵无人能够来平叛他。

司马懿一反,曹爽马上投降,这样即使别人有心要帮曹爽,怎奈烂泥扶不上墙,外人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司马懿夺得了大权,曹氏三族七千余人就这样被司马懿残忍地杀害了。可叹曹操英武一生,一代枭雄,后代子孙却惨遭屠戮,若他泉下有知,只怕也会泪洒黄泉,待司马懿死后也要和他秋后算帐了吧。(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